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冬至到了,農村老人說“冬至宜雨不宜晴”,冬至下雨有啥說法嗎?

新大風歌


這個問題,我來說下,冬至下雨或者下雪的話有兩個好處。

第一:可以給小麥補充水分,讓小麥的根長的穩一些,小麥杆結實,風吹不易倒,來年有個好收成,這也是俺們農民關心的大事。

第二:冬至下雨,一般過年就不會下雨,大晴天,走親訪友也方便,這是全國人民都喜歡的事




贛榆老樊


今天剛和家裡的老輩人在一起說這個冬至下雨的問題,當時我們村的老輩人說冬至下雨好,因為現在我們當地的農田裡種植的都是小麥,由於從種植小麥之後一直沒有下過雨和雪,所以現在地裡的小麥出現了乾旱的現象,因此在冬至如果下雨的話,可以給正在處於乾旱的小麥進行解渴,但是這位長輩還說冬至如果下雨對於過年也是有很多好處的,那麼今天我就把這位老年人所說的好處在這裡進行講解。

其實這句話是老一輩人在以前沒有天氣預報的時候,根據自己多年的生活經驗進行總結而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冬至的時候或者是冬至前後如果下雨的話,那麼對於人們來說是一件好事,除了剛才咱們講到的可以緩解乾旱以外,而且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冬至下雨之後,在過年也就是春節期間就會是晴天。

要知道過年期間大家都會去走親戚,因此如果雨天走親戚的話就會影響咱們得正常出行,那麼如果是晴天的話在過年期間我們可以不用擔心天氣的變化,因此才會說“冬至宜雨不宜晴”,但是話又說回來現在的咱們的科學發展的很快,因此現在瞭解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天氣預報。


可以提前知曉未來一些天的天氣變化情況如何,但是問題中的老話也是經驗總結,所以說這句話還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現在我們當地在冬至前後已經連著下了兩天的雨水,所以按照這句俗語來講在過年期間就不會出現陰雨天氣了。


紀錄鄉土


記得聽奶奶說冬至下雨有很多其中“冬至下雨,過年基本都是晴天”的說法最為普遍。意思是說冬至如果下雨,那麼春節的時候,一般都是晴天。還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意思是說冬至如果下毛毛細雨,那麼來年夏至期間下大雨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農村真姐


馬上就要到冬至節氣了,今年冬至這天是冬月二十七,後天就是冬至,冬至節氣一直是我們農村比較重視的節氣,關鍵是這一天的天氣如何關係到整個冬天,在農村冬至雖不比過年那麼隆重,但有的地方也是當做小年來過的,老人們說“冬至宜雨不宜晴”,有什麼說法呢?


在很多農村人眼裡,覺得冬至這天最好是陰天雨雪,不要晴空萬里的,這裡所說的“宜雨不宜晴”並不是簡單的指下雨,雨雪天氣包括雨夾雪,甚至是陰天,都算是“雨”,因為只要不是晴天,那麼過年那幾天就會是好好的晴天。所以說冬至的時候天氣惡劣點不要緊,只要過年那幾天不下雨下雪的就好了,方便外出,每年過年的時候都要走親戚出門,天好路就好,開車出行也安全,如果大雪紛飛的出行就很不方便,下的再大一些車站連車都不發,哪都去不了。


在農村,跟這句“冬至宜雨不宜晴”差不多的還有一句話,“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如果不下雨的話,過年的時候就會下雨,但如果冬至這天下雨了過年的時候就會是大晴天,所以大家寧願這幾天下雨下雪,也不希望過年的時候下。

今年的天兒還真是挺怪的,大冬天不下雪確實是愛下雨,昨天我們煙臺這裡下雪了,不過有點像雨夾雪,並不是鵝毛般的大雪,下到身上瞬間化成雪水,到底是沒下一場正經的大雪,而且這晚上剛過,今天上午就又是大晴天了,馬上還有兩天就冬至了,照目前這個狀況來看,下雨下雪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可是從天氣預報來看,周天報道的有雨,那就符合“宜雨不宜晴”的願望了。


其實我倒覺得,冬天就該有個冬天的樣子,冬日下雪夏天下雨,冬冷夏熱,是一年四季該有的樣子,如果亂了套對農業種植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冬天如果再不下雪,我們北方人也該像南方人那樣,看見雪激動的說不出話來了。


一品小十六


提主可能是南方人吧?所以把冬至說成宜雨不宜晴,正規的說法是冬至宜雪不宜晴。

這是老輩人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全部概括了冬至至春節的天氣變化。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相當準的。冬至宜雪不宜晴就是說,冬至那天只要下雪對來年糧食的豐收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雪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減少土壤熱量的外傳,能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受雪層越冬保護的莊稼可安全越冬。雪水滲入土壞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西南現在冬天很少下雪,有時冬至那天大小會下場雪。雪後第二天都會放晴出幾天太陽。所以每到冬至大家都盼望著下雪。但進入冬至後,也就進入數九寒天了。很多人就窩在家裡打打麻將喝喝小酒。因此,只要冬至下雪,春節準是個好天氣,大家能開開心心過個年。


於是4299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馬上就快到了。冬至那天的習俗是吃羊肉、吃餃子,人們活動範圍也比較大,因為要外出買羊肉、買餡料等,所以很多人都比較關心冬至的天氣。並且,人們關心冬至那天的天氣,不僅僅是關係到當天天氣情況,還關係到未來的過年天氣呢!農村老人常說道:“冬至宜雨不宜晴”,為什麼呢?



“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是何來歷?

我國廣大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叫“冬至有雨過年晴”和“冬至天晴過年雨”的說法。這種說法具有普遍性,在我足跡踏遍的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土地上,很多地方都能聽到這種說法,意思都一樣,只是可能說法稍有不同而已。比如這句話“冬至下雨不用愁,過年給你好氣候!”。

至於這句話的來歷,我查遍了相關資料,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是個人感覺這句話來源於中原地帶的可能性極大。第一,中原地帶是文化起源之地;第二,中原地帶是人類文明發源之地;第三,中原地帶是糧農作物原生之地。在古人農耕為本,注重天氣的情況下,有關天氣的每一天他們都很重視,並且記錄,一年年一天天的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有些經驗,直至今天仍具重要的意義,並且準確率令人驚歎!當然,對於現代意義來說得另當別論,因為現代社會是科技社會。



“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有何含義?

古人們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得到生產、生活中各種經驗,關於天氣的就很多。這句“冬至宜雨不宜晴”說的什麼意思,有何意義?它是本意是說,冬至這天最好是下雨,不要天晴的狀況出現。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有什麼深意嗎?這就是提到前面說的古人生產生活經驗,他們通過很多年的觀察總結,每當冬至這天晴朗時,過年就會下雨;每當冬至這天下雨時,過年就會天晴。可能在長期觀察中大致是準確的,於是便被流傳開來。

這句話在各地有著不同的版本,比如湖北說“晴冬至,年必雨”;安徽說“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山東說“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雖然說法眾多,但都指向冬至與過年時天氣的相反性。即冬至下雨,過年必天晴;冬至天晴,過年必下雨。而過年是從古至今男女老少都很重視的,都希望過年那天能天晴,人們都可以盡情玩耍,過年玩個夠。如果天氣下雨的話,那是諸多不便的。因此,才有“冬至宜雨不宜晴”之說,擔心冬至天晴帶來過年下雨。



“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是否準確?

這,恐怕現代百姓沒有幾人做過統計。但是各地的很多氣象部門曾做過統計,據說有一定的準確性,但不是百分之百,有冬至下雨過年下雨的,有冬至天晴過年天晴的,但大體是冬至下雨過年晴的。不過,近些年過年天晴的情況越來越多。無論冬至那天是什麼情況,但是新年第一天的晴天日子是越來越多。不知道這是不是天氣異常的原因?或是地球變暖的原因?總之一句話,感覺這句話在現代環境中,準確率是越來越低了。

我們老家貴州遵義過年的習俗是,正月初一吃早飯後,要去山上給祖墳拜年,就是帶著香、紙、燭去給祖墳燒紙、點燭、燃香、放鞭炮,告知逝去的老人,新一年又開始了,後人們一直記著他們的恩情,一直祭奠他們。在我印象中,這些年的正月初一是晴多雨少,但冬至卻是有雨有晴的。這說明,第一,古時的老話不一定適合於當今,第二,古時老話自身的準確性也不一定準確率高。很多時候,我們可把它當作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話題,但不別在準確率上當真。



總結:老人常說的“冬至宜雨不宜晴”,是古時老人們的生產、生活之總結,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傳承意義,主要就是想通過冬至天氣情況來預測過年時的天氣,讓大家在一年一次的重要節日中做好準備,從容過年,愉愉快快度過傳統佳節。但是對天氣預防的準確率來說,大家只能作參考,不別太在意其準確性的高低。


種植天地


我想先反對一下提問者的問題,冬天不下雪反而下雨,是不是有些不對勁?冬至就進入了數九寒天的日子,怎麼總期盼著下冬雨?本應該是大雪滿天飄的季節,為什麼不是下雪而是下雨?這個問題可能是針對南方的氣候,我們北方不應該是下雨,就應該來一場痛痛快快的大雪覆蓋大地。


小雪沒見雪,大雪還是沒下雪,馬上又是冬至了,難道老天今年冬天就是不肯飄雪了嗎?不會的,昨天晚上,老天終於耐不住寂寞,還是洋洋灑灑的飄了一點兒雪花。雖然小雪下的不大,但足以令久不見雪的人們高興,很快我就發現有很多人發了朋友圈,都在興高采烈地喊著下雪了下雪了。提問者說的這句冬至易雨不易晴,作為北方人,我想改一個字,冬至易雪不易晴。冬至的雪,或許對南方人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但是對北方的農作物用處太大了,地裡的麥子就等著雪覆蓋了。


冬至的雪在我們這裡有很多講究,有人說冬至雪年必晴,是說冬至當天下了雪,春節期間一定會是豔陽天。還有一句,冬至晴年必陰,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天氣晴朗,那麼春節的時候就一定會雨雪交加。如果可以按照個人的喜好選擇,我希望冬至這一天和春節的時候都是大雪漫天,那個樣子才像北方的冬天,才有北方冬天的味道。最主要的是雪下的多了,對北方的小麥生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為明年小麥的豐收打了基礎。

我不想說冬至下雨有什麼說法,我只想解釋一下,冬至下雪,在我們北方有什麼說法。冬至是數九以後的第一天,第一天是晴天還是下雪,關係到接下來的九個九的天氣情況。我們當地人說,從冬至開始,一九的九天,分別關聯著接下來的九個九,也就是說,第一天代表一九,第二天代表二九,以此類推。如果冬至第一天下了雪,就代表著一九這幾天會有連綿不斷的雪天氣。反過來,如果冬至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那麼一九這幾天就有可能一直晴天不下雪。

所以,我們當地人特別在意冬至這天的天氣情況,也非常希望冬至這天能夠下雪,也可以說冬至這一天,關係到整個九九八十一天的天氣情況。冬至的雪,對北方的農業至關重要,只有冬至下了雪,才預示著今年冬天有可能下雪,不然希望很渺茫。北方滿山遍野的麥苗,都等著冬天的大雪滋潤生長。


靈子


冬至節快到了,我們北方農村對冬至有這樣一種說法,叫“冬至宜雪不宜晴”。冬至是交九的第一天,農諺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習語,說明時令節氣已經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了。



題主說的“冬至宜雨不宜晴”,有可能是個筆誤。在北方寒冷的冬至節氣是不會下雨的。我前天還聽到一位老人說過,快到冬至了,“冬至宜雪不宜晴”。你們注意看看今年的冬至是晴還是陰,會不會下場雪。

為什麼老人會有這個說法呢?聽老講,這主要是跟我們這裡種植的小麥有很大關係。小麥生長在冬天很容易乾旱缺水,如果冬至節氣能下一場雪,對於小麥的生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下雪不僅解決了冬旱,還利於春後麥田保墒。如果冬至節這天是個大晴天,有可能今年的冬天不會下雪,或者很少下雪了,未免對小麥生長造成不利。因冬天麥田乾旱缺水,還有可能發生小麥凍害。

對了,你有聽沒有聽說過,農村還有句諺語叫“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句農村諺語,同樣也是盼望著冬天下雪的。“冬至宜雪不宜晴”,說明農村老人對冬天下雪的一種期盼心情,希望小麥能夠獲得好的收成,來年有個好年景。



總結:農村老人留下的諺語很多具有實用性的價值,有的諺語則帶有一種期望的性質。“冬至宜雪不宜晴”,就是農村農民盼望下雪的一種心裡表現。


鄉野老農


再過幾天,12月22日,就是冬至節氣了。從小就聽老人們講“冬至宜雨不宜晴”, 那麼冬至那天全國大部分地區會不會下雨,那冬至下雨究竟有啥說法呢?

在阿豪視界的家鄉,華北農村已經有近兩個多月沒有明顯降水了,乾燥的天氣裡,不僅田地裡的農作物不同程度的出現乾旱的情況,而且,這段時間也成了流感病毒的高發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影響,這本身也是跟天氣有一定關係的。

有人說,今年的冬天屬於暖冬,無論持這種說法是否科學?其實,大家也都希望天公作美,能夠好好的下場及時雨,來淨化空氣的同時,也緩解下久違的冬季旱情。

在過去農耕時代,人們種田大多都是靠天吃飯的,風調雨順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農村老人說“冬至宜雨不宜晴”,其實,是他們在長期農耕實踐過程中得出的經驗總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到了冬至節氣的這一天如果下雨了,那冬季的降雪或者降雨也就多。

在農村還有另外一句農諺“冬至晴,明年陰雨多” 通過冬至節氣這天的天氣,大致預測來年雨水的多少。冬至這天是晴天,那明年的陰雨天就多。而持續的陰雨天對農作物的生長反而是不利的。

人們通過冬至節氣的冷暖或者有無降水,來預測來年的天氣狀況。若冬至節氣冷,那明年春天就回暖早。相反冬至暖和,那麼立春以後就暖得遲,還會出現倒春寒的情況發生。其實,這句農諺也是人們對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熱切期盼。


阿豪視界


時間過得飛快,還有三天就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冬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在這一天不僅白天的光照時間是一年之中最少的時候,也是數九寒冬的開始。因為冬至節氣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俗語是根據冬至時的天氣推測未來的天氣變化,比如俗語“冬至宜雨不宜晴”,那麼為何冬至下雨是好事呢?有什麼說法呢?

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從冬至過後,太陽直射的位置會慢慢向北移動,所以在這一天中,不僅太陽的高度最小,白天光照的時間也最短。從冬至過後,太陽的高度會慢慢增大,白天光照的時間也會漸漸增多,但是氣溫並不會因為光照時間增長而上升,因為在冬至後每天散發的熱量比儲存的熱量還要多,所以從冬至後,氣溫反而會下降。所以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從冬至開始,進入到數九寒冬。

之所以在農村會有“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是因為在冬至這一天,氣溫會變得越來越冷,氣溫下降的最明顯標誌就是降水或大風天氣,如果在冬至這一天仍然是豔陽高照,並且在未來幾天中,氣溫也沒有明顯下降的跡象,那麼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氣溫不僅不會下降,反而還會上升,所以如果在冬至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那麼今年是暖冬的可能性會很大。

如果在冬至這一天是有降雪或大風降溫天氣的話,氣溫不僅在冬至這一天會下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氣溫並不會有上升的跡象,因為在冬至後我國很多地區會進入到數九寒冬,氣溫下降後即便是天氣轉晴,但是要想回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天氣變冷的同時,降雨降雪天氣也會變得頻繁,所以農民都希望在冬至這一天能降雪或陰天降溫。

農民之所以希望在冬至這一天會降雪而不喜歡晴天,是因為冬天是暖冬時,會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影響。暖冬意味著冬天降雪少,天氣不太冷,容易使農作物在返青時會因為乾旱而返青困難影響生長,潛伏在地下的害蟲病菌還會因為天氣太暖和而凍不死,第二年出現病蟲害的可能性會很大。如果冬天是暖冬的話,第二年春天發生倒春寒的幾率也會加大。倒春寒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去年我國很多地區在開春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倒春寒影響,導致很多果樹被凍死凍害,果樹的產量也大大下降。

農村關於節氣的俗語有很強的地域性,並不適合全國所有地區。你們那裡有“冬至宜雨不宜晴”嗎?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