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永和閩南比干廟:家風家訓有傳承 忠孝繼世望子孫

本文轉自晉江新聞網


永和閩南比干廟:家風家訓有傳承 忠孝繼世望子孫

位於晉江永和馬坪的閩南比干廟,有一處護廊上鐫刻了一篇林氏家族家喻戶曉的族範——《林氏族範》,記錄著林氏家族的家風家訓。每當節時佳日或是有賓客前來朝聖研學,晉江市比干學術研究會會長林榮登先生和其他會員都會在家廟裡向族人晚輩和外來客人講解這一族範。這裡的林氏傳統家風講究不忘本、盡孝道、重教育、秉正直、講誠信、重忠義。

  在他們眼裡,“老祖宗” 留下的這些理念,讓林氏家族受益匪淺,也給社會帶來了正能量。


永和閩南比干廟:家風家訓有傳承 忠孝繼世望子孫

子承母德 影響一生 “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做人要講忠誠、盡孝道,這樣的教誨,不僅來自林氏傳統家風的傳承,我本人也備受母親養育的影響。” 昨日,在閩南比干廟,林榮登老先生向記者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和數十年來的家族發展歷程。

  上世紀40年代,林榮登先生出生於永和鎮馬坪村,自幼由母親獨自撐持帶大。母親也用勤勞奉獻贏得眾人敬仰。

  林榮登先生的母親在上世紀土改時期擔任村婦委會主任。當時,她總是會參與村裡的土地調整工作,而在當時法律體系尚不完整、規範的狀態下,開展工作和解決糾紛,完全依賴於個人的公正心態和不言放棄的堅持。在林榮登的記憶裡,母親總是起早貪黑、早出晚歸,勤勤懇懇,忠於職責,惠及他人。

  耳聞目睹、感同身受母親的種種所為,林榮登漸漸養成了換位思考、誠實守信、勤勞樸實、熱心助人的習慣。他繼承了母親身上所有的美德,也鑄造了堅韌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為人處世,凡是不能輕言放棄,還要有一顆赤誠的心,將來要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初中畢業後的林榮登受村民信任,被選舉為生產隊會計,掌握生產隊的經濟大權。這一干就是幾十年,在這個崗位上,他兢兢業業,工作嚴謹,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難來。”多年的工作經歷和養精蓄銳,林榮登也嘗試搏擊商海,憑藉自身的美德和公信力,他攜家人先後創辦了數家企業,並有了自己的家族企業。 “我告訴我的孩子,不管是做生意也好,還是在村裡做事也罷,都要一心一意,盡心盡責 。”林榮登說,如今,他的三個兒子有的管理企業,有的在村裡任黨支部書記,他常常提醒當村支書的兒子,“別人選我們當幹部,是對我們的信任和認可,我們更要給予付出報答,做到專職、盡責和廉潔。”

  林榮登認為,自己家族的發展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都是由於受母親的影響和生養了自己的這方熱土的恩澤,還有社會和鄉親們的支持所致,他總是教育子女,要盡最大的努力給社會和他人更多的回報。

  採訪中,眼前的這位老先生,舉止言談給人一種平和的感覺,這種神韻是年逾古稀的他在經歷了崢嶸歲月的淘洗而磨鍊出的一種淡然,是深受比干精神影響、深諳生活磨難,對人生的一種姿態。在他的內心深處所蘊含的是一種博大的慈愛,是對芸芸眾生的珍愛。

  曾有人這樣評價林榮登:榮登先生本身就是一部譜寫林氏家風的傳奇作品,因為,他的人生充滿苦難與幸福、磨難和輝煌、失落與成功、真誠和睿智、淡定與熱情。他更是永和林氏家族的驕傲,是社會的福音。


永和閩南比干廟:家風家訓有傳承 忠孝繼世望子孫

“愛別人好,自己就會好” 一腔赤誠灑餘熱

  雖然年逾古稀,但林榮登還常常處於“百忙之中”。不管是“公家”的事,還是“厝邊頭尾”的私事私怨,大家常常一有難解的事,就一通電話打給林榮登,請他協助處理解決。 “別人來找我們幫忙,也是對我們的尊重,我們就必須盡心盡力。而且,我堅持這樣認為:愛別人好,我們自己就會好。”林榮登說,“我們要善待別人,對社會有益,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會影響下一代,也會影響身邊人。”

  過去的幾個月,晉江啟動了高鐵新區項目的徵遷工作,28天的徵遷高峰期,林榮登參與併成功調解了徵遷區群眾的土地房屋糾紛、家族糾紛40多宗。

  “兄弟就是手足,家和萬事興。家族內自己鬧矛盾、結恩怨,不僅影響下一代人的團結和發展,還讓人看笑話。”林榮登說,參與過高鐵徵遷的一些家族糾紛調解,他發現,大部分當事人糾結的都是眼前的利益,所以,為了讓糾紛雙方能夠把遠光看得遠一些,他總是提醒當事人,家族團結的意義更重要。

  德高望重的他,備受鄉親敬仰和尊重,但也總是讓他成為一位忙碌的老人。多年來,林榮登的家裡人已經習慣了他“不顧小家顧大家”的做法,他們知道:他的心裡已經把群眾的疾苦、歡樂當成了自己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無法分離。

  林榮登的種種善舉事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曾被評為“: 美麗晉江人”“福建省十佳優秀調解員”、2005年,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稱號並受到表彰,他的家庭也榮膺“晉江市五好家庭”。如今,他還被晉江司法部門聘為人民陪審員。

  林榮登常說,自己作為一個社會的個體,個人的力量和作用都是有限的,但他希望自己能夠影響更多的身邊人也來參與為社會做奉獻。

  記者_王詩偉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