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乾糧”難成“主食”:再論優質網課不受師生“待見”現象

受疫情影響,全國大中小學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為解決學生在家學習問題,教育部推出"停課不停學"活動,組織各地建設優質網絡課程資源,依託網絡平臺開展在線教學。教育部也於2月中旬陸續向全國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國家中小學教育雲課堂中的優質課程。這些課程都是教育部多年來依託"一課一名師,一師一優課"項目組織評審產生的"部級優課"。2月下旬,教育部向全國高校學生推出多年來依託"國家精品開放課程"項目建設的2.4萬門"金課"資源。各地政府同樣紛紛搭建"空中課堂",根據地方教學需求組織當地名師錄製了大量的省級"優課"。

“乾糧”難成“主食”:再論優質網課不受師生“待見”現象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就在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得強制教師錄課、不得強制教師直播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學校還是在錄課,特別是直播的教師越來越多。而這裡被強制的有,但是更多教師卻是自願或者是應廣大學生請求去"直播"的。為什麼師生對國家和地方政府花大價錢和大力氣製作出來的優課、金課"視而不見",很不"待見"哪?關鍵是這些優課、金課"乾糧化"現象嚴重,不適合當"主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對象的高度"抽象化",使課程失去"身份感"

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交流活動,是師生生命之間的交流,知識傳授只是一個方面,或者說是一個橋樑,最終要實現的是學生生命的發展和成長。世界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現實生活中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不同的。

而網課的錄製原理恰恰相反,網課在錄製的時候是沒有具體對象的,為了能夠實現網課適用的廣泛性,他更關注的是所有學習對象的"共同點",比如一年級的學生,五年級的學生等。這種高度的抽象化使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的時候很難感受到教師是在教自己,缺乏一種受教育的"身份感",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課程內容的高度"PPT化",使課程失去了"教學感"

現在的網課製作主要採用"微課式",即每個視頻10-20分鐘,在這很短的時間內,教師要完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幾乎沒有時間展開,只能把大綱PPT讀出來。這種形式的教育是已經被教育界批判了幾十年的照本宣科式教學方式,用現在的流行詞語說就是"PPT化",這使學生感受不到"教學感"。因為那些PPT上面的字學生都認識,如果就讀PPT,還要看課幹嘛哪?而且過分綱要化的知識,未經教師解讀,學生"消化"不了,聽不懂現象很普遍,學生就更加失去興趣了。

三、教學過程的"單調化",使課程失去了"生命感"

如上所述,教學是師生生命的交流過程,這種交流應該是充滿生機的,有絲絲細雨般的諄諄教誨;有狂風驟雨般的激烈爭論;甚至有冰雹般的批評和指責;有雷電般的豁然開朗等等等等。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在向學生傳達著教育信息,可謂是嬉笑怒罵皆教育,這樣的課堂才是豐富的、完滿的,是學生成長所需要的。

可是現在網課基本是敏感性問題全屏蔽、爭論性問題全直敘,一門課就像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缺乏生命的氣息,給人一種昏昏欲睡的感覺。

四、傳遞方式的"單一化",使課程失去"存在感"

這裡講的"存在感"不是哲學意義上的,而是指課程給學生的一種感覺是教師是"不存在"的,他就是一個虛擬的。現在的網課資源雖然很多機構部門都把他們宣傳成MOOC,或者是SPOC等高大上的頭銜,其實那都是欺騙不懂在線教育的人的,或者是宣傳噱頭。事實上,從本質上講現在各平臺的網課都還是幾十年前就產生的錄播課程形式,只不過改了個"微課式",根本不具備MOOC和SPOC的核心特質即交互性。所以教師的教學與學生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學生感覺不到教師的存在,充其量把它當成任務型的看電視。沒有"存在感"也就沒有興趣感。


“乾糧”難成“主食”:再論優質網課不受師生“待見”現象

所以說,目前的優質網課就像"乾糧",形式被高度簡化,營養被高度脫水,看似都是"乾貨",但吃起來既索然無味,又難以下嚥,吃下去後又難以消化。網課缺乏生活的煙火氣,真正的課程教學就像烹飪,不同的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的需要烹飪出稀飯、米飯、鍋巴、麵條等等,可能裡面有些雜質,不完美,但是他卻充滿生活氣息,不完美就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有句俗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我想說,課程也是一樣,"課至純則無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