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郭嘉真的這麼厲害嗎?死後曹操都哭了?

兔牙傳說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郭嘉 字奉孝,穎川人 。生於公元170,死於公元207年,年僅37歲。其一生事蹟深受當代偉人毛主席推崇。

郭嘉素有“鬼才”之稱。從公元196年開始,一直專心輔佐曹操,助曹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立下了不世之功。郭嘉特別擅長對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使其許多未卜先知的推算如神話一般的準確 ,確實不可思議。比如對袁紹的著名的《十勝十敗論》,為曹操最終打敗袁紹奠定了基調。“青梅煮酒論英雄”後,對劉備的預言“一日放縱,便成為數世的禍患”,使曹操後悔不已。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困數月,就是堅守不戰。曹操已經準備放棄了要撤軍,還是郭嘉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之”論點,力勸曹操急攻,最後攻克,擒殺了呂布絕了後患。還有預測孫策會被刺客伏擊致死,又都應驗。後來在徵袁紹的兩個兒子,還有烏桓等戰役中更是算無遺策,大放異彩。助曹一統北方居功至偉。

曹操一生謀士眾多,唯有郭嘉最瞭解曹操本人,關係也是最為親密。兩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每次行軍打仗,曹操都會把郭嘉帶在身旁,每逢軍國大事,郭嘉從沒有讓曹操失望過,以至於曹操打算平定天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都託付給年輕的郭嘉輔佐自己的兒子。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聽聞郭嘉之死,曹操痛哭不已“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以後每每想起來都會哭一會,實在是郭嘉對曹操太重要了。有郭嘉在,司馬懿夾著尾巴做人,寧殘也不出來做曹操的官。後來郭嘉臨死前還特意囑咐曹操嚴防司馬懿,有異心早殺之已絕後患。只可惜曹操有了惜才之心不忍,以至於為以後的曹魏亡國留下了禍根。

最後聊一點題外話。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從此出山,時間上是公元207年,這一年恰好郭嘉病逝。後世傳“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不是沒有原因的。真的是巧合嗎?歡迎感興趣的朋友踴躍留言,一起討論討論。


史客不輕鬆


郭嘉字奉孝,是中國古代十大謀土之一。其才智在三國時應是首屈一指的,世有“鬼才”之稱。歷史中對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不多的描述也難掩其英雄本色。晉朝的陳壽在其所撰《三國志》中曾為他作傳,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關於他的精彩描寫。《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的基礎上進行發揮而創造出來的。兩書中關於他的性情、才智、謀略的記錄相互補充,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郭嘉。而且對於曹操來說,更是國士無雙,莫逆知己。

曹操與郭嘉兩個人相互之間是非常賞識的。郭嘉跟隨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親密無間。他們第一次見面時曹操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而郭嘉也由衷地感慨道:“(曹操)真吾主也”。兩人相見恨晚,此種情形恍如劉邦遇張良於陳留,劉備對孔明於隆中。他們之間有主臣之情,也有兄弟之誼。曹操十分信任郭嘉,凡郭嘉說的話,他無一不聽。他走到哪都把郭嘉帶在身邊,他可以把荀彧、荀攸、程昱、蔣濟、李典等人都分派出去,唯獨離不開郭嘉。從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二年,曹操有很多時候反對其他謀士的意見,但對郭嘉可謂是言聽計從。郭說不能斬來使,操便不斬;郭說劉備殺不得,操就善待劉備;郭說應先取呂布後圖袁紹,“操然其言,遂議東征呂布”;郭說應“疾往擊之”,操就“從其言;郭說引兵東征必能勝劉備而不用擔心袁紹,曹操“遂起大軍二十萬,分兵五路下徐州”;曹操徵烏桓時眾臣皆勸曹操儘早回師許都,只有郭嘉一個人認為應繼續北上,曹操就力排眾議北取柳城;直到最後的“遺計定遼東”,曹操對郭嘉一直都是深信不疑。謀臣猛將幾百人中而能得曹操如此賞識與信任者,只郭奉孝一人而已。郭嘉抱病易州,“太祖問疾者交錯”。在聞知嘉之死訊後,曹操大哭:“奉孝死,乃天喪吾也。”郭嘉之死也的確是曹操軍事戰略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奉孝死後不到一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赤壁之戰的大潰敗。而赤壁一戰,“實在是分裂與統一的關鍵”,初步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至少對孫權只能是“望江興嘆”了。也難怪曹操戰敗後憤然感嘆:“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並“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戰奉孝!惜哉奉孝!”在經歷重創後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死去的人,

也可見其對郭嘉的信任達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曹操哭典韋在相當一部分程度是作秀,而他哭奉孝卻是內在情感的真實流露。試想,損兵折將數十萬並痛失江南而且還在逃命途中,若非出自真心,誰會有心情有心思去作秀呢?他哭典韋是在其戰死之所,而哭奉孝是在長江邊上,離他病死之地相隔幹裡之遠。

“郭嘉為曹操平定北方,出謀贊劃,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說中描寫曹操曾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內心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說:“奉孝死,乃天喪吾也!“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天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原來託孤之重,寄託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託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在公孫康誘殺袁熙、袁尚後,將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感嘆: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臨死所封之書給諸人看,上面寫道: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事後果然不出郭嘉所料,眾皆踴躍稱善。操引眾官復設祭於郭嘉靈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敗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為他在重大決策上出謀贊劃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戰奉孝!”

其實,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敘述,曹操應有“四哭”郭嘉。第一次應是郭嘉臥病車中之時,曹操視之而泣日:“因我欲平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此時曹操因行軍困難,前驅不易,後退不甘,正猶豫不決,情緒低落,忽又見身邊最信賴最得力的謀士身染重疾,憂上加憂,豈能不哭。

郭嘉是十分了解曹操的,他幾乎知道曹操的每一個心思,所以他才能幾次三番適時地解救曹操於難堪之中。曹操自然也是非常瞭解郭嘉的,他也知道郭嘉對自己的瞭解,因此才會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的感慨。

在《三國志》中,曹操曾對左右說:“惟奉孝為能知孤意。”只這一句在實質上就否決了他身邊其他所謂的賢能之士。郭嘉死後,曹操作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在曹操眾多的文臣武將中,死後能得曹操作表的,也不過郭嘉一人而已。而且“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的追賞亦無人能及。曾幾度捨命救出曹操,最終也是為保護曹操而稀裡糊塗丟掉性命的典韋也不過是多賺了曹操幾滴眼淚而已。程昱是什麼都沒撈著,荀或更是被曹操賜死的。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表贈郭嘉為貞侯,並將他的兒子收在自己府中撫養。能將他的兒子當做自己的兒子來對待,可見他們關係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小說的作者對郭嘉也十分敬佩,為他的不幸早亡而惋惜,併為他作悼詩: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

郭嘉機智聰穎,思維敏捷,身在曹營十一年,他為曹操運籌劃策,出過很多好主意,可以說是言必有中,條條到位。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秀的謀略家所應有的高深的智謀、驚人的果敢和膽略,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細膩柔腸和真情率性。郭嘉與曹操的關係,恰如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不同的是,劉備盤踞蜀中而諸葛亮終是“兩朝開濟老臣心”,曹操盡佔江北而郭嘉卻是英年早逝宏圖未展。誠然,遇上曹操是他的幸運,因為曹操對他的賞識和信賴可以讓他盡情地展示自己;遇上郭嘉也是曹操的幸運,因為在他的幫助下曹操才得以統一北方地區。失去郭嘉是曹操的巨大損失,同時也是歷史的一大損失,因為如果有他在,曹操就能完成南北統一,東漢之後就不會有三國紛爭。然而,歷史只有一個,歷史更沒有“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來看這段歷史,就會發現,郭嘉以自己十一年的謀士生涯左右了曹操的事業,以自己三十八歲的年輕生命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歷史365


個人觀點。其實並沒有那麼厲害,他是曹老闆手下的五大謀士之一,曹操稱“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是自己的"奇佐,但是荀彧被稱“吾之子房”,是更加重要的且為曹老闆奠定了北方的統一。

一,選擇明主

郭嘉一開始出世是跟著四世三公的袁老闆手裡,後來發現,袁老闆其實就是優柔寡斷,鼠目寸光

的傢伙,於是對辛評,郭圖說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三國志.郭嘉傳》

便辭官走了。可以看出來郭嘉的眼光獨到。曹老闆手下戲志才死的早,荀彧推薦了郭嘉,兩人見面互相談論一番,都覺得對方不一般,便讓郭嘉做了司空軍祭酒,祭酒也沒有什麼用處(就是可以隨意進言,提供建議)

二,討伐呂布

荀彧說:“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曹老闆就是聽了荀彧的建議,開始討伐呂布,呂布佔據徐州,憑藉著地理優勢,讓曹老闆也打了許久,先是攻破彭城,後圍剿下邳,將士們身心疲憊,士卒勞累,打算想要暫時放棄攻打,這是,郭嘉和荀彧聯合獻計,注意,是聯合獻計,並不是郭嘉自己的功勞。

三,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才是相當重要的戰役,但是全程不見郭嘉的影子,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郭嘉在官渡之戰中獻過任何計策,就提出來了十勝十敗,而其他的謀士卻展現的淋漓盡致,各顯神威。當曹老闆心裡面打退堂鼓的時候,左右搖擺不定,是荀彧給他一封書信,讓曹老闆吃了個定心丸,當曹老闆想要用人時,荀攸、賈詡讓他堅定下來,對老朋友許攸不在懷疑,走出了最為致勝的關鍵一步,為北方統一奠定了基礎。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曹老闆的三哭

曹老闆其實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求賢若渴,對自己的手下是賞罰分明,唯才是舉,例如關羽,趙雲,他非常珍惜人才,尊重他們。第一哭,是因為郭嘉的水土不服,臥倒在床上,曹操對待郭嘉十分的愛惜,流淚說道“

因我欲舉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曹老闆這樣做,可以看出來他禮賢下士,拉攏了許許多多的人心,讓更多的人看到曹老闆的良苦用心,對下屬的關心。第二哭,是因為郭嘉去死了,他是真的特別愛惜人才,而且曹老闆和郭嘉更像是知己,不像君臣,跟著曹老闆身邊的郭嘉年紀比較小,對郭嘉也是關愛有佳,失去了他,曹老闆更多的是惋惜和悲痛,士為知己者死。第三哭,是曹老闆赤壁之戰失敗後的感慨,可能是下不了臺,找的藉口,來展現自己的失誤不是他的過錯,而是沒有了郭嘉,也可能是真的想自己的郭嘉了。

總結

郭嘉呢,他是對人心的把控,和大局大勢預測非常準確,順著曹老闆的心思,看透大格局,提供好的意見,分析局勢,深得曹老闆的喜歡,但是在別的方面,也不是他擅長的領域,和別人也沒法比較,郭嘉理解曹老闆的內心,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搞笑獨白


三國中的郭嘉在一定程度上勝過諸葛亮,你說他厲不厲害。

郭嘉與諸葛亮在三國出場時都曾經做出過預言,郭嘉做的是曹操與袁紹之戰的十勝十敗之說,後來曹操應驗了他的預言,打敗袁紹統一中原。而諸葛亮做出的預言並沒有兌現,諸葛亮在出山時做了如下文章: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是最後劉備只擁有了益州,荊州還是被東吳奪了去。在郭嘉死後,他給曹操留下了一計原文如下: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 其勢然也。郭嘉讓曹操不要貿然出兵,而是緩緩圖之,最後曹操輕鬆統一北方。諸葛亮在死後也留下了一計,就是讓馬岱斬殺魏延,因為諸葛亮知道他死後魏延必反,但是他這最後一技對蜀已沒大用。可見郭嘉的本領。

在行事作風上,郭嘉喜歡冒險,出奇制勝,諸葛亮是穩中求變,步步為營。郭嘉的這種做法在關鍵時刻能起到決勝的作用。

郭嘉在曹操剛起步的時候就跟隨他了,在初期曹操的謀士也有很多,包括李儒,賈詡,等等。但是面對他們,郭嘉神態盎然,絲毫沒有畏懼之意。郭嘉生平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曹操從一個起義之士帶到了丞相。他也是最懂曹操這個人的人。


一起來追劇o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加盟曹操之前,曹操打仗其實是很悲催的,首先討董卓遇到徐榮,被打得落花流水,幸虧曹洪讓馬曹操才逃得性命。後來曹操老父親在徐州被害,曹操攻打陶謙為父報仇,吃了敗仗而歸,然後整頓人馬第二次攻打徐州,打了一半,被劉備擋住了,根據地兗州卻被呂布佔了,只好回師,在濮陽與呂布大戰,大敗虧輸。

幸虧老同學袁紹也看呂布很不順眼,出兵趕跑了呂布,曹操才又有了棲身之地。曹操那時候是百事不順呀,老同學袁紹寫信把他挖苦了一番,曹操氣得也準備投靠袁紹算了。那時候的曹操連一州之地都沒站穩,袁紹已經是北方霸主,袁術據有江東,曹操在全國只是一個小諸侯而已,連呂布都打不過。

這時候曹操請求荀彧給推薦一個人才,以拯救自己,荀彧推薦了郭嘉。曹操與郭嘉談完,大喜,相見恨晚,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曹操得到郭嘉以後,事業一直處於上升期。郭嘉在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北征烏桓等戰爭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進一步加快了曹操的穩定中原,建立北方根據地的腳步,他從不注重功名和金錢,曹操曾經封賞他很多土地,黃金,他都不怎麼看重,曹操對其深為敬佩,他立志一生幫助曹操奪得天下,他在曹操軍中的價值可以跟劉備手下的諸葛亮相併論。然而,天生奇才的郭嘉卻在北征烏桓勝利的回軍途中病逝,享年37歲。

郭嘉死後,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回顧眾官曰:“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這是曹操第二次為郭嘉而哭,為失去像郭嘉這樣的英才,曹操委實非常惋惜和悲痛。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導讀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今河南省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在曹操徵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史稱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前言:

我們從文獻上可以看到歷史對郭嘉所下的定論,可見其人確有軍事理論天賦,高到什麼樣的成度,我們來看看他短暫一生給曹操獻策的幾個戰爭案例來了解一下他的軍事才華:

建安二年,討伐張繡的失敗讓心高氣傲的曹操心情墜入低谷,此役中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大將典韋都因自己原故而喪生,正是心情、環境都讓曹操極其難受之時,偏偏得到消息的袁紹來信大大的對其嘲笑一番,令曹操十分難堪,有心討伐,又值新敗正在猶豫不決之間,已經投身曹操一年多的郭嘉力排眾議,馬上給曹操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理論,來陳述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差距,來證明曹操必勝的理由:

1.道勝:紹,世族軍閥,禮繁而雜亂,為式所羈,公;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宜,勝其道矣。此一勝。

2.義勝:公;以奉順率天下,討逆反賊,合乎道義,此二勝

3.治勝;紹雖有四州之地,然政失以寬,無以御下,公;糾之以猛濟之以寬,得人心屬,此三勝

4.度勝:紹面寬而實心多猜疑,唯親任用,公;用人不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氣度勝紹數倍,此四勝。

5.謀勝: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公;機警果敢,深得韜略,此五勝

6.德勝:紹;沽名好譽,喜受吹捧,士多奸佞之臣,公;以誠待士,不為虛美,形賞必諾,士皆願所用,此六勝。

7.仁勝:紹徒有其表、行婦人之仁,偏一城之視,而忘天下至苦;明公雖失小慮,然憂心天下黎民之苦,慮之所周;恩德施於四海,此七勝。

8.明勝:紹每每惑於讒言,而不能自明,公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八勝。

9.文勝:紹文淺德薄,是非不分,公則進之以禮,正之以法,勝紹多矣,此九勝

10.武勝: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變通,公則用兵如神,卒有所恃,敵聞耳畏之,此十勝。

開掛人生第一謀略的郭奉孝

郭嘉對於劉備的態度


2.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奇襲下邳,走頭無路的劉備前來投奮曹操,聞得劉備來降,曹操非常高興,廣開城門迎接劉備,當時謀士程昱建議殺掉劉備,以絕後患。猶豫不決的曹操於是找來郭嘉,問問他的意見,而郭嘉則認為: 謬、公今方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是為不智,然可宜於恰當之位,不可一日放縱,成數世之患。


這諸君看到了郭嘉這段話有沒有什麼想法?做為現代讀者,每次看到三國志郭嘉這段話,都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總感覺背後有一雙深遂的目光會看到你內心的想法。郭嘉你是怎樣一個人才!真的大智近妖嗎?如果你擁有郭嘉這麼一位敵人,會不會象我一樣再睡夢中看著郭嘉漸行漸遠去的背影汗岀如漿。對於人性的把握、事物軌跡的發展,郭嘉目光跨越了劉備整個的人生,其準確率高達100%這是相當可怕的。

郭嘉對劉備與袁紹人性的判斷

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

對於郭嘉的預測,我真的不想再解釋!

建安五年,曹操準備兵力即將討伐袁紹,確又擔心前次逃脫的劉備,因劉備此時正佔據徐州對許昌會造成腹背受敵的影響,在這此軍事討論中,大多數謀士認為如果出兵劉備,肯定會造成許昌空虛,袁紹如果來襲後果不堪設想,正在曹操舉棋不定之間,郭嘉給出了個人見解。如上所言。

如他親眼所見,曹操再聽從郭嘉意見之後,立即東征攻擊徐州擊敗劉備,逼得劉備拋妻棄子,正如郭嘉所料,袁紹謀士田豐得知曹操東征劉備,急忙來見袁紹:趁曹操東征劉備,我們馬上攻擊許昌,將大有作用!那知袁紹以我兒子有病沒心情拒絕了。田豐大恨,千載良機竟為豎子之疾而誤

袁紹的低能政治眼光又一次擊碎了我對他的認知。我的老天啊!袁紹你真的好可愛!對於郭嘉的眼光做為一個現代人我真的無話可說,我的腦海裡忽然冒出一個想法;郭嘉難道你是個心理學家?怎麼如此準確的把握到別人的思想?歷史沒有給我答案!我將帶大家更進一步來解剖郭嘉的行為思想

隨後而來的官渡戰役,面對強大的袁紹軍團,曹操軍心的混亂壓力山大的曹操內心是不安的,郭嘉再一次給於曹操強大的信心;

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爾布衣之雄。能聚才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

好你個郭嘉又一次一針見血刺在脈門之上。讓人痛不欲生。正是郭嘉的堅持,在這場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威名大震。對於北方的統一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郭嘉的謀略在曹操整個智囊團中無出其右。

軍事天才、如慧星一般劃過漢末天空的郭嘉,曹操心中永久的傷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心想統一北方的曹操,對於逃入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準備最後的殲滅。在行軍過程中,對於輜重過多、行軍緩慢、延誤軍機郭嘉立即介意曹操,要做到:出奇制勝、兵貴神速;的戰略方針。曹操再權衡利弊之下再次接受郭嘉的建議,暗中親率精兵,在嚮導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背後,措手不及的烏恆首領與袁尚兄弟只能倉促應戰,先鋒大將張遼帶來的精兵在這次戰役中所向披靡,大破烏桓,降敵二十餘萬。正是這次白狼山之戰,曹操徹底平定統一了北方。

就在曹操志得意滿,準備修整軍隊再次南下討伐孫權,噩耗傳來郭嘉因病逝去…

總結:

因多年積勞成疾,又遇水土不服在歸來路上郭嘉終於沒能堅持下去,帶著遺憾、帶著未完成的理想,年僅三十八歲就離開了人間。象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了漢末的天空燃燒了整個生命。一個志同道合、性情相近、坐則同車、臥則同榻的幫手就此離開了曹操。郭嘉的逝去,對於曹操的打擊是巨大的,聞信趕來的曹操在郭嘉的葬禮上不顧形象,俯棺大哭,目有餘血誰都無法勸解!可見郭嘉克曹操心裡的地位。

班師回朝的曹操親奠郭嘉: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郭嘉確實厲害

郭嘉為曹操指出的策略都是大戰略,且方向正確,成為三國中最強霸業的基礎,在古代,透過民力建設需要長時間經營,因此歷史悠久的大郡就是霸業根基所在,在五胡亂華之前中原的根基在北方,曹操所掌控的就是這些地方,而經營邊陲需要更多的心力,因此蜀吳積弱,這大方向正確其餘都是旁枝末節

而司馬懿是北方望族,世代累積幾代人的雄厚資本,門生故吏遍及朝野,說是權臣不為過,而他善於韜光養晦,建立功業,終於權傾一世,代魏而興

然其後代擁兵自重,鬩牆爭鬥,導致五胡亂華,禽獸王朝荼害百姓,數百年黑暗時代來臨

曹操偏愛郭嘉,另外專門設立「軍師祭酒」一職。就如周瑜專門任大都督,諸葛亮專門任軍師中郎將一樣。一說司徒為司空之誤,實為曹操闢為司空軍祭酒。(吳金華據張宗泰說,以「司徒」為「司空」之訛,說詳彼。——《三國志集解》)後郭嘉得曹操謀士荀彧的推薦,代替早逝的戲志才,曹操與郭嘉討論天下大事後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令我成就大業的人,必定是這個人。)」而郭嘉出門後,亦高興的說:「真吾主也。(果然是我主公。)」便被表為司空軍祭酒。

困劉備

郭嘉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

後曹操徵呂布,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呂布必敗,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不久,劉備藉口攻打袁術而離開曹操的勢力中心,程昱、郭嘉曾再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果然奪了下邳。

與袁紹開戰前,先東征劉備,眾將領都擔心袁紹會南下,但曹操不認同,郭嘉亦認為先東征較為務實。最後曹軍遂大破劉備

敗袁紹

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

不久袁紹死去,曹操出兵討伐袁紹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節節勝利,眾人都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唯獨郭嘉則認為應退兵,令其自相殘殺,曹操從計,南擊劉備。袁譚、袁尚果因爭奪冀州而開戰。可是袁譚為袁尚所敗,出走平原,並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進攻鄴城,將袁尚趕向北走。不久曹軍又擊敗袁譚,平定冀州。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曹營中都怕荊州的劉表會派劉備偷擊許都,但郭嘉又認為劉表與劉備實是不和,所以應儘快解決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貴神速,宜留輜重,輕騎兼程,出其不意。207年,曹操繼續北上,討伐袁尚及外族烏桓,果然大破敵軍,斬殺蹋頓,一路追殺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將他們殺死,表示歸附曹操,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郭嘉隨同曹操征討烏桓的途中,已經身染重病。在臨行前,就留下了遺言:「吾不南迴。」曹操非常擔心,不斷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術,死時三十八歲。郭嘉臨走前,也曾託付曹操照顧自己的妻子和一歲的兒子郭弈。

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大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而後幾年臥龍才出山,民間也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聞。不得不承認郭嘉在曹軍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南叔NH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

(一)不事袁紹而投曹操

郭嘉時潁川郡陽翟縣人,與袁紹的謀士郭圖是同族(從年齡、輩分上看,郭圖應是郭嘉的堂叔或堂伯)。郭圖將郭嘉引薦給袁紹,郭嘉在袁紹手下待了一段時間後,認為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遂棄袁紹而去,後來在荀彧引薦下成為曹操謀士。郭嘉在袁紹手下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這使他對袁紹一方的情況有所觀察、瞭解,為他後來準確預測袁軍的動向打下了基礎。

(二)為曹操陳述“十勝十敗”

《三國志·郭嘉傳》裴注引《傅子》記載,郭嘉為曹操論證,與袁紹相比,曹操有十個方面勝於袁紹,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雖然帶著濃烈的馬屁味,連傲嬌的曹操聽罷也害羞得紅著臉低下了頭: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因為郭嘉對袁紹方面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他的話增強了曹操的信心,也鼓舞了曹操集團的士氣。

(三)勸曹操東征呂布、劉備

最初,郭嘉勸曹操趁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機會,出兵徵呂布,但呂布也很能打仗,雙方鏖戰多日,呂布雖然戰敗,但曹軍也士卒疲憊,曹操本打算回軍休整,郭嘉勸曹操不要在最後關頭放棄,一鼓作氣急攻,終於生擒呂布。對劉備也是一樣,郭嘉勸曹操趁袁紹還沒有大舉南下之前,攻滅劉備,消除與袁紹決戰時的後患。

(四)準確預見孫策之死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正在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後方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這一消息傳來,曹軍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孫策端了,曹操也猶疑不決要不要退兵。

但郭嘉卻斷言: “(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果然,孫策尚未渡江,就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五)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死後,二子袁譚、袁尚分別擁兵自立鬧分裂。曹軍諸將紛紛主張趁勝進擊二袁。唯有郭嘉提出來: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於是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六)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持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只會吹牛扯蛋,做不出什麼大事,就算他敢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遂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

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一切正如郭嘉所策劃。

郭嘉之所以這麼牛,首先在於郭嘉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和參謀能力。

因此,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這不是揣摩領導心思以便鑽營逢迎,而是設身處地地為領導著想,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主張。毛澤東之所以推重郭嘉,目的也是在於要求各部門、各省區的領導幹部當好中央決策的參謀和助手,不要光是琢磨本部門、本地區的小利益,多出些有利於全國發展的大主意。

曹操多次稱讚“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就是在稱讚郭嘉忠心事主、想領導之所想的參謀能力。

其次,郭嘉出自潁川郭氏。

雖然在漢末三國時期,潁川郭氏留名青史的政治人物不多,但這仍然確定無疑是一個世家大族,是曹操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極力拉攏的對象。雖然郭嘉當時年紀尚輕,對家族事務的影響力很有限,但在豪族社會的背景下,潁川郭氏的旗號能夠大大增加郭嘉的個人魅力和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後,哀嘆: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又痛呼: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詩雨花魂


導語:

郭嘉強在對時局和各路諸侯性格及君臣關係的判斷和深知曹操的憂慮,相當於曹操帳下的情報的主管。


時局及諸侯性格的判斷

郭嘉對時局的有著非常準確的判斷。例如曹操征討呂布時,曹操雖然三仗打敗了呂布,但是呂布逃回城中固守。當時曹操大軍已經非常的疲憊,曹操有心想要退軍。但是郭嘉對當時呂布有勇無謀的性格及陳宮動作遲緩進行了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並同荀攸一起勸說曹操這次一定要打敗呂布,如果撤軍將失去一次好的機會。曹操聽取了二人意見不僅打敗了呂布還活捉了呂布。

知君心、解君憂

說郭嘉知君心、解君憂一點都不為過。官渡之戰前曹操得到情報,聽聞孫策想要渡江突襲許昌,曹操等人聽後非常的憂慮。而郭嘉則向曹操說明孫策剛剛兼併了江東,被孫策所誅殺的都是英雄豪傑,而且被殺的豪傑大多都有誓死效忠為主報仇的人。孫策自恃勇猛而不防備,雖然有大軍在手,但是孫策個人喜歡獨來獨往。一旦有為主報仇的人行刺於他,那麼孫策必然會死在這些刺客的手中。然而事實證明,孫策兵臨長江還沒有渡江時,就被徐貢的門客暗殺了。

征討袁譚、袁尚時曹操接連獲得勝利,在曹操想要乘勝追擊時,郭嘉及時的勸阻曹操乘勝追擊。郭嘉說袁譚、袁尚手下有謀士相助,現在乘勝追擊必然會讓二人聯合起來抵抗,如果暫緩攻擊他們之間則會互相爭權發生爭鬥,等到二人反目以後再攻擊時可以一舉平定北方。事實同樣證實了郭嘉的說法。


總結:郭嘉對各路諸侯性格及行事的預判沒有失算過,正是這樣的預判然曹操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戰爭。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郭嘉子奉孝,生於170年,病逝於207年,在其21歲既191年時投奔袁紹,看出了袁紹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的缺點。不能滿足自己匡扶天下的宏願。於是便離開了袁紹!在其26歲時既公元196年曹操的重要謀士戲志才去世之後,經過荀彧的推薦為曹操效力! 公元197年郭嘉在曹操被袁紹寫信羞辱時提出十勝十敗論穩定了曹操軍隊的人心!並於次年劉備投奔曹操時打消了曹操對於劉備的殺心!因為殺害賢士的惡名。會導致天下人對於曹操的反感!在曹操收容劉備時,郭嘉也勸曹操劉備不是個甘於屈居人下的人,叫曹操軟禁劉備,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放虎歸山給自己備下了大患!當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並且郭嘉還看出了孫策的結局!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之後郭嘉更是輔助曹操破袁譚、袁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