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豆瓣9.1分|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當代生活的掙扎悲劇

法國作家、哲學家加繆,在20世紀中期之前,一直被視為“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

他用漫不經心的荒誕筆觸,描繪了一幅掙扎、絕望但又不屈服的景象,成為一代歐洲人的精神導師和代言人。

其於1942年發表的成名做《局外人》(一譯《異鄉人》),將這種“荒誕”和世界的完全對立推向了高潮,他通過塑造默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用以表達人和世界的完全對立割離,以及奮起反抗荒謬世界的無奈。


豆瓣9.1分|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當代生活的掙扎悲劇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譯者和讀者都更傾向於《局外人》這個名字,我本人也持同樣的觀點。 在本書中, 加繆一直認可的“存在主義”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延續,他塑造的不同類型的人物在事件的襯托下栩栩如生,最終構成了“局外人”的掙扎解脫,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對這本書加以剖析解構。

1. 存在主義的風格,延續整本書的“意義的人”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主要理論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釋義來自於百度百科)

加繆作為“存在主義”先鋒,其筆下的人物描述過於疏離、無意義,支離破碎又缺乏歸屬感,這一點在《異鄉人》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豆瓣9.1分|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當代生活的掙扎悲劇


01. “無所謂”的男主默爾索

整本書用男主的視角和心裡變化,描繪了“無所謂“和”無意義“的生活片段,最終卻把迫使男主走上了思路。

小說一開始,就是一場“重頭戲“,默爾索因為母親逝世,需要去參加她的葬禮。喪失親人的打擊無疑是沉痛的,但是他卻用及其平靜的口吻敘述了整件事情,彷彿如陌生人一般。 葬禮的過程也是波瀾不驚,不記得母親的年歲、沒有眼淚、不見遺容、守夜時睡著了,一切結束的是那麼匆匆忙忙,草草了事。他甚至在葬禮的次日就”勾搭“了新的女朋友,一起游泳嬉戲、看戲劇電影、做愛做的事情,這些行為都為傳統世俗所不恥。 自此,男主的形象已經呼之欲出,其性格中的特點、或者說弱點,會成為日後反噬他的一種能量。

除了客觀描述,男主和其他人的交往也能很好的詮釋其心路歷程。 默爾索在交往了女友瑪莉之後,某天瑪莉問他“是不是愛她?” 這個在愛情中十分嚴肅的、人人都要經歷的問題卻被他形容成為”無聊的、毫無意義的廢話;老闆想要默爾索負責公司在巴黎的新開業務,但是他斷然拒絕了老闆,並且回覆到:“人們永遠無法改變生活,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鄰居雷蒙想和他交朋友,不過他認為“交不交都可以”。

如上的這些因素在《異鄉人》中的使用,起到了塑造男主性格,為後續事件發展鋪成的作用。 同時由於這些描寫都是碎片化的、具象的,也讓書本中的各個人物形象豐滿起來。

02. “自我成就”的默爾索

小說中對於場景和人物的描寫都儘量客觀,乍一看,可能覺得默爾索的生活就是個悲劇。由於他最後陷入雷蒙和阿拉伯人的紛爭,誤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而入獄,最後被判斬首。徹頭徹尾的悲劇主義人物色彩,

但其實不然,他覺得他的內心是幸福的,他冷眼旁觀這個荒謬的世界,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一切事情的發生。

加繆曾經評價默爾索,說他“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 雖然他經常說“沒有意義,沒有區別,差不多。”那是因為他看透了這個世界的本質,人們為一些無謂的事情苦苦掙扎,而世界對人卻漠不關心,人和世界的關係完全不協調,甚至是對立的,所以他全靠強大的意志指引著他的行動,雖然和世人的認知完全違背,但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收穫了幸福。

2. 不同類型的人物構成了本書“宏大”的世界

除了默爾索外,本書前後也有幾十個人物出場,有些著墨不多,但各個性格鮮明,下面就選取幾個代表人物著重闡述。


豆瓣9.1分|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當代生活的掙扎悲劇


01. “男權至上”的鄰居雷蒙

雷蒙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男權至上”的思想,在他和供養的情婦發生糾葛分手後,他覺得有失尊嚴,就想要報復對方。他便請默爾索“寫了一封至關重要的信”,等“情婦後悔,過來找他時,他就先和她上床,在最後時刻在狠狠的羞辱她,往她臉上吐口水。” 在情婦來找她時,兩人發生了爭執,他動手打了情婦,起因是據說情婦先動的手。

種種舉動都讓他的“男性尊嚴“喪失殆盡,尤其是在鄰居面前,所以他亟需找回自己的”權威“。在被情婦的哥哥和其阿拉伯同夥砍傷後,他拿出了一把手槍恫嚇對方,成功實現了虛假的心理滿足。

不過他也沒有大膽到真的槍擊對方,所以在默爾索提出保管手槍時,非常爽快的就同意了並把手槍給了對方,然後默爾索就用這把手槍射殺了其中一個阿拉伯人,導致其入獄。

02. “自詡高尚”的法官

默爾索在殺人之後,鋃鐺入獄,等待法庭的宣判。他原本以為這是個事實很清楚、非常簡單的案子,但是沒想到法庭關注的重點從來就不在案子本身,而在於他這個人。法庭把默爾索殺人的經歷和其母親之死聯繫起來,結合他在養老院裡及葬禮當天冷漠的表現;葬禮次日就和女友談情說愛;對於鄰居雷蒙想要報復情婦未加阻攔;最後向一個躺在地上的阿拉伯人連開五槍。這完全就是一個故意殺人犯,注重自己的慾望,

“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和一件傷風敗俗的卑劣勾當,冷血地犯下殺人的罪行。”

法官在整個審判過程中,並未過多的詢問被告,反而將其他無關人等詳細詢問,並且在認定其有罪的情況下,從倫理和宗教兩方面對於被告做出了錯誤的、決絕的審判,在法蘭西廣場上斬首示眾。

除了以上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他人物都在本書中用或多或少的篇幅,一起構建起了男主所看到的“無意義”的世界。

3. “局外人”行事通透的解脫

“局外人”,如男主一般,活得行事通透,不為世俗所束縛,也不戴虛偽的面具,因為他知道面具戴多了,就脫不下來了。

豆瓣9.1分|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當代生活的掙扎悲劇

首先,男主在感情上相當“局外”,沒有情緒的外露,不會在母親葬禮上哭泣,也不對女友用炙熱的語句表達愛意。 但是他們真的不愛嗎?未必吧!我們無從窺探其內心真實的情感,只是簡單粗暴的用自我的意識強加於他的頭上,在狹隘的認知裡,覺得男主內心情感缺失,冷血殘暴。

其次,男主對於死亡也是“局外“的態度,無論是槍擊阿拉伯人,到後來的公開法庭審判,他保持了一貫的冷漠態度。人們的言辭無法引起他太大的關注,他說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那是一種離經叛道的淡然。 他不曾為了活命而卑躬屈膝,坦然接受最後的嚴酷審判。 他頑固地認為“自己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依然是幸福的”,並且希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來看熱鬧,他們都曾向我發出仇恨的呼喊”。他對於死亡的理解超然於恐懼之外,這也讓他拜託了死亡對他的困擾。

最後,男主也不曾因為神之世界而“入局“。 在被判處死刑之後,監獄的神父屢次想要見他,都被他拒絕。

因為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可以相信的,什麼是幸福的,但是神父不知道。 而在審判旗艦,他作為一名”無神論者“,讓審判者感受到了自己無上的信仰正在接受挑戰,這是令人憤懣的,不可接受的。 男主最終見了神父,但是他”抓住了他長袍上的頸帶,在喜怒參半的迷亂中,將心底湧上的怒氣一股腦兒朝他宣洩。”“我表面上看起來也許是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對自己的人生和即將來臨的死亡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 男主拒絕被改造,拒絕被洗腦,他要一直保持著這種在局外看世界的清醒,讓他不至於迷失自我。

書本到了這裡戛然而止,但是加繆想要告訴我們更多,我們發現能夠發現荒誕是個好的開始,但這是不足夠的,我們要不斷思考,尋找積極有效的方法,讓生活能夠富有意義;不要害怕做一個“局外”的異類,最重要的是發現活著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