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小七,加油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此时所言的“小七”,不仅是我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成立的新病区之第七病区的代名词,更是一群从青海走来,“逆行”在战“疫”一线,面对面“袭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医护人员。

这是我省首批赴湖北医疗队队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李玉红,为她和队员们起的亲切而又温暖的名字。

李玉红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医务工作者的义务让自己的职业增添了几分神圣。当1月28日,她毅然决然踏上前往抗击疫情的道路时,忍痛割舍下了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此时的她刚刚出院不久需要更多休息,而她却在国家需要之时冲了上去。正如她所言:作为党员就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国家危难之际,当有匹夫之责。

李玉红心中的“小七”朴实而生动,她看到了清晨、中午和夜晚的“小七”,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努力着、付出着,而当看着一个个康复患者走出医院时“,小七”感动着、欣喜着。

清晨的“小七”精神焕发、能量充沛。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樊海宁和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马怡睿及时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当日物资准备和感控方案的最新进展。一切就绪,医护人员依次洗手,穿防护衣、隔离衣,进入到自己的工作区域进行交接班。

对于每一位即将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而言,进出污染病区时的感控,是防控第一战“。P53”在第一缓冲区外指导护士穿脱防护服,这是青海红十字医院医生李漾,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等待在缓冲区门口,监督大家感控并及时查漏补缺。

进入到病区“,小七”就必须要有一个“超强大脑”,交接班护士要互相汇报夜间病区新入患者、病重、病危患者及夜间病情变化的患者信息等,还要听取医生交代今日出入院患者、复查胸部CT以及复查核酸病例、特殊注意观察的患者信息,此时的“小七”对叮嘱过目不忘,铭刻在心。当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好转要出院时,“小七”的心情格外激动,兴奋如洪水从内心倾泻,复查胸部CT后,给患者开具出院小结和出院“通行证”,这是“逆行者”的光辉岁月。

午后的“小七”默默告诫自己,全国人民都在同疫情斗争,我一定要振作精神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长赵生菊拿着拖布,反复洗消地面、整理库房、盘点医疗物资,还有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刘海燕,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却把这份伟大的爱给了疫情一线的患者,让他们感受着家的温暖。当听到患者说“:青海的医生了不起,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尽心尽力的治疗,疾病已好转期待出院”时,为谁辛苦为谁甜,“小七”的心被感化。

到了晚上,“小七”眉头紧锁,又一次换班需要继续带上“超强大脑”。今晚病区有44位患者,面对夜间患者病情变化多端,怎样才能记住夜班医护人员的名字?“小七”心中默念道: “莫怕莫怕,他们的防护衣上已标清楚了——加油青海申莲菊,武兰忠、艾绍正……”

“小七”是来自青海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组成了新家庭,成为了新同事,在护士长的“排列组合”下,白班可能是青大附属医院的医生吕荣华和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士刘东虎搭班,夜班也许是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候凤莲和青海省人民医院的护士覃桥会搭班。她们一起奋战、拼搏、成长。此时,“小七”想大声说:共饮长江水,同心战疫情。加油,小七!加油,湖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