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導讀

日本精品農業在世界農業領域享有盛譽,基於捉襟見肘的自然稟賦,精品化路線是適合日本農業發展的最優選項,適應了作為發達國家的國民消費水準,保障了農民的高收益,保護了本國農業產業。在精品理念的引導下,原本處於弱勢的農業,在品種選育、栽培技術、農業設施、產品品質等方面在世界農業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理念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對農產品要求已由吃飽這一“量”的需求,轉向注重安全、健康、營養的“質”的提高。但是,基於長期以來的生產理念與管理方式,我國現行農業生產模式與消費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結構性不對稱,農業生產模式面臨升級迭代以適應新消費形勢的現實需要。

日本精品農業的成功是基於什麼背景?日本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證“精品路線”順利推行?我國精品農業有哪些現實需求?日本成功經驗對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有何啟發和借鑑?

本文,筆者結合對日本精品農業的實地考察與見聞思考,對日本精品農業狀況進行解讀,並對中國精品農業可行性和日本經驗的可借鑑途徑進行闡述,期待國內從業者就此展開深入探討,併為生產者的未來生產定位提供啟發。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一、畝產600斤的“越光米”是日本精品農業的縮影

日本新潟縣魚沼市,是蜚聲國際的“越光米”優勢產區,越光米育成地是在福井縣,在育成之初品質雖好但是存在抗病性差、易倒伏等不足,日本育種家對其前景並不樂觀,但是,在新潟育種家的不懈努力下,經過改良,其短板逐漸得以補齊,並在魚沼市發揚光大。

筆者受委派去往新潟(漁沼為新潟下屬市)開展農業交流學習的時候,正值九月下旬,早熟稻已經開始收割,越光米熟期偏晚,還沒開始收割。按照行程安排,筆者前後在“漁沼地域振興局”進行了為期一週的農業交流學習,其中水稻栽培相關的學習是主要內容之一。

漁沼地域振興局的辦公區門楣上,醒目的張貼著一張奮鬥口號“越光米一等品率必須達到95%”(如下圖)。在和日方專家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專門問起這句標語的由來,日方專家告訴我:在上一年,由於風調雨順,導致了水稻豐產,一等品率只有不足75%,造成了價格的大幅下降,在與福井縣的競賽中處於劣勢,對魚沼市“越光米”聲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因此,我們明志,今年的一等品率一定要達到95%,在今年的大米評比中一定要超過福井縣。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我問:產量的提升不是可以獲得更好的栽培效益嗎?日方專家稍稍一愣說:不是的,產量的提升會造成品質的下降,日本消費者對大米品質要求是很苛刻,一旦大米品質下降,就會遭到他們的嫌棄,甚至拒絕購買,這樣會使價格大幅下降,而且,品質差的大米也不能以“越光米”的品牌進行銷售,所以,我們工作的重心是提升大米品質。

當我問到日本的水稻產量時,日方工作人員似乎不以為意,仍一直在講栽培技術的問題,後來發現我對這個數據感興趣時,告訴我的數據,經過換算後合每畝約600斤,這令我難以置信。

我說:中國的水稻畝產已經超過1000kg了。日方人員並沒有接我的話,而是說道:產量的提高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產量提高造成品質下降,對“越光米”來說可能意味著災難。

這讓業已形成“產量至上”思維的我,產生極大震動,在我意識裡,滿足產量需求才能再尋求品質提高,對國土面積狹小、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的日本,提高產量更應該是首要生產目標。這種“品質第一”的栽培理念,與日本國情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是隨著後來交流的深入,我發現不僅是水稻栽培,在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栽培上,也都處處體現著“質量第一”的生產理念,這也讓我對日本精品農業的認識有了更深的體會。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二、日本精品農業特點解讀

1、怎麼調和自給率低和高品質需求之間的矛盾

作為發達國家,日本在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等方面的優勢,是支撐其國富民足的基石,這也使日本在農產品自給率只有40%(以熱量計算)的背景下,可以通過大量進口來滿足國內基本需求。而且從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地進口的農產品,價格普遍較低,相較於國民高位的收入水平,購買這些進口農產品的開支,只佔到其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也就是說,通過“工業優勢彌補農業稟賦不足”,使日本不用擔心自給率低而會餓肚子。

在能吃飽飯,收入水平又高的前提下,追求高品質就成為消費的必然趨勢,因此,高品質農產品,在日本具有廣泛市場空間,但是,進口農產品往往很難讓挑剔苛刻的日本消費者做到放心(這其中有日本官方為了保護本國農業、農協為了自身利益,而營造本國農產品優於進口農產品的社會輿論影響)。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這樣一來,就為本就脆弱缺少競爭力的日本農業,提供了一條以追求小而精、小而優的特色發展之路。而道路的實現,得益於農業振興部門在理念上的引導、農協在輿論上的營造,以及在雙方相互配合下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嚴格把控。而今,以精品為特色、以品質取勝的日本精品模式已然成熟。

簡言之日本市場上的進口農產品滿足了大眾化基本需求(但即便是進口農產品,日本也設置了世界最為嚴苛的質檢標準,以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品質),而日本國內的農產品從大米到水果蔬菜則滿足了高品質需求。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2、日本保障農業精品路線順利實施採取的措施

日本精品農業的實施是從育種到終端銷售系統的全方位的,在本文,筆者只從自己的認知和在日本的見聞做簡單梳理:

  • 優良品種是基礎

決定產品品質的最主要因素是品種本身,日本在這方面依託強大的資本和優秀的科研隊伍作為支撐,選育出一系列優秀農產品品種:水稻品種除了“越光米”之外,還有最新的迭代品種“新之助”;葡萄品種除了經典的“巨峰”之外,還有近幾年火爆中國的“陽光玫瑰”(日本名為晴王);蘋果品種除了經典的“富士”之外,還有高端蘋果品種的典範“千雪”、“陸奧”等;蔬菜品種則包括近幾年廣受歡迎的“鐵桿大蔥”、胡蘿蔔品種“坂田七寸”等,這些品種在相關品類的蔬菜裡面都堪稱佼佼者。

全方位的育種優勢,為保障產品的精品品質奠定基礎,併為有限的耕地實現產值、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了保障。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 栽培技術是保障

高品質農產品需要有科學的栽培流程規範,以及有效的過程監督,日本在栽培過程中的施肥、用藥等管理過程的規範落實,是在農業普及課及農協的協作下完成的,雙方會定期開展上門指導,解決農技問題,監督保障管理在規範內執行。而且農民的各項操作管理數據都有詳細的記錄。

這種在嚴格框架內的生產技術管理,保障了產品的安全品質能達到既定要求。

  • 採收與包裝

以蔬菜為例,農戶採收的時間也由蔬菜產品品質達到最佳的時間來決定,甚至應該在上午採收的番茄不會拖到下午,進入流通的蔬菜不僅外觀精美,沒有蟲眼、黃葉、損傷,還會保持整齊度。同時為了最大化方便採購者挑選,會在包裝上標明產地、栽培方式、採摘時間、產品特點,甚至為了彰顯自己的農產品品質過硬,會在上面標註生產者姓名。

採收與包裝的規範化,確保了精品農產品的“神形兼備”,也是確保實現優質優價的重要手段。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 運輸與貨架管理

日本的實體物流體系十分健全,多數地區的採收的水果,在採收次日就能在冷鏈物流的保障下供應到東京、大阪等大型城市,最大化保障了農產品新鮮度與食用品質。筆者在日本考察期間,在漁沼、長崗、新潟及東京的超市裡,從未見過有葉片萎蔫發黃的蔬菜擺在貨架上,筆者就此專門詢問新潟農業大學的專家,得到的答覆是:超市會根據採摘時間確定打折時間,而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就會下架處理掉(類似日本便當在過了最佳賞味期後會不同程度的打折,但是超過一定實現後就會丟棄處理)。

高效的物流體系,最大化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產量的損失和品質的衰減;貨架壽命的嚴格把控,則確保了產品品質的穩定可靠,也是“為精品託底”的最後一環。

三、我國精品農業可行性分析

1、社會現實需求

  • 供需關係

我國的蔬菜、水果從栽培面積到產量都高居世界首位,且整體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面,但不論蔬菜還是水果有都呈現低端產品過剩、滯銷甚至在人力成本較高的背景下收不抵支,但是在高端農產品的供應上又依賴進口(香蕉、獼猴桃、櫻桃、葡萄等),在精品農產品供應上我國存在缺口。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 消費者收入水平提高

得益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在方方面面都得以提高,富裕起來的生活,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勢必提高,即有吃飽之後吃好的現實需求

  • 對健康安全的焦慮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生產過程,存在很大的不規範性,在施藥、追肥方面,生產者有很強的自主性、盲目性,為了達到高產目標,往往是“不吝手段”,再加上各種信息渠道報道出來的或有或無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加大了人們對食品健康和安全性的焦慮,尤其是家裡有幼兒或老人的家庭,這種焦慮更為明顯。人們需要充分可信的安全食品來緩解這種焦慮。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2、精品道路只能中國化

我國的人口現狀和耕地稟賦,決定了中國的農業發展的最基本作用必須是滿足人們基本的吃飯問題,不同於日本,只要規劃合理管理得當,在18億畝耕地紅線的保護下,糧食的自給自足是可以實現的,這是我國農業與日本農業在理念上的最大不同。

但是中國農產品供應上,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失調和農民增收困難的局面,又使農業的迭代與轉型迫在眉睫,即,一方面要保障基本的糧食、蔬菜、水果量的供應,另一方面又需要滿足各個消費層次的不同消費需求,從而減少高端農產品的進口依賴,將這一部分市場利潤由流出國門,變為流入中國農民自己腰包。

簡言之:中國需要走局部精品化路線來解決農產品供需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但日本全方位的精品化路線不符合中國國情。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四、日本精品農業模式的“中國化”途徑探討

1、以資本作為支撐的規範化高端栽培

中國沒有日本農協那樣成熟完善且強有力的農業保障組織,各地的農業合作社多半形同虛設或組織運行鬆散。因此,精品化推廣,必須在一定資本實力的支撐下,由農業專家隊伍,建立從選地、到品種選擇到施肥用藥、栽培採收、檢測包裝、運輸銷售等全方位的系統、完整的產業體系。

使整個農業生產鏈條處於以保障品質為核心的,嚴格規範的可追溯的生產體系之下。同時,類似前面所提到的,日本各縣域間,每年都會組織各類農產品的比賽,並形成頗受關注的社會現象,這對品牌的打造等等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即,農產品的賦值和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在營銷宣傳方面加大力度,在日本這方面的工作由農協主導官方協助,中國在這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2、充分發掘地方名優特產的潛力

“章丘大蔥”、“煙臺蘋果”、“萊陽梨”、“東北黑木耳”等地方名優特產,以及國家公佈的“地標農產品”總量已達數百種之多,但是絕大多數對其商業開發利用上,仍停留在原來的模式,缺少對品牌的強化塑造,深入開發運營,在相應農產品的品質提升、育種更新上更是滯後,導致光環之下的增收增效卻面臨瓶頸的尷尬困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一方風土往往塑就特殊的農產品品質,比如蘭州的特殊氣候土壤條件使得原產美國的白蘭瓜,在蘭州的栽培品質比原產地更高;甘肅天水自古有“苦甲天下”的名聲,但是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卻成為世界上最優質的“花牛蘋果”和馬鈴薯產地。

我國地形複雜、幅員遼闊,只有在優勢產區栽培優勢作物,才能充分發揮優勢,造就精品品質。

日本精品農業:成功經驗解讀與中國借鑑途徑探討

3、加強農民節能培訓、推行准入制度

我國農業生產者,長久以來都是基於經驗進行生產管理,並且時間越久,這種經驗性的自主管理慣性就越強大,規範化意識就越淡薄,但是進行以精品化為目的的生產,必須有嚴格的規範操作作為保障。而日本的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之前,也有較為系統全面的培訓,即農業從業者崗前教育,並且在獲得相應認可之後,才能在日後從業過程中享受稅收、補貼等方面的優惠。

中國推進精品化應該借鑑類似的准入制度,樹立規範意識、並對制度本身樹立敬畏意識,使原本散漫自主性強的管理,置於既定框架之下,這是收穫“精品”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較為困難的一環。

結語

日本農業精品化路線的推行,農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職能完善的農協為生產者分擔了作物日常管理本身以外的大部分工作,比如種子農藥選購、農機採購、技術諮詢、銷售等,使農業生產者將精力與時間最大化的投入到生產管理本身。這種類似現代工廠流水線式的管理,與我國農業生產者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親力親為的“全能型”的要求截然不同,這也是我國農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必須彌補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