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放棄北大保送,卻被國外11所名校拒絕,當年的高考狀元李泰伯現在如何?

繽匯


這是又一個學霸的故事。

但與其他往往在求學路上一帆風順的學霸不同的是,這位叫李泰伯的學霸經歷了很多人沒有的挫折:作為高考北京理科狀元,放棄國內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北大的保送,而申請了美國十多所著名大學,但全部石沉大海,沒有一所學校願意錄取他。

這樣的經歷,是極為罕見的。

曾經,李泰伯的求學之路也很順利。學習成績優異的他,順利考入國內著名的超級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中,並且擔任班長。在人大附中求學期間,不但成績拔尖,而且展示了多方面的素養,獲得人大附中副校長“德、才、貌三者集於一身,是領袖級人才”的高度評價,可見其優異。

進入高三,因為三次獲得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李泰伯被保送到北大數學系,然而,他放棄了北大的保送資格,而是決定去美國上大學,並陸續申請了包括哈佛、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在內的美國10多所著名大學。出人意料的是,他申請的美國的10多所大學,居然全部沒有迴音。他被這些大學集體拒絕了。

以國內頂尖中學的拔尖者,放棄北大的保送,但遭到美國名校的集體拒錄,這無疑是不小的挫折。此事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道,在當年引起了轟動,他被媒體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籤。

但李泰伯沒有氣餒。

2010年,高中畢業的李泰伯參加了高考,並獲得了703分,成為當年北京市理科狀元,獲得清華大學及香港大學的錄取,同時獲得香港大學64萬港元的獎學金。

大一期間,就讀於清華,一年後赴港讀書。在香港大學求學一年後,他選擇了轉學美國名校,併成功進入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並在本科畢業後留在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攻讀碩士。

完成碩學業後的2017年,李泰伯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成功進入了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攻讀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開啟新一輪長達八年的學醫之旅。

李泰伯的大學求學之路,無疑是很“折騰”的。先後在清華、港大各讀一年,然後進入麻省理工,所學專業是電子工程和計算機,最終在麻省理工完成本碩學業,最後又進入約翰•霍普金斯,並把專業從工程類改成了醫學類。

目前,李泰伯正在約翰•霍普金斯攻讀博士,作為一名頂尖醫學院的博士二年級的學生,學業壓力、科研壓力自然是很大的,但是他的心態很好,能從容地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阻礙,並從容突破。這些,都得感謝於當年求學之路上的挫折和“折騰”。正是這些經歷,進一步磨鍊了他的心智,進一步提升了他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能力。他曾說:“我發現,這些遺憾和失敗,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李泰伯的求學之路啟發我們,一個人,無論多麼優秀,都可能經歷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敗,但只要我們能有愈挫愈勇的氣魄和堅決的行動,人生終究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豐碩成果。

我是燕園博雅教育,敬請關注~


博雅燕園


逆商高,這是給他在智商高和情商高之外的評價。

李泰伯,男,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狀元,被其老師稱為“德、才、貌三者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

11所名校拒絕之後,堅持自己的夢想,走起了曲線救己的道路,拒絕清華,拒絕北大,選擇香港大學。大二轉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本碩連讀,後又轉學至英國的牛津大學電子工程(生物工程)攻讀碩士學位。

2017年,進入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約翰普金斯醫學院,攻讀醫學與工程的雙料博士學位。遭遇到國外的多所名校拒絕,不僅沒有氣餒,沒有退而求其次,反而越挫越勇,實現了自己初衷的夢想。




黃岡老學霸


李泰伯,2010年北京市高考狀元,保送北大,但他說,不要保送,年輕就得多鍛鍊。自己申請國外名校,結果很悲催,齊刷刷地拒絕!

但是,這李泰伯跟別人不一樣,當時就有很多人幸災樂禍,說李泰伯自找的。李泰伯並不理會這些。他說,現在拒絕,又不是永遠拒絕,總有一天不拒絕,會熱烈歡迎。學霸就是這麼自信!

這一年,李泰伯去了清華,報的是港大,第一年在清華就讀,屬於委培。港大提供了64萬港幣的獎學金。但是,李泰伯不是衝著這獎學金去的,他要走曲線留學路線。果然,在港大兩年後,2012年,他直接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

有意思的是,麻省理工學院也是當初拒絕李泰伯的11所名校之一。在麻省理工期間,他又去劍橋大學做了一年交換生。劍橋大學是不是這11所之一呢?恐怕也是。拒絕我的,我隨便再去一趟,李泰伯就這樣牛皮哄哄,沒辦法,學霸就這樣!

在麻省理工學院,他大展雄風,以滿分績點 (GPA)拿下本科學位,又一口氣拿下碩士學位。在一般人看來,李泰伯的研究方向基本確定了,就是電子工程或者計算機方向。但是,事實又一次出乎人們意外。

2017年,人們意外地發現,李泰伯的名字出現在霍普金斯醫學院醫學博士/博士(MD/PhD)雙學位項目名單中,這真的令學界大吃一驚。這個雙學位成員面向世界範圍內的招生,單學位一年只招收120人。而雙學位,在這120人中遴選10人!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招10人,李泰伯笑而取之,舉重若輕!

這就是牛人李泰伯,在高中階段就很牛,別以為人家是一個書呆子啊,畫風完全不一樣的。他在人大附中,當班長就不說了,還當年級和學校學生會主席。這還不過癮,還搞了個模擬聯合國,玩得不亦樂乎,但還是考出703分,奪得北京市高考狀元。

11所名校不是拒收嗎?也沒什麼,世界就招生那麼幾個人,拿下給你看看。拒收不算什麼,金剛鑽在手,不怕沒有瓷器活幹。在國內是學霸,到國外名校,一樣學霸,是國際性學霸。

現在,李泰伯還在讀這個雙學位項目,有人問他是否會回國發展,他說,有這個想法,不過不是現在。畢竟,科研氛圍,科研條件,我們跟世界名校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先在那裡研究出成果,再回來報效祖國也不遲。

最後,我們祝李泰伯一如既往地牛皮哄哄,祝他的學習和研究不斷取得突破,用他智慧的大腦,為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為人類造福!


當代師說


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當時他高考總分是703分。藉著高考金榜題名的“東風”, 李泰伯趁機想出國深造,於是,他向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美國11所名校提出就學申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當年的美國大學和我國國內大學錄取機制格格不入,他先後被美國的這些名校先後拒絕了。

放棄北大保送,又拒絕了清華伸出的橄欖枝,李泰伯選擇了去香港大學就讀。

可能很多人認為李泰伯這個年輕人太過於清高孤傲,竟然連拒國內兩所頂尖的名校,將來一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如果你這麼說,自然是對他缺乏真正的瞭解。對於李泰伯來說,他並不是這樣的人,而是對自己的學業規劃保持清醒的頭腦,他並不認為自己就一定適合就讀清北。於是他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後,選擇了去香港大學就讀。讀到大二時,毅然選擇轉學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這次他選擇是本碩邊讀。通過李泰伯的求學之路,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年輕人特別有主見,並沒有受到之前被十一所外國名校拒絕的影響。

李泰伯並不是一個書呆子,他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愛好廣泛,琴棋書畫皆精通。

瞭解李泰伯生活的人都清楚,他可不是一個只知道死學的書呆子,而是有著極高智商,且情商也非常了得的人。這從他的業餘愛好中就能看得出來,當別的學霸都在埋頭苦學時,他卻能從容地利用業餘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結果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並且在社交方面有極為出色的能力,在女同學眼裡,他是大家都非常仰慕的“帥哥”,在男同學眼裡,他就是大家皆效仿的超級學霸,同時還是老師們的好助手。他參加很多比賽屢屢獲獎,可以說是在全校同學公認的傳奇人物。

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完本科後,又轉學去了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後又進入美國約翰普金斯醫學院讀博。

在很多超級學霸的求學經歷中,很難有像李泰伯這樣不停轉學的年輕人。他在轉學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完兩年本科後,並沒有按著之前的預期攻讀碩士,而是轉學去了英國的牛津大學電子工程(生物工程)攻讀碩士學位。在2018年讀完碩士後,靠自己超強的學業能力進入美國排名第一的約翰普金斯醫學院繼續申造,在這所高逼格的醫學院同時攻讀醫學與工程的雙料博士學位。可以說,他泰伯僅在追求學業的征程上闖出了獨屬於自己的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真是讓人驚歎!

李泰伯下一步的學術研究方向,目標非常明確,並且正在屬於自己的路上昂首闊步前進。

李泰伯現在正在約翰普金斯醫學院,全身心致力於神經工程研究,據他自己講,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都將全身心研究用計算機破解人類基因攜帶信息的重大課題,力求從源頭上解決人類的遺傳疾病問題,爭取把一些當前無法治療的人類遺傳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讓我們來祝福李泰伯吧,希望你能心想事成,在屬於自己的研究領域裡早出成果,為祖國人民爭光。

結束語:通過上面對李泰伯求學之路的介紹,你是不是對他不再感到神秘了?從李泰伯的個人成長之路上我們並不難看出,在基礎教育階段,他走的是和千萬中國學子同樣的路,但是他卻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在走著這條路。而在高等教育之路上,恐怕完全走的就與眾不同了,他在用睿智而又理性的思考面對自己的學業之路,他有著寬闊的視野,有著極強的自信,敢於去向自己的人生新高度去衝刺,這才是一個了不起的李泰伯!


寒石冷月


學神的世界我們凡人果然不懂,縱觀李泰伯走過的人生之路,我們只能感嘆一句: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解釋的。

出身中國頂級中學人大附中實驗班、被人大附中校長譽為“德、才、貌三者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拒絕北大保送、2010年北京理科高考狀元……數不清的榮耀,數不清的頭銜。選擇世界上任何一所名校就讀簡直就是一件十分輕鬆平常的事兒,然而……

李泰伯“一敗成名”了!

人大附中風雲人物卻被國外11所名校拒絕,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倫比亞等13所常春藤大學全部對他亮起了紅燈。

18歲的少年頓時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說什麼的都有。公眾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被拒。事後,李泰伯對自己進行了一個客觀地分析,說自己當年的準備的確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準備時間倉促,在文書中,各類社會活動過於分散,並沒有呈現出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並且SAT分數不夠高、美式競賽成績不算最好。

這不是很正常的嗎?頂尖名校本科錄取中國大陸的學生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加上高考“狀元”本身就是偶然性因素更多,無須我們妄加揣測。

當然,我們更關注的是昔日被國外11所名校拒絕的高考狀元,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當年高考之後,李泰伯從清華、港大一路讀到麻省、劍橋,在麻省理工學院拿下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的雙學位,就在大家都認為他會在理工科方面有所建樹時,在2017年秋季,李泰伯卻成為了美國頂級醫學院霍普金斯醫學院的一名醫學博士!

果然學霸的世界我們常人不懂,按李泰伯他自己說的,我做了一項計算機和生物的交叉研究,整個研究不僅有趣,而且更有成就感,我覺得學醫很有意義。這就是學霸的世界,有才就可以任性!

嗯,我們只有祝福他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好!


師範生活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狀元李泰伯放棄北大,又被11所外國名校拒絕,一時被公眾議論紛紛,被戲稱為“失敗的高考狀元”,被狠狠貼上標籤——應試教育失敗的產物。

然而他的奮鬥歷程並未在此結束。

李泰伯,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這位學霸的經歷可謂傳奇,人大附中學生會主席、班長、模擬聯合國選修課創始人、志願者隊伍負責人……

作為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狀元,他被眾老師稱為“德、才、貌三者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



然而自從放棄北大保送,被國外11所名校拒絕之後,為了堅持自己的夢想,他想盡辦法,開始拯救自己。

首先解答一個疑惑,狀元這麼多,為何就他被熱議呢?

2010年北京高考理工科狀元放棄北大情有可原,因為他有能力去選擇高校,高校也確實都搶著要他。但是他拒絕北大,卻跑去申請外國11所名校。這本來沒什麼,但是很遺憾,全被拒絕。在公眾心裡,這就像中國的頂尖學子丟臉丟到國外去了。

大部分人認為北大不去上,卻申請外國高校,很有崇洋媚外的嫌疑。申請就申請,被拒絕這就忍不了,這就像中國人被歧視一樣,公眾表示憤怒卻不至於去跑到外國名校官網去罵,只有將矛頭對向事件的原罪——狀元李泰伯。



沒有留學成功,還被公眾嘲諷,他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折騰”起來,為了挽回敗局,奮鬥的反轉人生開始了。

遭受挫敗後,他終於爭取到清華大學與香港大學的錄取,同時獲得香港大學的64萬港元的獎金。由清華代培一年,大二在香港大學學習。留學夢在他心裡一直扎著根,一年後,他再次選擇留學,漂洋萬里,從港大轉學到MIT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後來,他又作為交換生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本科畢業後,以優異的滿分績點拿到本科學位後,又順利攻讀了MIT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2017年秋,李泰伯在微博賬號上公佈自己將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的消息,一時又引起公眾的關注,畢竟有輝煌歷程的他當時還是很有名氣。

一路走來,他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該怎麼走好自己的人生。我們理應佩服他,幾番折騰後,他還是讀了喜歡的專業,去了想去的學校。高智商少年的求學之路也會有坎坷,但終究逆襲成功,這讓曾經對他指手畫腳的人們刮目相看。



成功者也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如今再也沒有輿論認為李泰伯是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也不會藉此來詆譭我們的教育制度。如果當初李泰伯被輿論打敗,被失敗經歷擊垮,就不會有這個中國學子被世界名校接納的故事。

優秀的人對目標堅定,知道該如何努力去實現目標。我們作為普通人,在不容易的人生中,更應該腳踏實地去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歡迎關注“夢想視野”,獲得更多幹貨與教育信息,感謝您的點贊、轉發,讓世界傾聽我們的聲音!


夢想視野


如果把現在每省每直轄市的狀元,放在古代科舉的範疇裡,其實就相當於中舉第一的會員;每年從全國範圍來說,文理兩科狀員一共六十多位,但近十年來,也許沒有一個,能有2010年北京市的理科狀元李泰伯出名。

那麼,為什麼李泰伯這麼出名?現在他又在哪裡呢?日子過得怎麼樣,找到一生的追求了嗎?有意思的是,我們的關注點,又在哪裡呢?



第一、狀元何其多,為什麼李泰伯獨具盛名?

按照李泰伯本人的解釋,他的名字其實出自《論語 泰伯篇》:“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話是孔子讚揚吳國第一位君主吳太伯的,後者也是吳國文化的宗祖。

名字起的自然好,李泰伯也用後來的成績和經歷,證明了自己父親的自信。但李泰伯真正廣為天下知,並不只是在2010年的高考中,拿下703分,成為理科狀元;而是在此之前,他在已經獲得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後,拒絕了北大,而是申請了美國11所名校的國際本科生資格。很遺憾,全被拒絕。於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李泰伯一夜走紅。

第二、李泰伯為什麼拒絕北大,為什麼又被美國11所高校連環拒絕?

據當事人李泰伯所講,他之所以拒絕北大,並非不尊重北大,也並非不喜歡數學,而是當時17歲的自己,還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裡,還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

所以,在可以試錯的年齡,在可以實施B計劃的窗口,他在高二申請了美國11所高校的國際本科生,不過,為了給家裡省錢,李泰伯申請的,都是全額獎學金;而這一點,也成了李泰伯被拒絕的關鍵因素:當時美國常青藤大學對於中國本科生的錄取還很少,全額獎學金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我們為什麼喜歡討論“失敗的狀元”李泰伯?

如果不清楚李泰伯在高考那年的前前後後,很可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李泰伯是一個失敗的狀元,是一個拒絕了北大,然後又被美國大學拒絕的中國考試英雄。後來李泰伯成為當年的理科狀元,更是將此事發酵到了極致。

只是,就像李泰伯的同學解釋的那樣,李泰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跳出舒適區,不斷嘗試的人,而申請美國大學被拒,就是一次不成功但也正常的試錯。況且,即使申請失敗,後面還有高考這個舞臺在兜底。

第四、現在的李泰伯已經鹹魚翻身,而且已經找到了終身事業——醫學

8年前,那場噩夢般的挫折,並沒有讓李泰伯一蹶不振,反而讓他越挫越勇,其試錯和冒險之旅,從未止步。比如,在本科四年,他大一在清華,大二在港大,大三去MIT,大四去了劍橋。正是在劍橋,第一次穿上醫生的白大褂,讓這位在頂尖大學不斷流浪的天之驕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於是,他放棄了CS專業的豐厚薪水和長遠前景,來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 University),在這裡,他攻讀的是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就在前不久,他在SCN的《自然-方法學》期刊上,發表了第二篇文章。




第五、相比於曾經的批判和嘲諷,李泰伯的執著和清醒,更值得我們學習,就像陳寅恪和嚴子陵

當看完李泰伯28年來的人生經歷時,頓覺天外有天,人和人天生確實是不一樣的。就像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終章提到的那樣,“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自己這輩子”。這個觀點的核心,就在於瞭解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

李泰伯的經歷,讓人想起100年前的陳寅恪,隨著大哥陳師曾去日本留學,去美國進修,去歐洲求學,不求學歷,不寫論文,不發著作,卻依然成為清華四導師之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李泰伯,也像光武帝的同窗好友嚴子陵,屢拒徵召,終身不仕,悠遊富春江,終老林下。

於是1000年之後,范仲淹稱讚嚴子陵“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後來,范仲淹的一位好友指出,如果把“德”改成“風”,似乎更好,老範夫子欣然接受。於是就有了意境更好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位一字之師,就是李泰伯,與本文主角同名。

結束語:從時間線上來說,李泰伯只是被美國11所拒絕的一名中國考生;正是這次拒絕,李泰伯參加了2010年的高考,成就了逆流而上的理科狀元的美名,也引發了長達8年的爭議。

金麟終非池中物,不遇風雲也化龍,是也。


教育練真堂


你好,我是中平,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李泰伯,這位被老師稱為“德、才、貌三者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北京市2010年理科狀元,在當年填報高考志願前,申請了哈佛、耶魯在內的11所美國名校,全部被拒。

果斷放棄北大保送,進入港大學習。由清華代培了一年,大二便赴港大學習。

在港大一年後,他再次選擇遠渡重洋,從港大轉學到麻省理工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

之後作為交換生去了英國劍橋大學。本科畢業後,以滿分績點拿到本科學位後,讀完了麻省理工該專業的碩士。

2017年秋季,李泰伯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這還沒完。在去年,他以自己的優異成績考入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約翰普金斯醫學院,在這所高逼格的醫學院攻讀醫學與工程的雙料博士學位。

那麼,我給大家捋一下他的求學經歷:

①清華預備一年,港大讀一年轉入MIT

②MIT期間在劍橋大學交換一年,後又回到MIT, 拿到本科學位又讀完了該專業的碩士。

③霍普金斯醫學院醫學博士/博士

現在的他正研究神經工程,他表明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將致力於研究用計算機破解人類基因攜帶信息的相關知識,希望從源頭上解決人類的遺傳疾病問題,希望對當前一些無法治療的人類遺傳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換做很多人,應該就放棄了出國留學的道路,但是李泰伯一直在追求科研的道路上沒有放棄,披荊斬棘,以期自己的力量對整個人類社會做出自己的成績。

李泰伯說:我的MD項目一共四年,我計劃先讀兩年MD,考下美國的第一門醫學執照,接下來用四年時間讀博士,再回學校用兩年讀完MD, 整個過程一共需要八年的時間。未來期待能開一個實驗室,做我神經科學。我想要挑戰最難人類的大腦的研究。

李泰伯的坎坷之路告誡我們,無論多麼優秀的人,都可能經歷意想不到的失敗,但只要堅持下來,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也真心希望李泰伯畢業以後可以回國,為國家的生物科學做出貢獻。


華寶康成


關於李泰伯,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標籤和評價:2010年北京理科高考狀元,同時也是被美國11家知名大學拒絕的中國考試狀元,更因此而被媒體稱為應試教育的典型失敗者。

他也曾被老師評價為德,才,貌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有十分廣泛的興趣愛好;也曾被媒體描述為只會讀書的書呆子。。。


李泰伯的學習經歷及現狀

李泰伯高中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時,他主動放棄了保送北大數學系的機會。理由是:“獲得保送資格時,我對未來還沒有清醒的規劃,況且我覺得年輕人應該多經歷些挑戰,我也有信心接受挑戰”。於是有了後來的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總分703分。他的第一志願報的清華大學電子系,在清華讀了一年,又去香港大學上了一年,大三他轉學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大四他又申請了劍橋大學的交換項目。大學四年,他上了四所不同的世界名校。


本科之後,他在麻省理工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如今的李泰伯,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

德,才,貌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

這句評價來自人大附中的副校長沈獻章老師。除了高考狀元的身份,上高中時,他是班長,學生會主席,模擬聯合國主席,志願者團隊負責人,三次全國數學競賽冠軍,喜歡音樂和美術等等。。。在人大附中這個學霸雲集的地方,李泰伯不但學習成績優秀,綜合素質發展一點沒落下,是真正的全面發展。


申請美國名校失敗就成了應試教育失敗的產物

在2010年4月,填報高考志願前,他申請了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11所美國名校,但無一例外,全被拒絕。一時間媒體譁然,要知道他當時是放棄了保送北大的機會,所以媒體都認為他只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

“成王敗寇”

正所謂成王敗寇,如今再沒有輿論認為李泰伯是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李泰伯的發展經歷也證實他並非浪得虛名。當年李泰伯沒有被申請失敗的經歷擊垮,也沒有在輿論的壓力下迷失自我。他留給大家思考的,是優秀的人往往更明確自己的目標,也懂得努力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當然對於從小就在各種光環下長大的人才,希望媒體給予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象牙塔裡講故事


恰好前幾天看過這個學霸的介紹,所以在此一答:

李泰伯,曾是號稱“宇宙第一中學”的人大附的學生“名人”,光環加身,各方面素養高、能力強,獲得了學校“德、才、貌三者集於一身,是領袖級人才”的高度評價,可見其優異。

但是,這種優異,卻在拒絕北大保送、申請美國10多所學校被拒後打上了問號。但學霸就是學霸,並沒有被申請失利擊敗,參加高考,最後竟然考了703分,是當年的理科狀元,被清華和香港大學錄取。

此後,他大一就讀清華,大二就讀港大,大三申請美國麻省理工成功,終於圓了他的留學夢。

在麻省理工,他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本科畢業後繼續在麻省攻讀碩士。

2017年碩士畢業後,他成功進入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攻讀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

李泰伯的求學之路,在外人看來滿是“折騰”,得不償失,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如果他的想法、做法都如平常人的吻合,那麼可能,我們也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李泰伯的選擇,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

一、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麼,其他的選擇再好,都不是他想要的。北大、清華、港大,在很多人眼裡都是夢想,但它們都不是李泰伯的“菜”,而他又有能力去追求更好的目標時,怎麼可能不去行動?相比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孰優孰劣,不是一目瞭然嗎?

二、申請美國名校失敗,並不能因此斷定“高分低能”。事實上,除了社會上有些異樣的聲音,在學校裡,沒有一個人認為李泰伯是“高分低能”,他愛好興趣多,涉獵廣泛,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申請美國名校,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不會因為分數高,或單純的某一個因素錄取你,是一種綜合性考量。但正因為沒有固定標準,所以申請有一定“運氣”成分,有人稱之為“玄學”。尖子生被拒的現象很普遍。申請失敗主要是由於衡量標準的不同,而不一定就是因為你差。

三、多學科學習,奠定深厚的學術基礎。有的人對李泰伯轉換不同的專業很不理解:電子工程、計算機都是熱門專業,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何必再轉學醫學?如果以就業為目標,我想他真的不需要這麼“折騰”,但是,就有那麼一些人,就業對他來說,完全是不用考慮的,只關注自己的理想、愛好、興趣、追求就好了,我們就跟人不是一個層次的人,怎麼可能理解人家的追求?

據說,李泰伯目前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孜孜行進在攻讀醫學博士的路上,有壓力,有困難,有挫折。但他說,曾經的遺憾和失敗,讓他提升了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能力,那些遺憾和失敗,也是他最大的收穫。

美國第一醫學院的博士,前途是明晃晃的、誘人的。但誰知道,他會不會再有非常人之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