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崇禎帝如果南遷,會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滿清三足鼎立的局面嗎?

生活360x


崇禎如果能南遷,短時間內會三足鼎立,從長遠來看,明朝很可能再度統一。

從崇禎十七年的局勢來分析一下。

帝位問題

南明時期,明朝國力其實依然很強,佔據了大半個天下,理論上還有百萬大軍。但是南明最大的問題,就是皇帝的問題。

北京失守不要緊,明朝是兩都制,還有個都城南京,同樣具備全套政府班子,立馬就可以運轉。

問題是,缺個皇帝。

崇禎自縊,三個兒子也被一網打盡,沒有了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得靠大家選。

南京為了選出新皇帝,鬧出了很大風波。

選來選去,選出了福王朱由崧,也就是弘光帝。這個弘光帝,是個窩囊廢,除了一頭扎進後宮,什麼事也不會幹。

為了選帝,還鬧出了擁立風波,結果是馬士英勾結四鎮總兵暗立福王,本來南京的頭號文官,兵部尚書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四鎮總兵因為擁立之功,得到很大利益,南明的藩鎮問題,愈演愈烈。

如果崇禎南遷,帝位問題根本就不存在。

不管福王桂王潞王,哪個敢跟崇禎搶位子?朱由檢要廢了他們,是分分鐘的事,要他三更死,他就活不到四更,更別說馬士英和四鎮總兵,借他們個膽子也不敢。

崇禎哪怕到了南京就崩了,只要太子在,帝位還是穩如泰山,沒人敢動腦筋。

內政問題

崇禎如果南遷,必定有大批官員跟隨,雖然這些官員們能力參差不齊,混日子的也大有人在,但其中總不乏一些忠臣良將。崇禎的能力雖說也不能算高,總比朱由崧強上百倍,兩京的官員中,選出一套相對強幹的政府班子,問題不大,肯定比馬士英那套離心離德的草臺班子要強不少。

崇禎一生節儉,不好女色。弘光朝的貪腐好色問題,也不會發生,內政效果如何不好定論,至少風氣會清廉很多。

經濟問題

這個問題比較重要。

我們看地圖就可以看到,南明佔據的,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這簡直是上天賜給崇禎的禮物。

富庶的江南向來是明朝重要的稅源地,並且還有佔盡海運之利的東南沿海地區。

現在明朝的地盤少了一半,而且是相對貧窮需要南方輸血的北方,南京的財政狀況,應該要比遷都前理想不少。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明末的稅收是一筆爛賬,應收款和實收款相差不少,不過以崇禎的正統性,收稅總不會比弘光難吧,至於如何開源,當然還有許多辦法,這裡就不討論了。

軍事問題

崇禎的南遷,並不能完全解決軍事問題,但相比弘光朝,那不要好得太多。

湖北的左良玉,雖然是個刺頭,但崇禎如果在,諒他也不敢像弘光朝那樣傾巢而出,兵發南京。左良玉手下號稱有八十萬大軍,就算虛頭不少,三四十萬之數還是有的,這支兵力,是大明的湖廣重兵集團。

好生安撫左良玉,這支兵大有可為,北上,可以直取河南,威脅陝西和北直隸,西進,可以掃蕩張獻忠,震動李自成的大本營西安,按兵不動,則可以成為一道屏障,無論是李自成、張獻忠或者是多爾袞,都會如芒刺在背。

其他幾鎮,加起來也有幾十萬兵力,如果左良玉不再發兵南京,他們的兵力也不會被調到安徽與左軍交戰,這樣就有兵力固守江淮防線,劉良佐、劉澤清之流固然不能依靠,黃得功還是值得信任,高傑雖然軍紀很差,也還可以一用。

防線如果穩固了,四鎮兵力也不會像弘光朝一樣集體投降,並且這些軍中不乏勇將,比如李成棟、李本深、金聲桓等人的降清,並不是完全的心甘情願,而是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權衡之下的共同結果,至少在他們心裡,還有一絲心向故國,這點從他們之後又反清的表現可以證明。

如果崇禎在,則內鬥大為減少,客觀上大大降低他們降清的條件。

清軍入關,本來就是賭博,滿清的體量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只要在一兩場戰役中能將他們擊敗,軍事上的天平就將發生逆轉。

民心問題

或許有人說,崇禎十七年,天下百姓和官紳都已對大明失去了信心,這話不能說錯,至少在李自成的進軍之路上,大批文武官員投降。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投降的明朝官員更是不在少數。

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相比之下,投降大順才是個最糟糕的選項,李自成及手下毫無治國的理念和要求,想要的只是錢財。

投降了李自成,沒有官做不說,大順軍拷打這些投降的官紳,逼著他們拿錢出來買命,這叫做“追贓助餉”。

這樣的政策下,許多人家破人亡,李自成民心盡失,所以清軍進入北京後,大家都集體倒戈,沒人再選擇為李自成賣命。

如果崇禎在南京,那麼民心勢必依舊倒向明朝,因為清軍入關之初,並沒有得到大眾的支持,如果要百姓和官紳選,大部分人還是心向大明。

在南明時期,大順和大清後方都不斷有義軍舉旗反抗,一度給他們造成相當之大的麻煩,如果崇禎在,後方的抵抗力量將變得更為強大。

所以,如果崇禎南遷,在各方面都遠遠勝過南明的各個政權,他的對手,其實只有滿清。因為事實證明,李自成佔據北京後很快就自取敗亡,不足為慮。而滿清入關,就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如果崇禎還在,以他們那十幾萬軍隊想要滅亡明朝,實在有點困難。


關於明末這段歷史,小院有專欄文章詳細講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小院之觀


崇禎即便南遷,也很難成為東晉、南朝、南宋這樣的割據政權,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政治散沙化。崇禎時期朝廷黨爭就十分激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國家戰略,弘光朝廷同樣存在東林、復社、閹黨;崇禎即便南渡,這種情況也不會有太大改善,相反,崇禎到南京後權威可能受到削弱,使黨爭更加激烈。



第二,軍隊軍閥化。這是明末軍隊一個顯著的特點,鎮守長江防線的主力——江北四鎮,幾乎全是聽調不聽宣的軍頭,黃得功、劉澤清、左良玉這幾位當初就不肯北上勤王。對比靖康之變時,廣東的禁軍都奉命北上勤王,就可見南明與南宋對軍隊控制力的差距了。



第三,清軍火器化。明軍最早將火炮用於守城,然而隨著孔有德叛逃、清軍戰場繳獲,清朝也擁有相當數量的火炮。紅夷炮守城有用,攻城更好使,每次遇到堅城清軍便用炮轟。清順戰爭時,清軍僅三天就用炮拿下潼關,嚇得李自成連西安也不敢守,跑回山裡打游擊。對比南北朝、南宋時期,由於攻城效率低下,北方征服者屢屢被城池所阻,攻城技術的進步對戰爭格局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第四,戰略偏執化。崇禎即便在南方建立朝廷,他的戰略很可能與弘光朝廷類似,即聯清滅順。崇禎這麼一位好面子的皇帝,對待把自己趕出北京的李自成,滅之而後快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不聯清,也會採取中立坐壁上觀,絕無可能主動與賊寇串聯。

那麼,崇禎南渡一點作用也沒有嗎,當然不是。

首先,政治上會相對穩定。能夠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帝位爭奪和馬士英、阮大鋮之流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且崇禎再不濟也比朱由崧之流強得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出多門,有利於整合力量進行防禦。

其次,使清軍入關的合法性大打折扣。清軍入關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口號就是為崇禎報仇,甚至以此為由把南明的求和使左懋第奚落了一番。這樣的口號為自己贏得明朝士庶的支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崇禎南渡,清軍少了復仇大旗,明人對清軍也會多幾分牴觸情緒。



事實上,南明要想真正穩住南方的基本盤,第一要務是聯合農民軍,如果放棄了這一條,無論何人主事都難逃滅亡的命運。


曉窗讀史


很難,但是出現一個短暫的南北朝的幾率會更大。

假使,假使崇禎真的南遷,明朝會比南宋和東晉早期的局面更加穩定,而且拋開了吃錢的華北和關中,南明也能更好的集中江南地區的經濟優勢。然後這裡就有一個問題,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會不會被崇禎一起帶到江南。考慮到吳三桂的五萬關寧軍是當時大明最後的精銳部隊,而且有這樣一支鐵軍在,還能對武漢的左良玉這個兵痞子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雖然關寧軍的家業都在遼西,但是就像吳三桂勤王那次一樣,當時的吳三桂還是心懷忠君愛國之志的,所以十有八九還是會護送崇禎南下南京。而南京本就有一套成熟的政府體系,完全不會出現什麼混亂的局面。就算北京群臣激昂,崇禎也完全可以下令群臣鎮守北京,自己帶著皇室成員南下,其實只要他能狠下心來力排眾議,這些事情他都可以做到。

一旦崇禎到了南京,明朝以文統武的格局就不會被打破,武官不掌大權就難以割據成了藩鎮,南明那種分裂局面也就不會出現了。

說完明朝再看大順,從李自成的種種行為來看,他並不會治國,就和大齊的黃巢一樣,大順勢必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王朝,最後李自成內部的將領會在華北形成一個個割據的軍閥,而李自成也將直面北方滿清的衝擊。

自打1628年開始,八旗軍就不止一次的突破了長城防線,到1644年為止,共有六次大規模的入塞劫掠行為,而且多次佔據邊境州縣。一旦大明南撤,滿清南下將會更加輕鬆,這點從山海關一戰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順軍根本不是八旗軍的對手。所以八旗軍將以勢不可擋之勢迅速吞併黃河以北,並且開始試探南明的防線。就這樣一個新的南北朝割據將會出現。但是考慮到南明的大多數軍隊都是戰鬥意志薄弱的軍隊,同八旗軍相較量,又能撐多久,這也是個問題,畢竟大明的精銳邊軍主力,都是被兇殘的八旗軍消滅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體制還是變不了,這種深入根基的制度,隨便一動都是引起軒然大波的舉動。而一旦南明這時發生內亂,那鐵定清朝又能一統河山了。但是如果明朝保持原樣,那最後還是會死在藩王制的壓榨下,明廷經濟破產。又一次被新的王朝取代。


再看清廷方面,因為八旗軍不足20萬人,即便佔據了華北,也會陷入人手不夠的尷尬局面。到時候清軍還是得組建綠營軍,而如此一來清軍的整體戰鬥力又要被拉低。清朝不滅了明朝,就難以實施圈地和剃髮令,因為隨便一個一個大舉動的政策都有可能導致華北遍地義軍起,就和宋金對峙的格局一樣。之後就看這個沒有統一中國的大清是像金國一樣被迅速漢化,還是不怕死的仍然保持異族風情。

而且清朝不可避免的還要面對蒙古主權的歸屬問題,同沙俄的交鋒,同準格爾的戰爭。一個北方帝國疲於奔命,一個南方帝國慢性自殺,雖說按照中國王朝的特點,同一時間必然趨勢,但最後天下歸誰,還真是不好說了。


火器工坊


崇禎皇帝最臭的一步棋,是有南遷動議,而沒有南遷,前者亂了軍心,導致北方戰局迅速崩潰,後者沒了免遭身死的實惠,

有南遷動議,表明皇帝準備拋棄祖宗墳墓,要知道崇禎可是挖了李自成的祖墳的,拋棄祖宗墳墓意味著皇帝自己都認識到了北方戰局已經徹底不行了,明對李自成的戰爭是場改朝換代的戰爭,你自己都認為自己不行了,將領們怎麼不能良禽擇木而棲呢,這與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放棄南京是有本質不同的,抗日戰爭是民族戰爭,投降日本則是漢奸行為,而這時明軍將領投降不過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為了百姓免受兵災之苦,所以呢,北方戰局瞬間崩潰,李自成東征的速度比吳三桂救援速度還快,簡直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崇禎早早如果南遷,想像一下,李自成刨了明十二陵,將歷代皇帝屍骨拖出來鞭屍,宗室諸王如果問起,北方尚有四鎮雄兵,還有山東河南京師等明軍,皇帝就拋棄祖宗墳墓,皇帝總不能說掐指一算,那些明軍就是投降的,不投降也沒戰鬥力,姜瓖反正後堅持了一年多不就打皇帝臉了,

除非皇帝眼一瞪,老子是皇帝,老子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可是皇帝不是這樣的人


書劍漂零


不能,明朝沒有南宋那樣安定的南方。不安定有兩方面,一是軍事,二是政治。

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樊城,南陽。

1642年,張獻忠攻陷廬州,威逼南京,後被明軍擊退。

1643年春,張獻忠從廬州回師攻陷武昌,漢陽。

1643年秋,張獻忠南下攻陷長沙,進軍江西。

1644年,張獻忠西進,六月攻陷重慶,八月攻陷成都,並在蜀地建國。

這只是張獻忠的行動路徑,當時所謂的南方安定,其實只是東南沿海一代安定罷了,除此之外的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到處是義軍橫行。

所以結論就是,即便南遷崇禎也無法像南宋那樣構建一條從陝西開始,依託長江天險庇護整個南中國的防線。

除此之外,崇禎想要重整國局,勢必要對江南的這群地主集團下手。而這群漢人大地主既然能夠出賣底下的平民,那同樣也能出賣崇禎,一旦朝廷下手太狠,觸動了地主集團太多的利益,他們勾結李闖或是滿清出賣南明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結論就是,崇禎即便南遷,下場境遇恐怕還不如南宋,因為南宋能整合這個南方的力量抗衡,而南明,連江南之地都未必搞得定。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議和與南遷崇禎帝都試過,兩者都是當時較為可行的辦法。但與後金議和洩密,舉朝譁然,結果兵部尚書陳新甲當了替死鬼。動議南遷,陳演、光時亨等腐朽之臣又極力阻擾,結果遷都南京之事也不了了之。




明朝自成立之初,便已經定都南京。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便以應天府(即南京)作為吳國都城,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府登基稱帝建立明朝後便定都於此。建文帝行削藩之策,燕王朱棣於燕京靖難起兵,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稱帝后將京師從南京搬到北京,但在南京留下了幾乎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國家機構,實際上明朝實行的就是兩京制,不過是以北京為主南京為輔,如果再加上中都鳳陽,明朝在南方可謂是建制完整,運轉正常,崇禎帝南遷事實上完全可行。




崇禎帝若南遷,就意味著他要放棄北方大片領土,但在當時,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李自成自陝西揮師東進聲勢浩大,關外的清朝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入關,作為京師的北京,夾在兩大強敵中間,隨時都要面臨城破的威脅,雖說祖宗基業不可棄,但北京若不棄,坐等大順軍來攻,一旦京師破城,崇禎帝及諸王宗室該往何處去。後來的事態不也驗證了這一點,城破後崇禎帝出逃無望,煤山自縊殉國,太子、永王定王也都沒能逃出京師,最終南京還不是立了一個庸才福王朱由崧當皇帝。




明朝實行兩京制,北京主北,南京主南,明成祖興許遇見到了百年之後明朝會有劫難,效法西晉、東晉 ,北宋、南宋之事。更何況當時南方大部都沒有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染指,經濟民生基本沒有遭到破壞。最關鍵的一點,是以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為首的江北四鎮,擁兵數十萬,對南京形成拱衛之勢,且南方財賦雄厚,富庶有餘,可以不斷的為前線提供財力支持,江北四鎮再加上鳳陽總督馬士英及鎮守揚州的兵部尚書史可法,事實上遷都南京於抗擊大順軍形勢大好。




遷都南京,短時間之內會形成大順國、大西國、南明和清朝“四強鼎立”的形勢,但從長遠來看,南明可以收拾河山,再度統一天下,明朝可以涅槃重生。

明朝南遷,利大於弊,首先,北方雖失,但南方半壁江山猶在,明朝依然具備強大的實力。其次,大順軍若入主北京,清朝必定要來奪,鎮守山海關的平西伯吳三桂,無論倒向誰,大順軍和清軍都免不了要正面硬碰硬,明朝在南方坐山觀虎鬥,等到大順軍清軍兩敗俱傷,南明伺機出兵,收復故土指日可待。而川渝的張獻忠,殺戮無度暴虐無道,人心失望難成氣候。


崇禎帝若南遷,歷史將要改寫,不僅僅是因為當時南京的一整套班子可以隨時運轉,更重要的是崇禎帝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南方足可以收拾人心力挽狂瀾,只要他不再犯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南方的兵將定能為他所用。南明為什麼那麼快覆滅,根源就在於弘光帝朱由崧的荒淫無能用人不當,馬士英、左良玉等將領輕視這個皇帝,無威信無威望,不能統御天下,難堪恢復大任,而唯有崇禎帝,方能力挽狂瀾,再造國運。


大國布衣



不好說,這個關鍵點在於崇禎帝能不能經此大難而痛改前非了,不然在大勢面前,別說三足鼎立互相牽制了,就是南明與清朝劃江而治的條件都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首先以大勢來說,縱觀中國歷史,可謂是越往後改朝換代中間的亂世時間持續是越少。不信大家看看,東漢亡國以後,是魏晉南北朝的大亂世,一直到隋朝大一統,這段亂世持續了300多年。而唐朝亡國以後的五代十國大亂世,持續時間則是70多年。如果以宋遼金大分裂時期來看,持續時間更長了。從宋朝開始,宋元革鼎、元明革鼎、明清革鼎,相對來說前朝亡國以後,下一個大一統朝代馬上確定,中間沒有什麼大的亂世的,只不過消滅割據政權浪費一些時間罷了,不會形成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大亂世的。

所以以這個趨勢來看,明末清初之際,大勢就是出現一個大一統政權,而不是分裂狀態。所以崇禎帝想要打破這個趨勢,形成三足鼎立的情況,很難很難的。

其次就是崇禎帝這個人的個人能力。

雖然崇禎帝以身殉國的風骨值得肯定,但是他這個人的帝王心術很差勁,像忠心的人諸如盧象升孫傳庭都因為他的昏庸安排而被搞死,反正當時環境就是誰忠心誰賣力,誰就死的快。

結果是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帝詔天下勤王,只來了唐通的八千人馬,再無其他人勤王,這雖然與明末軍閥化有關係,但更大的原因崇禎帝已經搞得是人心渙散了。

所以如果崇禎帝南遷以後,還是之前那套帝王心術,那麼南明馬上會分崩離析,因為軍隊已經開始軍閥化,他如此作風,那些將領恐怕都要被嚇得投降或者不聽號令了。

因此崇禎帝只能是痛改前非,能做到知人善用賞罰分明的話,才可以有一定機會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情況。


宋安之


假如我是崇禎,我首先要知道明朝中興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就好比一個人得了癌症,但不是隻有死路一條,要想活下去必須要切除病變器官。

那我要做的首先是放棄華北,退守江南。把北方能帶走的東西全部往南搬,然後把所有軍隊往南撤,對於那些可能守不住,或者防守比較難,還有補給不方便的城池全部放棄,保存戰鬥力,做戰略轉移。雖然此舉有失去北方民心的可能,但是不走不行,不走的話就等著亡國。 把北方讓給大順,讓李自成去派兵駐守一個個城池,李自成得到的也只是一座座搬空的城池,李自成宣傳的口號可是三年不納糧,既然我把財富全部轉移,李自成的軍隊勢必要改變他的口號,到時候對於籠絡民心,大順不見得比明朝好。

大順佔領華北後,吳三桂會叛變,因為他背後已經沒有了大明朝,所以他必須要在清順之間做出選擇,而不管吳三桂投降誰,我想滿清都會入關南下。 歷史總是把某一個的作用無限放大,其實吳三桂在明清相爭作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不管吳三桂有沒有放滿清入關,滿清入關已經是勢在必行,勢不可擋,即使不從山海關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破關南下。到那時山海關也只是一座孤城,因為北方已經大亂,新的秩序還沒建立起來。而且吳三桂投降大順,李自成並沒有重視山海關,他是讓降將唐通率領五千人馬去山海關與數萬關寧鐵騎換防,李自成的本意是想調吳三桂回內地打內戰。所以僅憑唐通那點烏合之眾面對勢如破竹殺人如麻的八旗能不嚇尿就算不錯了,所以假如山海關是大順控制,八旗入關沒有任何懸念。

所以中國北方將是清順打的不可開交,吳三桂也會被李自成重新派往與滿清的戰場上。大順已無心南伐了。到那時崇禎真的可以大有作為,假如崇禎想三分天下,那麼崇禎必須要在三者之間做出選擇,比如大順控制不住的時候,崇禎應該做出支援,比如派兵北上一起對抗大清,或者派水師北上,襲擊大清後方。所做的一切舉動只是為了維持現狀,不讓任何一方做大。

第二崇禎可以在清順交戰火熱的時候北伐,直接收復被大順佔領的失地,但是這一舉我覺得危險性比較大。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年宋朝聯金滅遼,和後來的聯蒙滅金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我是崇禎我不會聯合一方毀滅另一方,不管清順相爭誰勝出他們最後勢必要南伐,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誰也沒法吃掉誰,相互獨立存在。 只要天下維持三分狀態,我就利用和平期間加大各種改革建設,撤換不稱職的人員,推進維新,只要加以時日,國富民強,再伺機北伐統一中國


高宗1986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崇禎皇帝如果能夠南遷的話,我覺得應該會形成比較有利的局面,至少可以做到保住東南的半壁江山,和南宋當年比較類似。因為作為當時天下公認的皇帝,崇禎皇帝的號召力還是非常強的,就是因為他在眉山上吊自殺了,導致中原無主,名種力量無法統一起來,最後被滿清各個擊破。

雖然滿清得到了天下,但是滿清力量並沒有那麼強,假如不是時機碰到的特別好的話,滿清應該不可能得到天下。滿清在奪取了天下的過程中,實際上最關鍵的一戰就是山海關與李自成進行的那場大戰。可惜李自成當時對滿清認識不足,所帶的兵力也不夠多,導致被滿清打敗。事實上當時農民軍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強的,如果闖王能夠帶上10萬以上的農民軍的話,可能滿清就進不了關了。因為說實話,滿清奪取天下是相當容易的,真正的難關也就是山海關那一戰。

事實上滿清能夠奪取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著崇禎的旗號,也就是為崇禎皇帝報仇。結果包括吳三桂為首的眾多明軍將領都紛紛投降滿清,這些軍隊使得滿清的力量得到迅速的加強,才真正有了奪取天下的實力,否則以滿清關外總共10萬人左右的兵力,是很難真正奪取天下的。因為滿清入關的時候也就是滿兵7萬,漢軍旗兵2.4萬,蒙古兵2.6萬,總共12萬人。但是因為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打進北京之後,對待原來的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太狠。所以這些人在闖王被滿清打敗之後,都群起而攻之,導致李自成很快失敗。崇禎還在的話,這些都不會發生,滿清也不會有那個機會。

而且山海關一戰中,滿清軍隊事實上受了不小的損失。日後打天下,事實上主要靠投降過來的明朝軍隊。而崇禎皇帝真沒有死,而是南遷的話,自然就可以將眾多的軍隊號召到自己的旗下,他們也不敢那麼輕易的去投降,滿清也就沒有那個能力能奪取天下。而崇禎皇帝死後,後面起來的南明的那些皇帝號召力遠遠無法同他相比。因為當時的明朝宗室還有很多,既然你能夠當皇帝,為什麼我當不了皇帝,所以誰也不服誰。

例如在鹿鼎記裡面就提到過,當時出現了兩個皇帝,並且都是明朝的宗室,誰也壓不過誰,最後清軍還沒有打來,雙方自己人已經先打起來了。南明的皇帝沒有一個真正能夠得到天下的公認,很多完全就是過家家。如是崇禎皇帝到了南方,自然可以得到南方的擁戴,所以滿清再厲害,估計最後也只能想當年的金國一樣止步於長江,最好的情況只能夠佔領北部半壁江山。何況當時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實力還比較強,說不定能夠牽制住滿清,最後雙方同心協力將滿清趕出關外。

事實上,只要崇禎皇帝沒死或者崇禎皇帝是被滿清人逼死,天下都不會落到滿清人手裡。如果崇禎皇帝是被滿清逼死的話,闖王當時說不定就能夠得到眾多人的擁戴,大家在闖王的旗幟下共同抵抗外敵,以滿清那點兵力,沒有眾多明朝軍事力量投靠的話,最終只能夠帶著洗劫而來的財寶,如鹿鼎記說的一樣,逃出關外。只不過恰好是闖王先打的北京,最終逼死了崇禎皇帝,導致清清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就是所謂的替崇禎皇帝報仇,最後收攏了很多的明朝的軍事力量,才能夠一舉奪取天下。因為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時候,甚至得到了南明政府的嘉獎。這說明當時中原人沒有看清滿清的真正面目,還有很多人還真正認為滿清是來做活雷鋒的。

等到滿清打敗農民軍,天下再沒有人能夠抵擋滿清的時候,滿清就真正的露出了獠牙,人們看清事實之後才悔之晚矣,假如崇禎皇帝還在的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不能,其結果與弘光沒有什麼二樣,理由如下:

一、清兵會聯合吳三桂部共剿闖、獻,這一點,不會改變,那麼闖、獻亡後,清兵必定揮師南下;

二、崇禎即使在南京建立臨時政權,拿什麼阻當清兵過江?他還有拿得出手的將才麼?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都死了,洪承疇、吳三桂投了清,江北四鎮心懷鬼胎,自相傾軋,武昌的左良玉形同獨立,不聽號令;這些將領,在北京危急時都拖諉不肯勤王,現在崇禎南逃,威信更低了,為什麼還要聽你的?

三、以崇禎的性格,李自成兵臨城下時還不肯妥協,那麼,即使鄭成功、李定國願意效力,他也不許的,在他眼裡,鄭氏就是倭寇,李定國就是流賊,招撫他們抗清是大恥辱,因此組織新軍也不可能;

四.即使到了南京,財政困難還是無法解決,這和在北京時沒有區別,你要他怎麼辦?沒收眾多親王、皇親國戚的財產?一方面他不忍心,否則在北京時早幹了!另一方面,到南京後,他的權威下降,不得不依靠四鎮軍閥,即使能搞到錢,也會被這些軍閥搶走的。

所以,無論南不南遷,大明必亡!也許崇禎看到了這一點,才堅決不南遷而在北京殉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