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備最後的復仇之三大戰役“夷陵之戰”,劉備到底為何會輸?

陸興畢


劉備輸掉“夷陵之戰”是很正常的事情,曹操當年鼎盛時期在赤壁大戰中都還輸給江東政權,何況僅有兩川之地的劉備?

從《三國演義》中看,劉備是犯了驕兵之症,並且犯了兵家大忌,但從實際上來看,“夷陵之戰”僅僅是東吳對蜀漢的前哨站,東吳並沒有傾巢而出,即使輸掉也不會傷筋動骨,雙方的交戰區域並不是在東吳的核心區域。當然結果是劉備被傷筋動骨,甚至一命嗚呼。

劉備東征孫權是打著為關羽、張飛報仇,但實際上那僅僅只是個藉口,劉備稱帝時年紀已經相當大了,他的主要目的估計是趁著自己還能領軍出征,先幹掉孫權,消除掉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隆中對時告誡劉備從荊州和漢中兩路北伐,但隱患就在於孫權是否會在後方搗亂,所以諸葛亮建議東和孫權。

但劉備估計是想一勞永逸,能幹掉對手幹嘛還要用外交的方式妥協?正好有關羽被殺的藉口以及蜀漢當時基本的實力還在,所以劉備堅持伐吳,並且沒有帶上主張和東吳和平的文臣武將。

“夷陵之戰”時,劉備和諸葛亮的主要戰略目的還是一致的,那就是北伐統一全國,無非是劉備想用武力消除隱患,諸葛亮想用外交消除隱患,不能說誰對誰錯,誰勝利了誰正確,劉備敗了,因此諸葛亮是對的。


孤寡老人講歷史


劉備的一生堪稱傳奇,從軍旅生涯上來說,三國之中無人能及。他早年剛出道就參加了征討黃巾的戰役,投奔袁紹後參加了官渡之戰,中年時與孫權聯合參加了赤壁之戰,獨自領軍與曹操展開了漢中之戰,晚年又親自領兵與東吳進行了夷陵之戰,三國之中參加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的主角只此一人。但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夷陵之戰中他卻慘敗而歸,抱憾白帝城,為什麼呢?

我覺得是對自己的軍旅生涯過於自信。劉備縱橫天下四十年,曾經與自己同時代爭天下的群雄早已灰飛煙滅,如今魏吳兩方是小字輩的曹丕和孫權當政,試問天下誰敵手?而孫權膽敢背棄盟約,攻殺荊州關羽,這不是挑釁嗎?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從戰略上劉備也犯下了錯誤。劉備東征,孫權求和不成後立馬向曹丕稱臣,為什麼呢?避免兩線作戰,試想如果曹魏和蜀漢同時進攻孫權的話,東吳必將亡國。但劉備東征卻面對的是兩方的壓力,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還要在江北還要留置黃權軍團等防備曹魏偷襲,從國力上來說,自己本來就處於劣勢,而強盛的兩方還結成盟友,可以說這仗還沒打,勝算就少了三分。

還有一點就是將領的水平有限。我們知道,漢中之戰,劉備五虎將除了鎮守荊州的關羽外悉數出陣,加上魏延、劉封等一流戰將,最終略壓曹操一籌。但夷陵之戰時,蜀漢派出文官集團還行,但武將都是二流年輕將領,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戰將的統兵打仗能力對戰鬥結果有直接的影響。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直至亡國都未能再踏上荊州故土。


靖遠0204


表面看是安營紮寨錯了,選在樹林裡。

但實質是這場仗從一開始就不是準備充分的仗,前期孫權一直不願意跟劉備徹底撕破臉,畢竟唇齒相依的關係,所以基本可以預見,東吳前期的節節敗退實際上是孫權有意的。

說避其鋒芒可以,說息事寧人也行。

其實大決戰之前,孫權提出的條件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孫權有些後悔,說起來也確實不該鬥氣,為了座荊州城跟劉備糾纏了這麼多年。

我估計當時孫權只是想出手教訓一下關羽,畢竟關羽拒婚說得太難聽。簡單說,當年如果沒有東吳的照顧,劉備是打不進西川的。

但孫權沒有料到,呂蒙居然把關羽殺了……這也解釋了孫權最後願意把荊州還回來的用意,但劉備軍理解錯了,孫權遞過來的橄欖枝可能被理解為懦弱了。

那無法了,孫權只能認真對待了。結果本來就是倉促發動進攻的劉備果然大敗了。我估計當時劉備一直就不冷靜,不過也難怪,畢竟二弟三弟全死了,換誰也冷靜不下來


善良之子86


劉備一生很是坎坷,前半生四處漂泊,連老婆孩子都保護不了。好容易得了半個荊州,沒兩年又得了益州,此後又從曹操那裡虎口奪食,拿下了漢中,看起來要成就王者的榮耀。

結果還沒高興太久,關羽便敗走麥城,損失一員大將不說,地盤還丟了一半,爭奪天下的目標難度一下從困難變成噩夢級別,劉備的心情可想而知。

於是,夷陵之戰爆發了。

作為主攻的一方,劉備當然認為自己贏面很大,然而結果卻是他輸得褲衩都快沒了,幾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只帶著少數近衛勉強逃身,要不是孫權擔心魏國會趁機來攻,說不定劉備就把命直接交代了。

為什麼輸得這麼慘?劉備表示自己也想知道,最後他歸結為天命弄人——“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哉?”這話聽著耳熟,不由得讓人想起四百多年前垓下之圍時項羽的那句吶喊:“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老天爺當然不想背這個鍋。

圖1 劉備(161年-223年)

  • 對於劉備的失敗,很多人歸之於他的軍事額度不夠,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看法。

決戰之前,當了解到劉備竟然前後連營七百多里時,曹丕立刻開啟嘲諷模式:劉備這是對軍事一竅不通啊,分兵七百多里還指望能贏嗎?我看不多久孫權的捷報就會傳上來嘍。

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就將大勝的喜訊傳了過來。

的確,劉備雖然號稱戎馬一生,但縱觀他多年的軍旅生涯,總體而言是勝少敗多。作為夷陵之戰時孫吳方面的主將,陸遜就曾明言:“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所以,劉備之敗,原因就在於他不太會打仗,但是又偏偏遇到一個軍事奇才陸遜,故而理所應當地失敗了?

恐怕不能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劉備一生的確勝少敗多,但他的對手是曹操這樣的一世梟雄啊,我們只能說他並非萬里挑一的軍事高手,而不能過分貶低他的軍事才能。

圖2 夷陵之戰

至於夷陵之戰時的種種“弱智”行為,如曹丕提到的連營問題,老實講,連曹丕這樣只會紙上談兵的人都知道七百里連營是兵家大忌,經歷多年戎馬的劉備會連這種常識都不知嗎?

然而儘管知道,但並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由於事先沒有防備,導致巫以下的沿江戰略要地全部失守。而孫吳方面又採取避而不戰,層層後撤的防禦戰術。這樣一來,劉備要想取得戰果,只能步步深入,可因為沿岸的戰略要地與臨江諸郡都被孫權方面掌控,他不得不沿江布兵,連營向前,七百里連營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

圖3 三國荊州版圖

  • 另一個常被人批評為不知兵的軍事行為就是舍船就步,讓水軍全部上岸作戰。

原本蜀軍在上游,作戰時乘船順流而下是有利條件。戰爭一開始,陸遜最擔心的便是劉備水陸並進的戰鬥方案。可惜,劉備最終放棄了這一打法,以至於讓人一股腦地端了。

但劉備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水陸齊發的好處。劉備原本的水軍來自於荊州,頗為精良,掌握在關羽手中,但關羽敗死,這支水軍便不復存在。而這次出征,準備的時間並不充分,大部分軍隊都是步兵,陸戰的訓練恐怕都沒多麼熟練,更別提水軍的訓練了,水戰能力自然是不行的。故而,劉備只能放棄水路。

由此看來,夷陵之所以慘敗,並非劉備不懂軍事,而真的是客觀條件所限,換言之,劉備的那句“豈非天哉”的吶喊是一語中的了?

當然不是。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明顯看到,單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劉備並不具備必勝的優勢,反而是劣勢頻頻。也就是說,夷陵之戰,原本就不應該打,至少不應該現在打。

圖4 三國版圖

實際上,當劉備提出對吳作戰的想法後,蜀國內部反對的聲音很多,所謂“群臣多諫”,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趙雲。結果劉備一意孤行,反而將勸阻的從事祭酒秦宓抓進了監獄,又將趙雲遠派到了江州當了個督軍。

這樣一整,誰還敢反對?

然而,為什麼劉備變得如此固執,那個愛民如子、從諫如流的“劉皇叔”去哪兒了?有人說是因為關羽被殺導致的報仇心切,容不得別人反對,這顯然並非真正原因。

一方面,發兵時距離關羽之死已經一年多了,再大的火也該一瀉千里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劉備稱帝后一直沒有給關羽封號,直到劉禪即位後才給了壯繆侯的追封。而何謂繆?“武功不成曰繆”,壯繆的諡號指的是關羽雖然勇猛卻沒啥建樹,這並不是一個好詞。由此不難看出,劉備父子對於關羽的失荊州其實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咋會拼了命地給他報仇呢?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 那麼,真正原因何在呢?

很多人總結赤壁之戰用兵如神的曹操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驕傲兩個字。在曹操看來,自己縱橫戰場幾十載,前後大敗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馬超等人,試問天下英雄誰是對手?故而根本沒有將孫劉聯盟放在心裡,結果馬失前蹄。

夷陵之戰前的劉備妥妥地複製了曹操當年的心態。劉備一生最忌憚甚至恐懼的便是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偷襲佔領徐州,結果聽說曹操親自來戰,嚇得直接撒腿就跑,導致關羽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俘虜了。

可隨著赤壁之戰後接連的勝利,劉備慢慢浮躁了。當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後,曹操來攻,而此時的劉備卻毫無顧忌,放言“曹操雖來,無能為也”,一時間連曹操也不放在眼裡了。而隨著曹操的去世,這種“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心態只會越發增加。

圖6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

另一方面,劉備對於孫權其實一向不太重視。典型的就是,在他佔領益州後,對於孫權方面索要荊州的回應很是敷衍,竟然說等我平定涼州後就把荊州給吳國,這難道不是把孫吳當猴耍嗎?

孫權隨即出兵,而劉備也沒想著如何緩解這一局面,明知道益州人心還未穩定,卻也是一個字:幹。他讓關羽帶三萬人馬到益陽,自己則率五萬大軍到公安,擺出大戰的姿態。如果不是這時曹操橫插一槓西征漢中,那麼孫劉之間的大戰或許早就開始了。

驕兵必敗,劉備再次給我們上了這一課。

參考文獻:《三國志》


歷史大學堂


關於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我們可以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分析。


政治:「師出無名」與孫權的反制


首先看政治,劉備的問題在於此戰的政治宣傳方向走歪了。


劉備在章武元年四月稱帝后,立即開始了伐吳的準備,七月正式出兵。出兵的理由是為被孫權襲殺的關羽復仇。


首先,這個時候無論是北伐曹魏還是東征孫吳,都不是最好的時機。伐魏當在曹操死或曹丕篡漢之時,或許能得到中原傾心漢室的人士的支持、而且當時孫權也在觀望,既不敢跟曹丕決裂也不想就此歸附曹魏,如果劉備北伐,或許能重新恢復孫劉聯盟。而東征的最佳時機應在關羽敗亡時,此時孫權背信棄義倒向曹操,且在荊州尚未紮下根來,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軍事上,都比章武元年的這次出兵更有優勢。



再往前劉備編造獻帝已死,然後稱帝的行為,實際上在中原也失去了一定的號召力。在最該征伐的時候沒有出兵,等到稱帝后開始動武,無論如何道義上是有減分的。


而在蜀漢內部,許多群臣也都勸劉備不要東征,但劉備不為所動,勸諫的秦宓更是被下獄。這種一意孤行對內部的團結以及出戰的士氣也有一定影響。


但最根本的,還是沒有利用好政治宣傳的武器。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背棄聯盟,投降曹操,襲擊荊州,在道義上其實是落於下風的,畢竟雙方的共同目標本是討伐漢賊。從這一點看,孫權向曹魏一方稱藩、勸進,也可被當作漢賊。劉備東征最好的政治宣傳應該是「討賊」而不是「復仇」。



但劉備沒有這麼做、而當劉備屯兵白帝時,孫權讓諸葛瑾發來一封求和信,信中提到「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其實此信的目的並不是真求和,而是直指劉備的師出無名:那邊獻帝被篡位,你劉備卻只顧為關羽報仇,本應光復漢室,卻來爭奪這小小的荊州,對得起漢室和天下人嗎?


孫權看到劉備在政治定位上的弱點,巧妙地避開了自己的「背信棄義」,反倒指責起劉備只圖一時意氣而不顧大局,這讓孫吳一方反倒佔據了道義上的優勢。再加上孫權在佔據荊州之後也好好經營了一番,收服了民心。劉備的出兵也就此蒙上一道陰影。



軍事:水軍劣勢導致的崩盤


軍事上的整個癥結可歸結於蜀漢的水軍不利。當時東吳總指揮陸遜就跟孫權說: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劉備最早攻取秭歸後,戰略如下:


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


也就是說蜀漢的水軍停留在了夷陵,而陸軍繼續前進,並沒有像後來西晉滅吳那樣水陸並進,順流而下。這讓陸遜鬆了一口氣,也是日後陸遜得以發動反擊的根源。



而劉備之所以不敢讓水軍一同前進,還是懼怕吳軍在水戰上的優勢。當時陸遜堅守江東的夷陵(此處長江拐彎,江水由北往南流),拒不出戰。蜀軍無法攻佔夷陵,只得讓水軍停留在上游,免得被夾攻。而主力陸軍從西岸往東推進,直到夷道被孫桓阻截。


結果從章武二年年初一直到年中,蜀軍主力未拔一城,只能在長江南岸結營。而這一段的江面又是吳軍掌控,這就造成了戰略上的被動。待到盛夏,蜀軍疲敝,陸遜利用水軍優勢發起反攻,蜀漢大軍一擊即潰。


當時陸遜反攻的時間點選得也很好,經過觀察,他看到了戰機:


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這說明他捕捉到了劉備士氣的轉折點。此時劉備見正面戰場沒有進展,試圖從側面,靠武陵蠻夷取得突破,也就是從南邊迂迴進攻,這時正面難免放鬆警惕,陸遜正是在此刻一舉出擊,擊退蜀軍。



我們可以看到,在軍事上,蜀軍還是受限於水軍的劣勢,無法在一開始展開強攻,導致之後受阻。其實根本上還是起兵倉促,沒有認真準備。這和劉備看不上孫吳導致輕敵也有一定關係,要不然不至於在陸遜沒有援助的情況下,連夷道也攻不下來。要知道西晉滅吳可是在四川建了不少樓船,同時花了大功夫訓練了水軍,才敢和吳軍一戰。


因此哪怕劉備採取水陸並進,也未必能打過陸遜的軍隊。因此劉備在章武元年執意要東征孫吳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決策,而最後失敗的時候仍在感嘆「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可見劉備一來輕敵,二來到最後還是沒有搞清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


時差博物院


劉備一生經歷了三大戰役,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漢中之戰。

其中赤壁之戰是蜀漢的奠基之戰,漢中之戰是蜀漢的日天之戰,而夷陵之戰,不得不說,是蜀漢一瀉千里之戰,傷了筋骨,謝了精元。

想當年,劉備立馬抹兵,誓師東征,以關羽之死為旗幟,用張飛命喪做怒氣,兵分水陸,將走車船。率大軍七十餘萬,浩浩湯湯,金戈鐵馬,殺奔東吳。

這一年,離赤壁之戰不遠,而兵威,不弱於曹魏當年的帶甲百萬,將列千員。當年曹操能將孫權嚇得尿褲子,現在劉備以同一模式出現了,孫權自然而然的也嚇個半死。

而孫權的作態就是歸還土地,奉上孫二孃,呂蒙也突然暴斃,總而言之,孫權認慫了。

正是這種做法,助長了劉備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再加上劉備財大氣粗,兵廣將多,攻城破地,一路勢不可擋,深入吳地數百里。

劉備一看,好爽,沒想到吳軍這麼不經打,再接再厲,既然棗子辣麼甜,那乾脆就趁機吃完了。

這,就是心理膨脹後的劉備,鯨吞孫吳後,揮師東進,出兵北伐,兩路齊出,北定中原,還於舊都,大事可圖了。

諸葛亮的兩路北伐路線幻滅了,他劉備又以一人之力創造了全新的中興之勢。何其偉大,何其揚眉吐氣。從此以後,諸葛亮?再也不是自己心頭上的一塊石頭了。他要證明,他劉備不是諸葛亮戰略中活死人。

就是盲目的自大,極端的自信,在軍師哪裡找回場子的渴望,最終,讓他忘了三顧茅廬,忘了早年征戰之苦,忘了創業之艱,一夜暴發,劉備也就不是當年的劉備了。





千古浪


劉備會輸本來就是必然的,這場復仇之戰本來就沒有勝者,諸葛亮本來就是反對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打起來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第三方魏國。我們來說一說雙方

第一點天時當時氣候炎熱,蜀軍人困馬乏。避暑都來不及。何況去打仗。而當時的吳國是一直適應了這種炎熱的天氣,而且對於這種天氣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雖說人數遠多餘對方,不過這樣一隻疲勞之軍怎麼可能勝過對方。

第二點地利當時蜀軍深入吳國腹地去和對方交戰,算是客場作戰。吳國經營多年深得人心。加上本地作戰士兵更加勇猛。吳國不贏也能理解了。

第三點人和蜀軍是復仇之軍,當時劉備已經有點因為接連失去關羽張飛而失去理智了。加上交戰吳國連戰連勝。讓劉備變得狂妄自大。而吳國已經被逼的只能背水一戰。所以能贏就是自然的了。


背揹簍的小熊貓


為什麼失敗?一、劉皇叔太自負,被漢中之戰的勝利衝昏頭腦,連曹操都不是自己的對手了,東吳更不是對手,認為自己已經不是以前像浮萍那樣勞碌奔波,疲於奔命那樣了。自己有了根據地,兵強馬壯。二、沒有高智謀之士隨從。諸葛亮、趙雲反對出兵,不能帶在身邊,雖有忠勇將領跟隨,但能真正懂軍事的並不多,只懂得聽命殺敵。三、不懂時令用兵,糧草放置之地不合理,不懂因地理環境改變而改變,被吳兵乘機火燒連營。四、被首勝衝暈頭腦,發現吳兵退守兵營所迷惑,因為吳兵害怕不敢出戰,不懂得最安全的時候就是最危機的時候,特別是兩軍對陣時更值得重視。

這些情況都被像我這種會放馬後炮的“人才”發現了。


珍品蘭心


1、輕敵,他自己久經沙場,而對手陸遜還只是個初生牛犢,劉備一開始就沒把陸遜放眼裡,小瞧了對手的實力。

2、劉備帶了70萬大軍,而東吳兵力相比之下不在一個檔次,使劉備更加輕視

3、衝動,劉備先後失去關、張兩位兄弟,被仇恨矇蔽,聽不進手下智士的厲害分析,一意孤行

4、劉備手下將才凋零,無可堪大任的人,反觀東吳方面,韓當、徐盛、朱然、潘璋均為知名宿將,曾歷經東吳開創大小十餘次戰役,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皆江表之虎臣”。與東吳相比,劉備在將領層面上無疑又輸一著。

5、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當時在劉備安營佈置時,手下馬良已看出不妥,而劉備卻沒聽從建議,執意依林而駐,最終落得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

綜上所述,劉備夷陵戰敗,有其客觀原因:兵力不佔優勢、缺乏得力將才、後勤供應困難以及水軍力量薄弱。其主觀原因則為劉備未做好充分戰爭準備、恃勝而驕,以及對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戰略考量。


風語者2號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有個前提:歷史人物不是白痴。尤其是帶兵的統帥,他們並不像遊戲裡說的那樣,30點智力就是不會看錶的傻子,100點智力就是要風來風,要雨得雨的大神。

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人,都遠強於你我。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連你我都知道,他們豈能不知道? 再看夷陵之戰的制勝點。劉備輸在哪?真的是“火攻”嗎?未必是。

為什麼? 1.火攻不能造成實質性傷害。 2.劉備必然會防火攻。酷暑時節,深入敵境,自己還連營700裡,別說是經歷過赤壁的劉備,就是普通將領也會防一手火攻。(李典默默地點了個贊)

那麼火攻的意義是什麼? 1.增加混亂度,癱瘓指揮敵人指揮系統。火的最大作用在這裡。 2.分割站場,逼敵應戰。被點著的兵營是沒法發揮作用的,不能依託以固守。想不被燒死只能出來硬著頭皮剛。

那麼夷陵之戰陸遜是怎麼贏的? 1.分割包圍,滅其前軍。這是勝負手。 2.四面合圍,殲滅劉備中軍主力。這是蓋棺定論之戰。起決定作用的是雙方士氣。這場戰鬥發生在馬鞍山。 所以夷陵對戰,陸遜之所以能夠打贏劉備,是因為滅了對手前軍,讓對手陷入混亂,士氣大跌,從而一鼓作氣打贏正面決戰的。而劉備也不愧天下梟雄,前隊滅了以後,臨危不亂,帶著主力進駐馬鞍山,陳兵自繞,據險固守,主動置之死地而後生,妄圖一舉扳回劣勢。但決戰時士氣低落,部隊數量上又遠少於東吳,最終隨勢而敗,只能含恨撤退。

(馬鞍山之戰劉備方一共戰死一萬餘人,最後劉備“僅以身免”。整個三國曆史中,一萬人完全“戰死”於一場局部戰鬥的有幾次?只有夷陵這一次。可見戰況慘烈,劉備反抗之激烈) 綜上,戰役的關鍵點是:劉備的前軍是怎麼敗的? 我們先看看前軍的領軍:馮習,張南,沙摩柯。重點是馮習。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我們可能連馮習是誰都不知道。劉備舉國伐吳,自領中軍,那麼最重要的前鋒位置應該給誰呢?如果關羽活著,肯定是關羽來帶。關羽死了,輪到張飛來帶。不巧張飛也死了,那就魏延,趙雲來帶。可惜當時魏延要防守漢中,趙雲得不到信任,兩人都沒法參戰。所以前軍統帥就交給了籍籍無名的馮習。馮習是南郡人,從籍貫上看,可能是劉備在荊州時收的手下,那麼劉備安排一個荊州人來做前軍統帥,用意是什麼?

我們現在當然不知道劉備的想法了,答主猜測可能因為馮習是本土選手,熟悉地形,作戰更便利一些。我們知道劉備看人,一向眼光毒辣,他最終任用馮習做前軍統帥,想必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而最開始攻秭歸的戰鬥,也證明了馮習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不光只是個嚮導而已。但馮習畢竟不是宿將,沒有過人的統帥力,一旦軍隊陷入劣勢,其資歷,經驗均不足以力挽狂瀾,穩定軍心。而對於這場特定的戰鬥來說,這恰恰是最致命的。

那麼,陸遜又是怎麼做的呢?他的戰略是:首尾夾擊,讓前軍陷入混亂。再以火攻增加混亂,最後全力攻擊,殲滅對手。陸遜在開始作戰之前,已經向孫權明確指出的敵人的破綻:敵營已固,但是位置固定,所以陸遜確定,只要能做到首尾夾擊,讓敵人亂起來,這把火肯定就點得起來,敵人只要在營寨裡,就一個都跑不掉。

這時候,這場戰鬥的勝負變成了:吳軍要如何實現前後夾擊? 說到這裡,就要批評一下劉備了。前軍被夾擊確實是劉備的鍋。他捨棄了水路,只用步兵結營,把夷陵附近的江面讓給了東吳。這是致命的疏忽。東吳可以利用長江很輕鬆地繞到蜀軍背後進行夾擊。打仗最忌諱腹背受敵,歷史上還沒有腹背受敵最後能打贏的戰例,劉備不能,關羽不能,馮習張南就更不能了。所以朱然帶領5000人突然出現在蜀軍前軍背後時,一下子就把蜀軍打了個對穿。這時陸遜指揮東吳主力部隊正面猛攻陷入混亂的蜀軍,逐營放火,連穿蜀軍40餘營,一舉殲滅前軍全隊。正如他事先預料的那樣,馮習,張南,沙摩柯一個都沒跑掉,全部死在亂軍之中。

至此,夷陵之戰的結局已經註定了,縱使劉備還想力挽狂瀾,但是在兵敗如山倒的頹勢面前,神仙也無能為力了。事後假設一下,如果把馮習張南換成關羽張飛,蜀軍會敗嗎?恐怕還是會。但是兩人經驗豐富,統率力強,不會讓混亂持續得如此徹底。(例如襄樊之戰中,關羽的左軍讓徐晃屠了個乾淨,兩個領軍全部戰死,但關羽依然全身而退,控制著基本盤。可見統率力的差距)在劉備中軍的接應下,幾個統帥的腦袋也有機會保住。

最終的結果是前軍可能還是會傷亡慘重(畢竟營就在那,跑不掉,火會一直燒,耐久會一直掉,人會一直死),但軍勢還在,不會對整個夷陵戰場有決定性影響。以後若發揮好,還有機會改寫歷史。 綜上,整個夷陵之戰中,火攻產生的實際作用有限。後人把火燒連營700裡當成一種決定性戰術是錯誤的。夷陵之敗,實源於劉備,敗因是未能水陸並進,控制江面,給了東吳迂迴包抄的機會,最後被精兵爆菊,定點突破,從而一潰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