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科學家檢測到北極甲烷大爆發,地球狀況是否在向科學家的預言靠近?

白這個顏色


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表面的熱量來自於太陽的短波輻射,在接收能量的同時,地面又會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太空輻射熱量,從而達到動態的平衡,使地球表面溫度維持在一個相對恆定的狀態,才使得生物可以在地表繁衍生息。近些年來,由於人類工業活動,向大氣層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溫度正在升高,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已顯現,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北極是地球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地域遼闊,冰雪冰川覆蓋,那裡代表著地表最寒冷的地方,人類曾在北極記錄到零下70攝氏度的最低溫度,如果在那裡人沒有特殊防護的話,一刻也不能在那裡待。可是,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北極的平均氣溫上升了4攝氏度,海水升溫,那麼海水就會反過來融化冰川,並且海底的永凍土也會隨之融化。

永凍土是因為寒冷而固結在一起,海底有陸地上也更多,特別是寒冷的陸地上,由於千萬年以來,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後的遺骸都被埋葬在這下面,這裡溫度很低,它們不會被微生物分解,所以這些有機物包含的碳在凍土裡一直是隻增不減的,隨著溫度的上升,勢必溫度偏高的地方凍土會融化,這樣的話,這些有機物就會暴露出來,微生物開始分解,於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就會被釋放到大氣層中,引起溫室效應。

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有餘。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由於氣溫升高,融化的永凍土正在向外界釋放甲烷,目前科學家通過各種手段已經發現北極地區大量的甲烷洩露點,數量或可達15萬個。

全球變暖與北極甲烷的釋放已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全球變暖,所以才導致永凍土融化,因此原本固結在永凍土中的碳才會以二氧化碳、甲烷的形式釋放出來,可是二氧化碳與甲烷又同屬於溫室氣體,這反過來又將加劇全球變暖的趨勢,這種正反饋效應使得它倆變成了惡性循環。

凍土帶釋放的甲烷或許不是唯一來源

在北極海床中也有大量的甲烷向外釋放,在北極的淺海沉積物中,那裡可能是富含甲烷的水合物,富含甲烷的水合物我們應該不會陌生,因為如果這種水合物中甲烷含量高一些的話,它就是可燃冰,這些物質埋在寒冷的海底時是相對穩定的,可是一旦水溫持續升高,也難保甲烷不會釋放出來。科學家已經發現甲烷以氣泡的形式從海底浮出來釋放到空氣中。

人類自步入到工業文明以來,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過去的200年的時間裡,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增加很緩慢,但自從2008年以來,科學家通過遍及全球的監測工具發現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增加速度突然變快了許多,這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人們猜測突然增多的甲烷可能來自於北極地區,經過後來的調查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確實是來自於北方極寒之地。

雖然北極甲烷釋放在短期內並不會給地球的氣候帶來重大變化,但如果是按照當前的速度的話,那麼人們所不願看到的那一天或將提前到來。人類只有一顆地球,我們可能還要在這顆星球上待上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實力離開,而在這段時間之內,我們必須要善待地球。


科學船塢



鎖定在北半球高緯度寒冷土壤中的是大量的碳化合物。

據估計,有14000億噸的碳存在於北極永久凍土中——相當於今天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幾十年的量。如果它保持凍結,它就不會去任何地方。

但是如果它融化了,它會隨著細菌開始咀嚼而開始分解。這可能會釋放出這些化合物,將它們添加到已經變暖的大氣中,這是由於二氧化碳或甲烷等吸熱氣體的排放,這些氣體的重量超過了其作為溫室氣體的重量。

甲烷的迅速、大量釋放是氣候變化的噩夢場景之一:一個加速變暖的反饋迴路,在人類或其他物種適應之前帶來海平面上升和農田變化等後果。但是不要驚慌:研究過遙遠北方土壤的科學家說,雖然“甲烷炸彈”的設想是可能的,但這不太可能——至少目前是這樣。

北極變暖可能會讓罕見的北極熊襲擊變得更加普遍


甲烷是第二常見的溫室氣體,約佔全球排放量的15%。它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比二氧化碳短得多,但在這一壽命期內,它的集熱潛力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

北極的變暖速度已經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該地區近40年的數據記錄“清楚無疑地表明,永久凍土的溫度正在上升,這種上升非常顯著”。阿拉斯加北坡的氣溫上升幅度最大,那裡地下一米的平均氣溫上升了5攝氏度。在20米以下,氣溫仍然上升了大約3攝氏度。

這使得近地表溫度低於冰點約3℃。如果超過這個門檻——這可能發生在本世紀中葉——有機物的融化和分解將導致溫室氣體的釋放。羅曼諾夫斯基說,這很可能包括甲烷,尤其是在較潮溼的地區,但與二氧化碳相比,甲烷的含量仍然很少。

這可能不會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生。但是幾十年之後,這種可能性就越大。

甲烷已經在一些地方從地下滲出。解凍的地下冰釋放出的甲烷爆發被懷疑是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上出現隕石坑的原因,亞馬爾半島是俄羅斯一個主要天然氣作業的所在地。

凍土帶廣泛釋放碳化合物的可能性可能會被氣候變化的其他影響所抵消,比如變暖地區植物生長的增加。但不確定這種情況是否會持續到足以產生重大影響的程度。甲烷被困在冰裡,從下面的熱溶湖沉積物中滲出。

如果不大幅減少全球變暖的碳排放,到本世紀末,地球的部分地區可能會變得接近不適合居住。


軍機處留級生


地球生病了?

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會有此疑問,沒錯,地球是生病了。

我們不得不想起史蒂芬霍金預言:

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

這位物理傳奇人物,多次警告,科技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北極風波,甲烷釋放形成惡性後果

要說北極最大的麻煩是多處出現了湖泊,也就意味著北極將要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暴露更多的問題。

甲烷釋放出的溫室效應等於20倍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而北極蘊含著大量的甲烷氣體,除此之外在北極深處蘊藏著世界最多的可燃冰。

1立方米可燃冰可分解164立方米甲烷

北極情況惡化,在多年前就已經有所警示,一旦打開變暖的門閥,很難關閉。

北極冰層原本可以反射大面積的太陽光,一旦出現融化跡象,會出現一個大大“洞”,這個洞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變成冰。

冰層面積減少,太陽反射效率下降,氣溫會上升,反反覆覆數次,洞越來越多。最後彙集成湖泊。

習慣了北極低溫的生物,無法忍受對於它們而言的“高溫”,結果會大面積死亡。

物種多樣性是維護自然界的平衡點,平衡點偏移,只會導致惡性循環。(例如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發生的一系列情況,有必要重新正視霍金先生所說的預言。

不管預言的真假(我希望是假的),在事實面前,一切的詭辯都是無用的。

希望世界重視環保生態問題。

我是一名喜歡會講故事、愛護環境的外星人!歡迎關注!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脆弱而迅速變化的北極地區是大量甲烷的家園,甲烷是一種強有力的溫室氣體。隨著地球氣候變暖,儲存在北極苔原土壤或海洋沉積物中的甲烷很容易被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加劇全球變暖。 那麼甲烷是如何產生的呢?科學家們還不確定,北極地表水生物生產可能是罪魁禍首。隨著大面積海冰融化並暴露更多海水,甲烷產量可能會增加,導致更多的甲烷排放。



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持續下降,這種甲烷來源很可能會增加。 北極的溫度將比全球平均溫度高2到3倍。 但是為什麼北極比熱帶和中緯度地區增溫更高呢? 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非常強的溫室氣體的微小濃度——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如含氯氟烴。



臭氧層是平流層中的保護層,大約在地球上方20-50公里處,吸收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臭氧消耗物質是強有力的溫室氣體,但更廣為人知的是它們對臭氧層的破壞性影響。 這些化學物質是在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它們被吹捧為“神奇氣體”,在冰箱、空調和包裝材料中用作製冷劑、溶劑和推進劑。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在洞在南極洲上空臭氧層上發現了一個,他們意識到了這些化學物質消耗了臭氧層。


1987年,197個國家同意通過批准《蒙特利爾議定書》逐步淘汰臭氧消耗物質的使用。這一歷史性國際協定的成功將氟氯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到幾乎為零。然而,臭氧空洞的恢復速度較慢,因為氟氯化碳在大氣中停留了幾十年。 由於臭氧消耗物質對臭氧層的影響,研究這些化學物質及其氣候影響關注臭氧消耗的後果。

臭氧消耗物質本身對氣候的影響通常被認為是很小的,因為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非常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探索。 儘管臭氧消耗物質在大氣中的濃度很低,但為什麼它們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首先,這些化學物質是非常強效的溫室氣體。第二,在20世紀後期,二氧化碳引起的變暖被大氣中顆粒物質引起的變冷部分抵消,使得氟氯化碳和其他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對變暖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未來幾十年不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人類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取得的成果將很快被淹沒。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來保護北極和我們的地球。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著名的物理學家霍今生前曾經做出去預測,那就是如果地球人類還是按照現有的發展模式,那麼到2032年前後,地球在持續變暖的影響下會逐漸走向末日。霍今做出的預測,當然不是世界末日的悲觀論調,而是基於當前人類社會發展對地球的影響程度而提出的,其中這個預測也只是他眾多預言中的一種,其它的還包括星際移民、太空新人類等等,而這個世界末日的預測是離我們最為接近的,它提出的意義是提醒世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想讓人們儘早做出減少對自然環境干擾和破壞的一個倡議書。

從人類發展特別是近100年來的發展進程來看,工業企業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為人類文明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資源,但與之而來的是人口數量的極速增長,對地球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速度不斷增加,各種汙染物的排放強度持續提高,侵佔破壞生態空間的範圍不斷擴大,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這種對自然的干擾和破壞,在很多地區都已經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超出了環境的平衡調節能力、超出了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於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環境汙染、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短缺、沙漠化擴張、病毒爆發、極端氣象條件頻發多發等一系列問題。

近期,有科學家團隊通過持續性的研究發現,在全球升溫大背景的影響下,北極圈內的大量冰川和永凍土層逐漸融化,形成了許多由冰水融化的湖泊,而大量甲烷從從湖泊中洩露出來,而這個洩露點多達15萬個。而甲烷是一種溫室效應更為明顯的氣體,它對大氣的增溫效果要比二氧化碳強23倍,當釋放甲烷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們在自然條件下將沒有充足的時間被氧化,從而逃逸到高空的大氣層中,將進一步增強溫室效應,對全球變暖將起到一種惡性循環的作用。

無論是近期公開的南極摩西島夏季溫度首次突破20度的高溫,還是之前報道的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山體提前變綠,還是這次北極地區的甲烷爆發,都是在人類活動持續影響下全球變暖背景下的一個縮影和具體體現,再加上剛才所提及的那些波及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看出當前我們所生存的地球,真的是“生病”了。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裡是萬物生靈共同的家園。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宰,更有責任和義務來維持好這個家園的繁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衝鋒的號角,是我們的行動準則和終極目標,以此為準繩來衡量我們的發展模式、衡量我們的行為,我們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道阻且長,行且將至!什麼時候我們真正擁有了優美的生態環境,才能讓科學家的預言離我們越遠。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南極高溫烘烤,北極甲烷大爆發,霍金的預言要成真了?《科學》雜誌上有這樣一篇討論性文章,名字為“氣候變化: 我們是否正處於全球變暖的邊緣?”的論文,這是人類首次主動性的來考慮這個問題,“全球變暖”這個詞語也首次出現在專業文獻中。太陽光為短波輻射,直接可以穿過地球的大氣層照射到地球表面,這是地球地球接收的能量(黃色箭頭),紅色箭頭是地球向外輻射的長波,部分被溫室氣體遮擋吸收。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甲烷、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和水汽等,它們在高空的聚集把更多的能量反射回地球,這是給地球升溫的過程。溫室氣體越多含量越高,造成的溫室效應越明顯。目前使地球升溫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人類文明的發展過分的依賴於化石能源,從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上邊只是原因之一,地球上的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類一方面把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一方面還在亂砍濫伐減少植被面積,兩方面作用下二氧化碳會越來越多,溫室效應也就越來越明顯。

而這個溫度的上升會導致全球一些永凍區域融化,例如兩個極地地區、世界的第三極(珠峰高寒海拔地區長草)以及西伯利亞的凍原。冰川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科學家曾做過計算如果兩極全部融化,會使海平面上升67米。其實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冰川以及凍原的融化,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溫室氣體,甲烷導致的溫室效應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本次NASA的科學家通過飛機攜帶檢測設備,在北極上空大範圍內飛行監測,差不多發現了200多萬個甲烷熱點,在這裡的熱點規定為“空氣中甲烷含量為百萬分之三千的區域”。全球氣溫升高導致冰原融化,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釋放又再次加劇溫室效用,從而讓溫度提升的更高,這就是一個噁心循環的結果。


而在南極大陸西摩島的一個監測點,在本月初的時候測到了20.75攝氏度的高溫,這是人類有檢測史以來,測到的最高溫度。雖然這個溫度只持續了一天,是一個波動的過程,在此之後溫度下降。但是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了,全球氣溫變暖造成的影響迫在眉睫。當然了,現在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大約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太陽直射點才能來到赤道繼續向北移動。現在南半球還是屬於夏季的,溫度可能會稍微高一些。

全球氣溫變暖冰川、凍原融化,還可能釋放出超級病毒,它們可能被冰凍了數萬年,但是如果溫度恢復依然可以保持活性,這對於地球生物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我們的免疫系統對於這種新的病毒,抵抗力可能並不是很強。畢竟人類發展適應了幾萬年,而那些冰封的病毒卻在原地踏步。

霍金2010年在美國的一個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上談到,他認為地球將會在200年內生態崩潰,如果人類要想存活下去必須要移民外太空,尋找新的家園。霍金還曾在另外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地球會在2600年變成熾熱的“火球”。



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才行,但有些國家真的過於自私,在2017年6月的時候,特普朗宣佈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且重新開始化石燃料開採的計劃。這個協定是全球195個國家代表共同商定的,承諾將地球的年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但可惜的是早早就有國家撂挑子不幹了。


對於氣候的變化問題不能小覷,尤其是那種全球性的變化,在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除了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那一次,幾乎都是環境劇變導致生物大量死亡。地球上如果發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希望不是因為我們的貪婪。



科學黑洞


“科學家檢測到北極甲烷大爆發,地球狀況是否走向科學家的預言靠近?”

從總的來說,地球狀況是向科學家所預言靠近,這一點我們無需迴避和不承認。關於這一點對一個普通的人來可能不會有什麼感受,可是我們每個人負責地認真地、客觀地、具體地看看我們所處於生活客觀環境、氣候、水、空氣、天空等變化,還用多說嗎?

難道科學家,尤其是那些真正、地地道道的科學家所作預測不對嗎?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承認呢?

現在不用說北極,就是南極和世界其它地方又怎樣,不也是向著大自然被地球人類逐漸破壞而發生千百年來的險惡的變化嗎?地球上如此出現的叫人憂心忡忡,……所有這些不正是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嗎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東方272049181


地球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年我們都有親身感受。

天氣變暖會導致甲烷氣體的逸出,甲烷又屬溫室氣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氣候的變暖。

不過,我們現在地球上的氣溫,還遠遠未達到歷史上最高的時期,不必過於緊張。

國際上對氣候變暖早已形成共識,也達成了巴黎協定的應對措施,只是現任美國政府撕毀了協議,其它國家並未跟隨。

美國一些精英人士並不贊同他們現任政府的做法,今年又到美國總統選舉年,下屆政府是否追隨現任政府的做法還不一定。





享之1997


兩極地,是不存在多少甲烷的,是胡說八道。天然氣的形成,是需要大量有機物沉積,在兩極全年冰凍的地帶沒有河水運移,無法形成有機物質的沉積,哪來的甲烷氣體呢?


解讀地震我最牛


現在是時候研究空氣收集氣設備了,到時候空氣中那些對人有害的氣體収集後進行工廠進行處理,有用的包括甲烷等則可以利用了。看,即淨化了空氣保持了氣候又變廢為寶,多好呀,這遠比現在以犧牲經濟來保護環境好多了嘛。瓜瓜叫的科學家們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