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雍正在位13年留下國庫存銀6000兩,乾隆執政63年還剩多少?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清朝知名度最高的皇帝,攜手締造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名字雖然叫“康乾盛世”,但雍正在其中的作用卻不容小覷,之所以容易被忽視是因為他在位只有13年,與超長待機的康熙與乾隆比起來,實在是短了一些。

雍正在位13年留下國庫存銀6000兩,乾隆執政63年還剩多少?

(雍正帝畫像)


一定程度上說,康熙是有魄力,開創了盛世並奠基了盛世,雍正是有能力,穩固了盛世並把盛世推向了新高度,而乾隆純屬命好,沾了爺爺和爸爸的光,白撿了一個盛世,瀟灑快活地當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


更極端的說法是,康熙扔下一個爛攤子,雍正花13年時間重新搭好,結果乾隆一上臺,又用63年(在位60年,太上皇3年)時間給敗光了。當然,這種說法對康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盛世的“攤子”本來就是他支起來,縱然是後來“爛了”,其核心架構也還是在的,雍正是在此基礎上重建的,不能算“開創”,只能算“中興”。


正所謂“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開疆拓土曰祖,守業有成曰宗”,按照帝王廟號的這一評判標準,一般情況下,只有王朝的開國皇帝可以稱“祖”,而繼任皇帝則只能稱“宗”。但是,作為清朝的第四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廟號卻是“聖祖”,那是因為他確實收復了失地,開拓了疆域,符合稱“祖”的標準。

雍正在位13年留下國庫存銀6000兩,乾隆執政63年還剩多少?

(康熙帝畫像)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擒鰲拜,平三藩,戰沙俄,收臺灣,三徵葛爾丹,籠絡蒙古部落,重用漢族士人,大大提升了清朝的綜合實力,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


但是,康熙過分標榜仁政,加上晚年倦政,導致了吏治敗壞,國庫空虛。根據史料記載,康熙駕崩時,國庫存銀僅餘800萬兩,雍正雖然在位時間只有13年,卻迅速將國庫存銀擴充到了6000萬兩。


那麼,雍正是怎麼做到的呢?

雍正在位13年留下國庫存銀6000兩,乾隆執政63年還剩多少?

(國庫)


首先明確一下,康熙當政期間,並非一直那麼窮,康熙四十八年國庫存銀尚有5000萬兩之巨,之所以在短期內驟降到幾百萬兩,也不是源於康熙揮霍無度,其罪魁禍首是貪官橫行,虧空嚴重。


雍正上臺後,針對虧空問題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攤丁入畝、耗羨歸公、改土歸流 、發放養廉銀、嚴禁灰色收入等。雍正要求所有官員三年內必須補齊虧空,逾期者嚴懲不貸。就這樣,雍正用短短几年時間就重塑了官場風氣,充盈了國庫存銀。


但最終,雍正辛苦攢下的家底卻幾乎被“好兒子”乾隆給敗光了,到嘉慶三年乾隆太上皇去世前,國庫存銀只剩1900萬兩。

雍正在位13年留下國庫存銀6000兩,乾隆執政63年還剩多少?

(乾隆帝畫像)


當然,乾隆也不是自始至終都在敗家,清朝中央財務總存最高的一年,其實是在乾隆四十二年,根據戶部銀庫黃冊記載,這一年的財務數據為:舊管7466萬;新收1811萬;支出1095萬;真實8182萬。也就是說,乾隆的揮霍敗家,是從中晚年開始的,執政的前42年,國庫存銀實則是增長了兩千多兩。


從數據上看,雍正在位13年國庫的淨增長是5200兩,乾隆執政63年國庫的淨減少是4100兩。乾隆之所以沒把清朝敗沒了,是因為他敗得尚且沒有雍正攢得多。作為“富二代”,乾隆的風光完全得益於爺爺強、爸爸富、家底厚,而非個人功績足夠大。而且,清朝的由盛轉衰,正是從乾隆開始的,經歷了後來的“嘉道”中落,最終走向了滅亡。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