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殉葬的妃子不願死怎麼辦?

葛大小姐


人殉制度是中國古代一種極為不人道的制度。
這種做法事,在貴族死以後,本身出於對故主的留戀,加上逝者眷戀生前,因此將生前熟悉的人全部都拉去陪葬,陪伴死者的做法。
人殉制度出現,大約是在5000多年之前的龍山文化,現代陸續出土那時期的文物中,就發現了有人殉葬的痕跡,到了商代的時候,這種風氣逐漸的加劇。
春秋時期,秦國秦穆公在去世以後,就曾令人大規模的殉葬,令朝中有名的將領子車三雄殉葬,後人為了緬懷他們的遭遇,在詩經中專做《黃鳥》,以感慨他們的遭遇。
除了生前感懷知遇之恩,自願殉葬的除外,大部分其實都是被迫的,尤其是在陪伴君王的妻妾等,他們更是被強制殉葬的另外一種群體,畢竟她們本身沒有反抗能力。
史書記載,盜墓者掘開了晉幽公的墓葬以後,發現裡面陪葬的人數多達白人,其中有不少是女性,或坐或臥,甚至還有站立的,當然據說這些殉葬而死的人,衣服顏色就和活人一樣,證明她們都是死於非人,而非自盡
歷代帝王之家殉葬,多簡單粗暴,將宮人趕到坑中,直接活埋。
但大家都活得好好的,自然不願意死,所以為了死後得到殉葬,採取了各種方式。
  1. 其一、誘騙,相傳吳王闔閭為了找人給自己女兒殉葬,無所不用其極,由於這個女兒是對吳王闔閭有怨氣自殺的,吳王十分悲痛,於是他為女兒製作了豪華的墓葬,並在街上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過路的市民觀看,等把這些人誘騙到墓地以後,將這些人全部驅趕到墓地中,封閉墓門,將這些人活活埋進墳墓裡面殉葬。
  2. 其二、強迫,人殉制度實際上自漢代以後,就基本上已經廢止,不過在明代的時候又陸續死灰復燃。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讓后妃殉葬,要知道朱元璋生前妃子很多,有四十多個,這些人大部分都在死後殉葬。
一直到明英宗時期,這種不合理的人殉制度才得到了廢止。
明代殉葬,多采用自縊和絕食,手段極其殘忍,史書上也都留下了記錄。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以後,皇帝下令讓後宮所有嬪妃殉葬,先安排他們都吃完飯,然後進入內殿,內殿早已經擺放好了30多支小凳子,小凳子上面懸掛白綾,並命令她們站到凳子上面,懸樑自縊。
這一時刻,所有人幾乎都嚇的放聲大哭,這些人中有兩個朝鮮籍妃子,一為韓氏,身份大概是宮女;一為崔氏,封號“美人”。
韓氏在一旁苦苦哀求,但是皇帝都不為所動,話還沒說完,太監就將他們腳底下的凳子抽走。

漫步史書


妃子如果抗拒,那是很不體面的事情,那就會有人幫她體面的。

就像我們所熟知的朱棣的老婆們為他殉葬的場景,那是相當恐怖的,朱高熾作為新皇帝,特地來現場向這些妃嬪們告別。

現場早已是哭聲一片,畢竟,妃嬪們大都如花似玉的大好年華,誰願意在人生最美好的光景裡就這麼去了,但是沒辦法,每個人旁邊都掛好了繩子和墊腳用的小床,宮殿內外早就被太監、侍衛們圍得嚴嚴實實,想跑是不可能的。

當時,這裡還有2個朝鮮國王嚮明朝皇帝進貢的朝鮮女子妃嬪,她們嚮明仁宗苦苦哀求,但是沒什麼用,皇帝是不會理會這樣的要求的,就在她們哀嚎的時候,身旁的太監順勢將繩索套進她們的脖子下面,然後一腳踢開小床……

這二三十個朱棣的妃嬪們,就這麼活生生地見了閻王,

在1988年發現的金朝齊王完顏晏墓中,有一個殉葬的女子,據考證為宋徽宗的女兒趙金姑,她是眾多被金兵掠往北方的宋朝皇室成員之一,當時宋徽宗的20多個女兒都被金兵強行掠往了北方,嫁給了金國的貴族。

而經過檢驗,發現趙金姑的胳膊被打斷了,腦袋也被砸扁了,腦袋還蒙上了絲綢口袋,據推測,當時金國盛行殉葬,一般喝毒酒後隨葬,趙金姑顯然不願意這麼死去,可能就拒喝毒藥,然後被金國人亂棍打死了,因為死相實在過於猙獰,就索性拿了個絲綢口袋矇住了她的臉。

而在歷代發現的很多古墓裡,凡是有殉葬坑的,被迫殉葬的人大都肢體都不會很完整,要麼被砍死、吊死、毒死……要麼就是直接封入墓穴活埋而死,總之沒人願意主動去死。

遼國述律平太后,一個彪悍的實權皇后,當耶律阿保機去世後,面對群臣的異動,她在朝堂上一狠心剁下自己的右手,讓人把她的右手和皇帝丈夫一起下葬,然後,強迫了100多個大臣為先帝殉葬。

歷代的殉葬,夏商周自不必說,自秦漢始,歷朝歷代,都有皇帝死後用宮中妃嬪殉葬的案例,非常殘酷。

到了明清時期,殉葬之風依舊流行,從朱元璋到朱瞻基,死後都有妃嬪殉葬,其中朱元璋死後,有44個妃嬪殉葬,朱棣,有二三十人,最後一個朱瞻基也有十個妃嬪殉葬,而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即位的時候才十歲左右,親眼目睹了這些慘狀,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因此在他30多歲駕崩前,特地留下遺詔,要求自己以及後世子孫不得把活人殉葬,明朝野蠻的殉葬之風才就此停下來。

而到了清朝,到了康熙時期,這項制度才被徹底廢除,從此告別歷史舞臺。

總體來說,君要臣死,臣都不得不死,何況後宮弱勢的妃嬪呢?連皇宮都跑不出去,那真的是隻有死路一條,萬一惹怒皇帝,連累了家人,那就更不划算了,總之,可憐二字。


雲中史記


“娘,吾去!娘,吾去!”高麗妃子韓氏殉葬明成祖朱棣,死前對著服侍的乳母喊道。

隨著韓氏乳母返回朝鮮王朝,這件事情就被朝鮮史官知曉,被記錄到《朝鮮王朝實錄》。

1424年,朱棣駕崩後,生前服侍過他的嬪妃、宮女多達30人為其殉葬。赴死之日,明仁宗朱高熾為她們餞行,然後讓人帶到別殿上路。

別殿上早就準備好木凳,樑上已經掛好白色的絞繩,她們被催促著登上木凳,不管願意不願意,最終她們都要在脖子下套上絞繩。

時辰一到,滿殿哭聲震天,但沒什麼鳥用,宦官們很快就踢倒木凳,她們被活活吊死。

殉葬是一個古老而殘忍的陋習,世界各地都有存在,我國直到康熙年間才完全杜絕殉葬制度。

殉葬最大的主是君王們,其次是貴族們,再其次是有權有勢的主。比如古代普通的奴隸主,就可以讓自己喜歡的奴隸殉葬,奴隸就會因此而死。

因此,社會上有沒有殉葬制度,主要看君王們。一旦君王們不搞這一套,下面的人就會迎合,慢慢殉葬就會消失。

也有例外,典型如古代日本,主子一死,手下人為表示忠勇就要破腹殉葬。嚴重的時候,需要主子家人威脅、政府出面干涉,才能止住“自殺潮”。

就正常而言,主子死了,除個別人以外,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去死的,皇帝嬪妃們也一樣。

那麼,嬪妃們不願意死,會怎麼樣呢?抗議無效,君王“一言九鼎”,既然口已經開了,你就不得不死。

大戶人家的僕人可能還有機會逃跑,宮內的嬪妃那是毫無機會的,插上翅膀也會被射下來。何況每一個嬪妃,都代表著一股宮外勢力,他們的親人可都還在,你跑他們就遭殃。

因此,嬪妃們不願意死,也只能去死。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上吊死、被白綾勒死、喝毒酒死,或者直接關在陵墓內慢慢死。


子屠龍


別的久遠的朝代不說,今兒就說說離咱們相對較近的大明。朱元璋這個農民出身的帝王雖然有巨多的貢獻,但是他的人生卻有一個巨大的汙點是怎麼洗也洗不掉的,那便是他主導恢復了一個被世人唾棄的千古陋俗-人殉!

所謂人殉,簡而言之就是用活人陪葬!這事出現在千百年前社會還不太發達時期,當時人命如草芥,在奴隸主死後,他為了在另一個世界接著享受榮華富貴,便把他生前的僕人,妃子們統統活著埋入殉葬坑,企圖讓這些人陪著他一起到陰間服侍,由於太過殘忍,這種制度在漢代以後逐漸式微,這種陋習終於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中。

大明朝建立之後,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竟然讓這件事死灰復燃,在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爽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他在傷心之餘竟然下了一道讓所有人瞠目的聖旨,命令其子朱爽生前的兩位妃子殉葬,以便於兒子在地下不至於孤身一人,於是乎,大明朝的人殉之始便由此開端!


大內后妃們作為人殉的對象,自然是沒人願意賠死的,據史載,為了強力貫徹朱元璋的指示,這些被確定陪葬的王妃們被太監們逼著用上吊的方式自殺,但如果遇到烈女不願意自裁的,這些太監們便會一擁而上,用繩子把妃子們給勒死。當然傳說更狠的是,有些王妃還被強行灌入了大量水銀(用以使遺體不腐),終於這種制度在明英宗臨死前得到了禁止,明英宗為此發了一道聖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至此,黑暗的人殉終於被廢止了。


老豬的碎碎念


在古代封建時期,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從來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當時地位低下的女性的生死更是如此,無論嬪妃們在皇帝生前有多麼受寵,皇帝一死,嬪妃們的厄運就開始了。繼位新皇要讓嬪妃為先皇殉葬,是不會管嬪妃願不願意的。無論嬪妃怎麼反抗,怎麼求饒,都難逃一死。唯一的區別就是死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嬪妃們死的方式大概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自縊

殉葬的嬪妃被集中到宮殿裡面一起吃最後的“斷頭飯”,吃完以後被安排到一間已經提前佈置好的房間裡,房頂上是長長的橫樑,樑上掛著一條條七尺白綾,下端已經打好結,白綾的正下方擺著一張張椅子,椅子和白綾的數目就是殉葬人數,待嬪妃頭伸進去白綾,太監們就會把椅子抽掉。除了極個別的自願的,大多數的嬪妃痛哭流涕,恐怖,抵抗,不願意自殺,可是不管怎樣都沒有用,沒人會幫他們,也沒人敢幫她們,最後沒自殺的一個個都會被太監用白綾勒死。



第二種,封死墓穴,活埋

皇帝下葬時,妃嬪們會被帶到修好的墓道中,她們被活活關在裡面,墓穴直接就封死了,裡面沒有空氣,沒有水,沒有食物。等待妃子們的只有死亡。不是餓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第三種,灌水銀

傳說中朱元璋對待那些不想殉葬的妃子,有一個令人髮指的手段:為了保持嬪妃死後數年容顏不變,執行人先是把她們燻暈或者是給她們吃上含有安眠成分藥物的食物,待殉葬的人睡著後,就會有人在她們的頭上鑿開一個洞,然後將水銀灌入這個洞中,直到把水銀灌滿全身。



在古代封建社會,殉葬的嬪妃們沒有任何選擇權利,等待她們的只有死亡。


歷史小貓咪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道,中國封建充滿"仁義道德"的歷史,其實滿本寫的都是“吃人”兩字。借用這句話,中國煌煌帝王唯我獨尊的背後都是慘無人道的“埋人”,從發掘的先秦古墓中,大都有累累白骨陪葬墓主人。



《墨子·節葬》記載:"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死於亂軍的周幽王,殉葬嬪妃和宮婢百餘人。《西京雜記》曾記載,西漢有個盜墓賊盜掘周幽王的陵墓。周幽王墓是豎穴式,打開羨門,刨去厚厚的白堊土,出現縱橫交錯的一百多具屍骸,一男之外都是女的,或站著,或臥著,墓中遺骸就是周幽王和殉葬的宮婢、妃妾。

烽火戲諸侯,周王室失信諸侯,犬戎進攻鎬京,諸侯不來救援,鎬京淪陷,周幽王被殺,即便他昏庸禍國,死於亂軍,被草草埋葬,依舊搭上那麼多年輕女子的生命。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時達到登峰造極,秦始皇駕崩,秦二世下詔令說,先帝后宮沒生孩子的,放出宮不合適,都命令殉葬。



殉葬制度漢之後一度都已經廢止,卻在金、元、明死灰復燃,尤其是明朝讓嬪妃殉葬的風氣之甚,令人髮指。

明朝六代皇帝要求嬪妃殉葬,枉死嬪妃幾百人。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凡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宮女從死。具體殉葬是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之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駕崩都強迫妃子殉葬。明英宗朱祁鎮廢除嬪妃殉葬制度,但是依舊有讓宮婢陪葬陋習存在。

有人說讓嬪妃殉葬根源於"夫死婦殉節"的社會倫理道德,但是為皇帝陪葬的後宮女人大抵都是出生卑微,在後宮無根基、無倚仗的可憐女子,她們年紀輕輕就被迫結束生命,她們可能生前都未曾受過恩寵 ,死後卻得為帝王“守節”,這是什麼道理?

清初也還存在殉葬,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的母妃就被強迫殉葬。



繼位皇帝要讓嬪妃為先皇殉葬,是不會管嬪妃願不願意的。無論嬪妃怎麼反抗,怎麼求饒,都難逃一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讓這些毫無反抗能力的嬪妃死的方式,大抵有三種:

【一】封死墓穴中

將殉葬的嬪妃趕進墓穴,封上墓門,讓她們在陵墓中自生自滅。陪葬秦始皇的嬪妃享受就是這種“待遇”,這似乎比直接砍死或活埋,會"人道"那麼一丟丟。

【二】諡死

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記載了給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從殉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要求三十二位嬪妃殉葬。宮裡先安排這些即將赴死的嬪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帶到殿內,嬪妃們“哭聲震殿閣”。

殿內放了三十二張“小木床”,宦官命令她們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的白綾,等她們頭伸進白綾中,宦官就會抽掉小木床,然後吊死。

在這三十二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仁宗親自進來與她們“辭決”,韓氏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國,因為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三】灌水銀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用一種中草藥讓殉葬的嬪妃喝後,她們昏厥,然後太監會在她們的腦袋鑿開一個孔,將水銀灌進去,讓她們從此不再醒來,還能保存屍身不腐。

看到這些不知道明朝的忠粉們會怎麼想?



相關資料鏈接——朝天女戶

朝天女戶是指明朝時,為皇帝殉葬的女子的親屬。朝廷會給這些為皇帝殉葬女子的親屬一定的好處 。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後,嬪何氏、趙氏、吳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諸氏、李氏、何氏皆從死。正統元年,皆追加贈諡。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這些人多為殉葬婦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朝天女戶”的身份還是世襲的。不過這種優待究竟持續了多久,很難斷定。

開涮歷史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一種非常殘忍的陪葬制度,起源於商朝,停止在西漢,復燃於明朝,止步到康熙。

商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到另一個世界,為了靈魂之旅不孤單,就用殉葬來達到目的,君王權勢大,殉葬者則多,王公貴族也有殉葬的,只不過人少點而已,此風止於西漢。

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病逝,朱元璋喪子心痛,執意讓二個王妃殉葬,朝中大臣無人敢反對,這樣明朝又開啟了活人殉葬制度,規模較之商周要小的多,範圍也僅限宮中妃子及宮女,明朝殉葬止於明英宗,清朝止於康熙年間。



只要是宮中有殉葬制度存在,妃子的生命就已經和皇上的生命捆在了一起,只能在宮中祈求皇帝長命百歲,至於說妃子不想死怎麼辦?這恐怕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如果名單上定下你的名字,不想死也得死,一哭,二鬧是沒有用的,只有第三個方法上吊,自己不上吊,太監幫你上吊,想喝毒酒死,一般是辦不到的,因為這樣不吉利,宮裡是不會準備的,一般來說,妃子,宮女還得考慮家人,即然必死,也得考慮自己死後的陪葬品,所以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殉葬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極其殘忍的制度之一,並且由來已久。早在商代時,殉葬制度便開始盛行。商人相信人死之後,靈魂會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所葬之地是另一個世界的居所,正是由於這樣的傳統觀念,很多奴隸主死亡之後,都會讓生前擁有的奴隸一起陪葬,以供死後繼續讓他們為之服務。


在我國曆代朝代中,均有殉葬的傳統,例如秦朝、漢唐、宋明等,但商朝時是使用奴隸陪葬,漢唐時是採用陪葬制度,即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貴等死後陪葬皇陵。等到明清時,便是讓妃嬪宮女陪葬。在明英宗時,明英宗因反對以人殉葬,之後明朝的歷代皇帝便沒有用人殉葬,殉葬制度終於消停了會。

但清世祖福臨入關之後,殉葬制度再次盛行,像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便有侍女殉葬,清世祖福臨死後也以人殉葬。殉葬制度長久不衰、屢禁不止,歷時幾千年,終於在康熙皇帝時期被徹底禁止。

殉葬制度歷史悠久,我國曆史上有哪些極其殘忍的殉葬事件呢? 眾所周知,秦始皇為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多次派遣徐福率眾多童男童女出海尋藥,不僅如此,還耗費巨資,動用十萬人歷時十幾載修建規模巨大的陵墓,即驪山始皇墓。秦始皇駕崩之後,秦二世下令將後宮婦女以及修墓工匠全部殉葬,人數多達數萬人。

離我們較近的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濮陽地區出土的一座古墓。古墓的主人是一位男子,但和其他墓穴不同的是,這個陵墓的四角均有一個盒子,裡面裝的全是小孩子的屍骨。並且經考古學家發現,這些孩子在生前的時候,便已經被人灌入了大量水銀,身上其他地方有多個挖口也被灌入了水銀,這些孩子的屍身歷時千年都沒有腐爛。所以便有人猜測是陵墓的主人想要利用童男童女的靈氣死後成仙。雖然只是猜測,但不管出於何種理由,這種做法都是極其殘忍、令人髮指的。

在朝代更替之際,皇帝駕崩需要嬪妃殉葬,有的妃子與皇帝感情深厚,心甘情願與皇帝一起入皇陵,但那些年輕貌美而又不甘殉葬的妃子又是如何的下場呢? 俗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對於皇帝死後孤苦無助的嬪妃也是通用的。皇帝命令你殉葬,就算你不想死也會有有人逼迫讓你不得不死。

逼迫的第一個方法便是自我了斷,明代殉葬的主要手法便是自縊、絕食。一般是在帝王死後,挑選一些嬪妃宮女,先讓她們吃飽喝足,然後將她們帶入一個宮殿內,鎖上殿門,並且幫她們準備好繩子,這些嬪妃宮女感到毫無生還希望之後,便會主動自我了斷。

第二個方法是被勒死,太監見嬪妃不願意死,為完成任務,便會幾個人合作將布條纏上妃子的脖子,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氣盡身亡。第三個便是活埋,皇帝死後,妃子便會一同下葬,墓穴裡四處密閉,沒有氧氣,久而久之,妃子就會缺氧而死。最後一個,也是最為殘忍的,便是灌水銀,將不願殉葬的妃子頭上鑿開一個洞,將水銀灌滿全身疼痛而死。

殉葬制度在我國曆時千年之久,期間數以萬計的無辜者因皇帝死亡被拉來陪葬。如果不依的話,便會被人用父母或姊妹的性命要挾,而殉葬者雖不願,但也毫無抵抗之法了。


夏目歷史君


不願意死的應該是大多數了,當然也可以說是全部,因為沒有誰願意為了一個死人去陪葬,但是因為他的皇上,你是妃子,這樣的一個特殊的關係,明白這一點的妃子一般會在皇帝駕崩之後自行了斷,這樣相對來說還死的痛快一些,不至於搞得亂七八糟,最後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所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死的方式。



封建王朝殉葬制度並不陌生,甚至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的時候都還有幾十人陪葬,可以說陪葬制度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最出名的殉葬應該是秦始皇的殉葬,秦始皇是統一了中國的皇帝,收納其他國家的妃子,古代後宮佳麗三千,到秦始皇這裡自己後宮加上別的國家的後宮應該有幾萬的佳麗了,但是幾萬的異國美女最後的結局居然是殉葬去了。



當然很多人是不願意死的,但是沒有關係,要你死還不簡單,所以就多種多樣的死法,除非自己死,不然都是比較慘的。第一種是活埋,活活憋死的,先把這些妃子用藥麻暈或者打暈之後一車一車的拉到陵墓之中,然後直接將陵墓封死,等這些妃子有意識的時候已經發現自己被活活封在裡面,其實在秦始皇時期除了妃子,還有很多工匠也是在陵墓中被封住而死。



第二種,勒死,一般會給機會讓他們自殺,就是給一根絲帶,子上吊,但是如果不上吊就會被兩個太監拉著絲帶繞著脖子直接勒死,還是比較殘忍的。第三種,也是最殘忍的一種,就是灌水銀,據說給這些陪葬的人灌水銀的目的是為了長久的陪著皇帝,因為灌入水銀之後身體不易腐化,帶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在裡面。



當然除了上面說的三種還有相對來說緩和一點的,比如用毒藥先集體毒死,然後直接把屍體拉走擺放到陵墓中去,所以才會出現陵墓中有整整齊齊的屍骨,這些都是先被殺死然後陪葬的。曾經還有皇帝迷信用孩子陪葬,據說是因為孩子更加純潔,天真,而方式也是最殘忍的灌水銀,生養孩子都不容易,結果就是皇帝的一句話,小命就沒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小


古代帝王駕崩後,都會有妃子殉葬,這些殉葬的妃子,一般都是沒有生育子嗣且位分不高者。

通常,這些妃子都極其年輕貌美,也只有這樣的妃子才有資格給帝王陪葬。

但在清朝時,有一位殉葬者卻是生育了子女且位分高者,她就是大清努爾哈赤的妃子、王爺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

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一個都十分出色。

很多史學家認為,若努爾哈赤將皇位傳給多爾袞,那阿巴亥就會是太后。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留下任何傳位詔書,多爾袞也因年紀、資歷不如皇太極而失去帝位。

阿巴亥的兒子都無緣皇位,按照慣例,阿巴亥要改嫁給下一任皇帝。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皇太極和代善一起逼阿巴亥為皇太極殉葬了。

學者認為,作為努爾哈赤死時陪在身邊的妃子,阿巴亥很可能有努爾哈赤的傳位口諭,而且皇位很可能是傳給其兒子多爾袞的。畢竟努爾哈赤生前最寵愛的兒子,就是多爾袞。

可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有皇帝的口諭,阿巴亥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兒子順利繼位。她最聰明的做法是假裝不知道口諭先保命,等多爾袞勢力壯大以後再做考慮。

可聰明的皇太極為了避免這種可能的發生,做出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決定:讓阿巴亥陪葬。

畢竟,只有如此,弟弟多爾袞才完全沒有和他競爭皇位的資格。

但阿巴亥位分高且生育了子嗣,是不符合殉葬條件的,所以,阿巴亥自己自然也並不同意殉葬。

但到了這種時候,生死早已由不得她了。接下來阿巴亥的遭遇,大約就是天下所有不願意殉葬的妃子的下場了:她被皇太極派人用白綾活活勒死了。

說到這,想必讀者也明白了,不願殉葬者不僅不可能活而且還會死得更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