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與唐太宗的昭陵遙相對峙的建陵

李亨的建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以北15公里的武將山。

與唐太宗的昭陵遙相對峙的建陵

建陵東與九嵕山唐太宗的昭陵遙相對峙,西望梁山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南邊是層層的梯田和一望無際的沃野,北面群山疊嶂,依山為陵,形勢壯闊。

和其他唐陵相似,建陵也是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陵園大致呈方形。但由於地形的特殊性,建陵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建陵內城在陵園的最北部,城垣東長1449米,西長1317米,南長1371米,北長795米。內城面積1.45平方公里。內城開有四門,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門位置互相對稱,完全是依山而建,尤以東西門更為顯著。

西門兩個自然山峰高100米,南北相距500米,土闕相距150米。東門兩個山峰高50米,和原來建築的二土闕基本連接。

與唐太宗的昭陵遙相對峙的建陵

因受武將山自然地形限制,內城南寬北窄略呈梯形,但整個建陵建築格局亦如京都長安。除青龍、白虎二門因受山地形限制略有偏差(男北相差50米)外,其餘都比較規整而對稱。若從玄武門到朱雀門以南兩華表間引一直線,那麼整個陵園建築即可平分為對稱的兩半,而李亨玄宮(墓室),正好安置在此中軸線偏北武將山主峰的小山包上,墓道清晰可見。

武將山一帶在唐朝以前,還是整片的森林,自唐太宗埋葬昭陵山之後,這裡逐漸開闊,人煙日益增多。由於林木遭到破壞,且山陡坡斜,水土流失格外嚴重,因此,在唐18陵中建陵地貌變化最大。

建陵今日的陵園內有南北兩條大溝,深100餘米,寬500米,將整個南垣牆分成三截。南門外御道中間已被沖刷成深50餘米,寬近200米的溝道。這三條大溝在御道南端已成河道,由北向南一條平鋪在地的褲子,所以當地群眾稱之為“褲兒襠”。

與唐太宗的昭陵遙相對峙的建陵

由於地貌變化較大,建陵的遺物遺蹟不如其他唐陵那樣豐富,主要的遺物遺蹟有角樓遺址,各門的土闕、斷續的夯土和殘碎的磚瓦。

建陵內城四個角樓遺址,基本存在,其中西南與東南角樓遺物較多。從兩個角樓遺址看,原來的建築是一長方形的夯土臺,附貼在城牆的各隅,其上是防禦性的磚木結構建築。建陵四門門闕外石蹲獅也基本保存下來。

另外在陵園範圍內,墓冢之前發現寬5米、長8米的石槽凹下,這可能就是被破壞了的墓道。

根據《續修禮泉縣縣誌稿》記載:

建陵“下宮去陵五里”。現在建陵陵園西南2000多米崖畔間,發現有南北長30米的磚瓦片堆積層,這些破磚碎瓦,和陵園各角樓遺址出土的磚瓦基本相同,可能就是下宮遺址了。

與唐太宗的昭陵遙相對峙的建陵

據《唐會要》卷二十載:

“貞元十四年……獻、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378間……唯建陵不復創造,但修茸而已。”

可見貞元時期(785年一804年)建陵仍保存不錯,以後不知何時頹毀殆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