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祝願女作家平安健康,創作豐收!我特意從著名作家、評論家對女作家的評論中截取片斷,供朋友們居家“閃讀”。以此表示對女作家的尊重,對讀者的衷心感謝。

——趙晏彪

微語·蕭紅·生死場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蕭紅

《生死場》的隱喻結構中不僅有著一個古寂民族生命意識蘇生中的文明自贖,而且它還在“生”與“死”的哲理深度上把現代文化意識開掘到一個新的歷史層次,可以說肖紅是繼魯迅之後第一個能夠如此鎮定面對死亡的中國現代作家。《生死場》的整體氛圍、情調、背景即是在這一藝術感受中形成的,如“死”般的“生”,比“死”還不如的“生”,為了“死”而降臨的“生”,像魔鬼的陰影般籠照在這關東大地的“生死場”上,渾渾噩噩。《生死場》給我們展現的是模糊了“生”與“死”界線的一片古寂的渾沌世界。

——皇甫曉濤《蕭紅現象》

微語·方方·出門尋死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方方

方方以慣用的底層敘述手法來營造小人物何漢晴的煩惱人生。這無疑為身處生活最最底層,作為弱勢群體的中年無業女性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充滿同情意味的話語平臺,讓她們從被言說到自我言說。用小人物的生活來展現生存與生活的真實意義。

——王雨《評方方〈出門尋死〉》

微語·嚴歌苓·床畔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嚴歌苓

嚴歌苓的小說創作始終貫穿著她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當代史的關注,其新作《床畔》也不例外……這和她以往的以《第九個寡婦》和《陸犯焉識》為代表的歷史小說題材,在具體的歷史時段的選擇上有明顯的區別。嚴歌苓有意迴避與歷史大事的“正面衝突”,而僅僅將歷史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當作小說的敘事背景,甚至只作為一種文化註腳隱藏於故事之中。嚴歌苓取材的轉變看似是退出歷史,實際上卻使作家能夠換一種姿態再次接近歷史;看似是作家批判力度的削弱,實際上卻凸顯了作家的民間意識。

——張開《把歷史還給民間——評嚴歌苓小說〈床畔〉》

微語·六六·蝸居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六六

《蝸居》是六六繼《雙面膠》之後又一部都市情感大作。作品透過三位身份與年齡各不相同的女性郭海藻、郭海萍、宋太太的當下生活狀態,揭示出當代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六六借小說對當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生存悲劇進行了深刻反思,並試圖尋求當代都市女性的“突圍”之路……海藻和宋太太的困境正是由於她們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而海萍“突圍”成功的最直接原因就在於她明確的人生目標,六六用海萍略為童話式的美好結局向城市中腹背受敵的女性傳遞著一個信念———“向上就有天,往前就有路”,當女性不再惺惺作態地對自己進行孱弱無力的關懷時,她們“集體”突圍的勝利也就指日可待了。

——曾娟《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評六六小說〈蝸居〉》

微語·李銀河·亞文化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李銀河

近年來,關於同性戀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對同性戀的寬容度也越來越大,但不排除仍有一些人覺得同性戀是一件“噁心”、“變態”、“疾病”的事情。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一書揭示出同性戀現象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種行為模式……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同性戀這一行為都是當事人自己選擇的道路和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價值觀或生理選擇,就如一個富家女選擇一個殘疾窮小子作為愛人一樣,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支持,但應該尊重當事人的選擇,理解和包容。同性戀只是一種審美取向的不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同性戀經歷了一個從迫害異端,到蔑視,到成為能夠容忍其遊離於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的過程。

——郭文匯、杜敏《對同性戀現象的簡要分析讀〈同性戀亞文化〉》

微語·張愛玲·世俗化的精英

三八節·微語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們原來如此

張愛玲

張愛玲散文以世俗化生活為基調,透徹洞悉生活的瑣碎,述說著世俗化生活真實的本相,簡單而又深刻挖掘其中哲理的情趣,揭示獨特的人生感悟。她大膽地進行個性化追求,毫無避諱地書寫著對凡俗而真切的都市世俗生活的好感,在對卑微生活中掙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時,也對人性的缺失予以深刻地挖掘。她的散文雅俗兼備,真知灼見,情理相融,思維敏銳,充滿了特有的生機靈氣與情味韻致。

——甄廣旭《世俗化的精英——評張愛玲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