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研究富锦市东北最大湿地馆国家湿地公园与松花江碑林历史文化艺术

《研究富锦市东北最大,三江平原湿地宣教展馆,国家湿地公园与松花江碑林历史文化艺术》


无论是中国东北的富锦市,还是遍及中国国土的所有地方,几乎都是在西周武王姬发时期,开始有的历史记载。富锦市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3个县级市之一,驻地城关街道。


富锦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是三江平原腹地的中心城市,富锦是铁路、公路、水路三路相通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城市。


富锦是黑龙江省重点产粮和甜菜基地,粮食年总产达到30.7亿斤,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是“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享有“北国粮都”之美誉。


2013年,富锦市参加国际级,体育项目比赛,获得金牌4枚,银牌1枚,参加国家级比赛获金牌5 枚。有196个文化艺术团体。富锦市的工农业产业,体育事业,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走在了全国和全省前列。


研究富锦市东北最大湿地馆国家湿地公园与松花江碑林历史文化艺术

黑龙江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西南40公里处,总面积2200公顷。是沼泽类型湿地,生长着芦苇、睡莲等草本植物多达290种,园区内生存的脊椎动物有270种,其中:鸟类有177种。湿地公园内栖息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头鹤、白枕鹤、大天鹅和白琵鹭等国家保护动物。


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这是个宣传,教育,研究一体功能的展馆,座落于黑龙江省富锦市,2009年建成开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是一处“黑龙江省唯一,北方最大,全国湿地景观整体展示效果最好”的湿地专业性展馆。在这里几乎可以把东北所有湿地的景色,动植物展示在各个区域展厅。是最捷径直接获取东北湿地资料的宝库。


漫步在空间高9米,体积850㎡的三江平原湿地微缩景观展厅内,四季分明的三江平原,原始湿地自然风光再现在人们眼前。


展厅内由三江平原湿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小叶章、芦苇、香蒲、森林和塔头湿地五个部分组成。绿意葱葱的湿地,河湖,溪水涌动、碧波涟漪。


草丛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枕鹤、鸳鸯以及其他各种动物标本,他们或在水中嬉戏、或在空中翱翔,或在雪地里觅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这一切全是应用发挥高科技的结果。


放眼望去,湿地景观与全景画面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科学配置的声、光、电系统,使人们从感官和视觉上感受到白云蓝天、电闪雷鸣、泛泛溪流、晨曦雾影,鸟语蝉鸣、彩虹飞扬的意境,仿佛游弋在三江平原大湿地,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研究富锦市东北最大湿地馆国家湿地公园与松花江碑林历史文化艺术

这里提出:三江平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

据生物地理艺术研究家发现,天地造化,湿地低洼,地下水位始终保持高水位不变,这样湿地的水就像一块大海绵,蒸发极少。从力学来分析,这里湿地长年在水中,湖水,土壤重力比重远远大于其它陆地土的比重。


地球之水天上来,其它土地,只有在雨季,地下水位才会升高,过了雨季,水位下降,渗透到地下,挖一铁锹土,就看不到水了。


地球几乎都是西高东低的陆面。而所有的湿地,几乎都在当地地理位置的最低处。所以天上下的雨水雪水,在其它地方会大量的蒸发,大量的渗透地下。而沼泽湿地渗透几乎很少,蒸发的水几乎小于天降落的水。


这里夏天是避暑的首选,所以夏季湿地高温比较短,蒸发量小,水分子物质相对饱和。这就形成湿地永久不会干枯,我们更不可能花更多的资源,将湿地改造填平成粮田。尊重湿地原有风貌,是受国际湿地公约保护的。所以敬畏大自,苍天大地,三江河流造化赐给的湿地资源,就是少索取多保护,共生存同命运的绿色生态平衡。


研究富锦市东北最大湿地馆国家湿地公园与松花江碑林历史文化艺术

松花江碑林位于富锦市区,西平路西侧,松花江南岸。距佳木斯市140公里,始建于2004年5月1日,是集书法、石刻诗词底蕴内涵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是继黄河碑林、辽河碑林之后,又一处以中国三大江河命名注册的书法诗词碑林之一,现已收录历代百位书法家的作品近百幅。


建筑风格,继承古典园林建筑之神韵,使中国翰墨流芳与大江东去相韵和,自然景观与人文妙笔和谐映衬。正前方坐落着两只威猛的石狮,气宇轩昂,惟妙惟肖。由如护法门神,劲守中华文化底蕴柔绵正纲。

研究富锦市东北最大湿地馆国家湿地公园与松花江碑林历史文化艺术

正面高大白色影壁墙上刻,仿毛泽东笔迹的诗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雄伟宏大。北侧的墨宝斋,斗拱飞檐,古香古色,沁冉旭辉。


南侧的书法长廊,雕梁画栋,墙壁上石刻,书法碑贴诗词韵句,集古今书法名家大成,真草隶篆,甲骨列聚,行云流水,沿廊西昭,夺目不暇。婉若历史诗词落满碑林。宏扬天下悠悠历史文化。


文章原创富锦人文历史文化研究艺术领域作品。欢迎朋友们审核评论,转发收藏,赞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