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猶記得去年11月份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杜嘉班納(DG)辱華事件,引起了中國明星們集體抵制DG,包括淘寶、京東在內的多家知名電商宣佈,將下架全部DG品牌商品,國人的愛國抗議情緒也達到了高潮。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歐舒丹品牌中文官網截圖


這之後,繼往開來的國際品牌扎堆的“道歉周”至今仍歷歷在目。服裝品牌範思哲(Versace)、亞瑟士(ASICS)、蔻馳(Coach)、紀梵希(Givenchy)、馥蕾詩(Fresh)等奢侈品牌因把臺灣、香港列為“國家”,紛紛遭華人代言人解約。


大牌辱華事件屢屢發生,到底是裝睡還是大意?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


要麼尊重,要麼被抵制


面對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及國家主義情緒,各大品牌似乎無法避免中國民眾的憤怒,紛紛迅速而且毫無保留地道歉,暫時以低頭姿態度過風波,然後逐漸重新贏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畢竟中國消費者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中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


根據貝恩公司發佈的《2019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奢侈品行業以新常態的速度增長,中國保持主導地位,帶動全球奢侈品市場90%的增長,其中,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是貢獻了2019年100%的增長,有望在2035年佔據全球奢侈品市場50%的份額。


奢侈品品牌實際上就是把每個人潛在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外化,很多奢侈品恨不得把logo鋪滿服裝表面,就是為了告訴別人我有錢有勢。多數情況下,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某個品牌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會發現,這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早在一百年前,魯迅就說過,“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然而,抵制總是三分鐘熱度。


在辱華事件過後僅僅一個月後,DG在迪拜等地區部分商品折扣已經達到了1折,部分國人沒能抵住這股折扣狂潮,紛紛選擇郵寄到家。意大利某媒體的公然嘲諷“放心,他們抵制不了多久的”寒心成真。


互聯網有記憶,但是人好像沒有。在面對刺激的“促銷”時,之前的豪言壯語似乎變得不堪一擊。正如追星女孩。今天高舉愛國旗幟大喊抵制,改天自家愛豆代言了,一擁而上打call。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有一種諷刺的說法,辱華行為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國際品牌營銷的手段?因為這樣做,非但不會影響自己的銷量,還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譬如加拿大鵝因辱華而出名,現在已經成了羽絨服的奢侈品牌。


要麼尊重,要麼被抵制。原則問題,豈可兒戲。國人憤慨維護國土權益,也意味著中國方興未艾的消費階層已開始意識到自己所掌握的新權力。


走樣的國風,在致敬誰?


隨著國內文化的傳播以及消費者的崛起,中國元素開始滲透歐美市場,成為IN流行風尚,一度颳起國潮。國際無奢侈品牌開始關注中國市場,希望用中國風打開國內市場。然而,他們真的懂中國風嗎?


廉價定製款,直接印上碩大的福、囍字,令人窒息。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MAC2019春節限定彩妝系列也是看(笑)點十足。整個限定款主打火火紅紅,還貼上了大福字。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還有雅詩蘭黛每年都會推出的限量生肖粉餅,2020年是中國鼠年限定粉餅,設計靈感來源於小老鼠的形象。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紅黃配色,還有各種青花瓷,花鳥魚蟲疊加,扭曲的中國風到底在討好誰?


不管是阿瑪尼、雅詩蘭黛,還是紀梵希,他們總以為抓住了中國風的精髓,但對於國民來說,他們帶來的是時尚界的災難。


隨著消費者的年齡迭代,國內的Z世代年輕人已然成為了對奢侈品最有消費慾望的一代消費者,而這些生於信息時代的消費者,對於審美的要求往往比過去高得多。


許多奢侈品刻意營銷的“中國風”事實上遠遠落後於年輕人的審美,大多數人對於中國風的期待逐漸轉變成了一種麻木的失望。


在春節的消費擂臺上,西方奢侈品對中國風的賣力擺弄有時候看起來就像故意出洋相博人眼球的雜耍演員,破罐破摔的動靜往往會更大一些。出醜貌似總比出名容易。


消費者是記仇的,情緒一點就燃


中國購買力的強大,吸引著奢侈品不斷在設計中融入中國元素,討好中國市場,但實際上這些大牌設計師仍然以中國處於落後甚至封建時代的面貌形成所謂的東方審美。


這折射出的不是對中國文化的尊重,恰恰反面表現出其骨子裡的傲慢和居高臨下的審視。

走樣的“國風”總在雷區上蹦迪,出醜比出名容易?


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消費者是記仇的,在一個品牌店裡被拌了腳,每次路過也會想起這次傷痛。


雖說中國的消費者可能不會每天都討論地緣政治事件,但如果品牌方認為中國人沒有關注這些事件,也沒有考慮這些事件將如何影響中國及其人民對於品牌的看法,全然不關注消費者的“喜怒哀樂”情緒,那它們就打錯算盤了。


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合作之手才能緊緊握在一起。消費者看一個品牌的品質,既看產品的質量,更看文化的涵養。收起偏見,真誠以待,尊重文化差異,才是品牌應有的價值。


“美”是人類本能而共通的情感,希望下一次,國際大牌再致敬中國風時,致敬的是文化而不是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