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瞿世鏡先生揭祕楊家太極拳傳授的內外之別


瞿世鏡先生揭秘楊家太極拳傳授的內外之別

翟世鏡先生


京武功夫如是說:

眾所周知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偷拳”陳家溝,發跡北京城。卻不知楊家傳拳歷來不收“白紙”,分門裡和門外教法。本文作者瞿世鏡先生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世紀50年代曾拜楊澄甫入室弟子黃景華為師,深得楊式太極之道及熟知楊氏門弟逸事。為大家講述楊家授拳,分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

瞿世鏡先生揭秘楊家太極拳傳授的內外之別

  第一步、教拳法

  楊家教授拳法,內外有別。對於一般學生,是集體練拳,由一位師兄在隊列前面示範帶教,澄甫公端坐觀拳,練完一套架子,澄甫公略作講評,當天功課就算完畢。

對於行過叩頭拜師大禮入室弟子,由澄甫公個別傳授,每次只練一個動作,仔細講清要領,反覆加以糾正。待各個動作均達到標準,方始連貫成整套拳架。

  楊家太極拳有養生與技擊兩路。

  養生架有大、中、小三種,即地、人、天三盤。基礎功夫應由大架著手。

健候公以大、中、小三套架子授徒,北京汪永泉、上海田兆麟等均學過中架,葉大密師承田兆麟,雲手有一開一合、兩開兩合、三開三合之分。少侯公以小架授徒,田兆麟、吳圖南(拉布)曾學楊式小架。澄甫以大架授徒,但其早、中、晚期拳架略有不同。

試以攬雀尾為例,澄甫公最早之拳架,左向西南,右向西北,這兩個斜角方向動作均稱為攬雀尾,然後才是擠、按。健侯公所傳之大架如此。武匯川、田兆麟為澄甫公早期弟子,他們的拳架在起勢之後均有兩個斜角式,田師伯門徒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一書之插圖以及武師伯門徒張玉之拳架可資佐證。澄甫公中年之拳架,左轉腰面向正南,可參閱陳微明師伯《太極拳術》一書之圖照。澄甫公晚年之拳架,左面向正西,可參閱《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二節圖像。景華師曾教導我仔細區別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架,並且說:"是哪個時期楊門弟子傳授之拳藝,一看拳架便知!" 雅軒師伯乃澄甫公時期弟子,看到《體用全書》之拳架與其本人所學者略有不同,遂誤判為曼青師伯擅自修改。路迪民教授則認為雅軒師伯擅自更改澄甫公拳架。其實澄甫公本身拳架在不斷演進,因此而產生種種誤會.

  第二路技擊架,變化更大。楊式技擊架稱為"太極長拳",吳式則稱為"太極快拳"。楊式太極長拳速度快慢相間,動作剛柔相濟,步法要走滑步,發勁吐氣出聲。

澄甫公在上海,將整套長拳拆開,作為散手教授入室弟子。景華師在澄甫公門下學拳,慢拳、長拳都是拆開架子一招一式反覆苦練。澄甫公親自將拳架連貫示範,僅有3次而已。一次打慢拳上半套,一次打慢拳下半套,一次將全套長拳放慢速度打。澄甫公指出,長拳各招式熟練之後,可以自由銜接,可長可短。因此,澄甫公所授太極長拳共60,董英傑師伯所傳為23式,陳微明師伯所傳為108式。微明師伯在他所著《太極劍》一書後半部,附有《楊澄甫先生所授太極長拳目錄》和他自編的《增加太極長拳目錄》。目前大陸書鋪中有兩種"楊式太極長拳"著作出售,均自稱嫡傳。我翻開一看,各有百餘式,都是在微明師伯所編套路上稍加變化,決非澄甫公所傳長拳原本。作者在序言中無論使用多少花言巧語,都掩蓋不了事實真相! 澄甫公晚年,不但拳式變化,刀、劍有改動。據景華師分析,改動之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澄甫公功夫越練越深,內勁增長,則外形收斂含蓄,滬火純青,絕無劍拔弩張之態。第二,澄甫公晚年體重達到280餘斤,練太極拳速度自然需要放慢,拳、劍、刀中的跳躍動作必然要刪除。第三,早期弟子習武者多,晚期弟子養生者多,動作自然要求簡化。


瞿世鏡先生揭秘楊家太極拳傳授的內外之別

  第二步、教用法。

  楊式太極拳用法有兩個特點。

  其一是變化多端,一式多用。例如:搬攔錘有左搬右擊錘、左攔右擊錘、絞化錘、筋斗錘、連珠錘等各種用法,必須順應對方來勢,隨機應變,不可拘泥。

  其二是因材施教。例如,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身材高大者,用"上提手"之後,即以松沉勁劈肩,武匯川師伯善用此法。50年代我在上海外灘公園觀看推手,常見田兆麟師伯運用提上打法。但身材矮小者卻難用此法。澄甫公教用法,往往要一對師兄弟同練,相互在對方身上試手,務必使身法、步法、手法熟練,隨時可以應用。景華師曾與守中師伯結對同練用法,澄甫公詳細講解各式變化。身為楊門弟子,萬萬不可見到某種用法與自己早年作學者不同,就妄下結論。雅軒師伯在某些用法上說曼青師伯"自己造想",或許就是沒有充分注意到"一式多用"和"因材施教"兩大原則。《體用全書》之用法,確係澄甫公口授。雅軒師伯所學之用法,是澄甫公所授。澄甫公曰:初學需講用法,否則不知足往何處踏,手往可處放。懂勁之後,內勁通靈,萬法歸一,運化無跡,一觸即發,即無所謂用法矣。


瞿世鏡先生揭秘楊家太極拳傳授的內外之別


  第三步、傳授內功心法

  弟子叩頭師正式入門之後,須經多年考察。拳法基礎紮實,用法熟練,人品高尚,方可傳授內功心法。按楊門規矩,"心法不傳六耳",必須閉門單獨傳授,學得心法之後,不可隨便洩漏。

所謂心法,是內氣內勁運行之路線。心法未能貫通,則所用之勁仍為腰腿勁,尚非純正內勁。楊家素有心法不得妄傳妄議之規定,故雅軒師伯《眉批》引起之種種爭論,僅侷限於拳法、用法,尚未涉及心法。《體用全書》亦只講拳法、用法,不授心法。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法有異,用法一式多變,是客觀事實。然而異中有同,澄甫公"太極拳十要",乃共同規則也。海峽兩岸與世界各地之楊式太極拳,只有一家,均為澄甫公傳授。懇請各地同門師兄弟,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友好切磋,加強團結,不必再打筆墨官司。此外,各地師兄均標榜本人乃楊門正宗第幾代傳人,亦令人困惑。

太極拳乃內家拳法,是一門卓越的武術,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說。澄甫公"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林群雄。如今不論哪位師兄,在推手之時能夠從容不迫,輕靈柔化,松沉彈放,"出手一丈五",甚至"出手一丈二"者,即是楊家正宗傳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