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前言

史書中,青藏高原是日月出入之所,它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舉世聞名的馬家窯文化集中在黃河上游,作為先羌文化的卡約文化、宗日文化是青藏高原的土著文化,藏傳佛教則是完全有別於內地的宗教文化形態較多保存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及古印度佛教、印度教的原生態。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浩如煙海的文化遺存和絢爛多彩的民俗民風給人的感覺是雄渾博大,是震撼和激勵,同時也給了我創作的力量和勇氣,多年前我就開始了所謂水墨重彩的嘗試——運用各種手法將所需之文化元素,加以誇張、變形扭曲、重組,以水墨重彩的形式構成畫面,按照畫面的需要,把風馬牛石相及的東西統一到畫面上。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大層面上跳躍式變化,高濃度丙烯顏料的運用突出了畫面重彩屬性,而水墨是媒介和骨架。郎紹君先生曾說:“只有藝術家從西部的物質和歷史的觀照,反思中喚起創作欲,並且他的精神生活能從西部的對象中找到共鳴與和諧,找到想象和幻想自由翱翔的天地,找到主客體渾然為一的形式與表現,真正的西部藝術才會誕生於他的筆底。”誠哉斯言,讓我們共勉之。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寧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1997年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選為“97中國畫壇百傑”。

2005年被國務院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2008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聘為“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

作品分別入展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美展,第八屆全國優秀作品美展、等十餘次國家級大展。

獲“首屆中國西部藝術大展”金獎。

“首屆中國民族風情大展”二等獎,

“92國際水墨畫大展”優秀作品獎。

“全國13屆版畫展”銅獎(合作)。

“首屆中國畫大展”佳作獎。

先後在上海美術館、廣州博物館、廈門美術館、順德博物館、李可染藝術館、馬來西亞連城畫廊、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廣州白雲文化中心廣場、廣州中旗藝術館、深圳中旗藝術館、北京市青藏畫院等場館舉辦個人展。

作品先後被中國文聯、上海美術館、江城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深圳榮寶齋、廣州博物館、廈門美術館、李可染美術館、香港漢榮書局、臺灣新竹文化中心、美國·國際文化中心等機構收藏。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感人至深的情懷

——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藏族題材的中國畫創作開始受到關注,至20世紀70年代大量湧現。進入21世紀,這類題材也呈現出藝術觀念多元化與風格樣式多元化的特點,如寫意與寫實的各自拓展 、理想與現實的情愫或尋找不同的表現途徑,或兩者相互交融,等等,很多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楊明藏族題材和西部情韻的創作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每位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情懷",一種縈繞在心頭的思緒,是人是物,亦真亦幻,出生在青海的楊明頁不例外。他長期生長在青海玉樹的藏區,藏區雄健而質樸的文化早已如同血液般流淌在他的身體之中,浸透在他的藝術創作裡。對家鄉熱愛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勞作的人們,風雪中的犛牛,藏獒以及白雪皚皚的山峰 ……藏區所特有的風情在楊明的畫中,看似平鋪直敘,實則飽含深情。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如果沒有對青海 、西藏獨特自然景物 、風俗人情的認真觀察和體驗,如果沒有長期藝術功力的磨練,是不可能如此準確地把握藏區人 、事、物所特有之"形"的。也唯有在把握好"形"的基礎上,方能更好地表現其"神韻"。楊明是一位勤於學習和勇於實踐的藝術家,他除了十分重視生活的體驗和積累外,還不斷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和筆墨表現水平。因為中國傳統寫意畫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一方面要求"形"和"神"、"景"與"情"相結合,另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中頁逐步建立起了文人"抒情筆意"式的品評標準。如何通過筆墨語言表達"象外之境",如何把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於筆墨運用之中經一步昇華,已形成一種"物象"之外的審美圖式,這就要求藝術家在創作中將具備共性的情感通過極具個性的形式表達出來。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國家,說不同的語言,擁不同的文化,但有一種東西是相通的,這就是情感。當一個藝術家懷著對自然界的人或物的強烈情感區創作時,便會產生感染觀者的動人力量。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在楊明水墨畫中,始終釋放著真切的感情。自幼喜歡繪畫的他,對這片土地上的生靈和萬物有著雪濃於水的情感。緣於對家鄉的熱愛,在沒有條件學習繪畫的情況下,楊明選擇了畜牧獸專業,畢業後主動要求分配到全青海省海拔最高的曲麻萊縣工作。長期紮紮實實的生活經歷,不同於一般藝術家的採風和短暫的下鄉體驗。艱苦而愉快的生活磨練,讓他對高原雪山、長河落日、藏民習俗、牧馬牛羊有了透徹的瞭解,並對生命和自然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皮膚粗糙黝黑的男子、幹練樸實卻又不失美麗的婦女、純真爽朗的兒童,從笑容到體態都流露出一種從容不迫,又極具熱情的生活態度;那些犛牛、藏獒,雄健、粗狂,體格精壯、極富力量。由於楊明學過畜牧獸醫,因此他對犛牛和當地的一些牲畜有著其他畫家沒有的專業知識,並且對犛牛與 社會、與宗教的關係有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寫"青藏高原的犛牛文化系列文章--《犛牛圖騰》《古羌文化與犛牛青藏高原巖畫-遠古留言》《話說犛牛改良》等等。這使得他在精神上對犛牛的認識超越了單純的動物學的概念,在技術上有著普通畫家沒有的解剖學和動物學的知識。因此他畫的犛牛不僅有著特殊意義的神秘圖騰符號,而且在造型和筆墨的結合上也準確到位,通過運用墨色濃淡乾溼的變化表現其體積感和厚實感。犛牛蹄部用濃墨顯其有力,尾部淡墨輕擦顯其飄逸。從中可以看出對其結構、性情瞭如指掌,對筆墨的掌控似信手拈來,遊刃有餘。畫家賦予了這些動物以人的精神特質,亦如藏區人民那般堅韌與不羈。佛語有云:"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正是楊明自己對家鄉、對藏區的熱愛,才將無限生機與澎湃激情灌輸與自己的繪畫語言中。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楊明作品的熱烈與濃郁,也體現在他對"色彩"的吸收和運用上。"色彩"的注入賦予了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以更強的"觀賞性",是對文人畫觀念的一種突破,也是對傳統水墨自我封閉語言的結構。早期他曾一度迷戀於寫意重彩,做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近幾年來,他更辯證地處理墨與色的關係,既重視墨的作用,又發揮色彩的功能。他諳熟唐代張彥遠於 《歷代名畫記》中的論述:"運墨而五色具"。從他作品中可見其在墨的處理上深厚的功力。他敢於大膽的用墨,發揮了中國畫水與墨相互交融的技法,而又不拘泥於一筆一墨之間的得失,風格瀟灑隨性,於狂放、肆意中見其匠心獨運之處。楊明對於色彩的運用十分巧妙,每於人物衣著配飾等細節處著色,通過紅、黃、綠等色的運用又平添了幾分活潑與靈動之氣。這種統一於墨色運用之中的色彩,讓畫面活躍豐富,又不是主次。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古人有云"筆精墨妙,人生一樂"。繪畫對於楊明而言是快樂得而。西藏和西部的山水人情,在楊明的筆下時而粗獷奔放,時而細膩靈動。"造型""筆墨""色彩"於此時彷彿都退居其次,深深感染我們的卻是那一幅幅畫作後面藝術家自由瀟灑的創作狀態與感人至深的情懷。

感人至深的情懷——楊明的中國畫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