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麥哲倫環球航行時遭遇颱風怎麼辦?

作為整個航行的領導者,他應該沒有像大多數船員那樣,詛咒上帝將船隊一次次置於危險境地,而更應該感謝上帝,讓船隊在整個橫渡太平洋的過程中,沒有遇到大的風暴。

麥哲倫環球航行時遭遇颱風怎麼辦?

(麥哲倫環球航行紀念郵票)

然而這一切背後,真的是因為麥哲倫向上帝虔誠禱告了嗎? 當然不是。

先來談談颱風和颶風的名稱問題。中國人最熟悉的自然是“颱風”了,如果要探討這個名稱的來源,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臺灣島。

事實也很可能如此,首先颱風的英文名稱typhoon,的確源自於漢語翻譯;其次臺灣正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開始被大規模開發,併為大陸及世界所認識的。

因此週期性從東南方向襲來,影響大陸的風暴,被稱之為“颱風”是符合邏輯的。

今天“颱風”一名在氣象學上,已經擴張為西北太平洋上,類似氣象的統稱了。

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以及大西洋地區,此類氣象的中文名稱則為“颶風”(英文名Hurricane)。

雖然氣象學家們對於什麼樣的風力能夠被命名為颱風/颶風,包括如何為這些“氣旋”分級、分類,還會有更細緻甚至不同的看法。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知曉上述區別就已經足夠了。

麥哲倫之所以能夠安然橫渡太平洋,受益於他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了合適的地點。今天人類仍然沒有搞清,臺/颶風的生成過程。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其能量來源於海面生成的水汽,在溫度較高、水汽充足的環境中,形成氣旋生成的頻次相對高,發展和增強也較快;水汽不充足的洋麵上則反之。

為此,無論被打上什麼標籤,這些源自海洋的大風本質都為“熱帶氣旋”。

正因為跟溫度、水氣兩大因素有著密切關係,能夠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破壞力的熱帶氣旋(被氣象學家認為是颱風、颶風級的),基本都發生在南北緯30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以中國沿海來說,其北限大體就是杭州灣的位置。這意味著颱風抵達長三角平原,便已是強弩之末了。以我在上海生活十幾年的經驗來看,也的確如此。

氣象臺每年關於颱風的預警(甚至要求學校停課),絕大多數都是虛驚一場。

從頻次上來看,南半球發生的熱帶氣旋數量,要遠少於陸地面積更大的北半球。同時,南美洲左右的南大西洋、太平洋東南海區,更是幾乎沒有此類災害性氣象的產生。

不信大家回憶下,每年總會在新聞中聽到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地區的颱風警報,以及美國又遭遇颶風襲擊的消息,又何嘗在類似新聞中見到過巴西、阿根廷的身影?

這意味著麥哲倫不僅在太平洋水域的航行中,沒有遇到惡劣氣象的挑戰,在沿南美大陸東岸南行的過程中,同樣不會遭受風暴的襲擊。

麥哲倫環球航行時遭遇颱風怎麼辦?

(太平洋主要島嶼與熱帶氣旋關係圖)

然而中北美洲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一地區是北大西洋的颶風肆虐的核心區,相比之下,東側的歐洲所受的影響則要小得多。

在哥倫布及後來者的美洲之旅中,歐洲人已經領略過這些颶風的影響了,因此即使麥哲倫在大西洋的航行同樣風平浪靜,也是沒有可能,把這片海洋視為一片太平之海的。

麥哲倫環球航行時遭遇颱風怎麼辦?

(1985-2005年間大西洋海域生成的熱帶氣旋路徑)

公元1520年11月28日,是麥哲倫和他的四條船離開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日子。為了給自己一個好兆頭,麥哲倫將海峽最西端的岬角命名為“希望角”(Cabo Deseado)。

如果從躲避風暴的角度來說,倒的確起了作用。然而要知道,地球上46%的水面都屬於太平洋,整片海洋東西最寬處將近20000公里。

在不知道終點在哪的情況下,穿越如此廣袤的海面,風暴絕不是唯一的挑戰。補給和心理上的壓力,隨時可能釀成另一次譁變。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儘快抵達下一片陸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