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皮肤瘙痒,被覆油腻鳞屑,渗出、结痂和糜烂,可能是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指发生在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及背部多见。研究发现其发病与马拉色菌的定值与感染有关,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寄生与繁殖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精神、饮食、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因素可加重本病。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诊断】

1.症状

脂溢性皮炎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由于搔抓可激发感染,婴儿脂溢性皮炎皮损突然发展,导致全身红斑、脱屑,严重的可有贫血、腹泻、呕吐等不适。

2.体征

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随病情发展渐扩大融合成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被覆油腻鳞屑或痂,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头部损害为小片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基底潮红,以后扩展融合成境界清楚的大斑片,覆有油腻性厚痂,伴有腥臭味。面部以前额、眼睑、鼻唇沟为重,呈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片。

皮肤瘙痒,被覆油腻鳞屑,渗出、结痂和糜烂,可能是脂溢性皮炎

图1:脂溢性皮炎 (表现为:头皮弥漫红斑,表面覆盖少许灰白色鳞屑,散在抓痕)

皮肤瘙痒,被覆油腻鳞屑,渗出、结痂和糜烂,可能是脂溢性皮炎

图2:脂溢性皮炎 (表现为:面部油腻,毛孔粗大,面中部、面颊红斑,散在毛囊性炎性丘疹)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于出生后2-10周发病,好发于头皮、面部、鼻唇沟、眉毛区、耳周及褶皱部位。表现为油腻性细小的鳞屑性红色斑片,严重者可伴有糜烂、渗出。常在3周至2个月内逐渐减轻,痊愈。对于持久不愈者,应考虑特异性皮炎可能。


皮肤瘙痒,被覆油腻鳞屑,渗出、结痂和糜烂,可能是脂溢性皮炎

图3:婴儿脂溢性皮炎 (表现为:额头、眉毛部位弥漫覆盖油腻性灰白细碎薄层鳞屑)

3.辅助检查

根据典型的临床特点,一般无须特殊检查。

4.鉴别诊断

(1)头皮银屑病:头皮银屑病损害为红色丘疹、斑块,表面覆着银白色云母样鳞屑,局部鳞屑将头发缩紧呈束发状,白色鳞屑与头皮结合紧密,强行剥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结合身体其他部位的皮损不难诊断。

(2)玫瑰糠疹:常先有母斑,后出继发疹,皮损长轴与皮纹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糠状鳞屑,好发于躯干与四肢近端。

(3)湿疹:皮损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斑片、抓痕等,对称分布,表面常有渗出,无油腻性鳞屑和痂皮,境界不清,瘙痒剧烈。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糖及多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饮食,避免搔抓,烫洗。少用碱性大的肥皂。

(1)常用的外用药有含抗真菌的混合制剂(如复方酮康唑);有少量渗出、糜烂部位可用1%利凡诺尔锌油剂,或者氧化锌油或糊剂,每日涂药2次;头部皮损可用含酮康唑的香波洗头,每周2次。

(2)可口服维生素B6、B2及复合维生素B;剧烈瘙痒可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有细菌感染时用四环素或红霉素0.25g,每日3次,有真菌感染或者泛发性损害可加用抗真菌药伊曲康唑0.1g/d,连服2-3周;炎症明显甚至有红皮病倾向且无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征时可短期使用泼尼松(每天早晨顿服15mg),并可短期加用雷公藤多苷20mg,每天3次。初发疱疹者疼痛剧烈时,可给予止痛药物,如消炎痛、去痛片等。

【预防】

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烫洗,少用碱性大的肥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