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吃大餐,媽媽卻“偷偷”吃泡麵,這樣的愛正確嗎?

天底下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媽媽,相信每個媽媽都是很愛自己孩子的,媽媽都會想把什麼好吃好用的留給自己的孩子,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給孩子。自己苦一點、累一點也沒關係,卻

不希望孩子“受上一丁點委屈”。有些家庭比較富裕,不用這樣的養孩子,但是有些家庭並不是非常富裕的,這樣的家庭也就造就了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的不同。

在還沒成年的時候,在家裡常常會聽到一些關於父愛母愛的故事,非常的感人。爸爸會吃孩子吃剩的飯菜,媽媽吃飯的時候只吃湯,不吃肉,孩子讓爸爸媽媽吃魚、吃水果,爸爸媽媽會回答說他們不愛吃。長大後會發現,家長並不是真的不愛吃,而是他們捨不得,家長想把好的東西都留給了孩子。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圖片,在一個停車休息的服務區內,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到用餐區,進行用餐,坐在那裡吃飯。女兒的面前是滿滿當當的食物,而媽媽的面前卻是一碗泡麵,但是女兒吃飯並不專心,低頭玩著手機,吃著泡麵的媽媽不時給女兒的碗裡夾著菜。

孩子吃大餐,媽媽卻“偷偷”吃泡麵,這樣的愛正確嗎?


網友們紛紛表示,媽媽的行為是過分的溺愛了,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網友表示愛孩子是對的,但是要有度,不能一味的遷就,更不能這麼做,眼光放長遠了,未必是好事。

網友A:孩子看起來很小,不好好吃飯還玩手機,還讓媽媽夾菜,這孩子看起來要慣壞了吧!

孩子吃大餐,媽媽卻“偷偷”吃泡麵,這樣的愛正確嗎?


網友B:媽媽應該趁著孩子小,趕緊改了這樣的壞習慣,一點都不好!

長久以往,難免會把孩子培養成自私的性格特點,那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才是正確的呢?

第一點、家長要對孩子不溺愛

人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是家長在上面進行書寫,才有了孩子未來的人生,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同時也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家長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那麼家長自己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長對於孩子過度的溺愛,會讓孩子在家長這樣的溺愛之下,變得囂張跋扈,甚至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考慮別人感受,只想著自己好就行,世界是圍著自己轉的,如果孩子在家裡的時候被家長溺愛,那麼將來等孩子長大了,進入學校當中,那麼孩子的自我為中心行為,將會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可能會被同學排擠,無法在學校中立足,甚至是到了社會之宗,同樣的會受到同事排斥,變得性格孤立。

孩子吃大餐,媽媽卻“偷偷”吃泡麵,這樣的愛正確嗎?


家長想讓孩子好好的成長,讓孩子不會因為這樣的行為變得自私自利,那麼就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這樣的溺愛行為,是不利於孩子學會感恩的。因為我們的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是什麼樣子的,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孩子也是什麼樣的。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上,要做一個十足的榜樣,要先懂得感恩,再教育好孩子學會感恩。家長首先要對自己的長輩感到尊敬、對別人進行好好的照顧,同時對於幫助過的人,也要好好的饋贈。

第二點、家長要引導孩子共同參與到勞動中

有一些家長,因為對孩子過於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做一絲一毫的事情,不捨得自己的孩子辛苦一點點,所以不讓自己的孩子勞動,但是“勞動最光榮”,對孩子來說,勞動是一件好事,不勞動的孩子會變得懶惰和沒有成就。

孩子吃大餐,媽媽卻“偷偷”吃泡麵,這樣的愛正確嗎?


只有讓孩子參與到勞動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孩子才會真真切切的明白家長的不容易,家長的辛苦和付出。

第三點、家長要教育孩子懂得分享

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在將來是受歡迎的,是可以積累人脈的,家長要培養孩子分享的精神,可以帶孩子去敬老院、福利院等地方,讓孩子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明白分享的快樂,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分享,讓孩子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分享,體驗愛的感受,讓孩子的未來變得更好更優秀。


孩子吃大餐,媽媽卻“偷偷”吃泡麵,這樣的愛正確嗎?


所以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真正的愛,並不是一味的把家長認為好的食物或是用的給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感受到心靈上的富足,真正的愛,是對孩子的未來著想,長遠的考慮孩子將來生活,孩子的是屬於明天的,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家長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讓孩子在世上活得更加的精彩和快樂,更加自由,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做事,那麼只會害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