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關羽卻斬了馬謖?

用戶6126728385449


在三國曆史中,劉備陣營中,曾有兩件事十分撼動人心。兩件事的主人公分別是關羽與馬謖,二人都曾在關鍵節點立下軍令狀,可同樣沒有完成任務,關羽卻毫髮無損,馬謖卻遭斬殺。這件事放在當時還是如今都會讓旁觀者議論不已,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知曉的。關羽立狀未完成任務背後有著劉備的老謀深算,馬謖立狀未完成卻讓諸葛亮顏面盡失甚至將蜀國處境擱置極度危險之地。旁觀者如果只從事件本身去評論兩人待遇不公就大錯特錯了,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的三國謀士背後很多決定都是鋌而走險的選擇。

所以說,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卻只斬殺了未完成任務的馬謖,兩件事的軍令狀本身就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當年,劉備與孫權的聯合抗曹,理智的劉備陣營所有謀士都清楚這場大敗曹軍的戲碼上演,東吳水軍才是主角,劉備陣營的全體將領也只是配角而已。而大敗曹軍之後,蜀國也就有了喘息的機會,劉備有著對於自己的政權深深的考量。因為,他並非如同孫權一般想要曹操徹底落馬,因為,曹操的滅亡才真正是劉備滅亡的開始。曹操如果真的死了,孫權會立即放棄與蜀國的聯盟也開始全力攻打蜀國,失去了曹操的牽制,以孫權當時的實力消滅蜀國簡直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真戲需要戲精們完美地“假唱”,看似蜀國將領都是為了剿滅曹操餘寇,暗地裡,劉備派出的關羽才是蜀國給曹操最後的照顧也是對於自己留下的活口。諸葛亮當時派出的趙雲、張飛等將領圍追堵截曹操的餘寇,一個個都是去“撿便宜”的,而且都會撿個盆滿缽滿、高高興興地回來。唯獨尾追曹操這一路將領是關羽帶隊,因為關羽才是配合著劉備在東吳面前上演這齣好戲的最佳人選,而出行前,關羽的這紙軍令狀也無非是糊弄孫權一干人等而已。

曹操與關羽有著深厚地也有些尷尬的舊情,甚至是關羽的心病。所以,看似對於曹操咬牙切齒的關羽其實心中有一萬個理由可以保曹操不死,可這份舊情其實在劉備和諸葛亮看來早就是應該解決的,正好堵截曹操一事完美地做到了一箭雙鵰。

關羽放走了曹操,算是了斷了舊恩也徹底歸屬了劉備更保全了蜀國。至於關羽出兵前立下的軍令狀本身就是哄騙孫權一黨的戲碼而已,諸葛亮與劉備早就預謀於此又怎麼會因此而遷怒與關羽呢。

而後來的馬謖一事就斷然不是這麼回事了。守街亭本來就是馬謖自告奮勇的結果,自食惡果也是馬謖的命運安排如此罷了。而對於守街亭這一事實,軍令狀可真真不是一個擺設,諸葛亮在當時的確是傾蜀國所有北出祁山伐魏,多少有著些許背水一戰的意味。可此時的馬謖令人失望的表現,諸葛亮不誅殺他的確難以平定軍心。這一點,馬謖與關羽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街亭一戰,背後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爭奪的重點,二人對此毫不相讓,一個讓兩位領軍人物置若己命的地方怎麼能任由派出的將領胡來呢?所以,當時,蜀國的謀士們都不看好馬謖前去擔此重任,正是出於對馬謖的信任與馬謖自己的胸有成竹才導致諸葛亮做出這樣的選擇。與其說諸葛亮是將權力交給馬謖不如說他是把自己的立命根本也交給了馬謖,可立下了軍令狀的馬謖依舊沒有領會事件的嚴重性最終因為自己的“不世之材”而錯失街亭,諸葛亮也只能軍法處置了。

所以說,同是立下軍令狀,沒有完成任務的關羽與馬謖受到的待遇如此不同背後的原因更多的是蜀國出於政權穩定做出的不同考量,與軍令狀本身並無太大聯繫而已,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你是如何看待二人的軍令狀呢!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魏門寒士


首先,當時劉備實力很弱,如果殺了曹操,北方將會混亂,群雄逐鹿;或是曹家繼承問題爭執,再沒人能對東吳造成威脅,這樣東吳就會肆無忌憚的進攻荊州。劉備即使能拿下,也會很難發展。可以說劉備的發展正是抓住曹操和東吳相持。

曹操不能死,但是怎麼放是個大問題,如果是諸葛亮放,就是他無能,怎麼也解釋不了。但也不能讓張飛和趙雲背這個鍋,他們背不起。曹操於關羽有恩,讓他放可以給曹操還個人情,將來戰爭相見,不必再顧慮。而且關羽地位高,在集團裡他地位僅次於劉備,這鍋他背得起。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瞧不起諸葛亮和士人,所以諸葛亮要殺下他的傲氣,也好立威,讓諸將知道他連主公的兄弟也敢殺,看誰不服,當然這只是演戲,諸葛亮是不可以殺得了關羽的。但是,這也給掉荊州埋下伏筆,因為關羽脾氣太傲了,這次諸葛亮滅了他的威風,他更加不服,表面上信服,暗地卻在較勁,以致大意失荊州(這裡按三國演義討論,不予正史說)。

馬謖,是荊州大世家的五子,名士馬良之弟,跟隨諸葛亮處理軍務事,深得諸葛亮寵信,可以說是諸葛亮半個徒弟。他的失敗也是諸葛亮自己的過錯,不殺馬謖不能謝天下,更不能服眾,因為當時劉備,法正,馬良等人已經過世,沒有一個有威望的人可以救他,諸葛亮不殺就是徇私枉法。諸葛亮待馬謖如子,殺他也算是對自己過失的懲罰過。

可以說砍關羽是諸葛亮在演戲,砍馬謖是痛心,是無奈。





西粵老青年


關羽是誰

關羽是誰?與劉備的關係是義為君臣,恩同父子。這是魏國大臣劉曄說的原話。諸葛亮再有權力,也斷然不敢動關羽和張飛兩人啊。

馬謖是誰

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同樣匪淺。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史書上說,馬謖因為才華過人,深諳兵法,所以諸葛亮非常器重他,欣賞他。但問題是,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史書上也有記載。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馬謖這人,在劉備和諸葛亮兩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現在劉備駕崩了,劉備不能再左右蜀漢的用人制度,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

自食其果

事實上,劉備一死,諸葛亮就重用了馬謖。

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到底有多重用,諸葛亮每次找馬謖談論有關用兵問題,都是從白天聊到晚上,可以說徹夜長談,非常投機。

等到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馬謖隨軍出征,災難發生了。大家在討論誰可以作為先鋒的時候,當時候選人有魏延和吳懿,魏延我們都知道,趙雲死後,他就是蜀漢第一大將。

吳懿是誰,他原來是劉璋手下的將領,等到劉備入數,他又把守寡的妹妹嫁給了劉備,所以也是蜀漢重臣。

奇怪的是,諸葛亮就看上馬謖了,他不選魏延不選吳懿,偏偏挑選馬謖做先鋒。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於是,馬謖被張郃打敗,街亭失守。

諸葛亮可以包庇馬謖嗎,當然可以,劉備死後,李嚴也死了,諸葛亮是蜀漢第一權臣,劉禪都不能左右他。但是如果他就此包庇馬謖,以後帳下誰還願意死戰,他制定和頒佈的法令,誰還願意嚴格遵守。

於是,諸葛亮殺馬謖,也必須殺馬謖。


李杜文


原因馬謖和關羽級別地位不同

諸葛亮殺的動馬謖,卻殺不動關羽,軍令狀這東西就不用太當真了,關羽的地位還不至於給諸葛亮立軍令狀,蜀漢政權劉備第一,關羽第二,雷打不動的排位,除了劉備,誰敢言斬關雲長?

馬謖與關羽就不屬於一個級別的人物,馬謖的哥哥馬良還只是關羽帳下一謀士,二人放在一起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原因關羽和馬謖同是立軍令狀但是任務不同

劉備聯合孫權抗曹,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軍,此次戰役,孫劉聯盟方面主要的參戰方是東吳水軍,總指揮官是“羽扇綸巾”的東吳周郎。劉備的隊伍,說的好聽點叫打配合,說的不好聽一點叫“撿便宜”。

關羽在此時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堵截曹操,最多算是“錦上添花”,甚至是“走走過場”。諸葛亮派出去的趙雲,張飛等等等都是去“打掃戰場”撿便宜的。

馬謖是被寄予極大希望,並承擔不容有誤的決定全局的重大使命的前提下籤下這一紙軍令狀的。在諸葛亮具傾國之力北出岐山伐魏的時候,雖然不能說是背水一戰,但也是容不得有致命的閃失的。諸葛亮和司馬懿爭奪的重點、也是關鍵點就是“街亭”。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就是:街亭雖小,事關重大。

馬謖本來就是諸葛亮破格提拔的,根據《襄陽記》的記載,馬謖的亮點就在於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時,建議諸葛亮攻心,諸葛亮也是採納馬謖之言,得以安撫了南中少數民族。但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可用之人很多,魏延,吳壹這種大將都沒任用先鋒,而是力排眾議任用了馬謖,這可能也是諸葛亮此生最大的用人失誤。因此,諸葛亮不斬馬謖難以服眾,自己也是降官三級以明軍法。


神奇流星宇


馬謖是替罪羊,斬了馬謖諸葛亮就沒大責任了。

因為:

任命太荒唐:馬謖為馬良之弟,馬良與諸葛亮交好,同為荊州集團。馬謖並無任何作戰指揮經歷經驗,一直是地方文官。戰前大家推薦魏延或吳懿領軍,諸葛亮不採納。劉備臨死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也不遵守。反觀魏軍主將,為五子良將僅存的張頜,可見重視。

無戰略佈署:能當道紮營,說明戰場為平坦之地。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前早就該在平地設堅固要塞,否則臨時搭營能堅持多久?說明諸葛亮根本沒意識街亭重要。根本沒有戰前的戰略部署。魏軍來攻才去守。

強詞奪理:馬謖二萬兵少,張頜五萬兵多,平地營寨或小城鎮不可堅守,馬謖才被迫上山居高,與山下王平李勝張休各軍互為呼應。並非全軍上山。事後諸葛亮一味指責馬謖帶兵上山,並非全部事實。

如此大敗,必要追責。斬馬謖,就把責任推他了。諸葛亮自請降三級。凡有錯,都是聽候處理,哪有自己定的?

至於關羽,是劉備義弟,資格除劉備排第二,只有劉備能處罰,諸葛即便有心也不敢明著幹。

但關羽出擊襄樊,荊州空虛,劉備諸葛居然沒有派兵協防荊州,無記載是誰的主意。果然關羽身死。


柿正紅


首先,要說明一點,正史華容道攔截曹操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劉備到華容道是曹操早跑了,根本沒攔截到。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淚斬馬謖是事實。根據題主提的應該是指《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那麼就來談談演義故事裡的橋段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為什麼諸葛亮殺了馬謖卻沒有殺關羽?

先說說為什麼沒殺關羽。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江東孫權合力抵抗曹賊,火燒赤壁,曹操大敗,關羽立軍令狀要求帶兵赴華容道截殺曹操。

首先第一個不殺關羽的原因:是關羽經不住激將法,中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明知曹操不能死於蜀漢之手,故意放出一條生路給曹操逃生。東吳孫權也是一樣的意思,都沒有對曹操本人下死手,在加上昔日關羽投降曹操時,曹操贈送赤兔馬、真金白銀給關羽,對關羽有恩。諸葛亮也知道關羽為人忠義,定會放了曹操,所以才安排關羽去華容道攔截曹操,讓關羽還了曹操的恩情。既然是諸葛亮的圈套,那肯定不會殺了關羽。

第二個不殺關羽的原因:此時劉備帳下將少兵弱,蜀魏吳三個集團,蜀是最弱的,而關羽又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屬於劉氏集團二當家的,又是得力干將,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能殺,也不敢殺了關羽。試想一下,如果此時殺了關羽,劉氏集團還沒壯大的隊伍就少了一員猛將,魏吳兩方可能會趁機吞了劉氏集團。再者就是諸葛亮一集團經理你敢殺董事二當家的?活膩了?所以綜合上述分析,諸葛亮是不會殺關羽的。

在來談談馬謖。為什麼馬謖立了軍令狀兵敗後卻被諸葛亮殺了?

殺馬謖有兩點原因

首先第一點,諸葛亮第一次率大軍北伐中原,諸葛亮經不住馬謖軟磨硬泡要求讓自己帶兵鎮守街亭而任用馬謖為參軍。馬謖鎮守街亭期間不聽王平諫言執意違反諸葛亮當道紮寨軍令而屯兵于山上,最終遭到司馬懿圍困燒殺,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蜀國不惜勞民傷財,千里迢迢出祁山北伐中原,還未傷到曹兵就先大敗一仗,損兵折將,所以諸葛亮一定會殺馬謖,也該殺。

第二點,諸葛亮用人不當,利用馬謖背黑鍋。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之才言過其實,日後不可重用”,大概意思是說馬謖的才能只是嘴皮子厲害,只會紙上談兵,其真實本領不行,以後不能重用,更不能讓他帶兵指揮打仗。所以馬謖必須死,諸葛亮也絕對下得去手。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真實歷史無關,如有不妥之處,歡迎評論留言


潘大蟀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早在諸葛亮意料之中,馬謖大意失街亭,則完全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一個是故意為之,一個是功虧一簣。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而南逃,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而排兵佈陣,諸葛亮讓趙雲打頭陣,張飛居中追擊,而讓關羽守華容道是早就計劃好的事。



諸葛亮不惜用激將法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只是為了挫一挫關羽的傲氣而已,軍令狀可是軍中的生死狀,如果沒有完成任務,那麼按規定當斬關羽。

可是諸葛亮在安排關羽守華容道時,劉備就認為關羽可能會因為忠義放曹操一馬,知弟莫若兄,劉備當時瞭解關羽。



諸葛亮就明確對劉備說了,說他夜觀天象,曹操命不當絕,因此才讓關羽去守華容道,等於默認關羽義釋曹操。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劉備集團勢力弱小,曹操的存在是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的基礎保證,曹操如果死了,劉備集團肯定立即就被孫權吞併。



所以諸葛亮賣了一個人情給關羽,讓關羽順便還一個人情給曹操,完了以後,立下軍令狀而被諸葛亮釋放的關羽,又欠一個人情還給諸葛亮,讓高傲的關羽對身為軍師的諸葛亮服服帖帖的,諸葛亮是一石三鳥之計。

因為諸葛亮與劉備早就約定好不會處罰關羽,所以諸葛亮不殺關羽。不過話又說回來,劉備在世時,無論是誰也殺不了關羽,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可是結拜兄弟。



結拜兄弟是同生共死的,關羽無論犯了多大的錯,真到論生死的時刻,也是諸葛亮能做主的,只有劉備能處理,換句話說,劉備在世,蜀漢內部沒有人能殺關羽。

再來說馬謖的大意失街亭,街亭之戰是諸葛亮掌權後的首次北伐,是最重要的一次北伐,也是最有機會取得戰略目的一次北伐。



這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讓趙雲、鄧芝在東邊擔任疑兵,吸引曹真關中主力,讓馬謖鎮守街亭,擋住從長安及中原方向往隴右五郡的援軍,然後諸葛亮親率主力,在西邊攻打隴右五郡,隴右五郡就是諸葛亮的目的,而街亭是魏軍進入隴右的唯一通道。

換句話說,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鐵定能拿下隴右,達到目的,但是很可惜,馬謖不僅沒有完成任務,反而讓張郃在極短時間內打得大敗,不僅讓魏軍成功進入隴右,而且將要切斷諸葛亮北伐大軍的退路。



生死存亡之際,諸葛亮果斷退兵,放棄此戰,因為馬謖的失敗而導致整個北伐的失敗,馬謖可算得上千古罪人了,也正因為這一次失敗,諸葛亮失了先機,後面的數次北伐都因曹魏早有準備而失敗,真是影響巨大。

馬謖失敗也就罷了,可偏偏他還違抗諸葛亮的命令,這可是死罪,軍隊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馬謖在街亭的失敗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安排,放棄當道紮營,而是放棄水源,上山紮營。



如果不殺馬謖,諸葛亮今後怎麼帶隊伍?再有人不聽命令,擅自行動怎麼辦?主帥的命令如果本軍隊都不能貫徹,那不亂套了?諸葛亮不殺馬謖不足以立威。

再說了,在戰爭前有很多人選可以守街亭的,比如魏延和吳懿,甚至王平都可以,但諸葛亮都沒用,偏用馬謖,有用人唯親的嫌疑。



如果不殺馬謖,就會有人說諸葛亮是用人唯親。諸葛亮可是將依法治國、用人唯賢當作榜樣的,所以,為了洗清用人唯親的嫌疑,諸葛亮只有揮淚斬馬謖了,立不立軍令狀都會殺馬謖。

所以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諸葛亮不會處罰關羽,馬謾大意失街亭,諸葛亮必殺馬謖,形勢、時勢、後果都不相同。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馬謖身份不同,任務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兩人身份不同。

十個馬謖,也頂不上一個關羽。


在劉備集團,劉關張這三位是合夥人,都是老闆。關羽是二將軍,是二把手。諸葛亮在牛,荊州時期,也只是個打工的。相當於職業經理人。

以他的權力和地位,根本殺不了關羽。他也不敢殺。

馬謖的地位與關羽沒法比,他只是諸葛亮的參謀和幕僚。在蜀漢沒有什麼根基,殺不殺,就是諸葛亮一句話。

第二,兩件事後果不同。

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和劉備的本意。實際上最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所以,是好事,並不是壞事。劉備對比心知肚明。

馬謖失街亭,那就罪不可恕了。好端端的北伐大業,直接被他毀了。殺他十次都不算多!

換了誰都會斬馬謖的。


上將噯福斯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殺關羽卻斬了馬謖?

哼哼!這個問題正說明諸葛亮的陰險之處。

諸葛亮同關羽立軍令狀時已經決定不殺關羽了,更不願意滅了曹操。如果那時諸葛亮想滅曹操只需將關羽和張飛的差使調換一下便可。這是因為當時劉備在諸侯中的地位和勢力還不穩定,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也不穩定。如果滅了曹操,則劉備集團無力與江東抗衡,既無力與江東抗衡,則隆中之對將成為信口開河的牛逼大話,日後也必將成為關羽張飛等人的笑柄。派關羽守華容道也是諸葛亮的用心良苦,之前關張就對諸葛亮不服,正好借軍令狀殺一殺關張等人的威風,從而樹立他個人的威信,同時也能在劉備講情時賣個順水人情。諸葛亮此舉可謂一箭多鵰。更是《三國演義》的精彩之處,至此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生花妙筆!!

至於馬謖之死則是馬謖自己找死。因為馬謖言過其實也就罷了,在明知自己一沒靠山、二沒背景、三沒人脈、四沒能力、再加諸葛亮居心叵測,你說你立哪門子的軍令狀?成功了是他軍師指揮有方,失敗了他可以借軍令狀舍車保帥推脫責任。所以啊!做人還是低調一點好。


用戶71889066465


關羽,是劉備的義弟,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馬謖,是“白眉”馬良的弟弟,荊州世家馬家的子弟,馬氏五常中的一位。關羽和馬謖都曾有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但是,最後馬謖卻被斬首,而關羽卻安然無恙。原因如下。

其一,立下軍令狀,而最終的懲罰形式卻在上級的手裡。

所謂軍令狀,就是將領在接受任務的時候,向上級提交的保證書。軍令狀的簽訂,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指揮官的責任感,一定意義上確保作戰任務的成功性。但是,軍令狀卻也包含著很大的風險。只要是任務失敗,或者是達不到保證的要求,那簽訂軍令狀的將領是會受到懲罰的。

當然,在懲罰的形式上,很大部分的軍令狀都是沒有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將領只管保證簽下軍令狀,而失敗後的懲罰形式,主要是看上級想要怎麼懲罰。

打個比方說,在劉備駐守新野,並得到諸葛亮這位大才後,曹操的謀士們都勸說曹操攻打劉備,順便取了荊州。而在曹操率軍南下之前,為曹操打先鋒的是夏侯惇。夏侯惇在出戰前,曾向曹操立下軍令狀,言其要生擒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但是最後,夏侯惇卻被諸葛亮的一把大火給弄得鎩羽而歸。任務失敗的夏侯惇,最後也只是被曹操小懲了一下,並沒有斬首。

所以說,關羽和馬謖這兩個人都立下過軍令狀,但是懲罰的形式卻沒有明確的寫在軍令狀上,除非是這個將領特定的表示(馬謖就明確的表示了)。

其二,兩者在立下軍令狀時,所面對的環境是不一樣的。

關羽所立下的軍令狀,是發生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那時的戰役已經取得全面性的勝利,劉備所部正在準備打掃戰場,以及搶佔荊州南部。

在勝利的條件下,而且諸葛亮也很明確的知道關羽的為人處世,也清楚曹操的命並不該絕。這個時候,諸葛亮要求關羽立下軍令狀,也只不過是想打壓一下關羽的傲氣,同時也想讓關羽欠下他一個人情,以便以後關羽不再懟著他罷了。

但馬謖不同,馬謖立下軍令狀的時候,是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實主要的就是向曹魏試探,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總攻。可是馬謖這個人,因為年紀輕輕就跟在諸葛亮的身邊,而且得到諸葛亮的倚重。長期以來,馬謖的自信心已經是膨脹了,有點認不清自己的才識,沒能準確的定位自己。

在馬謖立下軍令狀之時,諸葛亮已經很明確的向其講述了街亭的重要性,而且也表明了司馬懿來勢洶洶,難以對付。但是,諸葛亮這番語重心長的話,馬謖卻沒有聽進去。因此,在諸葛亮再三確認下,馬謖很自信的簽下軍令狀,並且對著眾人表示,不但是司馬懿,就算是曹叡親自出徵,他馬謖也不怕。而且還說,如果失敗,就自願全家被斬首。

所以說,馬謖的死是他自己一個人作死。諸葛亮為了保證自己的威嚴,馬謖必須死。

其三,關羽的後臺比馬謖的大。

關羽,是劉備的二弟。而諸葛亮只是劉備麾下的一名軍師,說的好聽點,諸葛亮和劉備有著不俗的戰友情;說遠點,諸葛亮只不過是劉備麾下的一位臣子罷了。諸葛亮這點關係,根本比不上關羽這位和劉備義結金蘭的兄弟。

再者說,諸葛亮那時候也僅僅是剛剛進入劉備集團的一個萌新,跟關羽這樣的老前輩根本無法相比。所以,面對老闆的親人犯了錯誤的時候,諸葛亮也只能小小的懲戒一下,根本不敢斬殺。

而馬謖不同,馬謖也只不過是荊州世家馬家的子弟,馬良的弟弟罷了。可以說,馬謖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就是馬良。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馬良去世多時,而馬家在蜀漢集團中,根本沒有多大的話語權。

同時,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成為丞相,是蜀漢集團的實際掌控者。很大程度上來說,諸葛亮掌控著馬謖的生殺大權。雖說馬謖一直被諸葛亮所看重,可是馬謖當著眾人的面立下軍令狀,而且還立下海口。丟失街亭的馬謖,自然會被斬首。

總而言之,關羽和馬謖雖說都立下軍令狀。但是,馬謖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死。在沒有百分百的成功率之下,馬謖還敢立下軍令狀,並保證如果失敗,甘願全家受罰。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了保證自己的威嚴,只能按照軍令狀的內容斬殺馬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