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独处之妙与荷塘之美:对《荷塘月色》的另一种解读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名篇,深受读者们的喜爱,那么这篇散文究竟美在哪里,为何能打动读者呢?

在独处中独白,唤起读者的感受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独处之妙与荷塘之美:对《荷塘月色》的另一种解读

这段文字抒发了朱自清对于独处的个体性生命体验,但余先生作了如是评判:“交代太清楚,分析太切实;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代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而笔者在对《荷塘月色》的多次阅读中,深感这段文字并非如余光中先生所断言的那般平庸无趣、一无是处。

首先,这段文字描写了作者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为提出“独处的妙处”做铺垫。其次,这段话以长短句结合、对比的形式,阐述了作者独处的感受:一是尽情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二是抛开白天一定要做的事和要说的话,什么都可以不想;三是超出平常的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

仔细深味这三层意思,其实它不仅是全篇文章的情绪凝结点,而且它也颇能唤起读者人生经验的通感。凡是已介入到人生竞技场的人们,有谁不在匆忙紧迫的打拼间歇渴望片刻的宁静与松弛?有谁不在这挣脱了羁绊的时光里引发对自由的畅想?有谁不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独享其馨的天地!

独处之妙与荷塘之美:对《荷塘月色》的另一种解读

对于人生很多意趣的体察与深味,一经别人点化,自己会恍然大悟,甚至觉得不过如此,但在别人尚未言说前,我们即使司空见惯,也不会深究其妙。虽然“独处的妙处”人人都可能际遇,而此时此刻它却只能为作者心中所独有,形诸于文字,便是朱自清独特的生命表达和审美创造。

在独处中体察,成就荷塘的神韵

林非在评论《荷塘月色》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的确如此,《荷塘月色》第四、五和六自然段中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精彩刻画和描写,一方面离不开朱自清对文字的琢磨,另一方面也与他仔细的观察密不可分。

文字的出彩得益于朱自清写作的功底,而细致的观察则得益于“独处”,这是“今晚”较之往常最大的区别和不同。“今晚”夜已深了,路上只有朱先生一个人,没有外界的喧嚣和他人的打扰,在这样安静的外部环境和与他人分离的情景下,朱自清的身体和心灵得以从世俗的繁琐中抽离出来,开始独自面对自己,审视自己;排除干扰,他自由地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身体和灵魂都暂时获得了自由。

独处之妙与荷塘之美:对《荷塘月色》的另一种解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中国文人共有的审美心态,朱自清也不例外;也许“今晚”的荷塘与往常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只是今晚没有白天里的匆忙,他终于有了观赏荷塘的时间与心情,也正是因为他“摆脱了白天的烦闷,心情变得解放了,平淡的荷塘就显得有诗意了”,“平时不怎么起眼的荷塘,此时此刻变得美好起来”。

正是在这个独处的夜晚中,朱自清才有闲情逸致来享受与观察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并将自己的“情”和“意”投注到荷与月上。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叔本华的这段话和朱自清在文中感悟是多么的神似啊!他们都深切体会到了独处之妙———成为自己,获得自由。

独处之妙与荷塘之美:对《荷塘月色》的另一种解读

朱自清的“心里颇不宁静”,他为某些事而烦恼,渴望从中解脱,所以他更不愿让读者也感染上他的烦恼,于是仅在文章开头用一句话带过。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享受了一次独处的妙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并在饱尝了一番荷香月色之美后,将那独处的美妙与看到的美景诉诸文字,以提醒“久在樊笼里”的人们,去独处,去感受自然,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所以,独处之妙成就了荷塘之美,荷塘之美又衬托出独处之妙,正是因为有了对“独处之妙”这一情感凝结点,“荷塘之美”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荷塘月色》一文才具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最想留给后世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和人生智慧———享受独处,作者希望以自己对独处的美好体验和个性抒怀,唤起人们对独处的向往与追求。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