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我家有一位別樣的親人——難忘的一頭老黃牛

我的家鄉是坐落在豫西小城的寶豐,小城的名字由宋徽宗親賜,取自“寶貨興發,物寶源豐”之意,在這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豫西小城的最西邊,有個叫觀音堂的小村莊,因有一座名為“觀音堂”的寺廟(後人該“觀音寺”)而得名。家鄉為伏牛山脈的餘脈,山清水秀、群山連綿起伏,家鄉的甘泉水常年潺潺流淌,從未中斷,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家有一位別樣的親人——難忘的一頭老黃牛


1979年,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此,那個不論幹多幹少都一樣分配的農業合作化時代成為歷史。那時,爺爺只是一名普通的民辦教師,奶奶是一個純粹的勞動婦女,三位姑姑、大伯和父親姐弟五人都在校學習,全家共七口人。在那個靠工分吃飯的年代,爺爺當教師每天計12工分,奶奶起早貪黑勞動了一天,才計7分,奶奶還要一人操持著全家人的穿衣吃飯,爺爺主要是在校教學(觀音堂鄉中學當時是縣有名的中學),因此,奶奶十分辛苦的操持著全家的生計;不但如此,1947年11月家鄉解放時,我的家被抄家後劃為地主成分,雖然在解放前,我的祖上幾輩人都是以“行善積德,福澤鄉里”為家風,廣施善行,才在解放時及後來的各種運動中,全家沒有一人因此丟命的,但是政治上抬不起頭,低人一大截,就這樣也難免遭人妒忌,百般刁難,在那特殊的年代裡,家裡的生活舉步維艱,但是不管再困難,依然堅持“行善積德,博文重教”的家風家訓,堅信只有讀書學習、重教尚文才是出路的道理。

我家有一位別樣的親人——難忘的一頭老黃牛


當時我的家庭有7口人,分得了7畝土地,爺爺說其中只有半畝算是良田,其餘都是“石扒地”(在石頭上的薄土地)。爺爺從小一直讀書上學,中考成績全縣第一,但因家庭成分問題,取消上高中的資格,後來成為每月只有5元薪水的民辦教師,常年為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從沒有休息過假期,五個子女都在上學,所有家務和農活都落在身材弱小的奶奶身上。全家人的生計全指望那七畝薄地和一點八分菜地。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剛剛經歷了十年浩劫,百廢待興,農業生產十分落後,對於一個普通農家能擁有一頭耕牛,那生產力可想而知!急需為奶奶請一個好幫手。1980年秋,家裡東拼西湊了四百元,給奶奶請一個好幫手——一頭近兩歲的小黃牛。全家人很是歡喜,奶奶更是高興得合不攏嘴。當時正值秋收,小黃牛一到我家,便投入了秋收的農忙中。天天拉著架子車運莊稼、犁地,小黃牛很溫順賣力、聽人使喚,成為了我家裡的重要一員,從此開始了在我家15年辛勞生活。

我家有一位別樣的親人——難忘的一頭老黃牛


小黃牛來到我家後,奶奶平日細心餵養照料著它,孩子們每逢星期天、假期都紛紛爭著割草、放牛,還節省出寶貴的口糧餵養它,給它補充營養,一頭可愛的小牛慢慢地長大成了牛勁十足的大黃牛,可以獨犁獨耙,橫掃田野。

俗話說得好:“人受憋堵武藝高”,沒有養牛種地經驗的爺爺和奶奶漸漸積累了豐富的耕作經驗。每年的秋麥兩季,有了這個得力助手後,我家可以自力更生了。奶奶還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犁地“女把式”,大黃牛對於奶奶來說也是心肝寶貝,十分喜愛,奶奶帶它上山吃草,遇到風雨天,奶奶寧可淋著雨,頂著風,也堅持讓牛吃飽後再回家,生怕餓著它。

萬物皆有靈

我家有一位別樣的親人——難忘的一頭老黃牛

性,我家的這頭大黃牛,便是這樣一頭具有靈性的牛。有一次,空閒的爺爺帶著它,去河邊飲水,回家路過彭家商店的時候,突然一個約六歲的小男孩倒在了黃牛前不到一尺的地方,當時爺爺的心忽的一顫,只要這頭黃牛再往前走一步,一蹄下去,男孩非死即傷,後果將不堪設想,此時只見它,居然一掉頭拐個彎,繞開了近在咫尺的小男孩,從他旁邊走過,化險為夷!萬幸!路邊看到這一幕的人們對我爺爺齊喊:“老崔呀!你行善,神保佑你呀!”爺爺連忙雙手合十唸叨:“多謝神靈保佑!”

我家有一位別樣的親人——難忘的一頭老黃牛


故事講到這裡,大家心生疑問,題目不是“官牛”嗎?怎麼看不出來呢?

我家的幾畝地,三四天便可以耕種完畢,之後每天上門借牛的便是絡繹不絕,毫不誇張地說村中沒有用過我家牛的,要麼家中有牛,要麼家中沒地。有時,一天到我家借牛的多達七八家,爺爺便按借牛的先後順序給他們排隊,每到農忙時,我家的牛基本處於外借狀。其中有一戶人家借用我家的牛,中午他家人換著吃飯、休息,卻不讓牛停下來喘口氣!有一姓胡的鄉親看不下去了,給我爺爺氣憤的說:老崔,以後別讓那家人用了,都不讓牛喘口氣,不是自家的牲口,不心疼!啥玩意!

黃牛在我家的十多年,每當爺爺牽著牛去耕地,便立即會有幾家人攆著爺爺到地邊等著借牛,就這樣我家的牛常常到天黑送回我家,他們也不喂牛,送回我家,爺爺和奶奶都趕緊鍘草添料餵它。村裡人都看在眼裡,對我爺爺動情地說:老崔,你給咱觀音堂村養了一頭官牛啊!誰家需要都用。

從1980年到1995年,在這15年裡爺爺晉升公辦中學高級教師,大姑、三姑和大伯先後考上學和上班,農轉非了,二姑也出嫁了,母親也嫁過來了,我家只剩下三個農業戶口的人,也只剩下三畝地。許多農戶看中我家的牛,便有人三番五次前來懇求把牛買走,爺爺始終不肯答應,全家人對它有著深厚感情,感激這頭牛多年默默地付出,早把它當成家中的一個成員了,可終究抵不過買牛人的執拗,最後爺爺和奶奶忍痛割愛讓買牛人牽走了,臨走時,黃牛哞哞的叫著,一次次回頭看著爺爺和奶奶,依依不捨,爺爺奶奶含著淚送著黃牛很遠。多年來,全家人一直想著它,每當爺爺談起它時,就忍不住老淚奪眶而出,惋惜地說:“這頭牛真是給咱家出力了,不該賣它。”

看著爺爺的淚水,聽著黃牛在我家的故事,我知道它在別人家只是一頭耕牛,可在我家人心裡它是一位難以忘記的功臣!永遠不會忘記的親人!

庚子正月十五初稿 正月十八二稿德邦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