12.31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中,很多角色都被大家津津樂道。

有人嘆慶帝帝心如淵,有人說陳萍萍神魔難辨,也有人論葉輕眉風華絕代,能在男人的世界裡攪弄風雲。總之,劇中的每個人物都鮮活飽滿,各有各的立場和追求。

但讓觀眾越看越困惑的是:慶帝對兒子們的態度。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細數慶帝的幾個兒子,太子看起來庸碌無為,用劇中的話來形容就是“太子一向才疏學淺,行事魯莽,大家都習慣了,不然也不會有這許多人轉而支持二皇子”;

二皇子其人,放浪形骸卻心有城府,算無遺策,看起來比太子更適合做皇帝,慶帝在言語之間也曾表明,他與太子皆有繼位的可能;

而主角範閒,是皇帝的私生子,就身份而言絕對與帝位無緣,但皇上卻對其愛重有加,委以重任。

慶帝模稜兩可的態度看得人一頭霧水,回溯原著,看罷不由心驚。慶帝竟從未想過易儲,二皇子和範閒都是他欽點的磨刀石,為的就是磨鍊太子。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愛重和倚仗都是君王的權謀,孤臣和權王皆為朝堂制衡,兩個孩子一出生就被定好了使命:你們的存在只是另一個人的附庸和踏板。

慶帝為君,是個勵精圖治、堪稱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可除去無情帝王家的背景,他真的不配為人父。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在他以人心作為戰場時,他從未想過這兩個兒子究竟要什麼,為了江山穩固,為了他所追求的盛世,不惜讓自己的兒子們賠上一生。

以子為棋,孩子們從未活出自己,如斯悲哀!

01 你必須聽我的

慶帝對範閒的感情很複雜,有愛、有欣賞、也有忌憚。

初見時,他小心翼翼地與範閒交談,安排範閒與他的未婚妻林婉兒在神廟相遇,為父的內心是希望兒子幸福的。

聽聞兒子“詩神”之名遠播,誦讀《登高》時,他喜形於色,對這個兒子的才華頗為欣賞,但他也會時不時地試探幾句,比如問誰殺死了林珙,或是突然現身,讓兒子驚訝不已。

劇中,慶帝命範閒參加家宴,範閒是私生子的這個秘密鮮有人知,就連範閒自己都不知道。但皇帝卻讓他與太子、二皇子同桌,席間三個兒子皆是忐忑壓抑,食不知味。

而且,慶帝的送命題一個又一個,他問範閒:可願出使北齊?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聽到範閒問“臣要是不願去北齊的話,算是抗旨嗎”,慶帝悠然一笑:“不算,只是要換門親事。六部對你多有猜疑,如果你娶了林婉兒,執掌內庫,有些不合時宜啊。”

明知兒子與林婉兒兩情相悅,定不願換門親事,慶帝以此威脅,心中自是算準了他必然就範。還十分大度寬厚地解釋:“再想想,再想想,朕不是逼你。”

看到此處,除了嘆一句帝王好心機!更多的是心疼他的兒子們,大家可都是親父子啊,何苦算計至此。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慶帝這樣的父親,他的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必須順應他定下的規則,按照他指定的道路一往無前、不帶一絲猶疑地走下去。他不允許孩子脫離掌控,每個兒子都得完成他既定的使命:為慶國奉獻終生、為父皇馬首是瞻。

這樣的父親形象,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他與現實極為相符,所以我們才會覺得心有憤恨間又陡生悲涼。

生活中,有一種父母,以愛之名,實為控制。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記得有一期《圓桌派》,蔣方舟說:“小的時候,家長是一個比你更強大的權威,你必須去服從這麼一個存在。”

武志紅老師也深以為然:想體驗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

父母愛孩子,這是肯定的。但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完全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去發展。這樣失去理性、偏執的愛,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原因:從未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有選擇權的個體,而是把孩子當做提線木偶或自己的續篇。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當孩子呱呱墜地,本該去親歷世界的千般美好、萬種可能,本該去探索他們自己的精彩時,可就因這可怕的控制慾,孩子不得不向父母低頭,完成使命,一個個任務完成到最後通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

02 都是為你好

最愛梁衡先生的那句話:人各有志,人各其才,無大無小,貴賤不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就能名垂後世,就不算虛度生命。若慶帝也懂這個道理,那他的兒子們一定會給他驚喜。

範閒初到京都,養父範建問他:你想做怎樣的人?

“一生平安,富甲天下,嬌妻美妾,倜儻風流。”這是範閒給出的答案,他也承認,他這人比較俗。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若他掌管內庫,承襲母親行商的奇思妙想,或能幫皇帝守住這天家財權,而他自己亦可腰懸劍,斗酒詩百篇,安心做小范詩神,那該有多好啊。

再看二皇子,他愛《紅樓》,醉詩書,在南慶這片文壇荒地上,他心中有座後花園。若慶帝不曾逼迫他與太子相爭,而任其風流蕭散,他定會一心修書,做個閒散王爺。

可這兩人,終究被巍巍皇權欽點入局,開始了一生的反叛生涯。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有誰規定過,一種活法就一定比另一種更高貴呢?若一生都不能遵循本心,為自己而活,成功時那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又有什麼意義呢?

還記得《奇葩說》一期的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傅首爾的發言,直抵人心,誠覺每位父母都該聽一聽孩子的心聲。

她說:“我們從小就被設置了關鍵詞,多少人按照父母的‘譜’過完了一生,可是我們真正失去的那些快樂,除了我自己,又有誰在乎呢?”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父母將自己的價值觀,作為正確與否的判斷標準;將自己的行為準則當成孩子善良或邪惡的試金石;只要與自己的想法背離就是邪惡。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一生註定悲哀,因為他從未擁有過自己。

父母以愛之名,給孩子的命運上枷。可孩子心靈上的黑洞,身上的桎梏,映照的是他悲涼的一生。

03 誰讓我是你爸爸

《慶餘年》中,配角個個出彩,每個人物都有宿命和理想,每個人的命運也在張幾設阱中流轉至末路窮途。

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二皇子,就是最好的例證。被迫爭皇位,已然令他恨慶帝至深,他也十分清楚自己只是太子的磨刀石。怎奈命運無情,帝心難測,若爭,尚能搏得一線生機;若不爭,就只有一死。從他和太子的對話中足以看出,皇帝的兒子相爭,唯以命搏。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後來他在起兵途中被岳父出賣,才得知一切皆在慶帝掌控之中,無論自己如何籌謀,終是無用。多年籌劃功虧一簣,他在自殺之前給父皇留了一封手書,上書四個大字:鰥!寡!孤!獨!

二皇子李承澤這一生的故事,都凝在這四字絕筆之中了。

他所不知道的、一度幻想的君王夢,被鑑察院院長陳萍萍一語道破:“不要把東宮看得太過強大,在這整個慶國,沒有真正強大的勢力,包括宰相大人,包括你父親範建在內。”

弦外之音就是,慶國的權柄只屬於慶帝,他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超越自己。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二皇子的悲劇是其父一手造就,雖然慶帝想留兒子一命,但父子恩情早就在進退試探間消失殆盡了。

慶帝極強的控制慾,讓我想起這兩天被網友罵上熱搜的楊爍。

《爸爸去哪兒6》中,他和兒子的相處模式,迷幻到令人費解。

分房子的時候,楊雨辰選擇了5號,5號是他的幸運數字,但是距離最遠,楊爍就一直冷嘲熱諷:“下次選幾號?”

楊雨辰瑟瑟縮縮地回答:“1號。”

結果楊爍說:“下次就1號最遠。”

進屋後,楊雨辰睡著了,楊爍打了一盆水讓兒子起來泡腳,小孩子本來就困,迷迷糊糊地把腳放進去,又被他呵斥“你都沒有感謝我”。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楊爍自己還講過一個故事,兒子玩遊戲玩得特別好,他說:“你玩得好是吧,來,你看我打。”打完之後,他就問兒子:“你打得有我好嗎?沒有,行,別玩了。”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網友評價:身為人父的他,有一種迷之優越感。

一切喜怒無常的教育,就因為他覺得對男孩子要嚴厲一些,我說什麼你就得聽著,我給你的磨礪你得受著。在這樣的父親心裡,父權就是一句話“我是你爸爸”。孩子長大後,定會像魯迅在《上海的兒童》中寫道:

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彿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或決裂、或沉淪,都是控制型父愛帶來的苦果。有此想法的父母不如捫心自問:你從未讓孩子活出自己,孩子拿什麼超越你?

記得梁啟超曾對出國學習的女兒梁思莊說:“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築得越高越好。”梁思莊初到國外,在父親推薦的麥基爾大學攻讀生物學,但教授所講的內容無法引起她的興趣,她十分苦惱,便向哥哥梁思成訴苦。

《慶餘年》熱播,明君慶帝愧為人父:以子為棋,孩子從未活出自己

梁思莊

父親知道後,馬上寫信給女兒,信中他為自己錯誤的建議後悔不已,並表示選擇尊重女兒的決定。之後梁思莊一生致力於圖書館西文編目、參考諮詢和教學工作,默默堅持50年,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孩子自己追夢圓夢,其效果遠勝過父母的強加管控,與其緊握不放,不如退而讓孩子自立。父母該做的,是讓孩子在人生路上各自醞釀,各有各的收穫與成長。

-END-

作者丨洛書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