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人是怎麼控制疫情的?

曾豆兒豆兒


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及生產力的低下,那時的人們無法理解疫病的產生原因、傳播途徑及防治手段,就將其歸咎於鬼神作祟所致,以致造成巨大傷亡。

橫掃歐洲的黑死病,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瘟疫。這場爆發於14至15世紀的大瘟疫,奪取了歐洲無數人的生命,整個歐洲有2500萬人死於黑死病。

黑死病就是淋巴腺鼠疫,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其病因,它的特徵是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被感染者會在劇烈的疼痛中慘死,所有的大城市幾乎十室九空。

當時的人們對鼠疫並沒有什麼認識,以為這是上帝的懲罰。人們拼命的祈禱,希望上帝能解除他們的痛苦,然而疫病扔迅速蔓延,人們開始想出各種怪招。

比如禁止病人白天睡覺,須飲酒吃水果,肥胖者應坐在室外曬太陽。總之,大部分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清心寡慾。直到近代,鼠疫等病才得到有效控制。

從歷史記載來看,我國古代的疫病也呈多發趨勢。古代將具有高傳染性的疾病都統稱為疫類,史料文獻中的記載如下:

疫者,以其延門合戶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瘟疫論》

我國古代最早記載的疾疫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曾爆發大疫。從漢代開始,我國的疫病記載出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兩漢疫病共有13次,流行年份約為20年。

魏晉南北朝時共有17次,流行年份約為40年。到了明清時期,疫病出現暴增趨勢。在明朝276年間,疫病流行年份約為118年,幾乎每隔一年就有一次疫病。

清代則更為瘋狂,記載的疫情高達134次,平均兩年一次。隨著人口的日益增長,疫病中的死亡人數也在劇增。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是金朝時期的汴京大疫。

五十多天的時間裡,汴京城抬出死者九十多萬人。在先秦時期,人們幾乎不瞭解疫病的原因。通常認為是瘟神作祟,或是陰陽不合所致,該認識持續了很久。

直到宋代,人們才提出癘氣說。所謂癘氣,是指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疾病。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疫病的傳染性,但並不清楚疫病傳播的是病毒和細菌。

明代的瘟疫危害最大,永樂年間約有十萬人死於疫病,正統年間約有四萬人,景泰年間約有兩萬人,正德年間約有九萬人,萬曆年間死亡人數更是十室九死。

崇禎年間瘟疫更猛,死者無數。清代的瘟疫主要是鼠疫、天花和霍亂,其死傷程度絕不亞於明代的疫病。儘管死亡人數都很大,但明清已經有疫情控制手段。

主要手段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官府組織醫官全力救治。自唐代以後,朝廷組織防治瘟疫就已成為制度。地方官員全力配合醫護人員,免費發放中藥,並開倉賑濟,明清則更是如此。

感染疫病人員,由官府負責食宿與醫治。根據疫情等級,由醫官配置湯藥或膏藥,給患者按病下藥。有時太醫院也會參加,民間也會自發組成免費的醫療隊。

其二是宣傳防疫常識避免傳染。清代道光年間,有中醫就提出用水消毒的方法。晚晴在霍亂的防治中,對環境和食物消毒提出要求。比如增加水洗及多通風。

對於人們的日常排洩物,通常要敷上細碳屑。對人口比較稠密的城市,加強對垃圾和糞便的處理。對任意傾倒垃圾者,官府通常會給與重罰,甚至會被關押。

其三是及時隔離控制疫情蔓延。古人很早就懂得對染病人員進行隔離的道理,唐朝時已有麻風病的專門收治機構。古代隔離有兩種方式,一是收容式的隔離。

唐代時的收容機構叫“癘人坊”,宋代時的收容機構叫“安濟坊”,明清時又設立“避痘處”。二是強制性隔離,即將傳染病人強制集中到某一處進行隔離。

其四是妥善安排解決流民問題。古人很早便意識到伴生性疫病的爆發原因和危害,災害致使流民增多,加上古代生產力低下和交通不便,賑濟主要在城市中。

這種情形造成大量流民湧向城市,從而導致傳染病爆發。古代通常採取分散人口,掩埋屍體,防止疫病的爆發。因瘟疫而死者,都由官府來承擔掩埋的重任。

其五是進行相關的檢疫與免疫。人員檢疫主要出現在清代,早期的舉措只是將患天花病者遷移隔離。清代海港檢疫制度是在同治年間確立的,主要防止霍亂。

光緒年間,廣東鼠疫爆發,上海海關對所有旅客進行體檢,並要求旅客提供“免疫通行證”。公共租界被徹底打掃,建立了相關的消毒站,避免疫情的蔓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措施,如完善醫療機構,推廣醫學知識以及破除迷信等。總之,古人在疫病控制上,並非完全是束手無策,防治手段也是很多的。


野史也是史


我今年已經六十八歲了,我也是聽前輩老人們說的,在很早以前我們這裡的鄰村也發生過傳染病疫情,那個時候傳染也是很快的,醫學不發達,不像現在醫學這麼發達,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過去就只能靠自己了,主要就是隔離,因為舊社會交通不方便,沒有車,只能靠兩條腿,所以哪裡一有傳染病,外村的人自己就不去和他們接觸了,所以隔離是最好的辦法,在加上過去有些懂點醫術的中醫也會鄉親們出謀劃用中藥預防,總之能把疫情控制住就好!


農村老崔


辦法很簡單。古代人口流動性小,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出村,官府把關隘城門一關,疫情就控制住了,肯定不會發展成全國性的瘟疫。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吃中藥,藥能治癒則治癒,如不然,就只能等瘟疫自己消散了。至於染病者能活下多少人,全看病毒有多強。這個時候一定要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差異,因為很多人光靠自身免疫力就能頑強的活下來。

簡而言之,古人對瘟疫的控制手段,就是簡單的“防”和“堵”。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裡推薦一部電影《大明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到了近代,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官府能做的工作比古代多了一點。但如果沒有針對瘟疫的特效藥發明,官府對瘟疫的控制,仍然只能是防堵為主,沒有更好的辦法。

舉例子說——“1910年東北鼠疫事件”。



1910年10月底,黑龍江省滿洲里的一家客棧連續出現客人突然暴死事件。死者無一例外都是先發燒,然後咳嗽不止加吐血,最後因為呼吸困難而死。死掉的人,皮膚渾身都會呈現黑紫色,異常恐怖。

PS:這場鼠疫源自沙俄,但沙俄方面沒做合理控制措施,導致不少中國礦工染病,所以最先出現鼠疫的地方就是位於兩國邊境線上的滿洲里。

客棧老闆被嚇壞了,再加上客棧頻繁的出現客人突然暴死的現象令客棧兇名大盛,無人再敢住。於是老闆決定關店,先回家過年。

但是,最吊軌的一件事情發生了!

客棧老闆回家不久,也突然暴斃身亡。親戚們為老闆停屍五天,舉辦喪禮。結果喪禮還沒辦完,客棧老闆老家村子裡便不斷有人病倒,乃至暴斃而亡。

最後,整個村子在不到一週時間內就變成了鬼村,到處都是呈現黑紫色的屍體。

看到這裡,現在正在家“閉關”的朋友應該都能猜到下面會發生什麼事情了——由於這是傳染病,每一個接觸到感染者的人都有幾率成為病毒的攜帶者。所以這場瘟疫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很快就從滿洲里,蔓延到了黑龍江全省。


1910年11月6日,哈爾濱的一位鐵路工人突然高燒不退。兩天後,工人死亡,事後被確診為鼠疫。

由於該名工人生前與很多人都接觸過,所以不久後,幾乎是一夜之間,好多哈爾濱家庭都是全家突然暴斃。就連負責維護現場和處理案件的警察、醫護人員也紛紛染病倒下。

轉瞬之間,鼠疫就像是開閘了的洪水,迅速在哈爾濱蔓延開來。

截止到1910年12月初,哈爾濱每日死亡人數達到一百多人。

注意,這只是一天的死亡人數。

哈爾濱“淪陷”不久後,1911年1月初,長春和瀋陽先後“淪陷”。僅僅20多天,鼠疫就傳遍了整個東三省。平均每月死亡一萬人,很多家庭都是舉家暴斃,直接被病菌滅門。

更可怕的是,由於當時的東北是全中國的工業中心,建立了全國最發達的鐵路網絡,瘟疫可以沿著鐵道網迅速蔓延到關內。所以東三省總督錫良向朝廷呈遞的奏摺裡,稱東北疫情:“如水洩地,似火燎原”。

希望朝廷趕緊想辦法,否則過不了多久,京城就淪陷了。



疫情如此兇險,勢不可擋,清政府高層當然不敢怠慢。所以沒過多久,由外務部右丞相施肇基極力推薦的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博士便成為了治理這場鼠疫的總負責人。以全權總醫官身份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伍連德先生帶著一個助手抵達哈爾濱,當天夜裡,他就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區域進行深入調查。

其實早在1910年11月8日第一例鼠疫患者死亡後,死者那極其明顯的死狀立刻就讓在哈爾濱工作的沙俄和日本醫學專家聯想到了鼠疫。並且次日通過化驗也確認了這一結果。

所以此時此刻,擺在伍連德面前的,不是確定這場瘟疫是否是鼠疫,而是鼠疫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應該如何防堵?

不找到鼠疫根源,防疫就無從談起。

在伍連德調查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東北當地政府聽從了日、俄醫學專家的意見,全東北範圍內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老鼠行動。因為當時的世界醫學界普遍都認為鼠疫是跳蚤從老鼠身上再傳播給人類的,比如當年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就是這麼傳播的。所以日、俄專家便認為只要打死老鼠,就能掐斷瘟疫源頭。



然而事實證明,日、俄專家搞錯了方向。東三省官民幾乎把耗子抓絕種了,可瘟疫蔓延的現象並沒有得到遏制。

瘟疫源頭不是老鼠,那又是什麼呢?

後來伍連德通過實地瞭解,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消息——很多人與患者沒有發生過身體接觸,可依然會被感染。

前面說了,傳統鼠疫是通過跳蚤這個中介間接傳染到人體身上的,所以傳統鼠疫要想擴散開來,被感染者與源頭感染者之間,一定會有身體接觸。可是,伍連德現在發現的信息卻推翻了這一結論。於是這讓伍連德開始有了一種猜測——這不是一般的鼠疫,而是一種變異過的,更兇險的鼠疫,它脫離了接觸傳播的限制,可以通過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具備人傳人的能力!

而且伍連德通過對傅家甸區域的土撥鼠皮毛採樣化驗,也證明了自己的猜測。這就是新型鼠疫,而不是傳統鼠疫。

PS:沙俄人和東北人都喜愛穿貂皮,但野生貂太少,於是就有很多人用土撥鼠的毛皮來代替貂皮。伍連德經過化驗,得出了這場鼠疫的源頭就是來自土撥鼠的皮毛。



有了調查結果,伍連德很快就向上級彙報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比如做隔離,給每個醫護人員配發口罩等。

然而,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卻受到了日、俄專家的反駁。他們認為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完全是無稽之談。人與人之間沒有身體接觸也能傳染上鼠疫?開什麼玩笑?

為了反駁伍連德,法國醫學專家梅斯尼決定進行實地調查。他於1911年1月5日前往中東鐵路醫院探視鼠疫患者。在進入傳染病房之前,梅尼只穿戴了白色工作服、帽子和一雙橡皮手套,並未戴口罩,就直接對四名患者進行了診察。他絕不相信鼠疫會通過呼吸或唾沫傳染。按傳統鼠疫的傳播方式,他是絕對安全的。

然而事實證明,伍連德的結論就是對的,這就是一種經過變異後的新型鼠疫。梅斯尼在接觸患者後不到三天,就突然出現低熱、頭痛、寒戰的情況,並在次日清晨出現咳嗽和痰湧。儘管梅斯尼第一時間入院治療,注射了抗鼠疫免疫血清,但仍然醫治無效,最後暴斃而亡。

梅斯尼死後,整個世界醫學界譁然,大家都不敢再質疑伍連德,於是關於控制鼠疫,也就按照伍連德的方案正式全面展開了。

首先,清政府下令,封鎖山海關,並在山海關外設立三道軍事防線。從1911年1月13日開始,任何人出入山海關,都必須要先在軍人的看守下滯留5日,待確認無恙才可以放行(當時鼠疫的觀察期是五天)。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其次,東三省總督下令,從1911年1月14日開始,南滿鐵路與東清鐵路停止運行,最大程度減少人員跨區域流動。

其三,所有人都配發口罩(伍連德發明了一種因地制宜的棉紗口罩,佩戴方法和如今流行的主流口罩基本相同),而且強制要求佩戴,不戴口罩者直接抓捕。


其四,嚴格控制人員竄門現象,尤其是哈爾濱鼠疫最嚴重的傅家甸區域,被劃分為了四個小片區,這四個片區的老百姓分別配發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口罩。警察通過口罩顏色不同,控制不同區域內的老百姓相互竄門。

應該說,這是非常科學的防疫制度。


不過,儘管當時在伍連德佈置並實施了各種科學的防疫措施,但疫情沒有得到遏制,繼續愈演愈烈。

防治措施沒有效?老百姓紛紛質疑,以至於人心惶惶。一種恐懼和絕望的心情在民眾中間蔓延開來。

伍連德認真審視整個防控措施,終於發現還存在的一個漏洞,那就是死者的屍體。因為鼠疫桿菌可以在屍身上存活很久,如果不把屍體處理好,鼠疫不會結束。

起先,伍連德想把屍體做深埋處理。但當時是深冬季節,天寒地凍,積雪達七寸高,不可能挖開土地埋葬。而如果等著春天雪化了再讓死者們入土為安,到時候鼠疫又會傳播開來,導致東三省再度“淪陷”。

於是深思熟慮後,伍連德奏請朝廷,請求以焚燒屍體的方式徹底斷絕鼠疫。

按中國傳統文化,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不能安葬就沒辦法見祖宗,把遺體燒了,這是大不敬的事情。並且一次性要焚燒幾千具屍體,這是絕對不能讓人接受的事。

所以伍連德的這個提議一經傳開,立即就遭到了當地百姓甚至是地方官的一致反對。

不過好在當時遠在京城的攝政王載灃沒有猶豫,他準了伍連德的奏陳。於是在有了朝廷支持的情況下,東三省所有感染鼠疫的死難者遺體全部被焚燒。這是當地,甚至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集中焚屍行動,烈火足足燒了幾天才熄滅。

遺體全部焚燒後,奇蹟出現了。

從1911年2月20日開始,東北所有采取了隔離措施的地區,死亡人數全部出現下降。

這是疫情開始以來的首次。

到了1911年3月1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首次出現了零死亡!

此時距離而距離伍連德下令焚屍的那天,剛好過去一個月,距離清政府封鎖山海關,過去了47天。

從3月1日到3月底,整個東北,再也沒有出現新的死亡報告。

沒有出現新的死亡報告即說明,席捲了全東北,導致數萬人死亡的鼠疫,得到了控制。



總體而言,傳染病有三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這兩個要素,會因病毒的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是什麼病毒,其對人類的傷害是一樣的。

換而言之,如果出現傳染病,你我他,大家都是易感人群。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所以一旦出現傳染病,大家要做的就是儘量配合組織,一定要戴口罩,儘量不出門,切斷傳播途徑。只要大家別瞎恐慌,聽從安排,過了這個時期就行了。

千萬別傳謠,別傳謠。也不要崇古貶今,覺得古人就能有什麼好辦法。


Mer86


不要低估古代人的智慧,古代雖然醫療條件落後,但是也是儘可能的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對疫情進行控制的。

我國周代就對瘟疫有了記載,是世界上明確有文字記載瘟疫最早的國家之一

關於瘟疫在我國史料中很早就有了記載。

比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呂氏春秋·季春紀》中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我國史料及醫書中記載的瘟疫實際上就是現在官方術語傳染病。

疫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又稱做瘟疫。瘟和疫同義,均指傳染病。顧名思義“瘟”字與氣候升溫有關。

《黃帝內經》之《素問·本能病》篇說:“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疫”。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瘟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

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係,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可以說我國古代在很早就知道傳染病的危害了,而且對其成因及危害有了非常詳盡的描述,對比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氾濫的時候大部分歐洲人認為是上帝的懲罰,高下立判。

古代醫書對瘟疫的治療及預防有詳盡的描述

古代中醫藥學在與溫疫長期的鬥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支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就是瘟疫雖然可怕,但只要提升人體免疫力,瘟疫病毒就難以攻破人體防線。同時還指出“避其毒氣”,就是讓我們要避免接觸傳染源。這些現在傳染病的預防大同小異。

明朝醫家吳又可對溫疫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探討。他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上面說的吳又可就是電影《大明劫》裡的那個醫生。

其實仔細翻看古代醫書,對瘟疫有不少詳盡的介紹以及方子,中醫和現代醫學是相輔相成,雖然有缺陷但也是不斷進步和改進的。

古代官方及民間對瘟疫的防治手段

古代王朝在穩定階段對於疫情是非常重視的,因為農耕社會,勞動力就是第一生產力,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一、隔離法很早就被我國用於治療瘟疫。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氾濫,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歐洲人才想到隔離患者,而我國在很早就用到了隔離法。

我國早在先秦時已出現了將傳染病人隔離的現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政府在給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專門騰出空房子來安置患者。

可見早在先秦、兩漢時期,我國就對瘟疫採取了隔離法,可以說領先於當時各國。

二、用藥劑診療。光隔離肯定是不行的,治療瘟疫的藥劑是少不了的,我國古代朝廷在瘟疫之年基本都有給民間免費提供醫書、藥方的做法。比如著名的中醫典籍《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要濟眾方》、《集驗方》、《四時攝生論》等所載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薦的,其中有不少方子現代中醫仍在使用。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臨安出現瘟疫,朝廷推出了“柴胡製藥”,這是一種類似現代中成藥“柴胡飲沖劑”的成藥,相當有療效,史載“活者甚眾”。

再比如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五月,京城暴發“疾癘”,嘉靖皇帝親自檢驗、創制“濟疫小飲子”方,散發給民眾,效果也相當好。

三、將死者填埋,防治瘟疫擴散。在我國古代也很早就認識到死去的瘟疫患者也是傳染源,這些人必須填滿。一般就由當地官府出資,出錢讓人填埋屍體。比如北宋仁宗年間,京城大疫,仁宗趙禎就下詔,掩無主屍,賜給棺材:“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寧宗趙擴,在流行病發生時也曾向貧民及疫死的軍人家屬賜藥、發棺殮費。

四、注意個人衛生,保護水源。說到這裡我又要說道黑死病了,不是我黑當時的歐洲人,當時歐洲人根本沒有意識到瘟疫和水源汙染,骯髒的動物有聯繫,而我國古代很早就開始對飲用水源的保護,水井就是中國古人保護飲用水源而發明的,古人還會給井加欄、上蓋,以防止蟲、鼠、人掉入。

五、禁止食用病死、被汙染等問題畜禽肉。早在我國東漢時,不食死、病畜肉、魚肉成為民間常識。當時的醫學專家、中國古代“醫聖”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記,不少都是飲食禁忌:“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可見古代中國人是很智慧的,除了沒有現代醫學知識外,對疫情的瞭解和控制實際上已經達到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了。

古代由於醫療技術、科技水平限制,大疫的破壞依然很嚴重,尤其是亂世中瘟疫殺傷力驚人,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科技、醫療水平高度發達,疫情的危害已經大大減少了,而且對疫情的控制也得心應手了。


我家的貓叫皮蛋


古代醫療水平非常落後,三年就有一次小瘟疫,十年就有一次大瘟疫,死亡率非常高,比如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因為瘟疫在一年中就死了五個。那麼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中國人是採用何種方式來防治瘟疫的呢?


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

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


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其次,接種減毒疫苗。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痺疫苗和麻疹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

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第三,對傳染病進行隔離。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

公元242年,晉代名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談到天花病時記載:

“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

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戰爭中由俘虜帶到中國,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國稱為“虜瘡”。由於其傳染性,天花隨後在中國逐漸流行。

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第四,建立防疫管理。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護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護要參加治療。

第五,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

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水質量的判斷和分級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藥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第六,改善公共衛生環境。

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汙染水源。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者”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製,逐節相連,可以排洩汙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

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第七,普及醫學知識。

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

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

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

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藥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藥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註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

第八,朝廷在疫區免租賑災。

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

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補貼,中央政府通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各個朝代都有過在發生大疫後,政府官員還到疫區巡視,安撫百姓,或開倉賑濟,或派遣醫生施藥救之。地方官府辦的“蕙民藥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九,重視災後安置。

歷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致使妻離子家破人亡,出現“萬戶蕭條鬼唱歌”的悲慘狀況。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

西漢時期,漢平帝曾下詔,按每家死於瘟疫的人數賜與不等的安葬費。

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

唐玄宗在大疫其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

唐文宗時規定,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遺孤,如不滿是十二歲,一定要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這些措施和做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護生命,還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會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是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國古代一共發生了321次瘟疫,由於中醫的有效治療及預防,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西班牙大流感 、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厚德載物49847


提到瘟疫,就想起了十四世紀中葉席捲整個歐洲的黑死病,2500萬人喪生於此。大多數史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就是當時稱霸全球的蒙古大軍。黑死病就是鼠疫,常通過鼠蚤叮咬(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將動物身上的病菌傳播給人類。

既然蒙古大軍能將病菌帶入歐洲,那麼華夏大地能倖免嗎?史載,元明時期,中原災害瘟疫頻發,除了受到寒冷氣候(小冰河期)的影響,蒙古沙鼠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據統計,大明國祚276年,有疫情的年份竟有118年,佔比高達43%。其中,爆發在萬曆年間的疫情更是令人髮指,據專家估計,1580年,山西、北直隸和河南三省的總人口大概2560萬人,然而到1588年時,大概還剩下1300萬人,死亡率高達40%多。

據專家分析,這次大瘟疫實則就是鼠疫,1571年大明重啟明朝和蒙古的邊市,同時,部分中原農民遷居蒙古草原,無意中入侵了蒙古沙鼠的棲息地。慢慢地,攜帶病毒的鼠蚤從老鼠身上跳到人類身上。大約1580年,山西率先爆發瘟疫。儘管大明立刻關閉了馬市,然而疫情已經向中原蔓延。1587年,京師瘟疫盛行,到了1588年,山西、陝西、河南及南畿、浙江等地同時發生饑荒和瘟疫。

死傷人口如此之多,是因為就當時的醫療水平,根本就不知道那是鼠疫,因此大明朝廷也沒有太好的措施來阻止疫情的擴散。但是面對這樣的災情,朝廷也並非無動於衷,那麼,他們是如何來應對疫情的呢?

1)古時候,人們常將自然災害瘟疫等看作是老天對執政者的警示或懲戒。因此,皇帝往往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同時要求朝廷官員修身反省,力懲貪官,清理冤案,減免賦稅,賑濟撫卹百姓。除此之外,還暫停宮廷舞樂,總之是期望老天看到執政者的悔悟,從而能早日撤回懲罰。

2)自洪武年間,朝廷為了應對多發的疫情,便在多地設有免費施藥、施診的惠民藥局。而在京師,朝廷則會精心挑選太醫,分別駐紮在京城內外,診治病人,發放藥材。據史載,明世宗親自制訂治療瘟疫的“小飲子方”,命令禮部刊行。

3)隔離。年來水旱作災屯,疾疫家家盡掩門。鑑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人們還沒認識到鼠疫為何物?但已經清楚的意識到,只要接觸患者就容易被傳染,因此,便自發地通過禁足來隔離外部的傳染源,從而保護自己及家人。

等到1911年的滿洲鼠疫爆發時,伍連德雖然引進了西方的防疫方法,但顯然對鼠疫還是束手無策,除了簡單粗暴地將疑似病例隔離在官辦的疫情醫院。據說,先喝碗小米粥,接著泡20分鐘的冷水浴,再換上薄棉襖。一頓操作猛如虎,是個人也該發燒感冒了,於是病情確認,從此,與外界隔絕,沒有任何取暖設施,臉上撒上石灰,地上鋪上石灰,病人就躺在冰冷的地上等死。病人死後,被統一深埋。

此舉後來遭到很多家庭的抗議,人們不想被如此殘忍地隔離,便刻意隱瞞家中的病人不上報,等到死後,才將屍體扔到外面。當然,這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也許能保住一條命,但是也有可能因此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因此,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古代,甚至是遇上新病菌的現代,隔離仍是上上策,至少可以阻止疫情的迅速擴散。


讀春秋思無忌


公元165年的羅馬,一位名叫阿里斯蒂德的貴族青年在日記中,記載了一場橫掃羅馬帝國的瘟疫,他本人也未能倖免。
阿里斯蒂德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患有諸如腸道紊亂、偏頭痛、黏膜炎等疾病,突如其來的瘟疫讓他的健康狀態雪上加霜,他感覺到“一種膽汁混合物的可怕灼燒”,隨之而來的是喉嚨潰瘍刺痛、嘔吐、身體生瘡等症狀。
用今天的醫學觀點來看,這種可怕的疫病很有可能是“天花”,它帶走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注:關於具體的死亡數據,史學家們估計在150萬-2500萬之間),羅馬世界的命運也被徹底改變。由於當時正值安東尼家族治時期,所以又稱“安東尼瘟疫”。
在近2000年前醫療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從民間到羅馬統治者,人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控制疫情的蔓延。
公元前5世紀,著名的學者兼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體液說”,認為人的身體是由4種不同的液體組成的: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分別對應不同的身體器官,病症的產生就與體液息息相關。
幾百年後的羅馬,“體液說”仍然是主流的醫學理論,“偉大的蓋倫”醫生是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在他看來,安東尼瘟疫主要是膽汁質過多所致,患者身體上的黑色皰疹、黑色糞便等為他的這一觀點提供了支撐。

根據凱爾·哈珀在《羅馬的命運》一書中的記錄,在體液說的理論支持下,蓋倫醫生嘗試過多種“藥物”:高地牛的牛奶、亞美尼亞的泥土、男童的尿液,還試過讓患者含服某種液體乾燥劑。

那位不幸感染的貴族青年阿里斯蒂德接受的治療,包括了手術(在胸腔開刀)、用杯吸工具吸出體內部分血液,身體上遭受了極大的痛苦。

“體液說”和蓋倫醫生的嘗試在今天看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但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已經是能夠做到的最大努力,阿里斯蒂德等少數幸運兒在安東尼瘟疫中活了下來。

02 祭祀:阿波羅與阿斯克勒庇俄斯

對於古羅馬人來說,瘟疫流行不光是疾病本身那麼簡單,還有著宗教上的意義。

在他們的神話體系中,有兩個是疾病有關的神明:

一個是阿波羅,他是典型的融合神,兼具光明、預言、音樂、醫藥等多個職責。

另一個是宙斯之子阿斯克勒庇俄斯,他手持雙頭蛇杖,是一位醫術精湛的神明。

當時的羅馬人傾向於認為,“阿波羅是射出瘟疫之箭的弓箭手”,安東尼瘟疫是神明震怒的結果,應對之策是要進行各種宗教祭祀活動。這種觀念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對於飽受瘟疫困擾的羅馬人來說,是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他們的恐懼找到一個出口。
在具體的做法上,羅馬人在石板上刻上銘文,在隨身佩戴的飾物上刻上辟邪的咒語,祈禱神明能夠驅散邪惡的瘟疫。在另一些地區,流行過獻祭、祭酒、燻蒸等方式,人們用自己能想到的各種宗教儀式,試圖與強大的瘟疫進行抗爭。

03 瘟疫之後:疫病與制度的“韌性”

安東尼瘟疫摧毀了一座座曾經繁華一時的都市,無數人在痛苦和絕望中喪生,是羅馬帝國曆史上一次慘烈的災難。但安東尼瘟疫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次瘟疫肆虐於羅馬版圖的疫病,之後的西普里安瘟疫、查士丁尼瘟疫等,讓羅馬帝國數次經歷生死考驗。

好在羅馬帝國自身有其“制度韌性”,在安東尼瘟疫過後,人口和經濟生產能夠迅速恢復。

所謂的制度韌性,是指在內外環境發生劇烈變動時,體制和制度能夠靈活地提供支持。

而在2世紀的羅馬,疫病流行時,農業生產被迫中斷,這時城市中的糧食儲存設施、政府平抑糧價等救濟制度,以及民間的儲備習慣等,使得人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這樣的制度韌性,也正是羅馬帝國在數次瘟疫中得以倖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凱爾·哈珀《羅馬的命運》。
注:圖片來自網絡。

櫻汐筆談


古代的醫療水平非常差,一旦爆發瘟疫,再加上交通落後,政府反應速度慢,在古代十室九空的現象就很容易發生。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大型瘟疫,也造就了很多名醫,甚至一些醫生在古代的藥方在現代還在使用。

例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中就描述了許多傳染性疾病的不同治療方法,直到現在,日本還在用張仲景的藥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疾病。

而導致疫情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數都在天災發生之後還有戰爭等。

古代是怎麼防止疫情的呢?

不治己病治未病

早在2000多年前誕生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未發病之前先治病,這種治療方法被現代醫學家認定是最有效的預防疫情的發展。

早在公元前10世紀我國就已經發明瞭疫苗,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裡的痘漿和痘瘡結痂,或者是天花病人穿過的衣服去感染未患天花病的人,由於這種感染的天花比較弱,被接種人體內會對天花產生防禦性反應,獲得天花的免疫力。這種方法後來傳進西歐,促進了現代免疫醫學的誕生。

衛生

古人非常注重衛生,秦朝就曾有刑法規定:不允許隨地扔垃圾,衣冠不整面容不潔的人同樣會受到刑罰,並且在城市地下設立下水道。而西方因為沒有相關衛生條令,導致糞便滿天飛,造成了瘟疫頻發。

隔離

公元2年,青州發生瘟疫,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考古學家還發現,早在漢代就有了專門用來隔離患者的區域。

中醫

在古代瘟疫爆發之際,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對治療疫情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分內治與外治,內治指的是各種草藥,外治指的是針灸、艾灸等,許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消毒與焚燒

消毒和焚燒可謂是古代減少瘟疫的兩大法寶,利用生石灰把細菌殺死,然後把因病而死的人焚燒成灰埋在土裡。

據統計,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我國一共發生了321次瘟疫,由於中醫的有效治療及預防,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西班牙大流感 、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調侃歷史


瘟疫,從來都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瘟疫就像一個幽靈,時不時悄無聲息地光臨,收割一眾易感生命後,在人們的驚恐中驟然離開。

關於瘟疫的記載,最早可以贅述到周朝,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啥意思?周禮上說,瘟疫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呂氏春秋說,氣候反常的時候,則瘟疫容易橫行。

這話太正確,華夏大地,今年是一個絕對的暖冬,於是鋪天蓋地的疫情就來了。

那麼,古人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第一招:隔離

古人不傻,很早就知道,隔離是個好辦法。

《漢書·平帝紀》中就記載道:“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意思很明顯,專門設定空房子,將其隔離。從兩千多年前的操作來看,對於疫情的控制,隔離已經是廣泛使用了。

關於隔離,其後歷代也都有廣泛記載,《晉書王彪之傳》記載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

有3人患病的家庭,官員不能上朝。看來朝廷非常重視傳染病,擔心大量官員被傳染,或者皇室成員被感染。不得不說,古人的方法是有效的。

到了後期,隔離還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明代蕭大享《夷俗記》中詳細寫道,一旦患傳染病,不管是父母,還是兄弟妻子,統統不能相見。

清代有個牛人叫熊立品,他寫了一本很牛的書《治疫全書》,裡面寫得很詳盡,不僅要隔離病人,而且不能接觸患者衣物,甚至在抬死者棺材時都要 注意,不要接觸,哪怕是至親之人。

總之,隔離是古代控制疫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早期隱瞞疾病,沒有隔離的人家,一死就是一家。沒有進行隔離的村子,一死就是一片,端的是恐怖至極。

藥物治療是古代最常用的控制疫情的方法,藥物有吃的丸劑,有中草藥湯,有藥粉噴到身上的,也有隨身攜帶的(像荷包一樣掛身上的)。

東漢晚期,因為當時疫病橫行, 死傷無數,有一個郎中的家族死去了三分之二。看到慘狀,再看到有庸醫昧良心掙錢,於是,此郎中潛心研究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對當時的疫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沒錯,這個郎中就是張仲景,中華五千年非常出色的一代中醫。

隋朝巢元方寫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預防的概念,服用一些藥物,使用一些手段,可以提前防治瘟疫。這是現代防疫學的概念,古人智慧確實在線。

之後,到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也有不少抵抗各種疫情的方子,特別是對肺結核的傳播和控制,書中有一些明確可操作的方法。

到了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寫道“飲屠蘇酒以闢瘟疫邪氣”,這是一種用酒防治和控制瘟疫的,這酒的發明者是華佗。

總之,古代的藥物,是控制瘟疫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

第三招:燒燻、蒸燻方法

燒燻方法,現在還在用,比如燒醋來防治疫情擴大,特別是防治流感,常常用到。還有燒艾葉,或者點燃其它薰香,來達到一定作用。

燒燻方法,古代用的更加普遍,到處都是。

《周禮·秋官》記載道“凡驅蠱,則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燻之,凡庶蠱之事。”啥意思?可以點燃莽草、嘉草等,起到燒燻驅蠱防病。

這樣的記載,《本草綱目》當中也是寫的很清楚:“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這話很好理解,在瘟疫流行時,將病人 衣物進行蒸燻,一家人可能都不會被傳染。“甑”就是一個蒸饃饃的用具。這個原理其實就是高溫消毒。

第四招:飲食和衛生

對於疫情的控制,飲食和衛生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點。就像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鼠疫能擴展如此大,和飲食衛生有很大關係。


在黑死病的中後期,百姓再也不喝生水,只喝燒開的水。對於肉類,沒完全熟,也是不吃的。對於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洗澡,將居住和生活環境儘量保持清潔。

清朝王孟英寫了一本《霍亂論》中,裡面詳細寫道:“人煙稠密之區,疫癘時行,……故為民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積汙,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濁,直可登民壽域。”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要保證環境的衛生狀況,河水要及時疏通,井要多打幾口,喝的水一定不能受汙染。

各種歷史故事告訴我們,飲食和衛生的控制,是古代控制疫情的關鍵之一要點 。

第五招:適當處理疫病患者屍體

當一個人患了疫病之後,他的身體就成了病毒或細菌的故鄉,成了病毒或細菌撒歡的地方。人活著,病毒或細菌在。人死後,病毒或細菌還在。

該如何處理屍體呢?

古代,大多數人死後是要土葬的。

但是,對於患了疫病而死的人,一定要焚燒屍體,然後將骨灰深埋,埋了後再撒上石灰,總之,屍體一定不能再次成為傳染源。

對於死者住過的房間,一律做消毒處理,主要的方式還是遍灑石灰,等疫情沒有了,房子收拾乾淨,才可繼續使用。有些人家甚至其後一直不用。

整體盤點,古代對於疫情的控制,主要是採用這麼幾方面:一是採用隔離法,二是採用藥物法,三是採用蒸燻法,四是關注飲食和衛生,五是合理適當處理屍體。


藍風破曉


如果說古代發生了瘟疫,這個東西在古代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政府沒有任何有效的措施來控制瘟疫的發展,就比如說朱元璋的父親母親都是由於當時明朝初年的鼠疫而去世的,所以說除了隔離之外,政府和國家沒有辦法研製出特效藥,只能任由事態的發展,不過這種病毒它的發展是有周期性的,它總會凋零,但是總是以幾百萬人的死亡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