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秉燭讀春秋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此人名叫張昶,是宛平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的經歷頗為奇特,他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作為大元朝的高官,長期定居在大都,和朱元璋素無來往,一次偶然的出使任務,將他和朱元璋的關係糾集在了一起。

元朝末年,各地義軍突起,四處狼煙,元順帝看到武力鎮壓效果不明顯,於是就聽人建議,採取懷柔政策,打算招安各地的義軍,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元順帝選了幾個能人帶著幾個使團,去招安各股義軍。

招安不成被反招安

張昶就帶領著一支使團,首先去見浙東義軍領袖方國珍,結果方國珍一點面子不給,折騰了半天毫無進展,沒辦法,張昶只好去招安朱元璋。

此時兵荒馬亂,盜匪四起,這麼遠的路,想要安全到達談何容易,張昶靈機一動,就把隨從們扮做發喪的隊伍,披麻戴孝,將符節和文書、財寶放進棺材,一路走、一路哭,竟然順利到達金陵,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聽說他是抬著棺材來的,對張昶的智謀所震撼。

只不過,此時的元朝已經分崩離析,馬上就可以瓜分大元的天下了,朱元璋當然不想招安。

張昶沒搞定朱元璋,朱元璋倒是看上他了,朱元璋早就聽說張昶這個人很有才能,“昶有才辯,智識明敏,”而且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是一個治世良才,自己開疆拓土、開闢新朝代,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

朱元璋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死活不放人,非要留下張昶,跟著自己打江山。張昶遇到朱元璋這個潑皮出身的草莽影響也是沒有辦法,再說了,招安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走出京城轉了一大圈,張昶也發現,元朝是氣數已盡,覆滅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不能把一家子都交給朝廷。

朱元璋授予他參知政事之職,留為己用,此人果然有才,他“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很是器重他,讓他主修《大明律》。

戶部尚書的怪癖

張昶有一個怪癖,就是總穿舊衣服,身上有洞了就補一補,從來不穿新衣服,朱元璋獎勵他金銀綢緞,他也從來不接受,這讓從小就痛恨貪官的朱元璋非常欣賞,認為他是“清官之首”,非常信任他。

但是劉伯溫卻對朱元璋說此時非常危險,必有反意,不可重用,朱元璋對張昶非常看重,認為劉伯溫的話言過其實,甚至是嫉妒張昶的才能,所以,他對劉伯溫的話沒有上心,仍然非常信任張昶。

但張昶的處境非常尷尬,走吧,使命沒有完成,回去也無法交代,而且朱元璋也不讓他走,還竟讓張昶的上級多關心關心這個大賢人,在中書省,張昶和楊憲、胡惟庸關係最好,經常向他們傾訴。

身在明營心在元

劉伯溫猜的非常準確,張昶對元朝無比的留戀,他飽讀史書,受元朝恩惠極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根本不願意為朱元璋這樣的“草寇”效力,現在被情勢所迫,逼不得已才留下來,《元通鑑》也記載他“心不忘北歸”,時刻總想返回北方元朝。

張昶不願穿新衣、不接受朱元璋的賞賜,就是一種懷舊思想在作怪,他這種忠於元朝的思想總是一不小心就暴露出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元朝的擴廓帖木兒部隊打了一場勝仗,立即來了精神,隨口和要好的同事說:我要是回到北方去的話,仍不失榮華富貴呀!

願望不能達成,張昶便悄悄給朱元璋搗亂,他給朱元璋上書,天下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將軍們去搞定吧,人生苦短,應該及時享樂,朱元璋非常吃驚,這不是讓我當秦二世嗎,這傢伙簡直就是趙高呀,於是就把張昶的上書給燒掉了。

在討論即將開國的大明朝用什麼法律時,大臣們各抒己見,很多人認為國家初定,應該用輕典治新世,薄賦輕徭,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只有張昶獨出己見,主張重典治亂世,要實行嚴刑峻法,“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總是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朱元璋變成一個昏君暴君,敗壞形象,失去民心。

張昶這一招很厲害,朱元璋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如果不是頭腦清醒,差一點就上當。

常常焦慮不安的張昶終於病倒了,他的好朋友楊憲非常“關心”的上門探望,楊憲東瞅瞅西望望,忽然發現張昶寫的家書放在桌子上,趁張昶不注意,偷偷塞到懷裡帶走了,然後直奔朱元璋那裡。

這究竟是一封什麼信呢?原來,明朝大將李文忠攻破杭州,抓了一批元朝的官兵,《國初群雄史略》記載,張昶利用職務之便,私自放走這些戰俘,還寫了一封家書,打算讓這些戰俘帶走,“以國事陰通”,向元朝洩露朱元璋的軍情國事,這簡直是徹頭徹尾的間諜罪,而這封“家書”被楊憲偷走了,朱元璋大怒,立即拘捕張昶。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朱元璋依然看重張昶的才華,還捨不得殺他,《明太祖實錄》記載“王始惜其才,猶欲活之”,打算留他一條命,就派人審訊張昶,只要是張昶肯低下頭認個錯,活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卻一言不發,閉目等死,面對獄吏的審訊,提筆寫了八個大字,讓獄吏轉交朱元璋。

朱元璋拿到一看,原來是“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字,朱元璋氣的牙根疼,對李善長說“我被他愚弄了這麼多年,太可恨了,叫人把他的骨頭打碎,扔到河裡去!”《國初事蹟》記載,“碎其骨,投之於江水”,這才算出了一口惡氣。

張昶作為一個能吏,忠於元朝,但是他不識時務,把腐朽透頂的元順帝奉為明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犧牲品,死在明朝開國的前期,真是讓人痛惜!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