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農民工復工返崗,如何增動力、破阻力?

呂德文 || 農民工復工返崗,如何增動力、破阻力?

2月16至19日,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完成了一項涉及14省98縣104個“零疫情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調查(不包括湖北省)。調查顯示,復工復產存在重重障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部農民工被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封凍”,導致部分企業因無工可用而無法復產。

這段時間以來,中央和各省市都陸續出臺了強有力的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一些直接阻礙農民工流動的防控措施,如封村堵路、強制隔離14天、企業復工申請手續繁瑣等正在調整。

在我們看來,政策效應逐漸顯現,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些環節還未打通。其中的關鍵是,農民工有序流動的態勢還未形成。

動力和阻力

客觀而言,企業的復產動力要比農民工復工的動力強。受資金週轉壓力和資產損耗的影響,以及一些進出口企業的違約風險,企業對復產有極強的動力。

因此,只要是政策允許,大多數企業都在積極復產。比如,有些企業為了儘快復產,在政府的協助下開通了直通大巴,併為復工農民工提供了不少便利。

當前,國家政策也在助推企業復產。比如,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為積極擴大農民工就業,決定加大穩崗和就業補助,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新上一批帶動就業能力強的項目,重大工程建設、以工代賑項目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

相信,在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下,企業復產的動力還會進一步增強。

然而,除了規模以上企業和重點行業企業,大多數企業並無條件為農民工返城提供良好條件。

吕德文 || 农民工复工返岗,如何增动力、破阻力?

從農民工流動意願的主體視角分析,即便政策上暢通了各種障礙,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動力總體上還不強。農民工家庭一般都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耕半工”家庭,對經濟社會風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以這次疫情為例,它剛好發生在春節返鄉期間,對農民工而言,過去的一段防控期本身就屬於休整期。哪怕是延誤一個月務工,農民工雖然因此虧損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生活成本其實是相對下降的。

在這個意義上,只要風險和不方便因素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農民工還是願意延遲外出務工。

比如,不少地方雖然調低了應急響應等級,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對疫情防控宣傳並未放鬆,也還在不斷強調外出的感染風險。

同時,城市復工還有各種不確定性,如臨時務工人員,可能面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在城市租房居住的務工人員,可能面臨租不到房子的困境。

凡此種種,都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促進農民工有序流動的關鍵還是在於為其消除疑慮,增加信心。

如何增強信心?

首先,各個城市需要進一步調整政策,為農民工復工創造條件。

事實上,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要求並不高,在城市要有地方住,有工作做,那就夠了。但是,很多城市,恰恰是這兩個方面做得不到位。

比方說,不少省份都出臺了政策,返崗員工無需提供健康證明,除來自重疫區的務工人員,在進行健康監測後一律取消隔離要求。

但是,幾乎所有城市都還在強化疫情防控的屬地責任。並且,疫情越是平靜,責任機制越是在強化。

比如,很多城市都規定,只要小區裡再新增一例感染者,社區書記就地免職。

結果是很多城市社區為了減少風險,要麼需要提供健康證明,要麼提供了健康證明也進不去,與此同時,農民工尤其是散工提供健康證明難度較大。此事雖小,卻給農民工傳遞了

暫時還不適合復工的信息。

其次,需要進一步營造復工復產的社會氛圍,讓城市接納農民工。

當前,一些城市社會仍未對疫情脫敏,未能樹立正確的科學防疫思維。客觀上,很多城市形成了較強的排斥外來人口的社會氛圍

比如,很多過年未回鄉一直滯留在務工地的湖北籍農民工,春節後不僅無法復工,且沒有住處,只能在街頭流浪。

還有一些企業的土政策規定,不僅是湖北籍農民工,哪怕是要經過湖北的農民工,也暫時不接納復工。

在這個意義上,促進農民工有序流動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應該正確審視的事情。

再次,要給農民工傳遞強大的信心。

儘管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看,這種影響是有限的。乃至於,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和產業刺激,相當一段時間會更加有利於農民工外出務工。

比如,加大穩崗和就業補助,一批帶動就業能力比較強的項目將上馬,對農民工外出務工都是利好消息。這些信息,不僅要讓企業知道,更應讓農民工知曉。

最後,要為農民工順利外出創造良好條件。

促進農民工有序流動,並不意味著無條件的放開防控。恰恰相反,要將疫情防控常態化,做到邊流動、邊防控。

吕德文 || 农民工复工返岗,如何增动力、破阻力?

其核心是,農民工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倡導的良好的生活方式,需要在外出務工過程中繼續保持。比如,各種公共交通工具雖然暢通了,但需要同時做好必要的防控措施。

尤其是各個城市,不能簡單以防控思維來對待農民工,而是要以新市民的角度來服務好農民工,這樣才能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

流動與聯動

總之,促進農民工有序流動,需要廣大中西部地區和東部發達地區做好有機聯動

對於勞動力輸出地,地方政府要儘快將政策重心調整到經濟社會發展上來,不僅要助力本地企業復工復產,更要結合自身實際,為農民工外出創造條件,搞好服務。

對於勞動力輸入地,地方政府不僅要著眼於為企業做好服務,更要著眼於新市民,為農民工順利返城做好準備。

文字/呂德文(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