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收官之戰——來自大涼山的脫貧攻堅調查


  【脫貧攻堅系列調研④】

  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山高谷深、林峰蒼茫,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也是實實在在的脫貧攻堅“硬骨頭”。作為脫貧任務最重的“三區三州”之一,涼山的脫貧攻堅事關全國脫貧攻堅的大局。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涼山深處,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兩年間,涼山脫貧攻堅成效究竟如何?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光明日報調研組多次奔赴涼山蹲點調研,感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成就,探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密碼。


收官之戰——來自大涼山的脫貧攻堅調查

涼山州美姑縣峨曲古鄉小學的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在操場上活動。雷建攝/光明圖片

  11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9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72個精準識別貧困村……脫貧攻堅伊始,這一串串數字展現出了涼山州脫貧的困中之困、艱中之艱。作為脫貧任務最重的“三區三州”之一,涼山州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可謂是“最後的貧困堡壘”。

  住新房、修通路、抓就業促增收、激活土地資源、改善人居環境……為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四川省涼山州打出“組合拳”,摘窮帽、奔小康的夢想照進涼山深處。


收官之戰——來自大涼山的脫貧攻堅調查

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德育村的文創產業園內當地居民正在進行彝族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楊尚威攝/光明圖片

1.“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涼山致貧的特殊成因

  涼山州面積6.0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30萬,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其東部的普格、布拖、金陽、昭覺、美姑等5縣,彝族人口占比80%以上,貧困發生率在30%以上。調研組蹲點的昭覺縣三河村,全村16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89人,貧困發生率46.5%;布拖縣奎久村,貧困發生率達95.6%,是四川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高寒山村之一。

  涼山州的貧困成因複雜多樣,自然、歷史與社會因素相互交織疊加:

  直過之滯。“直過民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特殊成員。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涼山的彝族同胞便是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直過民族”特徵註定了其社會、經濟等發展相對滯後。同時,山嶽聳峙,江河橫亙造成的相互阻隔,使過去彝家村寨間互相封閉,與外界的交流互通少,因而面對急劇的社會發展表現出不適應。


收官之戰——來自大涼山的脫貧攻堅調查

涼山州普格縣哈力洛鄉的異地搬遷安置點“龍馬新村”。楊尚威攝/光明圖片

  高寒之隔。涼山地處橫斷山脈核心區,72%的面積為高山地貌,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導致交通發展極其緩慢,三分之二的縣不通高速,高速公路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涼山州絕大多數貧困村處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自然條件差,不少村寨冬春季節人畜飲水困難。人們圍著吊爐烤土豆,成為最常見的生活場景。交通異常不便,學生上下學需要爬升800米鋼梯的“懸崖村”——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因媒體報道而聞名於世。

  民風之拙。未脫貧前,彝族群眾大多生活在土坯房中,這些土坯房多數無窗戶、無開間,不通風、不透光,缺乏必要的生活設施。“家裡一頭牛,門口一堆肥”,不少高寒地方還存在人畜混居、席地而臥現象。因高寒缺水,大多數家庭沒有廁所和洗浴設施,房前屋後往往“一棵樹就是一個廁所”,因病致貧的家庭不在少數,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3.98萬人因病致貧。過去廣泛存在的婚嫁彩禮、葬禮的大操大辦給基層群眾造成了巨大壓力。

  文化之貧。在調研組調查的三河村等地,35歲以上的夫妻大多是四五個小孩,人口眾多是重要的致貧原因。孩子多,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特殊的區位及社會結構,還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涼山州整體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約7年,部分深度貧困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不少村寨的文盲、半文盲勞動力佔比超過七成,不會普通話,更是影響了他們的日常交往和外出務工。因此,涼山州的脫貧攻堅不僅要滿足於當前物質條件的改善,更需要從生產生活條件、公共衛生、教育、移風易俗等多角度,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在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的同時,讓涼山縮短並最終趕上現代文明的腳步。

2.打好“硬仗中的硬仗”:脫貧攻堅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貧工作,考察調研最多的是貧困地區。他不倦的足跡,深深印刻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山山水水;他關切的殷殷之情,深深溫暖著每一名貧困群眾的心窩。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時強調,務必深刻認識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艱鉅性、重要性、緊迫性,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紮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脫貧攻堅戰向深度貧困進軍發出總動員令。涼山州也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

  四川省委省政府、涼山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思想,貫徹落實有關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政策措施重點傾斜、幫扶幹部全力付出、對口幫扶單位傾力相助,涼山群眾的內在活力被激活。上下同心,攻堅克難,不懈奮鬥,涼山整體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脫貧攻堅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效。

  涼山緊盯解決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立足增收,將群眾扶上致富路,聚焦“三保障”,增強後勁,夯實群眾基礎發展,彝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變,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全州到2019年年底,雷波、甘洛、木裡、鹽源4縣實現整縣“摘帽”,貧困人口下降到17.8萬人,未“摘帽”縣的貧困發生率已經大幅下降,全州貧困發生率降至4%。

  激活土地資源,抓就業促增收。涼山地處攀西大裂谷,土地廣袤,陽光充沛。涼山州引導群眾發揮優勢,增加土地附加值,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收益。大力推廣的“青薯9號”讓馬鈴薯每畝增產350公斤以上,中藥材種植、高山蔬菜等經濟作物增加了群眾發展的後勁。重點縣利用幫扶資金,幫助貧困戶發展西門塔爾牛、烏金豬、黑山羊、養蜂等產業,迅速增加了群眾收入。

  調研組來到平均海拔2200米的金陽縣迷科村,該村通過打破產業瓶頸,發展中藥材種植、高山有機蔬菜等特色產業,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3300元增長到8326元。喜德縣阿吼村,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引入“微田園”概念,成為農旅融合的鄉村旅遊景點。

  讓群眾增收,關鍵是要激活勞動力資源。涼山州通過農民夜校等多種平臺,對貧困群眾進行培訓,並主動對接用工企業尋找用工機會。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近7萬人在外就業。各地通過安排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使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讓有特殊困難的貧困戶群體也有了保障。

  修通路住新房,完善基礎設施。安全住房是農民的頭等大事。涼山州大力度推進,統籌好彝家新寨、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建設,群眾安全住房得到了有效保障。“十三五”期間,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總任務達7.44萬戶,覆蓋全州貧困人口的36.4%。同時,還建設了村級活動場所、衛生室、幼教點等配套設施。

  行走在涼山州腹地,新建的功能齊備的保障房鱗次櫛比。在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點,水電氣網等一應俱全。他利用新房辦起了小賣部,人均年收入達到12809元,徹底告別了貧困。2019年,三河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0013元。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涼山州開展“交通大會戰”,州府通往各縣的主幹道全部改造完畢,縣鄉道得到提升。2019年年底,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布拖縣阿布洛哈村通了車。“懸崖村”阿土勒爾村不僅修了鋼梯,還建了便捷的公路。

  建設產業園區,帶領群眾致富。在昭覺縣涪昭產業園區,調研組看到,各種現代種植技術讓不時來參觀的彝區群眾讚歎。這個計劃投資3.25億元的園區完全建成後,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帶動15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涼山州新建了5個省級培育園區,95個州縣級園區,貧困群眾通過土地租金、園區務工、入股園區建設分股金等方式,輻射帶動了7.64萬人實現了脫貧,幫助10.3萬人實現增收。

  護佑群眾健康,改善人居環境。涼山統籌實施醫療救助扶持、公共衛生保障能力提升、衛生人才培育、生育秩序整治、艾滋病綜合防治等6大行動。到2019年年底,貧困人口全部免費參保、體檢,家庭醫生簽約率達100%,住院醫療費用個人自付佔比在5%以內;1772個退出貧困村實現達標衛生室全覆蓋,貧困村合格村醫配備率達100%;11個重點縣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3.81%,人口計生形勢呈持續好轉。

  與解決衛生保障一道,涼山州做到了退出村的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網絡等“一超六有”內容全部達標。每個貧困村都建設了公共廁所,配備了保潔員、洗衣機等設施,極大便利群眾生活。

  夯實教育基礎,實施“一村一幼”。在事關民族未來的教育上,涼山州使盡全力,自2013年以來累計安排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604.62億元,州本級累計投入86.3億元。2015年10月,涼山啟動“一村一幼”計劃,徹底解決了彝族兒童上小學過語言關困難、不適應小學學習的問題。目前,全州共有在校生122.59萬人,學生的人口占比大於其他地區,涼山州的人口結構優勢將轉化為發展優勢,這是涼山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

  涼山州推行家長、校長、縣長等“五長制”抓輟學,全州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輟學全部化解。昭覺縣三岔河鄉黨委書記宋仕偉告訴調研組,為了讓兩名兒童復學,他親赴廣東去尋找,並把孩子帶回了鄉中心校繼續上學。

  開展移風易俗,解決精神之困。過去,彝區群眾認為“養牛為犁田,養豬為過年,養羊為待客,養雞下蛋為換鹽”,進取動力不足。近年來,涼山州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通過進一步加強感恩奮進教育,引導群眾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在甘洛縣,村子裡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村民互相監督、孩子監督家長等方式,群眾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得到改變。同時,涼山州各村寨,根據各自情況出臺村規民約,孝敬父母、厚養薄葬、勤勞節儉之風正逐步形成。

3.彰顯社會制度的巨大優勢:涼山脫貧攻堅的幾點啟示

  今天的涼山,正在書寫成功的脫貧故事。作為深度貧困區,涼山州能夠在近幾年實現累計減貧80.1萬人,1700多個村退出,脫貧攻堅取得初步成效,無不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這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也是各級幹部全力付出,百萬群眾自力更生的結果。

  啟示一: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久久為功,精準施策。自脫貧攻堅以來,四川便將脫貧攻堅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省委主要領導帶頭蹲點,去最偏遠的鄉、看最貧困的村、訪最貧窮的戶,省領導對口聯繫深度貧困縣;組建綜合幫扶工作隊,實施財政傾斜,量身定製32條政策舉措、16條工作措施,出臺23個扶貧專項實施方案助力涼山。涼山州嚴格落實“州負總責,縣市負主體責任,鄉鎮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幫扶州領導每月到縣蹲點督導不少於4天,聯繫幫扶縣領導每月到鄉鎮蹲點督導不少於10天,縣委書記、縣長帶頭聯繫退出難度最大的貧困村,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精準、高效、管用,涼山面貌得以持續改變。

  啟示二:要有永不懈怠的韌勁,盡銳出戰,不勝不休。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四川共選派5700多名幹部組成綜合幫扶工作隊分赴11個深度貧困縣開展為期3年的工作。與此同時,四川將省內相對發達的市縣與涼山州深度貧困縣組成幫扶對子,幫扶市縣還帶來幫扶教師、幫扶醫生、幫扶企業、志願者,實施了上千個項目,助推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涼山州參與脫貧攻堅的各級幫扶幹部和專業人員等共計11276人,省州兩支幹部隊伍成為涼山脫貧一線的主力,成為群眾的主心骨、鄉村振興的規劃師。

  啟示三:要有啃“硬骨頭”的智慧與本領,因地制宜,真抓實幹。大涼山脫貧不易,在啃“硬骨頭”的過程中更能考驗智慧與本領。在涼山州脫貧實踐中,幹部帶領群眾幹,做給群眾看,因地制宜,創造出適合涼山的脫貧路徑。比如在安全住房建設上,有多達3000多戶的大型易地搬遷安置點,也有幾戶散居的安置點,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對於產業發展,各地也根據資源稟賦發展相對優勢產業,體現大涼山優勢的糧、畜、蔬、果、菸草等10大類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全產業鏈得到快速發展。

  啟示四:要注重群眾內生動力的培養,整體謀劃,著力長遠。脫貧攻堅,既要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等硬性指標,也必須要配套解決涉及民生、發展的長遠問題。對於涼山州而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必須在扶志、扶智上下更大功夫,通過一代人、兩代人的教育得以實現。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涼山州這幾年“咬定青山”抓教育,創造性地開展“一村一幼”的試點,堅持不懈抓兒童入學復學,有針對性地開展移風易俗及感恩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措施,極大改變了涼山群眾的精神面貌,激發了百萬群眾的內生動力,涼山州也因此而充滿希望。

4.決戰決勝時刻:涼山脫貧仍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豪邁而堅定。

  春回大地,索瑪花開。涼山州脫貧攻堅迎來了最後的衝刺時刻。今年,涼山州將確保剩餘的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最後的貧困村退出,17.8萬貧困人口脫貧,歷史性地解決涼山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但涼山州的脫貧成效還需穩固,存在的一些短板和矛盾應著力解決,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亟待補齊教育短板。教育是實現涼山振興的最根本力量和保證。為長遠發展,財力本不寬裕的四川實施了民族地區十五年免費教育,涼山州的適齡兒童免費入學,符合條件的孩子還可以在校寄宿,發放生活補貼。由於涼山的出生率較高,加上嚴格的控輟保學和家長觀念的改變,在校生數量持續增加。目前各縣學校大班額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地方一個班級超過100人,不少地方的住校生是兩三個孩子擠一張床。教育設施不足困擾了教育發展,需要增加投入加以解決。同時,涼山州教師數量偏緊,全州教師缺口上萬人。以昭覺縣為例,全縣教師缺編近兩千人。教師週轉房、寄宿制學校的食堂、浴室等設施也較為陳舊、匱乏。建議結合涼山州的城鎮化變化趨勢,新增的教育設施合理佈局在縣城及重點鄉鎮,撤併一些邊遠的教學點,通過發展寄宿制來解決邊遠區域學童的入學問題。

  二是繼續發展交通建設。通過這兩年的精準扶貧和“交通大會戰”,涼山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但總體而言,涼山的交通發展仍然滯後。涼山州目前無高鐵,高速公路覆蓋率低,需要建設更多的對外快速通道。目前四川已啟動了經過涼山的宜攀高速等項目建設,需加快推進,也需要發展更多的交通項目,讓涼山有更多的對外大通道。

  三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必須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造穩得住的鄉村幹部人才隊伍。在脫貧攻堅中,涼山州基層組織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批優秀的黨支部和基層幹部不斷湧現。但總體而言,涼山州各級幹部年齡結構老化、文化水平偏低、能力需要提升等問題突出。需要在回鄉創業者、外出務工人員、致富能手中,發掘一批眼界開闊、文化水平高、本領強、熟悉當地情況的青年,充實到基層組織中去。

  四是培育適應市場能力。涼山州有獨特的氣候和農業資源,特色農產品豐富,但存在同質化、銷售困難等問題。不少地方的產品通過幫扶單位以購代捐等方式銷售,這絕非長遠之計。要引導群眾開拓更廣泛的銷售渠道,特別是電商渠道。同時,要引導群眾更多地參與合作社、引入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形成規模效應,提升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五是關注安置就業問題。涼山州大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很多群眾搬遷到安置點居住生活。群眾離開了原有的土地和生活圈,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由此產生的技能提升、就業等壓力較大,需大力發展產業,解決就業問題,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趙建國、李曉東、殷泓、周洪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