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有些人在原單位工作得很好,一辭職出來就混得特別差?

用戶5512326918


我同學是一家銷售公司的銷售總監,他們公司代理著一個知名品牌的電子原件,這讓他們做銷售得時候有很大的談判話語權,而且他們只要負責銷售,後面還有跟單,倉儲等一套配套服務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他們公司的銷售做的很好。

他跟我說,他們公司總是有一些銷售經理,做了幾年以後,覺得自己不錯,可以自己單幹,出去自己創業,當然有成功的,但是更多的是跟公司搶客戶,但是都沒有成功,沒有品牌,沒有資金,沒有價格優勢,沒有穩定的供應,沒有服務都成為他們失敗的原因,於是也有一些銷售回來繼續上班的。

他們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他們把平臺的風光,以為是自己的能力。

在公司這個平臺上,有優勢的資金,有優勢的品牌穩定得供貨,這些都是公司多年的積累得結果。

特別是品牌,一個品牌得培育是長期的過程,都是靠真金白銀砸出來的,要讓你的品牌在圈門有人聽過,僅僅是讓人家聽了你們公司,而不需要像介紹名字一樣一個字一個字拆開說,這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創業小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是圈內人人聽過的品牌,只要與人接觸,就已經建立了信任,不是信任你這個人,而是信任你這個公司。

去年我去參加一個人力資源行業會議,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沒有太多興趣,但是當一個騰訊的HR在上面分享的時候,大家都來了精神,講完,很多人都過去遞名片,很多人過去求合作,而另一個小公司的創始人無人問津。

在原單位天時地利人和,而出去後失去了做事得土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減少內耗就等於增加產能。企業是需要員工團結協作,他們可以充分提升團隊士氣,提高員工積極性,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

在團結協作好的團隊裡裡,大家一心辦事,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辦成。而如果大家是扯皮的團隊,大家都辦不成事,遇到事情先想著怎麼甩鍋,

所以沒有辦法像原來一樣,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平臺的能力,或者是大家沒有把勁用在工作上,而是放在了內耗上。

歡迎關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HR知識,認知成長。

阿布的分享


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往往乾的最長的一份工作離職後,後面就會頻繁的換工作,我之前的同事,在公司做了八九年,也做到了中層管理,後來因為理念的問題,離職選擇去了同行業的一家公司,薪資當然也比之前的高,一開始過去的時候意氣風發,但是過了沒多久就聽說他已經從那家單位離職,又換了一家單位,我們都很詫異,按照他的風格,應該是比較穩定的,不會這麼快就換的啊,有一次聚會,正好碰面,聊了一會兒,才知道他已經是在原單位離職後換了3家單位了,平均每個單位也就呆了一年多,問到原因,他說“不是我不想長期做下去,是我在之前單位呆的太久了,出來後去其他單位一開始都不適應,感覺在原單位的經驗一直用不上,畢竟我的薪資也不低,一來二去,就做的不如意就換了,這幾家都是這樣的情況,最近老東家聯繫我讓我回去,我決定還是回去做,這樣可能踏實一些”。

這樣的情況在工作中太多見了,為什麼在原單位做的好好的,辭職出來就感覺混的很差,我覺得主要有幾點原因:

環境很難適應

每個企業的管理模式都不一樣,在一家企業呆久了,就適應了這家企業的管理模式,當再換到一個新的環境中,首先是排斥新的環境,包括辦公室環境、工作流程等,從心理到行為都很難一時接受,而且還會拿之前的環境和現在的作對比,有時候還會遇到矛盾,經常出現的疑惑就是“我之前是這樣做的,為什麼現在要這麼做?”不能從原有的環境中走出去。

人際關係很難搞好

新進入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所有的都是陌生的面孔,光熟悉人名和職位就是一個過程,更何況還要熟悉每個人的性格;長時間待在一個公司,因為彼此都熟悉,會讓我們忘記有人際矛盾的存在,當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這種狀態會徹底改變,讓我們覺得人特別難相處,碰到幾個人際上的問題就歸結於公司人際關係複雜,轉而離職。

沒有做好從頭開始的準備

離職換到一個新的單位,不光是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的適應,最關鍵的要做到心理適應,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把以前的經歷、榮譽都清空,從頭開始,保持這樣的心理才能更快的接受新的環境,融入新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故步自封,每天在原來和現在矛盾中掙扎,最後不僅在新單位做不出業績,也站不穩腳跟,要麼被公司淘汰,要麼自己離職,轉而找其他工作。

所以,混的越來越差,並不是自己的經驗、技能不夠,而是自己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沒有做好轉變的準備;社會上照樣有很多人都是越跳職位越高,做的越來越好,不是他們運氣好,而是他們能“與時俱進”讓自己更快的融入新的環境,結合新的環境發揮自己優勢!


小話梅青青


以前我認識一個姐姐,在原單位,是個中學,她乾的有聲有色,是學校的教務主任,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她在單位幹教研,教務,還上著主課,乾的風生水起。

後來,在一個事情上,大概是評職稱吧,她認為學校對她不公平,於是,憤而辭職。

辭職後,她先是到了一傢俬立學校,應聘了教務主任一職。這個學校看到她有如此履歷,就招收了她。也聘為教務主任。

工作起來,她發現,這個學校的老師,幾乎都“不聽招呼”,讓某老師寫份資料,人家不聽。一起搞個教研,他們感覺莫名其妙,不會也不幹。而最可怕的是,她仔細算下來工資,比不上原來的工資。因為以前還有一部分隱形收入呢!

她於是又辭職,但是原單位是回不去了,於是,她開始辦輔導班。由原來牛逼哄哄的教務主任,變成一個低三下四,求老師們幫忙宣傳的輔導學校的老師了。而且,學校的教材,理念,經常變來變去,所以,如果長期脫離一線教育,輔導班的內容就跟不上形式了

而且輔導班也不是那麼好乾。要看家長的臉色。出不來成績,家長們就會立刻撤退。

所以,她有時候說起來,感覺當時自己真是衝動啊!

以前的學校,是她施展才華的舞臺,給了她一個發揮的平臺。而且以前老師們也是盡力地工作,並沒有推三阻四的。現在,她需要自己搭臺,自己唱戲。難免會力不從心啊!


Longsuixinyuan


看到這個題目,我一猜就知道很多人會說“不是你厲害,是你的平臺厲害”之類,而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我近二十年職場生涯,親眼見到無數同事跳槽離開,我得到的基本結論是:


1、凡是從大平臺辭職,跳槽到同行業的其他公司的,基本上都會混的很好!

2、凡是從大平臺辭職,跳槽到其他行業或者自己創業的,全都前途未卜!


這兒的大平臺,指的是“企業職場”,不是國企和事業單位。能夠在“大平臺公司”工作很好的,個人能力基本都差不多哪裡去,換句話說,這些員工的能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不然他們既進不去“大平臺”,也不可能熬過“大平臺的末位淘汰制度”。


以我司為例,

我司屬於行業的“龍頭型公司”,在我司工作的不錯的員工,辭職後去同行業其他公司,不說百分百,但很大概率都會“升職”。我司有幾個城市銷售經理(每個省該職位有約1-4個不等),去了同行業中等規模公司,直接就是全國銷售總監了!


那些辭職後“混的特別差”的,真的很少見!如果說有幾個“泯然眾人”的,基本上都是去了其他行業或者自己創業了。在這個行業,你很厲害,不代表在其他行業,你也照樣厲害,換行業是導致“混的差”的最重要原因!


總結:如果原來的公司“平臺很好”,而且你也“工作的很好”,基本上辭職後,都不會混的特別差。畢竟大公司當初招聘的時候,選擇的就是“基本面”最優秀的一批人,而且大公司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能力提升體系,不會讓你的能力差到哪裡去的。


在原單位混的很好,一辭職出來就混得特別差的,在“頭部的企業職場”真的很少發生。現實中,發生“混的很好”,辭職後“混的特別差”的,通常是因為:


1、原來的單位就很差!

原來的單位在行業內就很一般,員工基於某種原因(比如會討好領導、擅長拍馬等)受到了單位的認可,在本單位尚可;但辭職後,去了其他單位,由於能力很一般,自然就混得特別差了!


2、原來的單位可以混!

多見於國企、央企、事業單位等,原來的單位是可以混的,不需要什麼能力,也沒有什麼危機感,更沒有什麼“培訓體系和能力提升”,混著挺好的,辭職後換個環境,不能混了,混不下去了,自然就會特別差!


3、非要挑戰不可能!

就像你是一條魚,在大河裡游來游去,混的不錯,其實你只要去任何有水的地方,都能混的不錯。結果不知道聽了什麼演講,參加了什麼培訓,搞得熱血沸騰,非要去沙漠、去爬樹、去跳傘、去攀巖、去跑馬拉松,放棄自己最擅長的游泳,當然混的差了!


總之,如果員工所在的單位是競爭性的企業大平臺,而且還混的不錯,辭職後不會混的特別差的,別看網上那些大企業動不動裁員裁員的,你知道裁員補償金有多少嗎?!辭職後混的差的,要麼原來就是在可以混的單位,要麼原來在行業內的非知名企業,要麼是在故意跟自己過不去,放棄自己的優勢,喜歡挑戰自己的“不可能”!

-END-

點擊上方關注【職場再出發】:世界500強資深經理人,2家管理諮詢公司的創始合夥人,為你深度剖析職場問題,全部原創,助你職場再出發!

職場再出發


我同學是一家銷售公司的銷售總監,他們公司代理著一個知名品牌的電子原件,這讓他們做銷售得時候有很大的談判話語權,而且他們只要負責銷售,後面還有跟單,倉儲等一套配套服務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他們公司的銷售做的很好。

他跟我說,他們公司總是有一些銷售經理,做了幾年以後,覺得自己不錯,可以自己單幹,出去自己創業,當然有成功的,但是更多的是跟公司搶客戶,但是都沒有成功,沒有品牌,沒有資金,沒有價格優勢,沒有穩定的供應,沒有服務都成為他們失敗的原因,於是也有一些銷售回來繼續上班的。

並不是每一個人跳槽出去都混的很好,本來工作做的很好,為什麼辭職出來以後就混的差了呢?

一、對於自己能力認識的偏差

人對於自己不一定能客觀認識,在原公司做的不錯,以為都是自己的功勞,特別是一些小領導,在公司管理者幾十個人,做出了不錯的成績,覺得自己不錯。

心理學上有一個種現象叫有利歸因,當我們評價成功的是時候,歸因於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如果事情不順利,則歸咎於外部環境的惡化,當我們評價他人的成功因素,歸功於他人的運氣和環境,如果他人失利,則歸因為能力不足。

有利歸因讓我們一直犯錯:大多數人憑藉個人直覺進行選擇。但很多時候,直覺並不客觀。人們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概率。

每個人在照鏡子時所看到的自己,要比實際長相好看30%。70%以上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要高於平均水平。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比同齡人更優秀、更有道德、更勤奮,理應獲得更好的報償。

在公司做的不錯,都是自己的努力和功勞,跟公司,同事無關,自己有本事,想要找到更好的職位,更高的工資,於是跳槽了。

到了新公司,覺得自己有成功經驗,就沿用舊的一套,即使發現不行,也會覺得肯定是新公司同事有問題,於又也不願意改變,然後就越做越差。

抱持著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不願意改變,環境都改變了,於是越做越差。

公司曾經重金挖了一個阿里的P9,剛來以後,每次開會都是阿里怎樣怎樣,給大家普及阿里怎麼做事,朋友圈也是經常轉發阿里的信息。每次開會的時候說的特別好,可以出方案,可是一旦要下場做,又不願意, 最後一年以後走了,臨走還說同事沒有配合好,沒有把事情做好。

二、他們把平臺的風光,以為是自己的能力

在公司這個平臺上,有優勢的資金,有優勢的品牌穩定得供貨,這些都是公司多年的積累得結果。

特別是品牌,一個品牌得培育是長期的過程,都是靠真金白銀砸出來的,要讓你的品牌在圈門有人聽過,僅僅是讓人家聽了你們公司,而不需要像介紹名字一樣一個字一個字拆開說,這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創業小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是圈內人人聽過的品牌,只要與人接觸,就已經建立了信任,不是信任你這個人,而是信任你這個公司。

去年我去參加一個人力資源行業會議,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沒有太多興趣,但是當一個騰訊的HR在上面分享的時候,大家都來了精神,講完,很多人都過去遞名片,很多人過去求合作,而另一個小公司的創始人無人問津。

電視劇《喬家大院》裡的孫茂才,由窮酸到落魄至乞丐,後投奔喬家,為喬家的生意立下汗馬功勞,享有一定地位。因私慾被趕出喬家。後來,孫茂才又想投奔對手錢家,錢家對孫茂才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不是你成就了喬家的生意,而是喬家的生意成就了你!最終孫茂才再次陷入落魄。

沒有別人提供的平臺,哪有你的今天。不要總想著你的付出而無視了別人給你的舞臺。

很多從大公司出來的人,都有這個問題,覺得自己很厲害,殊不知都是平臺的作用,他們出來以後,用大公司那一套,自己變成了“任務分配機”, 而不是紮紮實實的做事,這樣容易被掃地出門。

三、在原公司天時地利人和,而出去後失去了做事的土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減少內耗就等於增加產能。企業是需要員工團結協作,他們可以充分提升團隊士氣,提高員工積極性,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

在團結協作好的團隊裡裡,大家一心辦事,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辦成。而如果大家是扯皮的團隊,遇到事情先想著怎麼甩鍋,所有的溝通都要用郵件,因為這些都可以作為出問題以後的證據,如果想做事,還需要解決內部的困擾,這樣是很難做成事的。

當年在一家外企,待遇不錯,工作壓力也不大,是理想型的養老公司,大家悠哉悠哉的上班, 但是當你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 我們對接的是個印度人,做事情全憑忽悠,跟他合作,處處有坑,可是他又想泥鰍一樣滑溜,出事以後,他可以把責任都甩給我們,我們經常是“人在辦公室坐, 鍋從天上下”,本來2天能完成的事,為了幫他填坑, 可能一個星期都完成不了。雖然悠閒,後來實在受不了,雖然不是辭職的主要原因,當也是導火索。

四、如果做得不錯,可以不跳槽

1、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新的一年, 外部環境並不是太樂觀,一直有人員優化,裁員的消息傳出。

12月30日晚,據鳳凰網奇點商業消息,蘇寧集團在年底開啟人員優化,進行了一輪裁員。據爆料,蘇寧之前收購龍珠直播已有不少部門被解散,蘇寧北京研發中心有的部門裁員比例達到70%;蘇寧物流集團裁員比例30%,大量的項目轉外包;蘇寧小店也有不同比例的裁員。

12月31日,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今天向員工和客戶發表了題為《求生存,謀發展,砥礪奮進》的2020年新年致辭。其中,在致辭當中,徐直軍表示:公司有必要在2020年末位淘汰10%的主管,以擺脫公司內部滋生的自滿情緒。他在致辭稱,“樹立正確導向,剷除平庸幹部,祛除惰怠員工,激活組織。幹部和員工要祛除自身的惰怠行為。要主動規劃隊伍的梯隊化建設,幹部隊伍要保持10%的淘汰率。”

現在這個階段,指望跳槽出去找到更好的職位,更高的工資,更好的機會,可能都無法兌現,如果在公司發現不錯,就不要跳槽了。

2、在公司做的不錯,說明在走上坡路,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就跳槽

當你在公司做的不錯,那應該是建立了不錯的關係,努力也得到了認可,這個時候跳槽,是要放棄原來的人際關係,對於業務的掌握,這些都是跳槽的成本。

當然人在順境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容易膨脹,遇到了點小困難,覺得跳槽就解決了,殊不知不是那麼回事。

3、不要被忽悠了,跳出舒適區

現在社會上流傳一種論調,叫做“跳出舒適區”, 如果不管不顧就跳出舒適圈,那就是被毒雞湯給忽悠了。

盲目跳出舒適圈,認為自己在一個職位上做夠了,有不錯的成績,就覺得自己掌握了核心科技,急於證明自己,跳出所謂的舒適圈,用不斷更新工作來證明自己。這樣跳出了舒適區,然後就跳入了坑裡。

所以說,如果做的不錯,只是遇到了些小困難,小事情,就不要急著跳槽,你在公司做的不錯,這是你多年努力的結果,你需要等待收割你的成果,而不是急著跳槽。

五、如果想跳槽,如何決定?

有的人跳槽升職加薪,有的人越跳越差,那應該如何選擇,什麼時候跳槽呢?

1、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當我們對於要不要跳槽,要對公司,自己的能力,機會進行分析,而不是覺得我應該跳槽了,我要跳出舒適區, 這樣會得不償失的。

那要如何分析呢?可以使用SWOT分析法,SWOT分析是企業戰略分析工具,幫助企業組織梳理分析在市場競爭戰略方向自身的優勢劣勢及相關機會威脅。作為個體,我們也可以用SWOT分析法,分析跳槽過程中,自身的優勢劣勢以及機會威脅,看清職位看清自己,更能夠精準去匹配目標職位,找到自己理想工作。

對於是否需要跳槽,需要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存在哪些機會,又有哪些威脅, 以我自己轉行為例進行跳槽分析:

S (strengths)是優勢: 作為IT男,有15年工作經驗,技術不錯,對於技術的發展有及時跟進,對於項目管理, 管理過大型項目,而且成功交付項目, 長期與產品經理打交道,對於新產品有興趣,喜歡研究。

W (weaknesses)是劣勢:對於產品經理需要的技能如Axure等不是太熟練,沒有真正做過產品經理,只是負責一些小型模塊的需求分析。

O (opportunities)是機會:產品經理是我一直想轉型做的去做的, 現在他們要找的產品經理是需要對於技術有理解,能夠交付項目的崗位。

T (threats)是威脅: 工作是全新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這樣有可能需要加班,還需要學習一些工具,這些工具學習也要有時間。

對於自己的優勢,劣勢進行分析,看到機會和威脅進而決定要不要跳槽,什麼時候跳槽。

2、重新看自己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career planning)也叫“職業生涯規劃”。在學術界人們也喜歡叫“生涯規劃”,在有些地區,也有一些人喜歡用“人生規劃”來稱呼,其實表達的都是同樣的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對於比較資深的職場人士,可以使用,職業錨來確定自己的下一個目標,由習得的實際工作經驗所決定,與在經驗中自省的動機、價值觀、才幹相符合,達到自我滿足和補償的一種穩定的職業定位。工作實踐中,依據自身和已被證明的才幹、動機、需要和價值觀,現實地選擇和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所以是適合有工作經驗的人使用。

職業定位是職業規劃及職業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定位錯誤或是偏差較大,那必然意味著接下來職業生涯的挫折和失敗。

跳槽不一定是企業不好,而應該跟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想符合,如果不符合,可以跳槽。

3、 綜合考慮外部條件

找工作是需要綜合考量的,外部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機會的多少,還有就是機會的好壞,如果想要跳槽,可以把自己招聘信息過一遍,目前的狀況,也可以找獵頭瞭解瞭解,在獵頭手裡,有更多好的職位。

六、寫在最後

薛兆豐曾經在《奇葩說》中提到過一個觀點,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應該是為自己的人生添磚加瓦,為簡歷美化。

所以在跳槽的時候,需要謹慎,不應該是因為短暫的困難,為了跳槽而跳槽, 為了跳出舒適圈而跳槽,而應該是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看到機會,排除威脅,考慮外部條件,找到跳槽時機,換工作的幾乎。


LaoHuang188


在原單位工作的很好,辭職出來混的很差的人,在職場中其實很多。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之前在傳統的食品行業已經做到銷售副總的位置,年薪20多萬。後來他耐不住周圍朋友們紛紛辭職創業的誘惑,果斷辭職,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成為創業公司的合作伙伴。

做公司的合夥人聽起來很風光,原來他只負責銷售,而如今人力資源、活動策劃、公司運營他都要一手抓起所有的工作,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是沉重的工作壓力。

由於是新的創業公司,一直還沒有盈利。雖然他拿著公司15%的股份,但公司一直不盈利,手上的股份其實對他來說也毫無意義。他苦苦支撐了1年多,每個月不但沒有工資,還前前後後貼進去不少錢,終於在今天6月份他不甘心的離開那家創業公司,重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食品行業做銷售主管。

朋友的案例充分說明:辭職出來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工作,很容易混的不如之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職場上很正常。

那麼辭職後混的不如之前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呢?

1、辭職後的工作不適合自己

我的朋友原來在公司主要負責銷售,現在要讓他負責公司經營、人員招聘、活動策劃等,很顯然這些工作都是他所不擅長的,做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最終的結果肯定不會太好。

所以,辭職後混的不好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沒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2、辭職後選擇的行業不適合自己

我朋友原來在傳統的食品行業工作,跳槽來到一家互聯網的創業型公司。這就相當於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需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環境、新的行業發展規律,同時他之前積累的專業技能、工作經驗和人脈關係幾乎都沒有任何利用的價值。很顯然想要獲得成功,自然更困難。

所以,辭職後混的不好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找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行業。

3、原公司團隊在工作上配合更默契,在新公司需要不斷磨合

這幾乎是所有人跳槽後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在原來的團隊中,大家都已彼此熟悉,相互信任,工作起來配合度就會更好一些。但如果去了新的公司,大家彼此之間都還比較陌生,在工作中就需要不斷地磨合,如果磨合的不好就很難在短期內將工作做好。

所以,辭職後混的不好的原因還有可能是和團隊配合的不默契造成地。

總之,要想跳槽後混的越來越好,就不應該盲目地跳出自己熟悉地領域,轉行或者做自己不擅長地事情,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辭職後越混越好。


我是最傳播,不玩虛的,只講乾貨,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用,如果還有什麼疑問,請隨時和我溝通,謝謝。

最傳播


我有一位朋友,之前是某餐飲公司的高管,說話很有分量,待遇也非常不錯,做著很多人羨慕的工作。

即便這樣,他還是因為不喜歡這個行業而選擇了離職。離職之後,他並沒有重回這個行業,而是重新換了一個行業,自從他換了行業之後身份瞬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是公司高管,現在確實公司一名普通員工,之前拿著令人羨慕的月薪,現在卻拿著幾千的月薪,之前總是使喚別人做事,現在卻總是被別人使喚做事,身份落差非常大,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時間也適應不了。

但對於這位朋友來說,這就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也很快能夠適應。很多朋友都背後議論他如今怎麼混成了這個樣,越來越差,其實差不差只有他自己內心知道,這就是他喜歡做的行業,每天有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就是想要的工作。

講這個故事也就是想說,人各有志,那些看似轉行之後就混得很差的人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混得差,可能會與個人追求有很大關係,因此,建議不要以表面看到的東西而去取笑別人。

那些在原單位工作很好,一辭職出來就混得越差的人不外乎這幾點因素:

一、個人追求不同,選擇也就不同

就如以上的這個故事,朋友並不是真正混得差,他只不過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而已。雖然已經脫掉了高管的帽子,拿著普通的薪水,但對於他來說這就是他喜歡的生活,個人追求不同,選擇也就不同。

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錯誤地將自己的思想加在別人身上,也許你所認為合適的正是別人所不想要逃離的。

二、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

還有一類人,他們在辭職重新找工作之後混得很差是因為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

所謂辭職一時爽,但辭職之後如果沒有更好的去處或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即便自身能力再強也依舊無濟於事。

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好的就業選擇,空有一身本事,最終混得差是必然。

三、錯把平臺當本事

很多人之所以在原來的單位混得好,有不錯的渠道,有不錯的收入,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實際上算都可以歸功於平臺。因為平臺的重要性,給人造成了混得好的假象,但一旦離開了平臺,沒有了渠道與資源,混得差是必然。

即便你本事再大,如果沒有獨立創業的能力,再加上沒有合適的平臺,最終空有一身本事無處施展,混得差是必然。


肖軍說職場


先舉親身經歷的兩個具體事例吧。正反兩個事例,正好說明這種問題的三個本質原因。

前不久,我一個同學來諮詢我辭職的事情,我力勸他冷靜一下,但根本攔不住。什麼事情呢?他說在單位表現自認為比較突出,但領導這次沒有提拔他,肺都要氣炸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換一個公司,老闆還不求著我,等我混好了,狠狠地打領導的臉。後來辭職去一家民企,剛開始老闆看他是從大國企出來的,對他寄予希望,結果我同學越幹越差,而且天天抱怨新東家文化還不如老東家呢,更沒做出他吹噓的業績來。最後還是被老闆勸退了,現在不知道去哪裡了,據說去南方打工去了吧。

幾年前吧。我自己在一個小城市大企業工作,由於種種原因,一直不被上司賞識和重用。眼看著年齡變大,就勇敢地跳槽到北京一家企業,從一窮二白、一人不識開始做起。這個企業裡,我一個人也不認識,由於過去積累的經驗和嚴謹認真的作風,很快贏得了尊重,幾年過去之後,已經成為中層高管理人員,年薪翻了幾番。這裡面既有個人能力的體現,也有機遇、平臺、貴人的體現。

所以,綜合以上兩個正反例子。跳槽,是一條提職加薪的途徑,但也要求真務實,有的人越跳越好,也有的人越跳越差。有的是個人的因素,有的是機會、平臺和貴人的因素。總之,一個人歸根到底靠自己,成功與否,又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什麼特定的公式。再來回答這個具體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個人能力的認知偏差。有些體制內和大國企的人自帶光環,總是以為管理幾百人,管理一攤子事情,離了自己地球不轉。遇到一些挫折,尤其是那種沒有及時得到提拔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我在體制內做多大的事情啊,辦多大的事情,去一家小民企,還不跟過家家一樣嗎?搞技術的還好說,畢竟技術有通用性,那些搞管理的甚至是搞ZG的,去了民企外企私企,很多人都水土不服,混得一塌糊塗。南橘北枳的現象非常普遍。

第二,平臺及體制機制的影響。有些人認為做出成績是自己的本事,尤其是大公司或者國企,政策優勢,地方支持優勢,大平臺,大品牌,資源調度的優勢,人力資源充足的優勢,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等等。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離開了這些平臺優勢,你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公司,沒有了這些平臺支持,你就是一個螺絲釘而已。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本事,低估了平臺作用。

第三,人脈的影響。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做出業績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其實,有時候就是貴人相助的結果。這些機會和資源,給你,你就成功;給別人,就是別人成功。為何有些人提拔了,總要感謝上司感謝同事感謝公司呢。因為他知道,沒有上司的提攜,沒有同事支持,沒有公司給資源,他單打獨鬥很難取得成功。有時候,人脈和貴人,比自己的能力重要一萬倍。忽略了這些,你跳槽到一個新單位,上司排斥你,同事孤立你,你也很難施展拳腳。

總之,跳槽是一種提職加薪的重要途徑,不能因為跳槽有風險而不敢選擇跳槽,但也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有認知偏差。清醒地認識到個人能力、平臺作用、貴人相助這幾個核心要素,無論你是跳槽還是留在原地,都要把這三者統籌好,準確定位自己,充分利用平臺,獲得貴人相助,無論在哪裡你都可能混得不賴。


職場火鍋


我有個朋友,工作多年後認為自己技術和銷售都乾的差不多了,手裡大把客戶都十分認可他,於是辭職創業,試圖依靠自己手裡的客戶把公司做起來。結果沒想到公司支撐了2年就幹不下去了,不得已重新找工作。

我們常說“虎父無犬子”,這其實是父母給孩子的背書。出身好的孩子,一來到世間就有了好爸好媽的背書,反之亦然。

我們找工作總需要出示大學畢業證,好學校也是你的背書,在沒有人認識你的時候,至少他們認識你的學校,認為這個學校出來的學生應該不會差。

我們在好公司工作的時候,能把東西賣出去,能把業務做起來,你所在的公司就是你的背書,客戶信任首先信任的是你的公司,然後才是你個人。

有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從小靠著父母的關係八面威風的時候以為大家崇拜的是自己的個人魅力。上了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時候,以為自己能力強所以招了你,其實你的學校給了你很大的助力。工作後在公司業績突出很快晉升的時候,覺得離開公司也可以混的很好,沒想到不是那麼容易。

其實公司和員工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公司這個平臺成就了你,你也為公司做出了貢獻。但不能忽視了你做出業績的基礎是公司這個平臺,離開了這個平臺你的個人魅力個人能力能發揮多大的作用自己需要認識清楚。


色色是10年HR經驗,所有回答都是原創,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和評論,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


職場三原色


一、平臺很多時候比個人能力更重要


我認識的一個業務夥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國內某央企工作,幹了4-5年做到西北區的一個片區經理,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資源都非常豐富。

去年,他和我聊起,想自己獨立出來幹。我勸他不要出來,在公司幹比較好。我告訴他,你現在之所以覺得各方面資源關係都不錯,那是因為背後有央企這個平臺,利用平臺才能給別人提供便利,一旦離開了平臺就和普通人差別不大。

但他覺得不試一下會有遺憾,我建議他向公司請一個長期病假,然後去嘗試創業,他照做並進行嘗試。

後面果然發現四處碰壁。之前的圈子之所以給他面子,是因為他在央企的時候 大家可以從他那裡獲得利益。當大家聽說他打算辭職單幹,馬上避而遠之。即使他找上門兒,人家也不談實際合作。

他一看這架勢也不用別人再勸,老老實實回去上班了。

他覺得是積累不夠,但其實是因為在原單位時有很大利用價值,只是看起來混的還不錯。但他忘記了,有時候,我們的價值是單位所賦予。一旦離開單位,就失去了可以憑藉的價值。

就像我朋友,大家是和他背後的央企合作。之所以給你好處,是因為他們要讓你行方便。一旦你離開單位,自然也就沒有利用價值,商人都講究的時利益。

張亮畢業後,家人給安排進了老家親戚的公司工作,公司在當地也算是一個大公司。在縣城,政商圈子不大。

他慢慢熟識了縣裡的大部分部門、領導,逐漸混得風生水起。到哪裡都有幾分面子,做啥事也很順。

幾年之後,他覺得能夠獨當一面,不想寄人籬下,於是 想到別的地方發展。當然年輕人有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生活需要多嘗試。

後來,他不顧家人和親戚勸阻,跑到省會城市打拼。折騰了不到兩年,把原來的錢全用光,也沒折騰出一個名目來。據他說,感覺做什麼都很難,完全不像在縣城時一切順利。無奈之下,不得不回親戚公司老老實實上班。

二、好單位會給人有能力加持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單位會給人錯覺。

比如,體制內的官方單位或一些有名氣的單位。一旦你在這些地方上班,就會得到無形的資源加成。

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整個社會都會高看你一眼。

時間久了,深處其中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牛。看電視時,我們經常看到有人被皇帝御賜黃馬褂。這些人就相當於披了一件黃馬褂,不是自己有多厲害,而是你身上的黃馬褂厲害。但時間久,人們會忽略掉身上的黃馬褂,覺得自己厲害,不需要再用黃馬褂。

扔掉黃馬褂後,四處碰壁,才會發現世人在意的只是那件衣服。一旦沒有了黃馬褂,你和普通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有時候不同的身份標籤帶來的的待遇也不一樣。比如,如果你穿著城管的制服,小商小販會把你供起來,送吃送喝。但是如果你是民工打扮,沒人會理你。

誤把單位給予的能力理解成是自己的能力,出來單幹後都混得很差。

三、單位上班和創業是兩個不同階段,創業對個人的要求更高,很多時後候還取決於大的社會環境

我朋友林波,在單位工作幾年候,也有些積蓄,看公司老闆賺錢很容易,總想自己創業。趁著前兩年的大眾創業潮,也辭職創業了一把。

真是不當家,不懂鹽米貴。從找辦公室、裝修、招人,到註冊營業執照,工商稅務走一圈,只這個就折騰了好幾個月。

等公司正式開始運轉,資金緊缺,原來的很多資源也無法對接合作。原來看見老闆經常在外面融資付利息,但是自己的融資卻很難。並且,經營上很多時候他也無法拍板下決策,因為之前雖然也瞭解公司運作,但是並沒有實際決策。

折騰了兩年,他一分錢也沒賺到,還花出去了幾十萬,等於就買了個老闆的名號,現在在考慮是不是立刻止損,回去上班,感嘆還是上班舒服。

一個人可以做好打工的角色,但是老闆的角色不是想做就能做。員工和老闆,就相當於遊戲中的普通模式和地獄模式的區別,老闆面臨著更多更嚴酷的挑戰,考驗人的格局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在原單位混得好,一旦出來混得差,一半是個人的能力太過依賴於平臺,把平臺的實力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另一半是不明白打工和創業的真實區別,把創業看得太輕鬆。

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能行我也行,其實很多時候只有個別人能行,其他的人都不行。

互聯網這麼大的浪潮,成功的企業家屈指可數,死掉的更是不計其數,人可以挑戰自我,挑戰新高度,但是不代表著挑戰都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