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古人把膀胱經比喻成人身體的藩籬,說它是抵禦外界風寒的一個天然屏障。同時,膀胱經又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排毒通道,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剌激膀胱經,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大家在外面的養生中心經常看到後背拔滿了罐,就是要把身體的毒素從膀胱經排洩出去。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循行至頭頂併入絡腦;分支至耳上角;主幹經脈從頭頂向下到枕部,循行於脊柱兩側,經過背腰臀部,入內屬膀胱絡腎,向下貫臀,止膕窩;枕部分支向下循行於背腰部主幹經線外側,至膕窩部相合後循行於小腿後側,經過外踝之後,前行止於小趾外側端。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原文】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

至小指外側。


註釋:


①交巔:當百會穴處與督脈相交會。


②還出別下項:原文指經脈從腦後淺出,並從天柱穴分別而下。目前認為足太陽經脈在頭頂至後枕部有一外行線。


③肩髆:髆通膊[bó],指肩胛區。


④膂: [lǚ],夾脊兩旁的肌肉。


⑤髀[bì]樞:當股骨大轉子部,環跳穴所在。


⑥京骨:即第5蹠骨粗隆。又為穴名。


從膀胱經的循行來看,很長但並不複雜,基本是直線、平行線,分支少。人體的背後基本是膀胱經所主,是主人體的最外面,也就是皮膚腠理。膀胱經是屬足太陽,陽氣最多。算得上我們的身體防護線,有時候,背部受涼很容易感冒,尤其脖子後面,一吹風久一點就會覺得很冷,其實就是膀胱經的陽氣不足,不能夠抵抗外邪。


古代的服裝,無論四季,衣服領子後面大多是豎起來的,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脖子,不容易受風邪入侵。但是,現代的服裝設計,雖然很漂亮,尤其女裝,大多是露背,這就容易受寒,長期這樣穿著,比較容易得頸椎病,甚至反覆感冒,最終會影響自身體質。


“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

在足太陽膀胱經這一條路線上,一共67個穴位。在這裡,我們重點挑選幾個常用到的穴位來講。


1、攢竹穴


攢竹在臉部,眉頭凹陷處。皺眉,眉毛內側端有一隆起處。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竹,就是竹葉,把眉毛比如竹葉形狀。我們鬱悶的時候,皺眉,眉頭緊鎖,就會皺在一起,聚攏起來。所以,這兩個地方,叫做攢竹,是以動作命名的穴位。


這個穴位在眼科臨床中應該較多,如急慢性結膜炎、淚液過多、眼瞼下垂、眼睛疼痛、腦昏頭痛、眉稜骨痛等。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工作都很緊張繁忙、疲憊不堪,尤其是整天都在辦公室裡面工作,眼睛長時間地盯著電腦屏幕的白領們,或者是那些經常通宵達旦地熬夜加班,非常容易遇到眼睛脹痛、眉稜骨痛的情況。對這些人士來說,只要能夠經常正確按壓攢竹穴,可以改善以上症狀。


但是,這個穴位比較出名的,是它的治療打嗝的作用。在臨床上,攢竹作為止打嗝的特效穴療效確切。我們有時候會遇見一些頑固性呃逆的病人,就是反覆打嗝,可以用這個穴位。操作的話,找到攢竹穴,拇指指尖立起來,用力向下點、掐,在眉頭會出現非常明顯的酸脹感,並且這種酸脹的感覺還會往四周放射,這說明您按到準確的部位了!掐3秒鐘鬆開,再掐3秒鐘再鬆開,如此反覆大概做10-20次左右打嗝的症狀就會明顯減輕。


2、通天穴


通天穴在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這裡的4寸定位,找的時候我們採用這個方法,首先前髮際線到後髮際線的距離,是12寸,將這段距離分成3等分,前面那1等分就是4寸。旁開1.5寸,我們把前額兩發角之間的距離,是定為9寸的,所以先從正中線分,一邊發角離正中線就是4.5寸,在這個距離上分3等分,靠近正中線的那1等分就是1.5寸。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通天。通,通達也。天,天部也。這個穴的名字是指膀胱經氣血由此上行天部。


所謂天部,人體的哪些部位屬於天呢?整體來說,頭頸部屬於天,在軀幹來說,胸腔部屬於天。通天穴,能夠治療頭頸部及胸腔部的一些疾病。


我們說,鼻子呼吸空氣,吸的是天氣,鼻子是頭部七竅之一,屬於天,所以鼻子不通了,天氣運行不暢了,可以選用通天穴治療,這個穴位是我們隨身攜帶的“通竅藥箱”。是臨床治療鼻部疾病常用的穴位,比如感冒,鼻炎、鼻竇炎、鼻甲肥大、嗅神經病變等原因引起的嗅覺失靈。


這個穴位還可以治療咳嗽、哮喘。對於那些感冒後纏綿咳嗽,或者過敏性咳嗽,反覆咳喘的病人,可以平時艾灸通天穴。以通常胸腔氣機,使得呼吸道的氣平順。


3、天柱穴和大抒穴


天柱穴,在後髮際線上,後正中線旁開1.3寸,在斜方肌外緣凹陷中,也就是我們摸到後髮際線正中旁有兩條大筋,這大筋旁就是天柱。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天柱,天是指頭,柱,就是柱子。頭的柱子,就是我們的頸椎。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


經常頭痛、昏昏沉沉、視力模糊、頭腦不清的人,只要每天都能夠堅持按壓天柱穴或者每天早晚各按壓1次,每次連扣9下或者9的倍數,就會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治療肩膀肌肉僵硬、痠痛。常常配伍大杼穴緩解肩膀僵硬、痠痛。對手腕、背部的異常也很有效。


大杼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大杼,大,通太,太陽的太,極的意思,因為該穴位處於大椎旁邊,是陽氣最盛的地方,所以叫大。杼,機杼,旋轉的意思,這裡處於頸椎與胸椎的交匯,是頸椎活動的支點,所以叫杼。


天柱和大杼合在一起講,主要是這兩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頸痛。


4、五臟俞和六腑俞


講到膀胱經背腧穴,後面的五臟俞和六腑俞就一起講了,分別是肺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膀胱俞。這些腧穴找起來比較簡單,大家可以看一下圖片,找到相應位置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這些臟腑俞穴,是體內臟腑與體表的直接聯繫部位,我們可以簡單的選取不同的俞穴來治療不同臟腑的病變。


比如常見的感冒、發熱、咳嗽等這些肺的疾病,我們就可以選擇肺俞進行治療。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病症也可用背腧穴來搭配應用。


過敏性鼻炎或反覆咳喘,常選用肺俞、風門;


失眠,選取心俞配伍膽俞,往往療效顯著;


消化道功能失調,常見腹瀉、營養吸收差,脾胃俞搭配來用;


月經失調,常見的痛經、月經後期,選用肝俞、膈腧配伍;


腰痛,腰椎間盤突出或者腰肌勞損,選用腎俞、大腸俞和膀胱俞。


5、八髎穴


八髎穴是指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上髎穴在髂[qià]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中,次髎穴對第二骶後孔,中髎對第三骶後孔,下髎對第四骶後孔。一般我們先定位上髎穴,摸到第一骶後孔,後面的穴位就可以細心慢慢揣摩出來了。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八髎穴常用的就是婦科和男科疾病,比如女性的痛經、男性的生育障礙。


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


衝脈、任脈和督脈也都起於胞宮。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衝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胞宮健康了,婦科問題沒有了,困擾女性的很多雜病,比如失眠、便秘、愛生氣、急躁、慵懶等,都會自然消失。


6、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裡側中央。在我們彎曲腿部時,膝關節的背面也就是凹陷處,最裡端的正中點。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委中,委,是彎曲的意思,中,就是中間,委中是以部位命名的穴位,處於關節彎曲的中點。


委中穴,有人一輩子都沒用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腰部和背部的絕大多數疼痛,比如腰痛、背痛、腰痠、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都出在膀胱經上,都是由於膀胱經氣血不通。足太陽膀胱經是陽氣最旺盛的一條經脈,在人體的腰部和背部,除了正中間的一條督脈,其餘就全是膀胱經了,脊椎左右各兩條。我認為,只要打通膀胱經,絕大多數腰部和背部的疼痛都能解決。


說到打通膀胱經,馬上有人躍躍欲試,說:“這容易,在腰部和背部沿著膀胱經刮痧就可以啦。刮出紫斑來,氣血就通了。”這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有沒有更好、更簡單、更易於我們自己獨立操作的方法呢?當然是有的。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尤其腰痛。臨床上常用放血的辦法,委中穴不一般不行灸法,對於虛人,不能耐受刺絡放血的,可以選毫針刺法。操作時,讓患者暴露小腿,踩在一次性棉墊上,點刺委中局部瘀絡,讓血自然流出止凝固,然後清潔皮膚,操作完畢。因為委中常常用於放血,所以,他有一個別名,叫“血郄”。


7、膏肓穴


膏肓穴位於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四指寬處(3寸)即是。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古代醫家將心尖的脂肪稱為膏,心臟與隔膜之間稱為肓。膏肓穴隱蔽在胛骨之下(心、肺之間),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即醫緩所謂肓之上、膏之下,故名“膏肓穴”。


膏肓穴,我們平時會說一個人病得很嚴重的時候,說這個人病入膏肓。所以,膏肓,是一個人元氣最後的儲存之地,是精神最後的防守。這個穴位,具有非常好的補益作用。相當於十全大補湯。古人為了這個穴位,專門寫了一本書,叫《灸膏肓俞法》,這在中醫針灸的歷史上,唯一一本以單個穴位而寫的一本書。


“藥王”孫思邈年少時身體羸弱,但最終卻活了101歲,他之所以能以多病之身安享百歲之壽,艾灸功不可沒!而孫思邈最常使用的穴位就是膏肓和足三里。他在《千金方》中,將膏肓穴推崇到極致,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就是說,膏肓可治百病,尤其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更是十分廣泛。


8、申脈穴


申脈穴,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申脈,申,通伸展的伸,因為穴位處於踝關節屈伸的地方,所以叫申;同時,按照十二時辰,申時,是膀胱經所主時辰,因此,這個穴位也被認為是膀胱經的腑穴,也就是能夠治療膀胱經一切疾病的總領的穴位。


膀胱經常見的疾病,就是頭痛,尤其後頭部及頭項部疼痛,腰痛,還有外感風邪。


申脈穴具有補陽益氣的功效,是一個驅寒的要穴。俗語說:“人老腿先衰。”這實際上是體內的陽氣不能通達人體末端的表現,這時人們就會感到寒冷,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被稱為“拘急收引”,也叫“怯寒證”。刺激申脈穴,可以伸展脈絡,既能祛除體內寒邪,又能快速調動人體陽氣,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被稱為“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


9、至陰穴


最後我們講講至陰穴,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距指甲角1分許,也就是0.1寸。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至陰穴。至,極也。陰,寒也,水也。至陰名意指體內膀胱經的寒溼水氣由此外輸到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體內膀胱經的寒溼水氣,它位於人體的最下部,是人體寒溼水氣到達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


至陰穴被古人用於婦人難產的催產特效穴,通過臨床的經驗積累,中醫發現,艾灸至陰穴可以糾正胎位。


並且因為能清心火,瀉血熱,因此成為皮膚痛癢的特效穴,同時對於頭痛,目痛,鼻塞,半身不遂,足關節炎等病症,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作用。可用手指指甲掐按,或用刮痧法刺激此穴。


“膀胱經的經穴歌和主治表”

每條經脈的穴位很多,我們不可能逐一介紹。對於經絡特別感興趣的朋友,其他沒有涉及到穴位可以自學。為了方便大家系統記憶膀胱經的67個經穴和相應的主治,我們把足太陽膀胱經經穴歌和腧穴主治提要表列一下,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學習。


足太陽膀胱經(共67穴)


足太陽穴六十七,睛明目內紅肉藏,

攢竹眉衝與曲差,五處寸半上承光,

通天絡卻玉枕昂,天柱後際大筋旁,

大杼挾脊第一行,直下風門肺俞長,

又厥陰俞與心俞,督俞膈俞俱一行,

肝膽脾胃接三焦,腎俞氣海大腸鄉,

關元小腸到膀胱,中膂白環仔細量,

上髎次髎中復下,一空二空腰髁當,

會陽陰尾骨外取,附分挾脊第二行,

魄戶膏肓神堂走,譩譆膈關魂門當,

陽綱意舍仍胃倉,肓門志室續胞育,

二十一椎秩邊場,承扶臀橫紋中央,

殷門浮郄委陽到,委中合陽承筋鄉,

承山飛揚束骨接,崑崙僕參申脈忙,

金門京骨束骨接,通谷至陰小趾旁。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主治提要表


足太陽膀胱經:病從此入,也從此出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