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崇禎年間兵多將廣,卻為何敗給了幾十萬人口的滿清小國?

傻傻的等你回頭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了很多遍,滿清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並不亞於當時大明。

以薩爾滸戰役為例,這是大明和滿清的戰略大決戰。

然而,明軍一共只有8萬人而已,另外還有壯聲勢的葉赫兵和朝鮮兵。

相反,滿清八旗則有6萬多人。

雙方就兵力來說,僅僅相差2萬左右。而明軍是深入滿清巢穴作戰,八旗以逸待勞,兵力稍微有些差距沒什麼了不起。



再看關外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決戰,也就是大明最後一次拼命,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明軍只有不到20萬,而滿清已經有高達24萬人。

滿清兵力反而更多。



甚至,在李自成和滿清的一片石大戰中,也是一樣。

李自成的大順軍有6萬人,而拋去吳三桂5萬軍隊不談,滿清就有高達8萬人,等於李自成6萬對13萬,不敗才有鬼。



滿清雖然自稱封建社會,但總體來說是一種有封建因素的奴隸制社會,同以前遊牧民族沒有什麼不同。

滿清的八旗是完全脫產的,全民皆兵,每個成年男人都是戰士。國內經濟基本全部靠捉住的漢族奴隸來維持。

這些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如果不好好工作連性命也難保,所以工作熱情是普通人憋不了的。但滿清的經濟並不好,也就勉強維持軍糧補給。



而八旗兵的武器裝備、戰馬甚至衣服,都要靠自己準備。

當時八旗兵經濟也很困難,連衣服都奇缺。一個八旗兵被明軍打死,立即就會有人去剝衣服。在滿清控制區,一套衣服很值錢。

因此,八旗兵需要不斷南下搶劫,通過劫掠漢人以獲得持續戰爭的資源。

在明末,八旗5次入關,肆虐在河北、山東等地,造成赤地千里。



第一次,1629年皇太極率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正是因為這一戰,導致袁崇煥被殺!期間八旗兵四處殺人放火,北京城外民宅基本都被燒燬,居民不是被殘殺,就是被捉住成為奴隸。

第二次,1634年皇太極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帶為主攻方向,分別破關口而入,“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到處都是死屍白骨。

第三次,1636年阿濟格等率軍入關!此役,清軍共克12城,56戰皆勝,獲人畜17萬9千8百,至於被屠殺者不計其數!

第四次,1638年多爾袞率軍入關,將濟南屠殺燒燬一空,獲人畜46萬2千3百,孫承宗就是這一次全家100多口被殺!

第五次,1642年阿巴泰率軍入關,俘獲人口36萬9千人,駝、馬、騾、牛、驢、羊共32萬1千餘頭!

短短13年間,滿清通過掠奪明朝以養肥自己,殺死的漢人平民無法統計。

為什麼近代史研究者(非滿族),多對滿清持不屑態度,就是因為他們的當年所作所為顯然是野蠻人,同羅馬時代的蠻族人沒有區別。


薩沙


明朝崇禎年間兵多將廣?兵確實多,但是能打仗的少;將確實也多,但是沒幾個真正忠於本職的,大多數都是軍閥。
這主要是因為明軍過早衰落,而明軍過早的衰落源頭則是朱元璋一手創立的戶籍制度,這可能和朱元璋小農出身有關。

出身小農的朱元璋在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認為元朝因為過於寬鬆而滅亡,所以他要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朱重八就給戶籍制度賦予了禁錮人身自由、
階級固化的內容。比如,你一旦入了軍戶就永遠無法脫籍,當兵當到死。你的子孫後代也是脫不了籍的軍戶,你死了,你兒子就要去填補你的空位,你兒子死了,你孫子就要去補這個缺。如果你逃亡當了黑戶,不要緊,因為你兄弟子侄當中也有能當兵的,只要是活的、不缺胳膊少腿就行,另外,長官也樂意拿你吃空餉。

另外,在明朝當兵可不像今天是光榮的事,畢竟好男不當兵。明軍士兵地位極低,用一個西班牙人的話說就是處於不光彩的奴隸地位,因為第一沒有人身自由,第二軍士們還要被當做國家農奴使喚,每年要給國家上繳鉅額田賦,而且還時不時的被老爺太太們拉去當免費勞動力使喚。同時,由於喝兵血等優良傳統加持,軍士們可憐的份地被長官佔有,那點可憐的軍餉也要被各級長官層層剋扣,發到手裡都不足額,還會被拖欠數月甚至一年才會發放。所以軍士們也就愈發赤貧,都有軍士買不起棉衣冬天被凍死的記錄。而且如果你是明軍軍士,一旦外出作戰,家人的生活基本沒有保障,如果你老婆長得漂亮,很可能就被哪個長官給拉到了床上。說實話,明軍士兵的地位不比奴隸強多少,所以這樣的軍隊基本上沒什麼可怕的。所以矮子裡拔大個的也先太師能刷出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因為這樣的軍隊根本不會有什麼作為。

而滿洲大汗則不一樣,因為當時滿洲人還沒有被吃空餉、喝兵血等優良傳統汙染,再加上清初滿洲人尚武,不僅軍餉足額髮放,立了功還有獎勵,可以獲得財產、土地、奴僕甚至更高的社會地位。正所謂忠誠都和報酬劃等號,明軍在剃頭投降滿洲人之後戰鬥力暴增,打起老隊友不僅沒有任何心理負擔,還非常賣力。
比如說,投降的明軍給滿洲大汗送去了優良的步兵以及工兵部隊,還為滿洲大汗送去了合格的炮手和鑄炮工匠。

而且,明軍的衰落反而使得明軍將領軍閥化。明軍衰弱之後,明朝將領祭出家丁制度來彌補明軍低下的戰鬥力。但是家丁不是明朝正規武裝力量,而是將領的僱傭兵,這對明軍戰鬥力並沒有多少提高,反而加速了明軍衰落,並且開啟了明軍將領軍閥化。同時由於明軍對手往往都是衰落的蒙古人、小股的倭寇以及各種小部落,反而讓明軍將領退化到敢死隊隊長的水平,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


與此同時,明朝龐大的官僚集團拉低了明朝的行政效率,導致明朝反應遲鈍,無法再短時間內調集資源應對戰爭。反而滿洲人則依賴於小而全面的八旗制度,行政效率遠高於明朝,可以在短時間調集資源應對戰爭。

不過,明朝其他方面的問題滿洲人也不存在。當時的清朝內部,不管是滿洲人還是漢人、蒙古人即便是內部矛盾再劇烈,但是在戰爭面前空前團結,積極應對戰爭。而且,當時關外漢人對清朝的認同感遠高於明朝,效忠滿洲大汗的漢官是推動清朝入關的重要政治力量。


所以,清朝入關之前,清軍至少消滅了三十萬明軍,尤其是松錦大戰明朝僅剩的精銳部隊被清軍消滅乾淨,明朝已經是無兵可用,清軍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有瑕疵,明朝敗給幾十萬人口的滿清小國的說法不嚴謹,應該是明朝內部動亂造成滿清“下山摘桃子”。明朝崇禎年間約有一億人口,滿清人口不過幾十萬,雙方都是農業經濟為主(滿清兼有漁獵經濟),沒有軍事技術代差,綜合國力差距基本體現在人口規模上,人多產糧多、兵源多,正常情況下,明朝不可能敗給滿清。明朝的失敗應該多從自身找原因,篇幅所限,簡單說重點。

【明朝崇禎帝】

氣數盡了。所謂“氣數”不是指古代的迷信說法,“湯武革命”式的“變革天命”,而是說明朝經過200多年的建立、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非改朝換代不足以解決問題,除非出現朱元璋、朱棣父子這樣的領導能力超強的皇帝。而在明朝“走下坡路”時,滿清正處在“上升期”,從而順利“摘桃子”。從明朝舊臣對待先後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滿清的態度可知,這些“食君祿、受皇恩”的政治投機分子,心理上已經接受了“明朝氣數盡了、改朝換代”。

【明朝前期形式】

都城選址錯誤。明朝起家的根據地在南方,明初建都南京,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後勤有保障,遠離北方草原,有巨大的戰略縱深。結果後來遷都北京,上述優勢全部喪失,有明成祖在,英明神武,到了崇禎接班,內憂外患不斷,滿清多次突破長城防線,甚至深入河北、山東,都城距離邊界太近,平添巨大國防壓力。

氣候異常。明朝末年的小冰期造成氣候異常,水旱災害頻發,糧食減產,農民沒飯吃則揭竿而起,這是天災。如果番薯之類的“不與糧食爭地”的高產作物能夠早點引種,理論上可以部分緩解糧食壓力,但是,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明朝各級官員賑災不利,這是人禍。各地農民起義軍規模百萬,早已超過滿清的人口數量(軍隊只有數萬)。

【明朝後期形式】

綜上,戰略失誤加上天災人禍,造成明朝積重難返,這是明末幾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結果,不是崇禎一人的責任,最終明朝內亂亡國,滿清竊取農民起義軍改朝換代的勝利果實。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簡單的說,氣數已盡,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崇禎帝也不是個好皇帝。

崇禎帝繼位後面對的是宦官專權,一著不慎就會丟了性命,大太監魏忠賢幾乎已經把持朝政,皇帝被架空了,崇禎很能忍能狠,一舉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轉而扶持被閹黨打壓的東林黨,可是因為沒有扶持其他黨派,導致東林黨在朝廷一家獨大,他發現以後再扶持閹黨想平衡已經來不及了。東林黨背後的利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大搞土地兼併,搞的農民沒有耕地,又年年天災不斷,老百姓活不下去,後來導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的爆發。

崇禎帝還有一個很大的性格缺陷,就是不擔責任好殺無度,當時還是有可以抵抗外敵的將領的,如袁崇煥,但是崇禎不能容忍將帥的失誤,遇到出事了為了自己不擔用人不當的責任,簡單直接將他殺了完事,經常這些搞,朝廷上下的官員,想做事的基本不是被殺就是離開,剩下的都是不幹事的,誰的腦袋都沒第二個,大家不幹事得過且過自然不犯錯,遇到這種領導傻子才往前衝,最後李自成帶兵逼得崇禎自盡也不奇怪。

外敵清軍當時也是少數民族,但是武力很強,加上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很快就奪取了政權,為明朝劃上了句號。



紫玄修行


明朝崇禎年間並未敗給滿清,只不過是後來崇禎死後,明朝有意“借陸平寇”,沒想到李自成、包括南明政權“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才給滿清撿便宜的機會!在當時的緊要關頭敗給滿清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政權“借虜平寇”戰略的失誤!

崇禎事情做的太絕,可以說對於明朝的起死回生沒有抱有一點希望。“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當時南京還有明朝的一套備用系統,南京的史可法等一眾官員,都等著崇禎或著皇子南遷,可是李自成圍困京城以來,南京方面等來的卻是崇禎以死報國的噩耗,三個皇子也全部被李自成所獲,而後音訊全無。在此緊要關頭,國無君主勢必政令不通,史可法猶豫不決,讓江北四鎮擁立的朱由崧為皇帝,史稱“弘光政權”。這下明朝得以喘息,本可以有光復的可能,或者能保東南半壁江山。這時候南明提出的“借虜平寇”政策,卻鬼事神差的幫了滿清的大忙。

這裡來說一下,本來滿清並沒有妄想統一全國,能建立起大清這個立足二百多年的王朝。最大的希望就是得到明朝的承認,封個王什麼的,自己就可以在遼東舒舒服服過日子了,誰想著沒事總是打仗呢,打仗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和平”,所以老實巴交的農民拿起了戰刀,比如李自成就是因為吃沒吃的,喝沒喝的,不反是死,反了倒是可以有點希望。滿清當時也就十幾萬軍隊,當然這種想法可以有,但是實力不允許。

當滿清入關打著替明朝復仇的大旗,把李自成趕到了湖北,當時南方左良玉軍團還是幾十萬軍隊,雖然算不上精銳。但是總比幾十萬頭豬管用,可是左良玉先前被李自成打怕了,繞開了李自成直奔南京,玩起了清君側的遊戲。這下滿清收拾完李自成,掉頭就滅掉了南京的弘光政權,史可法也在揚州殉難!

內部的爭鬥,給了滿清撿便宜的機會。地方軍隊的軍閥化,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皇帝成為了傀儡!

弘光政權滅亡後,南方又有多個南明政權先後建立,比如潞王朱常芳、魯王朱以海、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皇帝多了那當然就要吵架,不但吵架動手都是有可能的,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滿清樂壞了,你們慢慢玩我過後一塊收拾!中央及內閣已經徹底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地方軍隊軍閥化太過嚴重,沒有復國的想法,有想法的都成了擺設——皇帝及監國之類。比如南明的隆武政權,隆武帝朱聿鍵是非常有抱負的一個皇帝,無奈鄭氏根本就沒有復國的想法,有的只不過是保留自己的榮華富貴,做一個富家翁足矣!


永曆政權與魯王東西呼應,鄭成功、李定國嶄露頭角可為時已晚!

再說說最後的南明永曆政權朱由榔,當時南明的生存空間一縮再縮,在孫可望帶領大西軍餘部抗擊滿清一度收復南方胡廣,勝利在望。可是孫可望私信太重、欲自立門戶導致自己身敗名裂,而後一氣之下投降了滿清,隨後李定國掌握了永曆政權的軍事權利,雖然李定國是張獻忠的部下,但是李定國註定成為了南明最後的擎天柱。而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魯王政權,在東南沿海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機。

如北宋末年,雖然有“靖康之恥”,但是趙構南逃,又有岳飛、韓世忠一般猛將,殺退了金國的進攻勢頭,一度有收復失地的趨勢,雖然岳飛等人被害沒能成功,但是南宋卻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滿清招降的明朝降將反過來又滅南明這點星星之火。可以說還是明朝投降派與非投降派的鬥爭。雖然南明最後也出現瞭如李定國、鄭成功等復國名將,但是當時的空間太小了,以局部不足以跟幾乎統一全國的滿清對抗。最後永曆政權的朱由榔被緬甸國王獻給了吳三桂,吳三桂為了向滿清獻媚,而以弓殺死了朱由榔。身在緬甸的李定國無力迴天!

可以說滿清打敗明朝,不如說明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至今無不令人為之惋惜!


博陵牛仔


第一自然災害 當時正值小冰河時期災害頻發。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4%87%E7%A5%AF%E5%A4%A7%E6%97%B1/9698790?fr=aladdin

第二兩線作戰第二兩線作戰 一面疲於應付清軍入侵一面忙於鎮壓農民起義。

1、清軍第一次入關(己巳之變)。崇禎二年(1629年)。

2、清軍二度入關。崇禎七年(1634年)

3、清軍三度入關。崇禎八年(1635年)

4、清軍四度入關(丙子虜變)。崇禎九年(1636年)

5、清軍五度入關(戊寅虜變)。崇禎十一年(1638年)

6、松錦之戰。崇禎十三年(1640年)

7、清軍六度入關。崇禎十五年(1642年)

當時國內戰爭

1、曹文詔圍剿義軍。崇禎四年(1631年),崇禎七年(1634年),由於清軍二度入關,曹文詔被調往大同抗金,農民軍得以突圍。

2、桐城之戰。明崇禎八年(1635年)

3、孫傳庭俘獲高迎祥。崇禎九年(1636年)

4、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四度入關,盧象升在河北戰死,孫傳庭、洪承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這才得以喘息

5李自成三攻開封。崇禎十四年(1640年)

6張獻忠破襄陽。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

8、李自成攻洛陽。崇禎十六年(1643年)

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

崇禎年間的明朝戰事可謂接連不斷,兩線作戰的明軍顧此失彼


第三經濟 也就是錢了

明朝的社會分為三大股勢力,皇族,士族,平民。朱元璋規定皇族不交稅,同時明朝有各個朝代最優厚的皇族分封制度,到了明朝後期,皇族佔有了全國超過40%的土地,而這些土地是免稅的,無可避免的導致了稅收下降。為了維持財政收入,張居正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對士族和平民的稅收,緩解了財政,但是也導致了平民和士族的不滿。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財政收入又不夠了,這個時候魏忠賢出現了,再次加大了對士族的稅收,並導致了代表士族利益的東林黨的反彈。崇禎上臺後,昏招連出,首先他殺掉了魏忠賢,東林黨上臺後廢除了魏忠賢的政策,減少了對士族的稅收,然後財政吃緊,他居然向土地最少、人數最多的平民加稅,導致平民苦不堪言,很多人甚至自願將土地賤賣給皇族或士族,然後在自己的土地上當佃戶來免稅。最後稅不僅沒收上來,平民還造反了。所以,明朝的滅亡源於特權階級的擴大,明朝初期80%的土地都是有稅收的,到了崇禎時期只有不到20%土地能夠徵稅,即便魏忠賢時期多了一些工商稅,也被崇禎親自給廢除了。這個時候的明朝不僅沒有足夠的軍費,而且對內也處於極限狀態,遭遇一點天災便承受不住,分崩離析了。

沒錢你無法賑災,更無法支持戰爭。


多讀書有好處


明朝的滅亡原因有很多,也並不是因為其中一個問題就能讓明朝滅亡,是各種因素日積月累積攢到了一個無力迴天的程度。再說了當時直搗龍巢逼死崇禎帝的是李自成,而李自成所代表的是農民起義軍,滿清雖然那時候已經虎視眈眈,但其並不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你問題中提到了明朝的兵多將廣,崇禎年間的大明王朝兵力不能說特別匱乏,但也說不上有多麼強大。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上層決策及管理混亂,比如說咱們耳熟能詳的明朝大將袁崇煥,就是因為崇禎帝的多疑而被誅殺。很多人對袁崇煥的死,歸咎於是他自作孽不可活,這點說實話我個人不敢苟同,袁崇煥在殺毛文龍時手段上是有些直接,沒有委婉的講究用合適的方法來處理,但不能因此就將袁崇煥全盤否定。曾經我寫過一段關於袁崇煥的小文,受到個別網友在評論區口誅筆伐,我只想說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缺點,但袁崇煥絕對可以說是明末真正的英雄。崇禎帝拿袁崇煥力挽狂瀾時的盛況,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結果,為什麼非要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他呢?崇禎帝殺袁崇煥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小因素,將領再多也扛不住帝的疑殺,袁崇煥如果沒死,也許還會將滿清的鐵騎阻擋在關外。


再就是明朝的各種社會弊病,在崇禎帝執政期間得到了集中爆發,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和上幾任皇帝不作為亂作為脫不了干係。混亂的朝堂內政及無休止的黨爭,這樣連最基礎的穩定都沒有,還談什麼一致對外?明朝這種混亂的環境,一直延續到明朝結束,後來備用的南明王朝再次重組時都沒有改善,所以明末混亂的朝局,也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崇禎帝的死預示著大明王朝一個階段的結束,崇禎帝死後滿清並沒有佔據絕對的優勢。當時主要存在三股比較大的勢力,一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也就是後來的大順政權;二是入關後的滿清鐵騎,我把吳三桂也歸到滿清勢力之中了;三是明朝滅亡後延續的南明政權。其實以上這三股勢力實力都不可小覷,只不過後來卻是少數人統治了多數人的結局。李自成在取得了短暫的成果之後,一時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其班底整體素質也相對低下,以至於目光短淺沒有一個整體的發展規劃,最後造成了大順政權滅亡的結果。再說說南明這個奇葩的王朝,在大明王朝滅亡之後,南明並不是弱不禁風。南明所處優越的地理位置,手裡還拿著前明留下的大軍,但還是毀在前朝留下的黨爭遺病上,甚至當時南明很多大臣,都寄希望於滿清能夠幫他們滅掉李自成,這是多麼可笑的想法。所以明朝的滅亡,不能只往兵多將廣這方面想,雙方軍事實力上的對比只是其中一個誘因罷了。



追記歷史


因為當時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除了要面對女真人以外,連年不斷的天災,屢剿不滅的“反賊”,腐敗不堪的朝堂,已經讓這個國家,搖搖欲墜。

所以女真不是一個人再戰鬥,與其說是明朝敗給了外敵,還不如說是輸給了自己!

第一個原因,滿清戰術先進。

滿清的八旗軍隊,其作戰能力和運動能力都要強過中原。所謂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雖然中原在人數方面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當時的明朝人口過億,而對方只不過幾十萬人。

一般人看來這麼大的差距,明朝只要稍微拿出點樣子就能女真給滅了。

但事實上,雙方的實力差距並沒有那麼大,農耕文明無法像女真人那樣做到全民皆兵。

縱觀整個華夏曆史,哪一次不是中原王朝的人口占優,但在真正的軍力上,往往卻出於劣勢。

當年的匈奴、突厥、蒙古,那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這種人口論,是站不住腳的。

而且女真方面非常清楚自己在人數上的劣勢,所以在正面戰場上不會把戰線拉的太長,在進攻端都是組織“尖兵”,注重於在某一點對敵人進行打擊。

這種集中主要兵力,慢慢分割敵人的戰術讓明軍的人數優勢蕩然無存,所以明在當時怎麼打怎麼敗,養成“慣性”以後就被“掃落葉”一般的收拾了。

第二個原因,形勢不佔優。

滿清在中原戰場上越打越順、越戰越勇,幾乎所有的地方勢力都覺得中原這次無論怎樣都不會打退敵人,所以這些人雖然名義上繼續跟隨明朝,但暗地裡已經在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等到了滿清到達自己的地盤以後,這些人基本都選擇了投降歸附。

滿清出兵之時可能就幾十萬人,但是在這樣“滾雪球”的效應之下,他們的人數和實力會呈現出一個幾個倍的增長。

到了明朝末年的松錦之戰,滿清已經佔據了軍力上的優勢!

除去地方勢力以外,明朝也已經失去了民心。在時代後期,中原大地上出現了災荒、瘟疫、貪汙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幾乎把整個社會的運營徹底打亂。

在歷朝歷代之中,民眾都是最不敢謀反的,他們出現了謀反現象,那麼就證明國家已經破財到了極點,民眾連基本的飯食都不能得到。

這樣的朝廷得不到各方力量的支持,看似龐大,但只不過是“虛胖”罷了。

第三個原因,無人才可用。

大明一朝不缺乏有卓越才能的軍事將領,但是這些人大多出現在開國年間和抗倭年間,等到了時代末期,這樣的人就幾乎沒有出現了。

當時的朝堂權利幾乎被閹黨論斷,這部分人本身就不是高級知識分子,加上不同於正常人的心理素質,國家在他們手中被“霍霍”的夠嗆,就算真正的出現了能挽救局勢的人才,這幫太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也不會讓他人立功。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人才的中空現象,一旦軍隊和經濟方面缺少了幹練人才,整個國家都會處在一種危機的境地。

雖然說後來的崇禎滅掉閹黨,但是他本人對人才的任用和調配也不夠合理,用人而不信人,還把當時唯一有點水平的袁崇煥給“颳了”,自此以後明朝在遼東就完全處於劣勢。

再往後,明朝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滅亡,清朝乘虛而入,搶奪李自成的勝利果實,成功問鼎中原。

綜上所述,滿清能成功吃掉明朝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並不是因為僥倖因素,明朝內政腐敗加上軍事實力的衰落,這樣的好機會滿清怎麼會放過。


白話歷史君


明朝的失敗主要是敗在極其糟糕的政治環境和自然災害。政治上不能像後金(清)那樣團結一致對外,無窮無盡的黨爭使明朝始終不能一致對外,從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無一不是黨爭的犧牲品。明末的自然災害對明朝來說也是致命的,不僅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戰爭潛力,也引發了規模巨大的民變,使得明軍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直至滅亡。

松錦之戰明軍在錦州有兩萬人,洪承疇統帥八總兵步騎十三萬,清軍人數不明,但應不低於十萬人,皇太極甚至都急到,流著鼻血在瀋陽城中“大索人丁”的地步。明軍在戰役初期頗佔上風,即便到了皇太極援軍趕到,雙方正面決戰時明軍也絲毫不落下風。只是由於後期洪承疇不提防清軍抄後路斷糧道,再加突圍戰時組織不嚴,各部且戰且闖,一片混亂。明軍的損失都是在混亂中被清軍追殺所致。由此可見,明軍在糧彈充足,組織有序的情況下戰鬥力絲毫不比清軍差。

努爾哈赤執政時,後金勝利是因為努爾哈赤的軍事上的才能和政治上的權謀,後金部隊在女真族統一的情況下士氣大盛;而且明朝將領對後金缺少認識和過於輕視導致了戰爭的多次失敗。但努爾哈赤的勝利絕對是一時的,努爾哈赤在關外對漢人燒殺搶掠,滿漢矛盾高度激化,抗戰滲透到漢族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女真族人少地偏,資源匱乏難以久持,只要明朝出現一個名將,女真必敗

皇太極執政時,皇太極採取一系列政策緩和滿漢矛盾,生產力提升;除滿八旗外又編制了漢八旗,軍力擴大;又征服朝鮮,結盟蒙古,仿明朝制定一系列軍政制度,此時的女真已經不是蠻夷了,而是與大明同等地位,足以相爭的滿族清國。而此時關內又在幹什麼呢?農民起義之火燎原,耗盡了大明的軍力國力,崇禎皇帝雖然勤勉向上,但不是一個明君,常常掣肘前線軍事,君臣離心離德

就軍事松錦大戰而言,滿八旗雖然軍力強大,但戰爭初,洪承疇支援錦州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滿八旗中三旗大營被奪,八旗損失很大,此時明朝廷堂上大臣局勢稍好,彈劾洪承疇動作緩慢,耗損錢糧,崇禎皇帝在北京遙控前線,命明軍加速前進,洪承疇將糧草輜重留在了寧遠,攜帶少數糧草支援錦州,清軍趁機進攻明軍尾部,明軍補給線被截,被圍一線,明軍多次突圍遭到清軍頑強阻擊,最後,洪承疇決定置死地而後生衝擊清軍,這完全有可能突出包圍,同時重傷清軍,但各大總兵無心再戰,趁著夜色各自率部突圍,亂作一團,遭到清軍埋伏,除吳三桂帶領少數關寧鐵騎逃回寧遠,洪承疇帶領兩萬殘軍再次被包圍,最後被內部一將私降清軍裡應外合全殲洪承疇部外,其餘兵將全部被殲,消息傳到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獻城投降,松錦大戰結束,明朝失去關外除寧遠外全部城池土地,但此戰清軍也受到重創,無力再戰寧遠,雙方保持對峙直至皇太極死大明亡。






晨鏘鏘


《明史》載“傳庭死,而明亡矣”。實際上明崇禎時期,猛將不止孫傳庭一人,還有洪承疇、曹變蛟、盧象升等等,精兵有關寧軍、秦軍、天雄軍,然而這麼多精兵良將卻抵擋不住精銳只有六萬至八萬,總人口不過幾十萬的後金,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



然而戰爭打的從來就不是將帥牛不牛掰、士兵勇不勇敢,甚至武器裝備也不是那麼重要,眀亡清興最大的問題出在“小冰河時期”。

1.從萬曆起,氣候開始變得異常寒冷,伴隨而來旱災、蝗災,糧食短缺迫使貧民揭竿而起

根據史料記載,萬曆時期全國平均氣溫要比正常低一到兩度,連廣東、海南都下起了雪。可別小看這一兩度的差別,對農業來講,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低溫將導致糧食減產,這對於以農業為基礎的帝國來說尤為致命。



當時陝西、河南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實際上這和朝代更替的規律基本吻合,到了崇禎年間,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在每個朝代都存在,崇禎距明立國已有二百多年,土地兼併,財富高度集中於朱姓宗室、富商士紳的情況尤為突出,隨之爆發了明末農民大起義,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還有一干亂七八糟名字的頭領,這些由饑民、逃兵、地痞組成的烏合之眾,極大地牽制了明軍精銳,使得明朝無法集中精力解決遼東問題,兩線作戰實乃兵家大忌,強如二戰德國都扛不住兩線作戰,更可況日薄西山的明崇禎時期呢?



2.後金於災年建國,同樣湧現瞭如皇太極、多爾袞等一大批優秀的首領,採取逐步蠶食的方法消耗大明戰鬥力

關內天災不斷,遼東的情況也不見得好過。據盧象升報告,他在邊關視察,穿著貂裘都感到異常寒冷,沒法穿貂裘的普通士兵處境可想而知。女真人活動於白山黑水之間,對於災荒的忍受力並不見得比中原強,他們能做的,就是搶掠,努爾哈赤於災年建國,以七大恨為幌子,團結女真部落一起用自己野蠻的攻擊從大明那裡獲得補給,這是促使後金兵前赴後繼瘋狂攻明的根本動力。



繼任的皇太極是個極其銳利的領導者,他清醒地認識到後金與明朝的實力差距,滅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他的主導下,後金成功將戰火燒向關內,京畿包括山東數省,在崇禎時期就遭受了清軍五次大規模劫掠,最嚴重的一次清軍甚至在關內待了五個多月,儼然當成了自己的家,飽掠人畜幾十萬,金銀細軟無算的清軍奏樂而歸,留下的就是明朝遍地殘破、赤野千里的北方基地,使得崇禎在面對李自成的進攻時完全組織不了像樣的抵抗,極大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3.崇禎君臣本身的戰略失誤,喪失了力挽狂瀾的最好時機

崇禎即位,成功消滅魏忠賢閹黨,恢復朝中政治生態,對外重新啟用袁崇煥,制定復遼方略,然而崇禎本人卻剛愎自用、急功近利,皇太極入關,殺袁崇煥,松錦大戰求速勝,坑死明軍最後的兵團。對東林黨人腐敗無能,沒有掌控力,而這些清高的文官集團先是害死了孤軍作戰的盧象升,還迫害政見不同的孫傳庭下獄,最後所謂的“四正六隅”失敗,楊嗣昌自殺謝罪,但中原戰事不是一個人自殺就可以推卸責任的。



在解決農民起義和清軍入侵的問題上首鼠兩端,不分主次,把有限的國力消耗在漫長的東西兩線作戰中,缺乏長遠的方略,可以說是心有餘而能力不足。比如,對民力已竭的農民,還繼續加徵三餉,搞了個裁汰驛站,放著江南那麼多賦稅不收,天真地搞募捐,以為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實則貪贓枉法的滿朝大臣會為國解難,最後落得個“大臣人人皆可殺”的下場,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