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定陵是如何成為考古界的一個深刻回憶與極大的損失的?

take影菌


定陵即明朝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同葬陵墓,由於定陵的考古挖掘時間比較早,當時的考古技術和文物保護理念都相對落後,故而對出土的文物沒有形成及時有效的處理,並且在後來的特殊時期,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遺骨還慘遭焚盡。因而定陵的開挖成為我國考古界一個深刻的回憶與極大的損失。

定陵的開挖

我國建國以後便對於古代帝王陵墓採取了嚴格管控的制度,並且決定不再主動挖掘考古帝王陵墓,1956年,當眾多學者提出開挖定陵時也是引起不小的轟動。經過兩年的開挖,定陵主體墓室於1958年被打開,明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屍體已經腐爛,但骨架保存完好,且頭髮軟而有光,墓室中的陪葬珍寶無數,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在陵墓開挖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孝端皇后屍體下鋪了一床織金緞被,再往下發現了鑲綴著100枚“消災延壽”金錢的褥墊,萬曆皇帝的被褥上則鑲綴著17枚“吉祥如意”金錢。開棺時萬曆皇帝是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刺繡袞服,腰繫龍紋玉帶,下穿黃素綾褲,足蹬紅素緞高繡靴;孝端皇后則頭戴黑紗尖棕帽,覆飾金簪,上穿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足蹬黃緞鞋,腰繫繡雲龍紋長裙。



定陵地下宮殿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金器、銀器、玉器、珠寶出土時雖已隔世300餘年,但任舊光澤熠熠,其中皇帝、皇后的金冠精美絕倫,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

萬曆皇帝棺槨中的盒子裡出土了一樽“金絲翼善冠”,是以金絲編織出二龍戲珠圖案,質地均勻平滑,形象栩栩如生,整個皇冠無一絲線接頭外露,技藝相當精湛 。皇后棺槨中的“六龍三鳳冠”由金絲編織成龍,再由翠鳥羽毛粘貼成鳳,再由128塊紅、藍寶石和5400餘顆珍珠綴編鮮花、祥雲加以點綴,珠光寶氣,閃閃奪目,極其奢華。



袞服龍袍一般用於皇家祭祀和大型典禮。出土的萬曆皇帝“緙絲十二章袞服”的底紋上映有各類文字圖案,如“壽”字、蝙蝠等,正反兩面以及兩袖由緙絲製作12條盤龍,每條龍周邊均飾有吉祥圖案,最為繁複的十二章圖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徵大明王朝千秋萬世,也象徵萬曆皇帝文武兼備。


孝靖皇后棺內出土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亦採用升龍、行龍左右盤繞的圖繪手法,龍旁以雲水裝飾,端莊且威嚴。與皇帝袞服不同,皇后衣著體現母儀天下之意,前後襟與兩袖繡圖為100個童子,姿態各異。周圍以各類花卉與金銀裝飾,取“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之意。


文物保護的失敗

雖然定陵出土了大量文物珍寶,但因為保護措施的落後,開挖人員經驗欠缺,大量文物氧化嚴重,僅僅向世人展示了幾個小時的風采便失去原來的面貌,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且由於出土文物數量大,出土之後的保護和搶救力度不夠,大多文物被凌亂的擺放在露天的院子裡和研究所的簡陋庫房裡,一放就是兩三年。



上面說到的皇冠、鳳冠、袞服等珍貴國寶在出土後,由於氧化,逐漸失去光澤,已不復出土時的風采;由於袍服的材質嬌貴,當時考古人員處理袍服時卻用軟化劑塗抹在衣物上,故而這些袍服幾個月後又黑又硬,加之文物研究所的庫房簡陋,四面漏風,這些袍服出土後不久便成為了碎片,現在我們在定陵博物館所能看見的完整袞服龍袍其實是復刻的。



萬曆皇帝的棺材由金絲蘭木打造,本來就是文物,而在開挖時,當時的理念並未將此當做文物對待,被暴力拆開後當做垃圾扔至山溝中,當文物工作者反應過來時,回山裡尋找卻已不見蹤跡,很可能被村民撿回家做了柴火或者傢俱。現在陳列於定陵地宮的棺材也是後期由水泥重建的。1966年這個特殊歷史時期,定陵被稱為“牛鬼蛇神”遭到批鬥,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皆被焚燬,這使得吳晗本欲研究萬曆皇帝生前是否吸食大麻的項目破產。


歷史意義

定陵的開挖帶來的文物損壞是考古界和歷史界的一大悲劇,但對於歷史研究也產生了一定的意義。萬曆皇帝是出了名的二十餘年不上朝而飽受詬病,在史料中萬曆皇帝主要是由立儲問題引起,但經過定陵的挖掘,專家發現了萬曆皇帝患有嚴重腿疾,這也為萬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找到了另一個方向的突破口。

與此同時,萬曆皇帝的陵墓中只有兩樽皇后同葬,左右兩側的配殿空空如也,並未葬入萬曆皇帝的愛妃鄭貴妃,這與《明史》中百官阻止鄭貴妃葬入定陵的記載是一致的。因而也印證了明朝的政治體系中,皇帝是比較憋屈的,正如《萬曆十五年》裡說到的,連立儲都受大臣們的拼死抵制,萬曆皇帝也是生的偉大,死的憋屈。




其次,雖然文物氧化嚴重,但其中展現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甚至是失傳至今都無法複製。萬曆皇帝棺槨中出土的金冠是用518根直徑0.2毫米的細金絲手工編織,質地均勻,疏密一致,二龍戲珠樣式中的龍首、龍身、龍爪均是獨立製作,但絲毫看不出焊接痕跡。織造龍袍所使用的緙絲技術失傳已久。據史料記載,朱元璋開國之時,生活儉樸,由於緙絲工藝複雜,造價高昂,人工製作最快也只是一日一寸,製作一件緙絲長衣需要數年之久,故而朱元璋下令嚴禁緙絲製作服飾。直到明宣德年間,緙絲才在皇室奢侈之風下重現世間,而萬曆皇帝的袞服不僅由緙絲製作,且需要加上孔雀羽、真金絲線等工藝,算是無法完全復刻的絕世孤品。

與此同時,定陵開挖過程中的慘痛教訓,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對於帝王陵墓保護的力度,在此之後,郭沫若提出開武則天墓時,被一口否決,並由國家做出明確指示,即“十年內不開皇陵”。

綜上所述,定陵的開挖對於我國考古界和歷史界是一個前車之鑑,在技術條件尚未成熟時,不應對古代陵墓進行開挖,這也是我國目前明確測定出一些帝王陵墓卻不加開挖的原因,正是這個前車之鑑,也才有利於我國對於古代文物以及歷史遺產的保護。


棍哥觀史


1958年發掘明定陵事件,為新中國陵墓考古敲響了警鐘,也劃出了紅線。


當下一些文章談起明定陵,大多感嘆於當時技術不過關,部分文物沒能保持最好的出土狀態。還有惋惜三口棺槨被外行領導當廢物給扔掉了,更有為動亂年代萬曆帝后屍骨被批鬥和燒燬而嘆氣。但更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要發掘?

定陵地宮並沒有被盜,或被自然破壞,只有由於一些學者的學術動機而打開了。假若至今也沒有發掘定陵,對那宏大地宮我們還一無所知。社會進程不會改變,明史研究也不會停滯,十三陵依然還會是5A和世界遺產。



古墓,特別是帝王陵墓和歷史名人墓,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歲月和變遷。對於古墓葬保護,並非只有把陪葬品放入博物館或考古所庫房才是成功。維護最原始的狀態,才是對歷史的最根本尊重。
古墓發掘不單單是技術問題,在考古科學之上還有政治與倫理。所以定陵之後,國家禁止了一切主動發掘古墓的申請,對於因城鄉建設施工、因被盜被自然損壞的,才會搶救性發掘,審批權在國家文物局。對於帝陵,是更加慎重的,主動性的搶救發掘也都被嚴令禁止。


幾葦渡


哎!這事不能提,提起來就上火!

郭沫若這人號稱考古學家,可是一心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慾。

本來計劃挖開長陵,為什麼要挖長陵,因為他想找《永樂大典》。後來實在是找不到墓道口改挖的定陵。

他不光想挖長陵,還想挖武則天的乾陵呢,為什麼?想要找《蘭亭序》啊。辛虧沒有被他挖。

定陵的打開,是我國考古界的一次集體試錯。因為當時很多技術不成熟,可以說損失不可估量。

其他的不說,但說萬曆皇帝的棺槨、屍骨都沒有保住。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哪些針織品,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灰飛煙滅。在這件事上,不要說挖出來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應該說損失多少國寶。

這件事上沒有有功之臣。




(定陵)

1956年,先是準備發掘明成祖的長陵,可是找來找去,找不到墓道口。這要是換盜墓人員來,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打通地宮,觀山定穴,打洞下墓,那是小菜一碟。

但是這幫有證的考古學家可就沒有這麼厲害了,也就這樣,長陵保存完好。

但是又把目光轉向了定陵,為什麼是定陵呢?因為神宗萬曆在位時間長呀。

而且又是多年不上朝,這又是為什麼呢?

行,什麼也不說了,就挖他的墓吧,就這樣,定陵被打開了。

要知道,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可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整整48年。

明朝多出短命皇帝,不知道是朱元璋的殺戮太重,折了子女的受。還是十三陵這個地方風水有點問題,多出短命之人。

反正就是皇帝在位時間普遍不長。

神宗皇帝在位這麼些年,地宮裡的文物肯定非常多,也便於研究文獻價值。所以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挖掘行動就開始了。

(定陵地宮)

可悲的是,由於技術、見識、認知都沒有達到一定得程度,毀壞的文物不計其數。導致很多國寶在空氣進來的那一刻瞬間化成灰燼。

而且,只顧著收斂一些金銀玉器,很多歷史價值的文獻也消失了。

損失可以說是無法估計的,所以說這是一次試錯。就是代價太大了。

(龍袍)

後來,因為保護水平有限,決定不再主動發掘皇陵,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了命令:十年之內不再主動挖掘皇陵。

這個命令延續至今依然有效。



有太多的歷史秘密被埋葬在了皇陵裡,也有太多的人想要打開看一看。

比如雍正是否有金頭,乾陵是否有《蘭亭序》,秦始皇陵裡到底有多少秘密。

不要說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了,就是普通百姓也想一睹為快,也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就像看見兵馬俑一樣的震撼。

但是我們不能這麼做,我們要把這個歷史文物完整的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並完整無損的的保護下去。


觀復一鑑


發生在1958年的定陵事件,完全算得上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甚至影響了未來對帝王陵寢的探索。

目前的網絡評價上,眾多人士對郭沫若等堅持挖掘帝王陵寢的人士展開了口誅筆伐,甚至把早年一些不屬於定陵事件當中的個人黑歷史也挖掘了出來,一個定陵事件似乎把很多人的名聲在一夜之間徹底搞臭(重點人物郭沫若),但是如果以將心比心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事件的話,把所有責任都推到郭沫若等人的頭上,恐怕也有失公允,因為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對帝王陵寢的探索,相關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很多後人對郭沫若等人大加指責,可是這些人難道對帝王的墳墓不好奇嗎?答案恐怕是同樣好奇,甚至如果穿越到那個年代,在對待是否挖掘定陵的問題上,恐怕那些指責的人也會選擇投贊成票,畢竟這是考古學上的一個禁區,期間所產生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上世紀50年代定陵能夠展開挖掘,依靠的恐怕不是郭沫若等少數人的推動,而是在大眾期盼之下,有少數人順水推舟首先捅破了這層窗戶,才讓這件事能夠順流之下,直接走向大範圍的開展,只是沒有想到最後的挖掘定陵變成了一場地地道道的大破壞,也因此產生了一條紅線——未來對待帝王陵寢,發掘過程一定要慎之又慎,甚至暫時不考慮進行挖掘!

所以定陵事件並不是一次意外的破壞,在整個考古界對帝王陵寢企圖進一步探索的背景下,這個腳步早晚會走下去,即便沒有定陵事件,在未來也會出現一個同類型的破壞事件,進而讓後人吸取教訓,不再輕易對帝王墳墓展開探索。



而為什麼這能成為一次慘痛的回憶,原因就在於即便利用現代技術,在目前也很難對帝王陵寢展開絕對的保護性發掘,更何況以上世紀50年代的技術,再配合上那個受教育率低下的年代,也註定了這場挖掘探索將以不斷破壞和暴露問題而收場,在那個年代新的考古才剛剛開始進入探索階段,即便考古現場的大後方也缺乏足夠的文物保護和維護資源,在即沒有足夠的技術發掘陵寢,又沒有合適的條件來保護文物的背景下,這場針對帝王陵寢的挖掘,也註定將會以大範圍的破壞而告終,由於缺乏足夠的密封設施,隨著定陵的開啟,在空氣的暴露下大量布質、紙質文物開始遭到自然破壞,造成很多文物在接觸空氣的一開始就受到了破損,由於挖掘如此的設施需要大量的人員,而在專業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又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給予保護,挖掘提取和清理文物時,又造成了相當數量文物的破壞,本應該作為重要文物而留存的萬曆皇帝棺槨,竟然被當成廢木柴而扔到了大山裡,可見挖掘人員中有相當部分的人完全處於無知的水平,這樣的團隊去挖掘帝王的墳墓,雖然開啟了第一次探索,但卻以更大的破壞而告終。



更致命的是由於建國初期很多現代化建築,也只是剛剛準備籌建,在缺乏足夠的文物展覽館、缺少相應的保護設施的情況下,那些成功從定陵取出的文物也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很多甚至只是簡單地被扔到了普通的平房內封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氣的磨損,以及缺乏專業人士定期維護,又造成了很大數量的文物出現破損,更應該重點留存的萬曆皇帝屍骨,更是在沒有妥善保護的情況下輕而易舉被後來的紅衛兵搶走,化作了一團骨灰!

可以說定陵事件是一次很矛盾的考古事件,對帝王陵寢的探索早晚要經歷第一次,可偏偏是在一次完全不成熟的背景下而執行,從而造成了慘痛的破壞,郭沫若等人過於迷戀對帝王墳墓的探索,卻嚴重忽視了現有技術的不足,盲目的個人私慾也影響了對事物的客觀判斷,所以經歷了這一次慘痛的教訓之後,周總理也痛定思痛,做出了不再輕易開啟帝王陵寢的命令!

這個任務,就交給後人來完成吧!


遼寧資深球迷


此處的定陵,特指位於北京昌平區明十三陵皇陵區的明定陵,(其實在清朝的清東陵也有一個定陵,它是咸豐皇帝的陵寢)明定陵是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也是第一處被官方主動考古發掘的帝陵,但就是這次的挖掘,卻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損失,到底是怎麼回事,咱下面慢慢道來。

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是一個明史專家,對明代的歷史特別著迷,在某次活動中偶然提起了挖掘皇陵的提議,沒想到竟然得到郭沫若的贊成,就這樣經過他們的申請,這項打著歷史研究的考古挖皇陵的事兒被批准了,就這樣考古隊開始進駐十三陵,但他們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定陵,而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也是第一個被營建的朱棣陵寢長陵,但令考古隊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竟然也皇陵的地宮口都沒有找到,於是乎,他們又做了一個決定,準備在找一處小一些的皇陵試著挖掘一下,這樣積累一些經驗在搞大的長陵;定陵就在這個時候被選中了,隨後定陵被開啟了。

定陵在開啟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做詳細的文保規劃,再加上當時很多文物保護技術也不過關,萬曆皇帝棺槨中大量的絲織品在接觸空氣後迅速的氧化變黑,很快便成了一堆廢渣,這些珍貴的明代文物被毀於一旦,成為考古史上的一大災難,這還不算完,在挖掘完定陵後又遇到了眾所周知的動亂,一些帶紅箍子的年輕人衝進了保存定陵文物的庫房,他們聲稱要批鬥這個封建大地主萬曆皇帝和皇后,隨後萬曆帝后的屍骨被搬到了定陵廣場上,在一番口號後,他們竟然舉火焚燒了這兩具骨骸,隨後萬曆巨大的棺槨也當作廢物扔到了附近的山溝裡。。。。

鑑於這次災難性的後果,在郭沫若在此請求挖掘武則天的陵墓時,上面冷冷的說:不允許,而且今後再也不準主動挖掘帝后陵墓!!!


老豬的碎碎念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定陵發掘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個悲劇。

明定陵位於北京昌平的大峪山東麓,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挖掘的墓穴。

裡面安葬的,是大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像

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是個敢想敢幹的年代。

當時就有人提出挖掘明十三陵的建議,最初的計劃是挖掘朱棣皇帝的長陵,但是這個意見提出之後,就分成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種大力支持挖掘,另一種表示反對。

最後妥協的結果是,找一個十三陵中規模小點的挖開試試,然後不幸的萬曆皇帝就中獎了。

陵墓內本來是隔絕空氣的,很多陪葬物品都能保存很好,認為挖掘開後,空氣進入,很多寶物很快就腐朽掉了。

特別是那些絲織品之類的,接觸氧氣後,就成了碎渣。

因為沒有很好地保護文物技術,文物損壞慘不忍睹,讓不少親自上陣的史學專家痛心疾首,因此也達成了一個不成為的規定——以後堅決不能開帝王陵墓,誰開,誰就是歷史的罪人。

左一為郭沫若

不過一些玉器、金銀器、青銅器、象牙寶石之類的,還是留下來不少,大概有三千多件文物傳世。

定陵出土的“心”形金飾

明神宗十二旒冕冠

明神宗金絲翼善冠

定陵出土的六龍三鳳冠

今天,我們可以到明十三陵去參觀定陵的地宮,通過長長的樓梯,可以下到萬曆皇帝的寢陵之中,陰森冰冷的感覺中,可以體會古代王陵的宏偉風格。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定陵是萬曆皇帝的陵寢,雖然它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但是卻成為了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既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我們應該高興才對呀,又可以拿著老祖宗的寶貝吹吹牛,但為何要說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呢?這一切都要從這個始作俑者說起。

他就是我國曆史著名的挖墓學者郭沫若,他一個搞文學的,搞搞文學就可以了,但他卻熱衷於挖墳掘墓。一天天上書要求把全天下所有的皇陵都給挖了,終於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相關部門同意他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長陵(朱棣的陵墓)。後來,郭沫若帶著考古隊挖了幾天,就是挖不動,最後臨時決定放棄長陵,改挖萬曆皇帝的定陵,先練練手。因此,萬曆皇帝的定陵就成了倒黴蛋。



隨後,郭沫若等人著手挖掘定陵,在郭沫若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定陵地宮很快就被打開了。地宮裡萬曆皇帝以及皇后的屍體早就腐爛,但骨架完好,並且裡面有大量的隨葬品。在萬曆皇帝的陵墓中總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既然出土來了這麼多文物,考古人員應該高興才對,但是他們卻一個個悔恨不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萬曆皇帝的陵墓最為珍貴要屬萬曆皇帝身穿的緙絲十二章袞服(也就是龍袍),這可不是普通的龍袍,堪稱一件絕世的藝術品。這件龍袍上不僅有精美絕倫的圖案,而且它使用的緙絲技術是非常獨特的,緙絲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熟練織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製作一件長衣的緙絲面料需要連續不斷織造10年之久,可見這件龍袍的珍貴之處,然而更要命的是這種技術到今日已是失傳已久。

然而就是這樣珍貴的龍袍以及其它珍貴的絲織品剛出土後,就迅速氧化和風化,就這樣一件件絕世的藝術品瞬間變成了一堆破碎片,令人痛心疾首!這一切的巨大損失是無法估量和挽回的,因此被稱為我國考古史上一大悲劇。後來,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最後也被焚燬。即使這樣郭沫若還不死心,想繼續挖乾陵和秦始皇陵,但都堅決地拒絕了。



當然,定陵的悲劇也給我們上了一課,敲響了警鐘。從此之後,相關部門嚴令禁止主動挖掘帝王陵墓,只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維持原狀,也不失是一種好的選擇。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定陵,是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座國家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寢,當1958年,定陵已被打開的消息一經公佈,便吸引了整個世界的目光!

然而,後續出現的一系列事情,卻讓定陵的發掘成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沒有之一!

說到定陵,或許有的朋友比較陌生,但說到他的主人——萬曆皇帝朱翊鈞,想必大家就有眉目了。

歷史上,萬曆皇帝曾因三十年不上朝而出名,其在位48年,是整個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

那麼關於定陵考古,為何說它是考古界的極大教訓與無法挽回的損失呢?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文物保護技術不成熟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古技術還很落後,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也不夠。

因此,在萬曆皇帝及兩個皇后的棺槨被打開後,由於沒有得到及時保護,眾多絲織品及其他文物被風化!

其二:特定的歷史時期

由於沒有專業的文物存放地,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存放在定陵文物倉庫中。

但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一群學生喊著口號衝進了定陵文物倉庫,將剝削者“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進行批鬥,並將其屍骨砸碎,焚燒!

連同所有與之相關的資料,照片,全都被激進的青年們付之一炬,並在隨之而來的一陣暴雨中,全都煙消雲散!

甚至是安放萬曆皇帝的棺槨,也被人們拋棄在山溝之中!

而據傳言,當時參與定陵考古發掘的人,以及後來私自撿拾萬曆棺槨的村民,其結局都不太好。

對比,大家有何看法呢?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Mr農村大姚


定陵,明十三陵中的一座皇家陵墓,也是唯一一座被髮掘的陵墓,其中埋葬的是明朝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既然是皇家陵墓,其中的奇珍異寶和各式文物應當數不勝數,可是這次定陵的考古發掘卻是那麼的悲劇。


1955年,以郭沫若為首的一批我國曆史學家,考古學家聯名就給有關部門上書提議要發掘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郭沫若,一個文學家,天天喜歡搞一些“挖陵活動”。他早就想挖掘武則天和秦始皇陵,但是屢次提議均被駁回,這一次有關部門禁不起他的軟磨硬泡,同意開啟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但是因為長陵佔地面積較大,耗費了幾個月的時間還是不能確定墓室的入口,於是,郭沫若選擇了面積較小、工程量小、開挖較容易的定陵先來練練手,一旦成功挖掘,也給自己開挖其他帝王陵墓提供了有力藉口。這樣,導致了萬曆皇帝“躺著也中槍”成為郭沫若這個文化流氓的試金石。

1958年,也經過幾個月的勘測考古團隊找到了墓室的入口,在一堵牆的後面。據說當時敲開牆上石磚的時候,從縫隙中噴出黑色的氣體,夾雜著腐爛潮溼的味道。經過幾天后,當考古學家興致勃勃地把大門打開時,被裡面3000多件文物所震驚到了。其中有300多卷獨立的絲織品,這給對明朝紡織業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打開棺木,在皇帝皇后身旁的是各樣珠寶和紡織品。


尤其是萬曆皇帝那件緙絲袞服,它是以捻金線和孔雀翠羽絨緙織,用28種色線織有12團龍、279個卍字、256個壽字、301只蝙蝠、271個如意編制而成,一天只能編制好兩三釐米,耗時13年才完成。這樣一件精美的龍袍卻因為發掘方法的落後和保存不當,漸漸發黑變脆,現在僅存其中的幾片碎片。

不只是這身龍袍,許多挖掘出來的文物就雜亂的堆積在墓室或者倉庫平房之中。長期受到空氣氧化和太陽照射,使得多數文物受損嚴重,往日風采不在。就連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都不曾倖免,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把他們的遺骸帶出去進行批鬥、焚燒,最後只省下一堆白土。他們的金絲楠木棺材,也被丟棄在深山,被農民分了做傢俱。


這不是發掘技術的問題,也不是文物保護的問題,而是為什麼要挖掘的問題?為了一小部分人的私心,而破壞這麼多件價值連城的文物,這值得嗎?經過這次定陵發掘的悲劇後,周恩來總理表示,以後絕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這是對其他帝王陵墓的一種保護,這種中華民族的損失不容得出現第二次。


門外老漢


定陵是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當時的挖掘出土的文物可以說是轟動整個世界,但後來的結果卻讓人可惜不已,以致於後來考古界和上機有關部門就定下了一條規矩:堅決主不動挖掘帝王陵寢。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一片山谷中的十三陵陵區。

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而且他非常看重自己的陵寢,多次現場觀察指導,裡面陪葬了大量的珍貴物品,其中絲織品最為珍貴,也是最難保存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不高和存放的庫房簡陋,導致所有的絲織品全變黑、變硬、變脆,最後都支離破碎,無法彌補。


禍不單行,當時又處於文革期間,考古學家大多被迫離開了崗位,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大多數的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讓農民劈了當傢俱。萬曆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骨,更是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由於技術水平落後,挖開容易,保護卻很難,很多奇珍異寶遭到無法得到修復。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從此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