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電影角色第三期,這次是2002年和2003年的合集,裡面包括兩部港片,有人說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港片沒落了。

從商業影響力的角度來看,的確如此,不過這也許是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域裡形成的一種觀念。

馬家輝曾說,新一代的港片,尤其是小成本的創作,無論敘事技巧,拍攝手法,都有在進步,只不過觀眾眼界大了,港片無法再唯我獨尊了,所以就覺得它沒落了。

我個人認為市場上充斥著同一種類型的電影未免無趣,而我們總說眾口難調,如果眾口再難調一點,讓市場提供更多的空間給其他趣味的電影,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局面?

言歸正傳,以下開始盤點:


林耀國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男人四十》

我以前用誠意泡妞的

第一位是《男人四十》裡張學友飾演的林耀國。

港片中的男教師形象,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明媚時光》裡梁榮忠飾演的莊老師,另一個就是這位林耀國。

莊老師在《明媚時光》裡一直在釋放魅力,而《男人四十》的林老師則要複雜很多,他固然有他的魅力,才會令學生胡彩藍對他發起狂撩。

但林耀國身上揹負著更多的包袱,除了來自生活和社交圈子的壓力,還有精神出軌的羞愧感,以及對妻子避而不談的深層怨恨。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四十而大惑

這個男人四十而大惑,其中有誘惑,有疑惑,最終匯聚了困惑。

張學友臉上縱橫交錯的溝壑跟這個角色非常貼切,在女學生的眼裡,這叫成熟,於他自己,卻是歲月長河沖刷後留下的泥沙,頑固又棘手。

許鞍華的電影,畫面時而精緻,時而粗糙,這與她拍攝的題材和主題有關,當然也和投入成本及拍攝技術的進步有關。

出於偏見,我倒是喜歡她那些不精緻的畫面,比如《天水圍的日與夜》裡張家安貼滿海報,凌亂又逼仄的房間,也包括《男人四十》裡張學友這張天生不精緻的臉。


斯皮爾曼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鋼琴家》

不要開槍!我求你們了!我是波蘭人!我是波蘭人!

第二位是《鋼琴家》裡艾德里安·布洛迪飾演的斯皮爾曼。

當最後蘇聯軍人問斯皮爾曼為什麼穿著德國軍官的衣服時,他答了一句“因為冷”。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臺詞。

想想電影剛開始的時候,電臺已經遭到轟炸,他還泰然自若地彈著鋼琴,臨走前還能跟多蘿塔交談幾句,顯得那麼優雅。

再和最後為了取暖而穿上敵軍的大衣相比較起來,或許可以稍微理解他當中經歷了什麼。

包括他在工作失誤時,直接向納粹黨衛軍跪地求饒,然後被打暈;眼睜睜地看著同胞起義反抗,然後死於亂槍之下,而沒有加入。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求生之道

“活下去”三個字代替了他此前持有的一切信念,或者這並不是信念,而是本能使然。

有人覺得電影中斯皮爾曼的運氣未免太好,部分情節巧合過頭,作為劇情片來說這些問題或許存在。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當猶太人遭遇滅頂之災時,再堅強的意志都會被摧毀,更沒有救黎民於水火的超級英雄,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繼續活下去呢?

在那個以萬物為芻狗的世界裡,賴以生存的只剩運氣了。這才是現實可怕與可悲之所在。


陳永仁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無間道》

對唔住,我係差人

第三位是《無間道》裡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

這個名字很有意思,阿仁求仁,卻永不得仁。不停循環的三年,像是咒語一樣將他禁錮。

演員跟臥底兩種職業有相通之處,都必須入戲,完了還得及時出戏,梁朝偉對這個角色的演繹尺度拿捏非常小心。

沒有像傻強那樣輕浮,也沒有韓琛那麼自信,由於身份特殊,他不能將內心情緒外化到肢體語言上,這對錶演提出了更高要求。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求仁不得仁

於是梁朝偉使出看家本領,眼神演戲,特別是獨處的時候,他就會流露出一種在他人面前不敢展示的神情。

甚至上司黃志誠被人從天台扔下,他也無法上前去救援,只能默默用眼神向他道別。

關於眼神的解讀沒有定論,掙扎、憂鬱、疲倦,不管是哪種,觀眾都能夠通過他變化的眼神進入到他的內心,跟隨他一起求仁而不得仁。

到最後,即使是陳永仁這個角色死了,也覺得他的表演仍未結束,看著他中槍的頭靠在電梯牆上,牆面的鏡像正好讓畫面同時出現了兩個他,暗合了他的雙重身份。

而他的眼神並不只是死亡後的失焦狀態,彷彿還能感知到他內心仍在暗流湧動,這樣的落幕必定會在觀眾的腦中揮之不去。


阿歷克斯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再見列寧》

未來就在我們手中,不甚清晰卻也充滿希望

第四位是《再見列寧》裡丹尼爾·布魯爾飾演的阿歷克斯。

當然,作為直男,電影中阿歷克斯的女友拉拉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部電影另外一個譯名叫“快樂的謊言”,指的自然是阿歷克斯為了向生病的母親隱瞞德國統一的事實,不惜在母親的房間內重新建造了一個東德。

母親是快樂的,那麼阿歷克斯呢?我想他也有收穫部分的快樂。首先,母親沒有受到傷害,這是他所欣慰的。

另外,阿歷克斯經營的那個只存在於臥室之中的國家,讓他擁有了一次重溫舊夢的機會。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快樂的謊言

有別於一些從宏觀視角批判東德的電影,《再見列寧》既沒有帶著仇恨,也沒有片面讚頌。

阿歷克斯在製造謊言的同時,自己也經歷了一次真相,他意識到自己生存的國家曾經就是這麼運作的,那些理想主義原來離自己那麼遙遠,他既失望,又不捨。

漸漸的,整個謊言變成了他和過去的一場告別儀式。變化能帶來快感,也總會附帶著一系列的離愁別緒。

阿歷克斯當然不想自己生活的地方再倒退回去,歸根結底,人們懷舊未必是懷念以前的時代,只不過是懷念那時的自己。


少僧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春夏秋冬又一春》

愛就是我唯一的罪惡

第五位是《春夏秋冬又一春》裡的僧人。

這個角色分為童年時期,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導演金基德還親自出演了中年時期。

整部電影極少臺詞,且設置了大量的符號,比如湖中木屋裡那扇沒有牆的門,或者應該說這裡的符號是隱形的牆。

少僧在為病女蓋被子時,就無意中穿過了那道牆,牆即是戒律,穿牆代表在那一刻,他心中已經無視了戒律的存在。

兩人戀情愈演愈烈,之後少僧幾次穿過這道無形的牆去到病女的懷抱中,事情發展到這裡,戒律已經蕩然無存。

盤點:21世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2002年-2003年篇」

般若波羅蜜多

後來少僧還俗,還殺了人,師父讓他用那把兇器在地上刻心經,寓意也是極好的,讓他在伏法之前,先消除了自己心中的罪孽。

待到他出獄後,回到湖中小屋,就開始一番苦行,如此春夏秋冬又一春,天道輪迴,一切又回到電影開始的時候。

電影試圖用僧人一個角色,來塑造普世的形象,同時又寄託了導演個人的一場修行,但修行並不順利,比如刻完心經後,仍需要外力來結果。

僧人依舊無法免俗,正如凡人無法脫離四季變幻,這仍是一個需要在每次新降臨的春天裡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