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32則哲理小故事,有料,有趣,有思,值得收藏品讀

成功的奧秘

如果說在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山本田一獲得世界冠軍是意外的話,那麼,兩年後的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他再次獲得冠軍便是不爭的事實。

馬拉松賽是需要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有身體素質好又有耐力的人才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是次要因素。山本田一又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呢?

在其自傳中他這樣寫道: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二個標誌是銀行,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比賽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奮力衝向第一個目標,到達第一目標後,又以同樣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跑完了……

哲理點

山本田一成功的奧秘就在於將最終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在每一個小目標中都以最飽滿的激情和強勁的動力來完成,從而達到最後的勝利。

山本田一的幾個小目標,難道不是我們人生中一個個小的理想?他的大目標,難道不是我們人生中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學會分解目標,分步驟實現是一大智慧。

理想與成功

一次偶然的機會,英國教師布羅狄發現了塵封已久的一家幼兒園31位孩子的作文簿。布羅狄不經意地隨手翻了翻,頓時被作文簿中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構思與設想吸引住了。在“未來我是——”這個總的題目下,31位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幅幅充滿幻想與浪漫色彩的美麗圖景。有的夢想自己的未來是一個指揮軍艦的海軍大臣,永遠不會被海水淹著、嗆著;有的夢想自己將來當上法國總統,因為他能背出法國25個城市的名稱,而他的同學最多隻能背出7個……尤其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一個名叫戴維的盲童,認為自己將來必定是英國的內閣大臣,理由是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做過內閣大臣,他必將成為英國曆史上的“第一個”。

布羅狄越翻越覺得有趣,突然產生一種莫名的衝動:假如把這些作文簿重新發到那些人的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當年的夢想,那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於是,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很快,向他索要作文的書信像雪片一樣飛來。寄信來的人儘管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都想知道自己童年的夢想。

布羅狄將作文簿一一給他們寄去。一年之後,只有一本作文簿無人索要。布羅狄正想著這個人是否還健在時,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信中說:“那個名叫戴維的盲童就是我,我之所以不想要回那本作文簿了,主要是因為作文中描寫的那個夢想一直深深地銘記在我的腦子裡,一時一刻也沒有淡忘過。正是我時刻銘記著兒時的夢想,才成就了我今天的事業。我想通過我的這封信告訴我的30位同學和所有有過夢想的人,只要牢牢記住年輕時的夢想,成功就一定會如期而至。”

哲理點

人生最可悲的是沒有夢——沒有理想。只要擁有了夢,並一生為之奮鬥,總會夢想成真。

遠 山

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遊覽一座大山。據說,那裡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裡,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後,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他們就是走一輩子,也不可能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蘇頹喪地說:“我竭盡精力奔跑過來,結果什麼都不能看到,真太讓人傷心了!”

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上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尷尬:“我只顧朝這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

哲理點

切莫忘記,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途中處處有“美景”!

人生的得與失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隻也扔了下去。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說:“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撿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獨特的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這種從容面對人生得失的豁達心態,令人頓生敬意,也發人深思。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飄飄然於擁有時的喜悅,而悽悽然於失去時的悲傷。而老人卻以從容、達觀之態,超然於人世。扔鞋的動作可謂簡單之極,然而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卻是如此之深。

哲理點

流年似水人生短。為了不虛度光陰,使人生儘可能輝煌,我們的確應該不斷追求,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業績。然而,我們也應該學會正確、從容地看待失去。為了幹出一番事業,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享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有時不得不“丟卒保車”;尤其是為了不玷汙自己的人格,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錢——那種靠出賣良心或尊嚴而得到的金錢。

上山的和下山的

在同一條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過。

上山的雖汗流浹背,但卻興致勃勃,並主動地和下山的打招呼:“山上好玩嗎?”下山的疲憊不堪,連連搖頭:“一座破廟,幾尊菩薩,沒意思。”上山的不以為然:“噢,是嗎,上去看看再說。”說完擦一把汗,繼續向上攀登。

過了一段時間,這批上山的下山來了,又碰上興致勃勃向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嗎?”“一座破廟,幾尊菩薩,沒意思。”但上山的仍不以為然:“噢,是嗎,上去看看再說。”

哲理點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山”上,不斷地有人上去,也不斷地有人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上山的和下山的,就這樣絡繹不絕,接連不斷。

說婚姻是個“城堡”的人,都是結過婚的人;說上山“沒意思”的人,都是從山上下來的人。其實,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有意思”還是“沒意思”,不在於看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因為快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所以,認準的山,就無論如何都要爬上去,不管路有多麼險,也不管別人怎麼說。

要調整人生座標

一天,有人找到一位會移山大法的大師,央其當眾表演一下。

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面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後說表演完畢。

眾人大惑不解,大師道: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哲理點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奮鬥方向和生命座標。如果奮鬥方向錯了,就應及時調整;人生座標定位錯了,就要移動生命的座標。如果所面對的無法改變,那我們就先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追求的價值

相傳秦相李斯年輕時只是一個小地方的小吏。有一天,他在倉庫檢查公糧時,突然看到堆積如山的糧食下方,有很多老鼠在吃米。和幾天前在廁所看到的食糞的老鼠相比,這裡既無風雨的侵襲,又無貓狗的追逐,且又能盡食美味的倉米,自然無所追求。李斯便想:“人類不也是這樣嗎?”

李斯由老鼠的不同命運想到自己,決定不再安於現狀,於是棄職出走,投身荀子門下。經過多年奮鬥,他終成大器,而那些同僚則由於懶得改變自己而終生碌碌無為。

表面上看,人們的境遇不同似乎是環境所致,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如果說一代人的發展要受時代需求和社會大環境影響的話,那麼個體的差異卻往往是自我努力和不斷進行選擇的結果。就像李斯及其同事,在同樣的環境下,前者想到了離開,而後者想到的是留下,環境便從此不同了。

哲理點

一味追求享樂和安逸,必然終生碌碌無為。同樣一個人,如果換一個環境,很可能從一條蟲變為一條龍。

也許這便是人生的真相吧。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無非就是樓上、樓下的差別,無非就是上樓、下樓的選擇。

願望與成功之間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名叫馬維爾的記者去採訪林肯,他們有這麼一段對話。

馬維爾: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曾想廢棄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候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讓你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近50年了,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裡,林肯談到幼年的一段經歷:“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以較低價格買下了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石,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裡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頭,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哲理點

願望與成功之間的等號就是紮紮實實的行動。有些人有理想,但總是不能成功,關鍵在於他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直視目標

一個男人和兒子走在雪地裡,他看到遠處有棵大樹,就對兒子說:“我們來比賽,跑到那棵樹,看誰在雪地跑出的線最直。”兒子聽了非常高興,因為如果是比速度,父親一定贏的,所以他很小心地走,不斷注意自己的雙腳,把一隻腳慢慢放到另一隻腳前面。

好不容易走到大樹旁,看見父親已經先到,他並不感到意外,但父親走的路比較直,卻令他很吃驚。原來男人明白要走成一條直線,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看著腳,而要讓眼睛注視著前方的目標。只要眼睛始終不離開大樹,就能不假思索地走成一條直線。

哲理點

生命中也有同樣的情形。有時候你必須小心地注視著自己的腳步,但多數時候,你應該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裝滿生命的大石塊

某教授應邀給某商學院的學生作報告,報告前,教授拿出一個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放進瓶子裡,直到石塊高於瓶口再也放不下了,教授才開始問學生:“瓶子裝滿了嗎?”學生們齊聲回答:“滿了!”“真的滿了?”教授反問。說著他從桌下取出一袋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敲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道。“很好!”教授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袋沙子,把它慢慢地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所有間隙。這時教授又一次地問學生:“現在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教授繼續演示,他拿過水壺把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然後問學生:“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安排得多麼緊湊,如果你再加把勁,你可以幹更多的事!”

“不,”教授說,“那還不是它的寓意所在。”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裡,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了。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你的信仰、夢想是什麼?切切記住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會後悔終生。

哲理點

千萬不要把大目標迷失了。

兩個年輕人

兩個年輕人一同尋找工作,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猶太人。

一枚硬幣躺在地上,英國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過去,猶太青年卻簡單地將它撿起。

英國青年對猶太青年的舉動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

猶太青年望著遠去的英國青年心生感慨:讓錢從身邊白白溜走,真沒出息!

兩個人同時走進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資也低,英國青年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猶太青年卻高興地留了下來。

兩年後,兩人在街上相遇,猶太青年已成了老闆,而英國青年還在尋找工作。英國青年對此不可理解,說:“你這麼沒出息的人怎麼能這麼快就‘發’了?”猶太青年說:“因為我沒有像你那樣紳士般地從一枚硬幣上邁過去。請想一想,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大財呢?”

哲理點

英國青年並非不要錢,可他眼睛盯著的只是大錢,所以他的錢總在明天。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無心插柳

有一位在金融界工作的朋友,立志要讀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生,三大部《中國金融史》幾乎被他翻爛了,可是連考數年都未考中。然而,在這期間不斷有一些朋友向他請教,起初他還能細心解釋,不厭其煩。後來,問的人實在太多了,他索性編了一冊《中國曆代錢幣說明》,一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二是為了給朋友提供方便。

是年,他依舊沒有考上研究生,但是,他的那冊《中國曆代錢幣說明》被一位書商看中,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當年銷售一空。

哲理點

我們總是喜歡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奮力拼搏,而現實是殘酷的,不可能每個人的願望和理想都能實現。那些搏擊一世卻未實現自己理想的人,會不會是因為他生命中真正精粹的部分被自以為“那不是最好的”,而從未得以展示呢?

偉大的想法

男孩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一位體面的醫生。可是,男孩讀到高中便被計算機迷住了,整天鼓搗著一臺十分落後的蘋果機,把計算機的主板拆下又裝上。

男孩的父母很傷心,告訴他,你應該用功唸書,否則根本無法立足社會。可是,男孩說:“有朝一日我會開一家公司。”父母根本不相信,還是千方百計按自己的意願培養男孩,希望他能成為一位醫生。

不久,男孩終於按照父母的意願考入了一所大學的醫科,可是他只對電腦感興趣。在第一學期,他從當地零售商處買來降價處理的IBM個人電腦,在宿舍裡改裝升級後賣給同學。他組裝的電腦性能優良,而且價格便宜,不久,不但在學校裡走俏,而且連附近的法律事務所和許多小企業也紛紛前來購買。

第一個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告訴父母,他要退學。父母堅決不同意,只允許他利用假期推銷電腦,並且要其承諾,如果一個夏季銷售不好,那麼就必須放棄電腦。可是,男孩的電腦生意就在這個夏季突飛猛進,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實現了18萬美元的銷售額。

他的計劃成功了,父母很遺憾地同意他退學。

他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憑良好的業績引起了投資家的關注。第二年,公司順利地發行了股票,他擁有了1800萬美元的資金,那年他才23歲。

10年後他便創下了類似於比爾·蓋茨的神話,擁有資產達43億美元。他就是美國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

比爾·蓋茨曾經親自飛赴他的住所向他祝賀,並對他說:“我們都堅守自己的信念,並且對這一行業富有激情。”

哲理點

每個奇蹟的背後開始時只是一種偉大的想法。或許沒有人知道今天的一個想法將會走多遠,但是,我們不要懷疑,只要沉下心來,努力去做,讓心中的雜念寂靜,你就會聽見他們就在不遠處,而且伸手可及。

撿起腳下的蘑菇

有一則西方寓言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小男孩提著籃子去田頭撿蘑菇,撿到一個後就想下一個可能比這個還大,於是丟棄了這個再去撿,但下次撿到的反而比前一個小。他當然不甘心,就扔了再去撿下一個。就這樣,一直等到他來到田邊,籃子裡還是空空的。

哲理點

在人生的道路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蘑菇”,狗熊掰玉米似的追逐下去,終將一事無成。而當前最要緊的是撿起腳下的“蘑菇”,不管它是大是小,即使是最小的“蘑菇”,也會奠定通往成功的一個階梯。

小目標與大目標

一個因失業而捱餓的人住在到處充溢著富貴氣氛的紐約城。為了躲避房東催交房租,他每天都在馬路上東奔西走,他感到恥辱而絕望。

一天,他在42號街遇到了俄國著名歌手夏裡賓先生(他在巴黎當記者時曾採訪過這位名噪一時的人物),沒想到夏裡賓還記得他。打過招呼之後,夏裡賓對他說:“我的旅館在103號街,跟我一同過去,好不好?”103號街相當遠,對於已走了5小時路的他來說,再走60條街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不到我的旅館,而是過6條街到一家射擊遊藝場去玩玩。”夏裡賓的補充打消了他的顧慮,他們到了遊藝場門口,看了一會兒兩名屢次射不中目標的水兵,然後繼續前進;不一會到了長納奇大戲院,在那裡看到有眾多購買戲票的熱情觀眾,之後又前行。“現在離中央公園的動物園只有5條橫馬路口了,我們去看看那隻奇怪的‘猩猩’吧。”夏裡賓愉快的話語讓他感到莫名的輕鬆……就這樣停停走走,不知不覺間已到103號街。原該精疲力竭的他,卻並未像預想的那樣累。夏裡賓先生滿意地對他說:“並不太遠吧,現在我們到那家別緻的餐館去吃中飯吧。”在那頓豐盛的午餐中,他聽到了讓他終生銘記的話:“今天走的路你要記在心裡,這是生活藝術。你與你的目標之間無論有著多麼遙遠的距離都不要擔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較近的目標上,別讓遙遠的未來嚇住你,使你煩悶。”

哲理點

的確,偉大的目標常常包含在瑣屑的努力之中。正如故事中的幾條街口的距離,它不會給人壓力,束縛心靈,讓人完成起來格外輕鬆,而一個個目標的實現不正拉近了與理想的距離?

成敗之間

在貝爾發明電話之前就有許多人曾宣佈發明了電話,像愛迪生、格雷和雷斯等,其中雷斯是最為接近的,可為什麼最高法院卻將此項專利判給貝爾呢?原來雷斯沒有把螺釘轉動1/4周、把間歇電流轉為等幅電流,而貝爾做到了,並使電話保持了暢通,因此他成為真正的發明者。事情就是這樣,有時我們和成功就是一步之遙。

一個探險者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出發,沿著中尼公路,穿越了喜馬拉雅山,徒步走進西藏,走到拉薩。46天,1099公里的歷程,其間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用他的話說:旅途中我體驗到的艱辛不完全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每天最擔心的是下一站睡在什麼地方,不知前面是什麼在等著我,還能不能活著出去……但腳步卻是不敢停的。無論多慢,只要堅持,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就突破了極限。試想他如果中途放棄或改乘車輛前進,那麼他對生命的詮釋會不會像現在一樣深刻呢?生命中需要太多的忍耐,只要你去做了,去堅持了,總會有所收穫的。

哲理點

人與人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意志力。對於強者來說,一個目標一旦確立,他就會堅持到最後。

等待第二個春天

在日本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兩個漁民,一個叫阿呆,一個叫阿土,兩人都老實巴交卻想著成為大富翁。有一天,阿呆做了一個夢,夢見對岸島上寺裡種有49棵朱槿,其中開紅花的那一株下埋有一罈黃金。阿呆滿心歡喜地駕船去了對岸小島。島上寺裡果然種有49棵朱槿。此時已是秋天,阿呆便住了下來,等候春天的花開。肅殺的隆冬一過,朱槿花一一盛開了,但都是清一色的淡黃。阿呆沒有找到開紅花的那一株,廟裡的僧人也告訴他從未見過哪棵朱槿開紅花。阿呆便垂頭喪氣地駕船回到了村莊。

後來,阿土知道了這件事,他就用幾文錢買下了那個夢。阿土也去了那座寺。又是秋天,阿土也住下來等候花開。第二年春天,朱槿花凌空怒放,寺裡一片燦爛。奇蹟就在那時出現了:果然有一棵朱槿盛開出美豔絕倫的紅花。阿土激動地在樹下挖出一罈黃金。後來,阿土成了村莊裡最富有的人。

據說這個故事在日本流傳了近千年。今天的我們為阿呆感到遺憾:他與富翁的夢想只隔了一個冬天。他忘了把夢帶入第二個燦爛花開的春天,而那些足可令他一世激動的紅花就在第二個春天盛開了!阿土無疑是個聰明人:他相信夢想並且等到了另一個春天!

哲理點

我們的人生何曾不充滿夢想:那朵絕豔的朱槿花幾度在你我的心靈深處搖曳,那無限風光我們幾欲盡覽,然而我們總是習慣於守候第一個春天,面對第一個季節的空蕪,我們往往輕率地將第二個春天棄之門外,將夢交歸於夢。

夢想之花垂青的總是那些有耐心、執著追求的人。今天,倘若給你一朵夢中的朱槿花,你應該有勇氣向夢想買斷第二個春天!

永不放棄

這是美國北紐約州小鎮上一個女人的故事。她從小就夢想成為最著名的演員,18歲時,在一家舞蹈學校學習三個月後,她母親收到了學校的來信:“眾所周知,我校曾經培養出許多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著名的演員,但是我們從沒見過哪個學生的天賦和才能比你的女兒還差,她不再是我校的學生了。”

退學後的兩年,她靠幹零活謀生。工作之餘她申請參加排練,排練沒有報酬,只有節目公演了才有報酬。但有她參加排練的每個節目都能參加公演。

兩年以後,她得了肺炎。住院三週以後,醫生告訴她,她以後可能再也不能行走了,她的雙腿已經開始萎縮了。已是青年的她,帶著演員的夢和病殘的腿,回家休養。

她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夠重新走路,經過兩年的痛苦磨鍊和無數次的摔倒,她終於能夠走路了。又過了整整18年,她還是沒有成為她夢想的演員。

在她40歲的時候,她終於獲得了一次機會扮演一個電視劇角色,這個角色對她非常適合,她成功了。在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有2900人從電視上看到了她的表演;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時,有3300人欣賞了她的表演……到了1953年,看到她表演的人超過4000萬。她就是鄧肯。

哲理點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對於身處逆境中的她來說是多麼遙遠,但她用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跨越了困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在追求中閃光。

福勒的故事

福勒是美國一個黑人佃農的兒子。他5歲開始勞動,9歲以前以趕騾子為生。他們一家一直過著很貧窮的生活。福勒有一位不平常的母親,她很快地發現福勒與其他的6個孩子不同。這位母親有意識地經常將福勒拉在身邊,跟他談論心中的想法。她反覆地說:“福勒,我們不應該貧窮!我們的貧窮不是由上帝安排的,而是我們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產生過出人頭地的想法……”

我們的貧窮是因為我們沒有奢想過富裕!這個觀念在福勒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併成就了他以後無比輝煌的事業。

福勒改變貧窮的願望像火花一樣迸發出來——他挨家挨戶推銷肥皂達12年之久,並由此獲得了許多商人的尊敬和讚賞。以後,福勒不僅在最初工作的那個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7個公司都獲得了控制權。可以說,福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徹底改變了家庭的貧窮,扭轉了家庭的命運。

哲理點

哲人說:所有偉大的成就在開始時都不過只是一個想法罷了。

無論追求財富,或獲取健康,無論謀求功名,或尋找快樂,無論尋求利益,或追逐自由如要達到目的,首先必須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並鍥而不捨地為之奮鬥。

福勒說過,假如你知道需要什麼,那麼,當你看見它的時候,你就會很快地認識它並最終抓住它。

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須有一個強烈的成功願望併為之鍥而不捨地奮鬥。的確“我們的貧窮是因為我們沒有奢想過富裕!”當我們連有所成就的願望都沒有時,我們還想能獲得什麼呢?

靈山在心中

有師徒兩個聖人,從很遠的地方去靈山朝聖。他們一路上一邊化緣一邊趕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歇。因為在行前,他們發了誓願,要在佛誕日那天趕到聖地。作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誠、不妄語,更何況是對佛陀發的誓願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時,年輕的僧人卻病倒了。這時離佛誕日已經很近,而他們距靈山的路還有很遠。為了完成誓願,師傅開始攙扶著弟子走,後來又揹著弟子走,但這樣一來,行進的速度就慢了許多,三天只能走完原來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經氣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邊流淚一邊央求師傅:“師傅,弟子罪孽深重,無法完成對佛陀發下的誓願了,並且還連累了您……請您獨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緊……”師父憐愛地看著弟子,又將他馱到背上,邊艱難地向前行走邊說:“徒兒啊,朝聖是我們的誓願,靈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既然已經上路,已經在走,靈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決不會責怪虔誠的人,讓我們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

哲理點

有失敗也有成功,有笑聲也有眼淚,但無論自己怎樣努力,卻總是離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願望差得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朝聖者,都有自己的目標和誓願,但由於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並非每個人都能達到目標和實現誓願,儘管每個人的目標和誓願都不相同。其實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標靠近,你就已經到達了,因為每個人的靈山都不一樣……

做自己最好

一對孿生兄弟因為逃難而失散,多年後重逢,個性活潑的哥哥在飢寒交迫下投身寺院當了和尚,個性安靜的弟弟則因機緣巧合,娶了妻子生了兒女。

兄弟倆過得極不快樂:哥哥羨慕弟弟娶妻生子,享盡家庭溫馨;弟弟羨慕哥哥皈依佛門,遠離塵世紛擾。

一天,兄弟倆相約在半山腰的小涼亭閒談。正要離開時,發生了山崩。他們慌亂地躲進一個小山洞,倖免於難。半夜,哥哥怕弟弟著涼,脫下僧衣給弟弟蓋上。

幾天後,兄弟倆獲救了,但哥哥被送回了弟弟家,弟弟被送回了寺院。他們將錯就錯住下了,體會自己嚮往的生活。哥哥為了衣食拼命幹活,累得半死也撐不起一家溫飽,絲毫享受不到在家生活的溫馨;弟弟為了準時撞鐘、誦早課,和衣而睡,徹夜未眠,半點感受不到出家生活的灑脫。

兄弟倆在疲憊不堪下恢復身份,這才發覺,還是做自己最好。

哲理點

人各有志,又各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只有在自己應有的“位置”上,才能張揚個性,發揮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目標的威力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他們的生活境遇與他們的人生追求密切相關。

那些佔3%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佔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到,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

其中佔60%的目標模糊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哲理點

上述這些數據表明,人不僅要有目標,並且要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這樣,才能實現你最大的人生價值,創造出人生最大的輝煌。

追求藝術的完美

經過了漫長的七年,羅丹終於完成了《巴爾扎克》的雕像。這尊像中的巴爾扎克穿了一件寬袖的長袍,雙手在胸前疊合。羅丹遠遠一打量,不禁驚喜過望,自言自語著:“這簡直是件了不起的作品啊!”當時天色未明,但他還是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叫醒了他的一個學生,把他拉到工作室。羅丹心情亢奮,聚精會神注視著學生的反應。

這位學生先是驚喜,神采飛揚,後來眼光集中到巴爾扎克雕像的那雙手上。

“好啊!”學生叫起來,“好極了,老師,我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雙奇妙的手啊!”

羅丹聽了這樣的讚美,臉色漸漸變得陰沉起來。他又匆匆跑出工作室,拖來了另一位學生,讓他看巴爾扎克的雕像。這位學生的反應幾乎與頭一位一樣。當羅丹急切地觀察、凝神地注視著他的時候,這位學生說:“老師,只有上帝才能創造這雙手。它們簡直像活的一樣!”

羅丹的神態有點亂了,他又找來了第三個學生。那位學生用同樣尊敬的調子說:“老師,你不再創作別的,單憑這雙手也足以使您不朽了。”

羅丹這時的心情簡直無法形容。他被某種奇異的想法所激動,變得倉皇失措,不安地滿屋子亂走。突然他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掄起一把大斧,直向雕像衝去。三個學生嚇慌了,跑上去攔阻,但被狂亂而激動地用蠻力甩倒在一旁。羅丹衝過去,砍斷了那雙“舉世無雙的完美的手”。

他轉過身來,眼睛裡像冒著火,對那三個被嚇昏了的學生說:“傻子們,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們已經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它們不屬於這個雕像的整體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們砍掉。”他沉思了一下,繼續鄭重地說:

“記著,而且好好地記著,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

現在陳列在巴黎藝術館的巴爾扎克雕像仍然沒有手,他的手被一隻寬大的袍袖遮蔽著,雖然還能隱隱辨出痕跡來。

哲理點

這個故事生動地啟示我們:一件藝術品的成功,首要的是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一個人的成功,也要處理好整體目標與局部目標的關係。

目標與現實

古時候有個漁夫,是出漁打獵的好手。可他卻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愛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實際,一次次碰壁,也將錯就錯,死不回頭。

這年春天,聽說市面上墨魚的價格最高,他便立下誓言:“這次出海只捕墨魚。”但結果遇到的都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歸。上岸後,他才得知,現在市面上螃蟹價格最高。漁夫後悔不已,發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捕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這次遇到的卻全是墨魚。他只好又空手而歸。晚上漁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惱。於是,他又發誓:下次出海,無論遇到墨魚,還是螃蟹,他都捕撈。

可是第三次出海,墨魚、螃蟹漁夫都沒有捕到,他遇到的只是馬鮫魚。於是,漁夫再一次空手而歸。

漁夫沒能趕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飢寒交迫地離開了人世。

哲理點

一個人有理想固然可嘉,但理想總不等於現實。理想是現實土壤裡的一朵花,花的嬌豔需要沃土的養料。如果不會根據現實情況調整自己的理想目標,一定會在現實中碰得頭破血流。

深坑與高空

有一個秋天的晚上,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觀察星星。他仰頭看著天空,不料前面有個深坑,一腳踩空,便掉了下去。水雖僅淹及胸部,離路面卻有兩三米,根本出不來,只有高呼救命。

當路人救他出了水坑,泰勒斯撫摸著摔痛了的身體對那人說:“明天會下雨!”那人笑著搖搖頭走了,將泰勒斯的預言當作笑話講給別人聽。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們對泰勒斯在氣象學方面的豐富知識很歎服。有的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說:“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卻看不見腳下的東西。”

哲理點

兩千年後,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聽到了泰勒斯的這個故事。他想了想,說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

學會選擇

《聊齋志異》中的一則故事耐人尋味:兩個牧童進入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揪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這樣老狼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哲理點

狼之所以累死,其原因在於不會選擇。一個人一生中的每時每刻,其實都是在選擇中度過。有人這樣說:品味人生,最大愉快莫過於做出選擇。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選擇。

偉人的泥土

著名畫家達·芬奇前半生際遇坎坷,懷才不遇。30多歲時,他投奔到米蘭的一位公爵門下,希望他給自己創造一些機會。

幾年過去了,在達·芬奇的再三要求下,公爵終於開了恩——讓他去給聖瑪利亞修道院的一個飯廳畫裝飾畫。

這是一件無足輕重的活,一個普通匠人即可完成,但是達·芬奇卻傾盡了自己的所有力量去進行創作。他日夜站在腳手架上,幹到暮色沉沉也不肯下來。有時他會抱著肩站在畫前,一站就是三四天。

哲理點

500年後,這幅名為《最後的晚餐》的壁畫彷彿成了一個寓言:巨人,如果不嫌棄一塊泥土,那麼他就能使它變成黃金。

一個人若能執著地追求,不懈地努力,你的理想總會給你一個豐厚的回報。

吻的力量

美國杜魯門總統上高中的時候,有一位教英文的布朗小姐長得漂亮迷人。1901年在杜魯門這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布朗小姐吻了杜魯門同學查理的額頭,以示祝福。這不公平的待遇引起了幾個男生的不滿。其中有一位男生問布朗小姐:“為什麼只吻查理而不吻其他學生?”布朗小姐說:“查理比較優秀,是一個出色的學生。”

為了能得到布朗小姐的吻,此後,這個發問的男生開始努力拼搏。

好多年過去了,這個發問的男生也沒有得到布朗小姐的吻,可是在44年後,他被當選為美國第33任總統,他的名字叫杜魯門。

他任命被布朗小姐吻過的查理為負責出版事務的首席秘書。杜魯門讓查理轉達他對布朗小姐的感激,當年就是為得到布朗小姐一吻這一目的,使他入主白宮。

哲理點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看到崇高的理想、偉大的開端,而不知一個小小的目的,那內心突然湧現出的一個想法,或許就是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真正開始。

腳比路長

古老的阿拉比國坐落在大漠深處,多年的風沙肆虐,使城堡變得滿目瘡痍。國王對四個王子說,他打算將國都遷往據說美麗而富饒的卡倫。

卡倫距這裡很遠很遠,要翻過許多崇山峻嶺,要穿過草地、沼澤,還要涉過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遠,沒人知道。

於是,國王決定讓四個兒子分頭前往探路。

大王子乘車走了七天,翻過三座大山,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地邊。一問當地人,得知過了草地,還要過沼澤,還要過大河、雪山……便掉轉頭往回走。

二王子策馬穿過一片沼澤後,被那條寬闊的大河擋了回來。

三王子漂過了兩條大河,卻被又一片遼闊的大漠嚇退返回。

一個月後,三個王子陸陸續續回到了國王那裡,將各自沿途所見報告給國王,並都再三強調,他們在路上問過很多人,都告訴他們去卡倫的路很遠很遠。

又過了五天,小王子風塵僕僕地回來了,興奮地報告父親——到卡倫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國王滿意地笑了:“孩子,你說得很對,其實我早就去過卡倫。”

幾個王子不解地望著國王——“那為什麼還要派我們去探路?”

國王一臉鄭重道:“因為我想告訴你們四個字——腳比路長。”

哲理點

是的,腳比路長,遠方無論多遠,只怕沒有追尋的雙足抵達。人生亦是如此,我們不怕目標的高遠,只怕沒有追尋的勇氣、熱情、執著……只要心頭時時燃燒著堅定的信念,一往無—前地行進下去,就會驚訝地發現——很多所謂的遠方,其實真的並不遙遠。

穀倉裡的金錶

一個農場主在巡視穀倉時不慎將一隻名貴的金錶遺失在穀倉裡,他遍尋不獲,便在穀倉門口貼了一張告示:要人們幫忙,懸賞100美元。

人們面對重賞的誘惑,無不賣力地四處翻找,無奈穀倉內穀粒成山,還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一塊金錶如同大海撈針。

人們忙到太陽下山仍沒找到金錶,他們不是抱怨金錶太小,就是抱怨穀倉太大、稻草太多,他們一個個放棄了100美元的誘惑。只有一個窮人家的小孩在眾人離開之後仍不死心,努力尋找,他已整整一天沒吃飯,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錶,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困難。

天越來越黑,小孩在穀倉內堅持尋找,突然發現一切喧鬧靜下來後有一種奇特的聲音,那聲音“滴答、滴答”不停地響著。小孩頓時停止尋找,穀倉內更加安靜,滴答聲十分清晰。小孩循聲找到金錶,最終得到了100美元。

哲理點

成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而成功者之所以稀有,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法則太簡單了,沒有堅持,不屑於去做。這個法則叫執著。成功如同穀倉內的金錶,早已存在於我們周圍,散佈於人生的每一個角落,只要執著地去尋找,專注而冷靜地思考,我們就會聽到那清晰的滴答聲。

經 驗

老駱駝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號稱“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而凱旋。

馬和驢請老英雄去介紹經驗。

“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老駱駝說,“認準目標,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達了目的地。”

“就這些?沒有了?”馬和驢問。

“沒有了,就這些。”

“唉!”馬說,“我以為它能說出什麼驚人的話來,誰知簡簡單單、三言兩語就完了。”

哲理點

在簡單的生活中卻蘊涵著哲理: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要認定一個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時 間

奧萊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蘭省鄉下最貧苦的佃農,他出世的時候家裡最值錢的財產就是一枝鳥槍和三隻鵝。他那身著華麗甲冑的表叔抱著他的寶貝兒子帕爾丁譏笑他的父母說:“你那兒子註定是看鵝的窮鬼!”奧萊夫的父母氣憤地說:“我們的奧萊夫是富翁,只需20年時間,他就會僱你的帕爾丁當馬伕。”20年只是正常人生的四分之一。奧萊夫從六歲起就讀路德的《訓言集》,上中學後他就懂得精密地分配時間,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時都有特殊的任務。一次,他在作文裡寫下:“誰盜竊奧萊夫一分鐘的時間,誰就是在盜竊瑞典!”老師高度評價他“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樑!”20歲的時候,奧萊夫果然創造了一項重大發明,成為瑞典出類拔萃的科學家。

哲理點

看來,人生第一要緊的是把組成生命的時間,一分一秒地支付到自己崇高的生活目標中去。

要勇於放下

有個人剛買了蜂蜜,拿在手裡,騎上自行車往回走。到一個路口,側面來了一輛汽車,他急忙剎車,忘記了手中還拿著東西,蜂蜜瓶從手中掉了下去,只聽到一聲瓶子破碎的清脆的聲響。這個人沒有朝破碎的瓶子看一眼,便掉轉自行車,又去商店買了一瓶蜂蜜。

看到他這個行為的人不解地問他:“你的蜂蜜瓶掉了,為什麼不看一眼?”這個人微微一笑說:“有這個必要嗎?你再怎麼看,它不也還是摔碎了嗎?”

“我覺得那你也應該看看才對啊!”

“看看又能怎麼樣呢?除了徒增惋惜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與其惋惜,不如再買一瓶,讓自己少一些不快,也大可不必為無可挽回的東西再給自己增添煩惱。”

這是生活中小小的一幕,似乎也沒有什麼。但是,這個人的做法和想法卻很值得我們思量。正如他所說的,蜂蜜瓶子已經摔碎了,蜂蜜自然是不能再收回來了,你看也罷,不看也罷,都不能改變這個現實。

哲理點

是的,這是一個生活中的小事件,但我十分欣賞這個人的做法,因為他的行為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當現實打碎了你的夢想的時候,你不必停下來,去看那已經破碎了的東西,你應該毫不猶豫地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如果因為生活的意外打碎了你的理想,你便在悔恨和煩惱中徘徊,你會永遠被煩惱所左右,你會永遠在失意中度過。而這一切,非但不能使你前進,只能讓你停滯不前,甚至失去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