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胃癌是怎麼篩查出來的?

王永273918596


胃癌已經是我國第二大癌,發病率僅次於肺癌,每年有幾十萬新發胃癌患者。但是,早期胃癌一般都是靜悄悄的,沒有任何的症狀和體徵,想要早期發現胃癌,定期接受體檢,定期篩查是最重要的。那麼,什麼手段篩查胃癌是最靠譜,效果最好的呢?首選的就是胃鏡檢查。

胃鏡從嘴巴進去,依次通過食管,胃,還有十二指腸的上段,所以,胃鏡不僅可以檢查胃,還可以觀察食管,十二指腸有沒有病變。胃鏡還可以取活檢,對於有問題的胃粘膜,我們可以取一些組織拿去化驗,幫助診斷。

並且,早期的胃癌可以在胃鏡下切除,不需要做大手術,不需要切胃。

如果你經常出現胃痛,發酸,噁心,燒心,嘔吐,食慾減退,體重下降,黑便等情況,需要儘早做一個胃鏡檢查,明確診斷。

如果你沒有任何的不適,什麼時候開始篩查胃癌呢?一般來說,建議從40歲開始,接受胃鏡的檢查,根據第一次檢查的結果,決定下一次複查胃鏡的時間。以下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接受體檢:

(1)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患者;

(2)來自胃癌高發地區,或者家族中有人患胃癌;

(3)既往有胃癌的癌前病變,例如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手術後殘胃,胃潰瘍等等。

(4)有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例如長期高鹽飲食,喜歡吃醃製食品,長期抽菸的人群。

總而言之,胃鏡檢查是篩查胃癌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如果你有不舒服,應該儘早做胃鏡檢查,如果沒有不舒服,應該從40歲左右,開始接受胃癌的篩查。


普外科曾醫生


胃癌的如何篩查出來,主要幾種方式:

病史很重要

患者食慾下降,長期腹痛腹脹,患者腹痛,經常噁心反酸慢性胃炎病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病史,莫名其妙消瘦,食慾大大下降,反覆胃潰瘍,大便隱血,藥物治療效果不緩解。

血液化驗不可缺

癌胚抗原是非常常見的胃癌腫瘤標誌物;CA19-9是又一種胃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糖類抗原72-4(CA72-4);這些指標有助於早期發現胃癌。

影像和胃鏡很關鍵

胃鏡檢查是發現胃癌的一種重要診斷工具,比消化道造影更好,同時可以肉眼下判斷,同時可以取材做病理標誌。

病理報告是金標準

通過胃鏡檢查取得病理標本,做胃粘膜的病理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所以胃粘膜的病理檢查很重要。

通過以上四種方法就可以早期發現胃癌。日本人為什麼胃癌死亡率這麼低,主要在於早期篩查,明確診斷,早期治療,大大減少胃癌的死亡率。所以經常性胃部不適,建議胃鏡檢查還是很有必要。死扛的人,往往一發現就是晚期。(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必刪,請聯繫本人)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有關兒科專業諮詢請來好大夫在線找柯友建主任。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哪些檢查是有可能發現胃癌的呢?

上消化道鋇餐可以發現食管癌和胃癌,一般中晚期比較容易發現,早期發現困難。鋇餐的常見表現就是食管和胃的粘膜充盈缺損,可以提示有新生物,但確診還是要依靠胃鏡取活檢明確。

腹部增強CT也可以發現胃癌,但也是比較容易發現中晚期胃癌,主要通過胃壁厚度的變化,和腫塊的強化程度,來提示可能患有胃癌或胃間質瘤或胃淋巴瘤等。同樣,想要確診,還是要依靠胃鏡檢查。

篩查也好確診也好,發現和明確胃癌的利器就是胃鏡檢查。及其更新的產品比如放大內鏡和色素內鏡等,可以更好的發現早期胃癌。

為何說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利器和必須項目呢?因為胃鏡檢查直觀地看到食管胃內部情況,明確病變的位置,大小,形狀,更重要的是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可以取活檢做病理檢查,明確疾病性質,是否是胃癌,還是其它的腫瘤。

不過,並不是說胃鏡檢查就一定能夠明確病情,有時會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活檢一次並不能取到腫瘤,多數報告慢性炎症或者不典型增生。那麼這種情況需要兩方面考慮,一是胃部的確沒有癌變,就是胃炎和粘膜潰瘍;另一種情況就是有癌變發生,但是癌灶伴有炎症和潰瘍干擾了結果,甚至取活檢時只是取到了粘膜炎症部分,沒有取到較深處的癌變細胞。那麼,如果內鏡醫生認為病變可疑時,就會建議患者口服抑酸藥(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或泮托拉唑等)2-3周,再次做胃鏡並取活檢。如果是我門診的患者,這種情況我一般都會建議患者同時做腹部增強CT,瞭解可以病變處胃壁是否增厚,如果CT能夠明顯看到胃壁的增厚,那麼病變幾乎是肯定的,一定在胃鏡取活檢時深取材和多點取材,甚至可以考慮內鏡下粘膜切除。時常會遇到患者做2-3次胃鏡才明確診斷。


【張成海醫生】所有文章均為原創,追求真實、客觀,普及健康知識,歡迎關注和轉發,持續提供有用的醫療健康(腫瘤防治)科普和腫瘤科工作內容。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談癌色變的年代,胃癌是一種相對可以治癒的癌症,特別是早期胃癌,積極進行手術切除後,10年內存活率是比較高的,初期胃癌的表現並不明顯,也沒有典型症狀,那麼早期胃癌是怎麼被篩查出來的呢?

  目前確定癌症的金標準是病理檢查結果,所以胃癌被篩查出來並確診的方法主要是內鏡檢查,也就是所謂的胃鏡。內鏡檢查可以在直視下觀察,同時取胃黏膜活檢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目前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等特殊內鏡精查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早期胃癌診斷的準確性。

  另外,在門診檢查中,很多患者是通過X線鋇劑檢查發現可疑癌變的,這種辦法是最早用於胃癌篩查的方法。但是檢出率相對低,而且一般都是有明顯惡性潰瘍時才能被發現。如果已經是癌症的中晚期,現在使用該辦法進行胃癌篩查的比較少了,可能在一些偏遠地區還在使用。

  但是,胃鏡檢查有時候也會漏診,並不能100%發現胃癌病灶,例如活檢一次沒有取到癌變組織,病理報告顯示慢性炎症或者不典型增生。如果是這種情況,考慮一是胃部確實沒有癌變,就是胃粘膜潰瘍;二是胃有癌變發生,但是癌灶伴有炎症和潰瘍,干擾了結果。此時,會讓病人2-4周後再次進行胃鏡檢查或者做腹部增強CT,瞭解病變處胃壁是否增厚,再進一步確診,以免誤診延誤病情。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臨床上難以發現早期胃癌:多數早期胃癌患者無症狀,因此他們不會去醫院就診。即使部分患者有症狀,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即與其他胃病症狀相似),也易被忽略。因此等到患者就醫時,多數已是進展期胃癌,故只有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查才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

胃癌的篩查手段主要有X線鋇劑檢查、內鏡檢查和血清學篩查。

1. X線鋇劑檢查:是最早用於胃癌篩查的方法。鑑於X線鋇劑檢查的準確性低,多數陽性結果需內鏡檢查證實,因此目前已較少用於胃癌篩查。

2. 內鏡檢查:內鏡檢查可在直視下觀察,可取胃黏膜活檢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因此診斷胃癌的準確性高[4]。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等特殊內鏡精查技術的應用,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但內鏡檢查具有侵入性,內鏡精查尚未普及,費用較高。

3. 血清學篩查

與X線鋇劑檢查和內鏡檢查能觀察到胃癌病灶不同,血清學篩查並不能診斷胃癌,而主要是篩查存在胃癌發生高危因素(胃黏膜萎縮、Hp感染)的個體。鑑於絕大多數胃癌發生於或將發生於具有這些危險因素的個體中,因此在血清學篩查陽性者中更易發現胃癌。


兒科醫生鮑秀蘭


胃癌需要做哪些檢查?

體格檢查

醫生將會為患者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特別是腹部的情況,通過觀察、觸摸、敲擊和聽診等手段來確定是否存在異常,比如疼痛、異常包塊或者腹水等。除此之外還需要仔細的檢查患者的淋巴結,尤其是在左側鎖骨上方的區域是否存在異常的腫大淋巴結,因為這裡是胃癌發生淋巴結注意時最常出現的地方。

胃鏡檢查

這項檢查在胃癌的診斷過程中至關重要。醫生會將一根細而柔軟的軟管通過患者的口腔和咽喉送入胃中,軟管的頂端帶有照相裝置,醫生可以通過這個裝置全面觀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內黏膜的情況。一旦發現有異常的表現,會通過胃鏡放入小巧的活體組織抓取鉗,在有異常的地方採集一些組織標本。這些標本將會被送到專門的實驗室,由病理性專家來檢測性質。同時,可以通過鏡下的觀察來確定腫瘤的位置、形態和範圍,對於疾病的發展情況作出初步判斷。

在進行普通胃鏡檢查的同時,可以同步進行超聲內鏡檢查。醫生會將超聲探頭通過胃鏡送進胃內,一旦發現異常或懷疑腫瘤,可以讓探頭近距離完成超聲檢查,這樣能夠讓醫生更清楚地“看到”胃壁的每層結構以及鄰近的淋巴結和器官,從而更加詳細得了解腫瘤在胃裡究竟有多大、多深、究竟有沒有侵犯到周圍的淋巴結和器官。

腫瘤標誌物檢驗

患者還需要檢測一些較為特殊的指標,比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以及糖鏈抗原(CA199)等。這些物質有些是腫瘤細胞分泌或脫落進入患者體內的,有些則是因為身體對腫瘤細胞產生反應而生成的。一旦發生腫瘤,這些指標就有可能明顯升高,對於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評判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影像學檢查

即我們經常聽到的B超、X線、CT、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以及PET-CT等都屬於影像學方面的檢查。這些檢查能將腫瘤情況用圖像的方法顯示出來,無論是局部還是全身情況。因為每種檢查方法適合的患者不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以及經濟狀況來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目前,臨床上最常採用的是以CT檢查為主結合其他檢查手段的辦法。除了觀察腫瘤局部和全身的情況外,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醫生也可以在CT或者B超的引導下通過穿刺的方法取一些活體組織樣本,尤其是對那些無法通過內鏡檢查來獲得組織的患者。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身體其他器官是否存在腫瘤轉移。

組織病理檢查

醫生通過胃鏡或CT等檢查取到的可疑活體組織標本都會被送到專門的病理學實驗室進行檢查,這個結果就是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病理學家將通過顯微鏡觀察和其他一些檢測方法來確認腫瘤,在此過程中也會為我們提供更多有關腫瘤性質方面的信息。因為這項檢查結果是我們最終判定腫瘤的依據,在胃癌的診斷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獲得組織腫瘤標本就顯得至關重要。除了上述兩種取得組織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腹腔鏡取得組織標本。有時通過腹水引流、腹腔沖洗等方法得到的腹水也可以進行病理學方面的檢查。對於胃癌患者在手術中切除的腫瘤病灶和淋巴結,將全部被送至實驗室進行病理學檢查,這對於明確患者術後的分期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能提供大量有關腫瘤組織的信息.

腹腔鏡檢查

這種檢查通常是針對已經確診腫瘤並且有可能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它能幫助醫生確定腫瘤是否僅僅存在於胃,是否能夠完整地切除。醫生會在您的腹部切開一個小孔,再將一根細而柔軟的軟管放入患者的腹腔,軟管的末端帶著一個小型的照相裝置,可以使醫生近距離地觀察鄰近器官的表面和胃周圍的一些淋巴結,同時抓取一點活體組織來檢查是否存在轉移。有時醫生也會通過腹部的小孔向患者腹腔裡注入一些液體,然後再把它們抽吸出來,送到實驗室做病理學方面的檢查來尋找腫瘤細胞,這就是腹腔沖洗的過程。

其他檢查

除了上面幾種主要的檢查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針對一些特殊的患者使用,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和胃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等。

一般患者都是通過上述的檢查程序來確診,但有一類特殊患者卻有可能跳過這一程序,就是那些出現了嚴重的大出血、梗阻等併發症情況的患者。一旦出現這些情況,短時間內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這部分患者都是被直接送進手術室,在手術的過程中發現了腫瘤的存在。這些患者在手術恢復後仍然需要接受CT等全面的檢查來進一步評價具體病情。總而言之,無論哪種檢查都涉及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知識和具體的操作,所以在此過程中需要主治醫師來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檢查。


大醫課堂


關於胃癌的篩查,臨床上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就是胃鏡檢查了,是檢查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最常使用和最準確的檢查手段。

胃鏡的檢查隨著科技的進步也一直在發展,現在的胃鏡檢查不僅可以直觀的觀察胃黏膜表面的病變,還可以對懷疑有癌變的部位提取活檢,明確診斷。目前胃鏡還增加可色素對照、放大觀察等技術,有效的提高了胃癌的檢出率。

其實不光光是在診斷胃癌方面有著很高的準確率,在診斷其他疾病時,胃鏡也是屬於最常用和最準確的一種檢查手段,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潰瘍、食管癌、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炎等。胃鏡都可以提供明確的診斷,為疾病的後期治療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所以小克建議:胃鏡檢查應當作為45歲以上患者體檢的常規項目,一方面對於胃部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則對於一些診斷出胃部疾病的患者提供了後期明確的治療方案。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胃癌的篩查主要包括就診者主觀不適症狀、查體及輔助檢查等,其中輔助檢查中大便潛血陽性者疑診,胃鏡檢查加病理活檢可確診,抽血化驗腫瘤標誌物,如CA125、CA199、CA724等可作為參考以輔助診斷。

胃癌的篩查,其實首先還要看主觀症狀,畢竟,臨床上行胃癌篩查者,多半是因為有主觀不適而去就診,經醫生評判後認為其或存在胃癌高危風險,有必要進一步檢查。要知道,胃癌的發生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經統計,其發病年齡多在50到70歲左右,當然,近年來,很多癌症都有年輕化趨勢,包括胃癌,不過,按實際發病比例來講,主要還是中老年人。所以,人到中年後,各種新陳代謝減慢,機體各種防禦機制也減弱,癌基因及抑癌基因逐漸失衡。

然而,初期胃癌的表現並不明顯,也沒有典型症狀,就算是進展期,也可能只是胃痛、胃脹、食慾差、消化不良、消瘦等非典型胃病表現,常常被人忽視,尤其是一些老胃病的人,自詡久病成醫,或是忍一時風平浪靜,或是自己吃點藥就過去了。一般在出現轉併發症或是轉移時,才會表現一些典型症狀,如吞嚥困難、嘔血、便血等。所以,症狀是首要考慮因素,但並非可靠。

主觀靠不住,就要靠客觀指標了。最簡單的便常規,看有無潛血陽性,血常規看有無貧血(常見缺鐵性貧血),以上陽性提示可能長期存在消化道出血,需要警惕消化道腫瘤可能。

其實,目前很多醫院都已普及胃鏡檢查項目,所以,直接行胃鏡檢查是篩查胃癌的可靠手段。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或是異型增生的需要最少1年行1次胃鏡檢查,以防癌病,有家族史、既往行胃部手術者、潰瘍正規治療2個月無效、50歲以上等人群,建議常規行胃鏡篩查胃癌。

本期答主:張克慧,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大家好我是D醫生,我來科普一下胃癌的篩查知識。

對於消化道腫瘤,電子內鏡永遠是最直觀也是我們首推的檢查,它不僅可以直接看到胃內是否有病變,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做鉗夾活檢,十分方便。但光做胃鏡就可以了嗎,當然還不夠,因為幽門螺旋桿菌這個東西通過胃鏡是看不出來的,但它與胃癌的關係又比較密切,所以應該還要關注他的存在,而碳14吹氣實驗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有部分患者不想做胃鏡又該怎麼辦呢?可以通過檢查促胃泌素-17和血清胃蛋白酶原來評估,他們兩結合起來對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具有一定價值,但較胃鏡依然有欠缺,所以僅作為備選,必要的時候還是得做胃鏡。

怎樣開始篩查呢?首先你要確定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在胃癌高發地區生活的(這個網上就能查到);家族中有癌症患者的;飲食習慣不好愛吃醃臘製品的;抽菸喝酒的;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消瘦等報警症狀出現的;年齡>40歲的。這些都屬於高危人群,建議有這些情況的朋友立即做第一次胃癌相關篩查,然後根據結果決定以後的篩查策略:

  1. 沒有幽門螺旋桿菌即萎縮性胃炎的,應該每5年複查一次幽門螺旋桿菌、胃泌素-17和血清胃蛋白酶原;
  2.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但沒有萎縮性胃炎的,應開始根治幽門螺旋桿菌並每3年複查一次胃鏡;
  3. 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萎縮性胃炎的,同樣在根治幽門螺旋桿菌的同時每2年複查一次胃鏡;
  4. 僅有萎縮性胃炎但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這種最兇險,應當每年複查胃鏡。

這就是我們建議的胃癌篩查策略,各位參考一下吧。


全科D醫生


圖:@視覺中國彭俊生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會常務委員,國際胃癌協會委員(IGCA)、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不少人談胃癌色變。然而,早期胃癌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通過微創手術可精準治療,達到根治效果。因此,提高篩查認識,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中山大學及嶺南名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食管胃腸外科學科負責人彭俊生指出,胃鏡仍然是胃癌篩查的金標準,對於高危人群如家族胃癌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胃部有癌前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等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做胃鏡檢查。

我國大部分胃癌患者難在早期確診

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2017年中國最新癌症數據,城市地區前10位癌症中,胃癌的排名有所上升:在男性組別排名第二位,在女性組別排名第四位。彭俊生指出,近年來近端胃癌(食物進入胃部處)發病比例逐漸在增加,年輕人患病人數也在增加,“在我診治患者中,偶爾也有20多歲的學生患上胃癌的”。

在我國,早期胃癌患者佔比僅一成左右,近九成患者確診時已是進展期甚至是晚期,生存率比較低。彭俊生介紹,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警示信號,因此要有規範化的篩查手段。

“大便潛血篩查是簡易方法,基因篩查比較適合高危人群,腫瘤標記物檢測敏感性不高,因此胃癌篩查金標準仍然是胃鏡,其他手段難以輕易取代。”彭俊生說,通過胃鏡檢查可肉眼觀察腫瘤組織,並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其中超聲胃鏡可瞭解腫瘤侵犯程度,如侵犯胃壁的深度、周圍淋巴結是否腫大或者轉移。目前,有無痛下的高清電子胃鏡、超聲、放大、染色胃鏡等篩查方法可提高早期診斷率,如有懷疑,建議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檢查。

50歲以上建議都做胃鏡檢查

哪些人是胃癌發病的高危人群呢?一般人群做胃鏡檢查的頻率應該是多少年一次呢?

彭俊生介紹,胃癌發病有明顯地域性差異,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發病率偏高,在廣東粵東地區,近端胃癌比其他地區高。長期食用燻烤、醃製食品人群中胃遠端癌發病率高,吸菸者的胃癌發病危險較不吸菸者高。

對於普通人群來說,50歲以上的人士建議做一次胃鏡檢查;如果胃部已出現不舒服、上腹脹痛、食慾下降、消瘦、大便黑色等症狀,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早行胃鏡檢查,如無特殊發現,以後每2~3年再行檢查。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簡文楊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除署名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