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1、意識喪失要指尖放血或掐人中?或者喂點東西?

錯!!!意識喪失要先進性判斷(呼喊、頸動脈、胸廓起伏情況來判斷),是昏迷還是心臟驟停。如果是心臟驟停,需要立即心肺復甦(CPR),如果做別的,患者沒有任何生還的機會;如果患者只是昏迷,需要做的是送醫院明確病因,放血的目的和意義在哪裡呢?比如腦出血昏迷了,放血有啥用呢?有人說我經歷過放血確實就好了啊,請注意,你放血的這個人的昏迷也只是反射性暈厥,就算不放血、不急救也能清醒過來,而且放血還可能導致軟組織感染。昏迷的急救要注意患者的防寒和避暑,將患者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撥打120即可。喂東西可能會堵塞呼吸道造成病人窒息死亡,切記不可。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2、癲癇、抽搐的病人要往嘴裡塞東西不然會咬到舌頭

錯!!!癲癇的病人或者小兒高熱驚厥往往抽一會自己就會停止,抽搐時就算咬到舌頭也是輕微的咬傷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要讓癲癇的病人受到外傷,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才是急救的要點,然後就是撥打120求救,塞東西可能會堵塞患者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切記不可。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3、燒傷後塗抹雞蛋、樹皮、牙膏或尿液

錯!!!各位試想,如果這也有用,醫院為什麼不用呢,既廉價又省力?正確的操作是離開熱源,用涼水衝,第一可以止痛,第二可以消熱阻止進一步的灼傷。到醫院後也是如此,直到患者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其次是保護創面,不要再受到二次傷害和汙染物感染。這就是最好的急救了。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4、體溫超過38.5度才能吃退燒藥

錯!!!首先教科書上並沒這一說,這個說法的流傳主要常見兒科醫生怕患兒反覆吃退燒藥容易造成肝損害;第二是退熱只是控制發熱的症狀,會讓患者忽略發熱原因,讓病人覺得自己好了而耽誤治療;其三是體溫總是處於波動的一個狀態,也就是不吃退熱藥也會降,且低熱一般不會有大的影響,反覆吃退熱藥沒有必要,找到發熱原因,病因治療才是關鍵,所以不必糾結怎麼吃退熱藥,沒超過38度,只要發熱很難受是可以來一片的。原則上,根據退熱藥說明,每次吃退燒藥間隔4小時以上是安全的,但目的不在於反覆的吃藥,而在於病因治療。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5、發燒了塗抹酒精物理降溫

錯!!!有些教科書上提到過這種方式,但越來越多的教材廢除了這一項。第一,酒精經降溫效果不確切且不明顯。剛才我們說了,發熱的治療要找發熱原因,退熱只是臨時的對症治療,不是病因治療,而酒精的使用並沒有很好的退熱效果,其次,酒精經皮膚的吸收很快,有酒精過敏的病人會因此出現過敏性休克,嬰兒可能因此出現酒精中毒(齊大夫就見過一個男士給其妻子塗酒精降溫導致妻子酒精中毒昏迷不醒肝損害的例子)。發熱後在家不想吃藥退熱可以用毛巾包著冰塊放在腋下或大腿根處,或溫水擦浴。但要記得,發熱的處理是尋找病因,病因治療是關鍵。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6、只要出現胸部不舒服就可以吃點速效救心丸急救

錯!!!首先咱先說說速效救心丸是幹嘛的,大家不要被“速效救心丸”這個名字給誤導,大家看見猝死的多了,覺得好像胸部不舒服,吃點速效救心丸總會有點用吧。其實這是大家的誤解,還不如學個心肺復甦來的實在。速效救心丸主要用於冠心病的輔助治療(我再強調一點,是輔助治療,輔助治療的意思是可有可無

)。其次咱們分析一下胸部不舒服能夠威脅人生命的有哪些疾病:急性心梗、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張力性氣胸、惡性心律失常等。這些病的治療都不需要速效救心丸。有病人說,我胸口不舒服的時候吃了速效救心丸感覺好了很多啊?那是因為速效救心丸含有冰片、會讓您在緊張的狀態下稍作清醒。但請注意,治病一定要講究診斷和藥物的對症,這種情況是什麼病都沒搞清楚就覺得治療有效,這不是很荒唐嗎?再說一點,能夠用速效救心丸搞定的病,本身也不需要治。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7、三七能降血壓、黃芪能降血壓、玉米鬚能降血壓

錯!!!感覺可笑至極,如果這些東西真的這麼有效,醫院和醫生們都傻嗎,直接從國家層面推薦吃不是既省心又省力。何況,三七還那麼貴,您都能想到吃三七,吃點正規的降壓藥哪個划算還不會掂量嗎?與其變著法的找藥吃,不如控制好體重、健康飲食、適度鍛鍊,恢復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一切都重要,降壓藥的選擇也只是更不能改變生活方式解燃眉之急的一種方式,畢竟,心腦血管疾病還是生活習慣病,若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何須吃藥度日呢?

這些常見的急診誤區和謠言你該知道了,請收藏起來告訴身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