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高考,青了我的春

这年头,怀旧跟拍照必摆的剪刀手,是两大流行的Pose,高考季又是怀旧的集中“排卵期”。嗯,虽然咱当年考得不咋地,出师未捷进蓝翔,但蹭个热点摆下姿势刷个存在感还不行吗?

高考生才念叨着“决战××之巅”,过来人只会摆过来人的谱。所以微博上、朋友圈里,大伙都在拍“过往”的栏杆,弥望处一堆45°仰望天空才能憋出的调调:“那天考场里的挥汗,是我逝去的青春”“致匆匆那年全城高考的我们的青春”……

《万物死》里唱道:青春青春青个锤子,才活了几天就开始回忆。但电影《致青春》里的台词算是隔空作了回应: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说得太对,不怀念下,还真不知道身边这么多人有那么多可以“致”的、谈场恋爱都能轰轰烈烈的的青春。

不过也得释然:青春是人家长得好看的人才有的,像我这样长得不好看的,纵有青春痘,也只有怀春——“除了高考,就是高考”的记忆匣子,基本上宣告了我的轰烈青春想象的死刑。

饶是如此,我也没法鼓捣出一堆“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应考宝典”来,虽然我长得天生励志,但高考经历太不励志,所以只能应景式地抒抒情——“那些年,我们一起参加过的高考”,上一杯流水账。

高考,青了我的春

我参加高考,是在2007年,距今已12年。

那时,我在县一中就读,读的是文科。尽管是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全班六七十人,就为那“10%的一本升学率”而奋斗着。

在班里,我算是成绩排在很前面的那种动物,跟曾子墨形容的考了95分泪流一地的“牲口”不可类比。因此,在开“月考经验交流会”“高考动员大会”时,我这个“如假包换”的土鳖,总得上台传授一番经验,至于内容,无非是“要耻居人后”之类。台下的同学,则看着我那满是褶子的脸深情鼓掌。

那时的同桌,是个喜欢写现代诗、唱《海阔天空》的家伙。此公内心一直对我保持着深度鄙视,觉得我这种“土包子加书呆子,迟早要被社会淘汰”。

但他可能想不到,在高三之前,我也是个文学青年,曾偷偷写各式长篇小说,做着“新概念梦”;在地摊上淘来的古诗词集,也被我翻破了,并为赋新词强说着愁,把自度的“据诗号雄交文侯,冷眼笑看万古谬”当成座右铭。

只是,一次数理化全挂彩和跟几个家人的激烈争吵,让我开始畏惧“无前途的未来”,开始收敛,开始发愤图强。这种蜕变,让我一度想在“校园小说”里,以自个为蓝本,写出个励志故事来。而蜕变结果,就是我身上多了些学霸气质。

高三煎熬,不过在过来人眼里,大抵是“如白驹过隙”。而高考说来就来,从不跟黑板报上的“倒计时”爽约。

我清楚记得,那年的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是“母语”。虽说有点生僻,可拿我们万金油式的写法——开头来个华丽的排比、拟人,文中引几句名言、套几句“作文大全”上的佳句,足够应对了。

我当时拟的题目是《母语作舟,激起文化千层浪》,平稳写法,固然没秋雨大师的“文化咏叹”动情,但自认为也算略有文采了。若估分误差不大,这篇作文分数在52分左右。

高考,青了我的春

当年考得并不好——似乎在大学,我总听到这说法,“当年要是数学再考好点,就能进××”大学了。不过也没差到哪去,后来进了武汉某985高校。而进大学也是某种兜底,让我如今过上了跟同村那些同龄小伙伴中考后去打工然后匆匆结婚生娃不一样的生活。

电影《高考1977》里,将高考化作一段暧昧的记忆浓缩。但我想,在大多数亲历者心中,关键词肯定不会是“欣喜”“朦胧”,而是惨烈。至今,我还会时常做起高考考砸了的噩梦,醒了,幸亏是梦。

我知道,很多人怀念高考时的教室墙上贴满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同学间的挑战书,怀念“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烈感……但这些只是无知下的壮烈与快感。

苦难记忆可以有,但如果苦难记忆只是调教出“以苦为甜”的哥德斯尔摩综合症,而不是去改变,那么那些创口溃烂处,确实有“美如乳酪”的病态美感。

前些年有个段子:如果我们当年多错两道题,就会跟另一群人在擦肩……高考的迷人之处,不在如愿以偿,而在阴差阳错。但细想下,这其实更是高考的残忍之处。

高考“一考定终身”很残忍,但也得庆幸我们只有一次高考。考完后我们会打开自己的另一种生活,被打开的还有视野、三观,那时我们会知道:高考,确实青了我们的春。

文 | 佘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