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分別是蜀吳魏三國智囊,功績頗高,為何後代再無建樹?

縹緲南國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諸葛三兄弟的後代沒有建樹這個恐怕是誤解,畢竟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在東吳一度權傾朝野,勢力比諸葛瑾還強大。

但是這句話也對,因為在諸葛二代後,諸葛家族也沒有湧現出來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這樣驚才絕豔的人物了。為啥呢?因為諸葛氏驚才絕豔之輩都被殺光了。

下面以史為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諸葛三兄弟極其後代的故事。

一、諸葛亮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一脈有兩支傳承。


一支是諸葛亮的親兒子諸葛瞻。

諸葛瞻,字思遠,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而此時,諸葛亮已經46歲了。可謂是老來得子。

諸葛瞻也從小就很聰明,8歲的時候諸葛亮在給別人的信裡說道:“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可是諸葛瞻還沒等到諸葛亮好好教育,公元234年的時候,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年近8歲的諸葛瞻襲爵武鄉侯。

等諸葛瞻長大後,因為諸葛亮的關係,在官場上一直順風順水。先娶了公主為妻,後又一步步擔任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官軍師將軍。 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

諸葛瞻可以說頂著巨大的壓力,民間因為諸葛亮的關係都把稱讚送給諸葛瞻。但凡朝廷有好政策出爐,大家紛紛說這是諸葛誕建議的。

等到鍾會、鄧艾伐蜀,諸葛瞻鎮守綿竹,面對鄧艾的勸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於是斬殺使者,準備決戰。

可惜綿竹一戰,諸葛瞻和長子諸葛尚全部戰死,張飛之孫張尊等也都戰死綿竹。

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在蜀國投降後,在鹹熙元年整個家族都被搬到了河東。從此就沒了消息。

諸葛亮的另一支是諸葛亮的過繼兒子諸葛喬。

上面說了,諸葛亮46歲的時候才有的諸葛瞻,之前諸葛亮一直沒有兒子,著急之下就從哥哥諸葛瑾這裡把諸葛瑾的二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了諸葛亮。

諸葛喬被諸葛亮當做親兒子一樣,從荊州一直跟著諸葛亮到了漢中,可惜諸葛喬年紀輕輕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得病死了,留下一個兒子諸葛攀。

諸葛攀後來也在蜀國做官,擔任行護軍、翊武將軍等職。這個時候諸葛瑾的後人因為諸葛恪的關係被東吳族滅,諸葛瑾一脈將要斷了,而諸葛亮也有了親兒子諸葛瞻。

於是就讓諸葛攀恢復諸葛瑾一脈的身份。諸葛攀後來也早死,他的兒子諸葛顯在蜀國投降後也是跟著被遷移到了河東。

二、諸葛瑾


諸葛瑾在東吳的時候,也非常被孫權所信任。並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被諸葛亮玩弄於掌中的無能哥哥。

諸葛瑾在東吳孫權稱帝后,官居大將軍,可以說是頂級官員了,而且諸葛瑾為人處世都讓人挑不出刺來。孫權甚至再有人挑撥說諸葛瑾和劉備暗中往來時說:我和諸葛瑾有死生不易的誓言,你們就別瞎挑撥了。

“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孫權

諸葛瑾活了六十八歲,死後被稱為神童的兒子諸葛恪就登場了。諸葛恪才思敏捷,殺伐決斷,從小陪著太子長大。

諸葛瑾活著的時候不太喜歡諸葛恪,認為諸葛恪這樣的性格不但不會壯大諸葛氏,還有可能給諸葛氏帶來滅族之禍。

“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諸葛瑾

可惜知子莫若父,諸葛瑾一語成讖。


等到孫權去世後,諸葛恪成為託孤大臣,權傾朝野。但是隨著諸葛恪的獨斷專行,以及屢次大規模徵兵導致民怨沸騰。最後被孫亮、孫峻設計在酒席上所殺。

諸葛恪的兒子們雖然聽到消息後打算逃走,但都被追兵追上一一殺死。

諸葛瑾的次子諸葛融也沒跑掉,連同三個兒子一起被族滅。東吳諸葛瑾一家從此絕矣。

三、諸葛誕

諸葛瑾和諸葛亮是一母同胞,但是諸葛誕並不是這兩位的親兄弟,而是族弟。


諸葛誕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應該年紀不大,後來在因為才學被魏國任命為尚書郎,擔任滎陽令,後來又到洛陽當然吏部郎,升為御史中丞、尚書。如果這條路走下去肯定也會成為朝廷重臣。

可惜諸葛誕和楊修一樣,交了一位不該交的朋友。--夏侯玄!

楊修因為和曹植交好,最終因為政治站隊的原因被曹操所殺。

而諸葛誕則是因為和夏侯玄交好,先是被曹叡貶官。曹叡死後,被曹爽重用,負責鎮守揚州。

但是曹爽因為無能被司馬懿誅殺三族,諸葛誕的情形就很微妙了。


司馬家專權後,許多曹氏舊將打算起兵,包括毌(guan)丘儉和文欽,這兩人起兵前還給諸葛誕發信息,邀請他一起起兵。

諸葛誕和他們關係不好,就斬殺了使者和司馬家一起平定內亂。並且因功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

但是隨著司馬家陸陸續續剪除了夏侯玄、王凌等人後,諸葛誕也擔心下一個就是自己了,於是暗中培養了數千名死士。

果然,沒多久司馬昭派賈充去各地詢問:假如魏帝要禪讓,大家支不支持啊?

諸葛誕頓時大怒,臭罵了賈充一頓。司馬昭就知道諸葛誕也得除掉才行。於是打算以加官進爵的名義招諸葛誕進京。

進京這是必死無疑,於是諸葛誕最終也只能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可惜天時地利都不在自己一方,最終兵敗身死,還被誅滅三族。

曹魏諸葛誕一家也絕後了。

所以說諸葛氏為何後人沒有啥建樹呢?因為諸葛瑾和諸葛誕兩脈都已經被誅滅三族。

而活下來的諸葛亮一脈也被遷移到別處,從此默默無聞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題主這個問得其實頗有水準,一個家族從形成到顯赫再到沒落必有其軌跡,筆者便藉著題主這個問題來梳理一番,不當之處,還望指教。

首先,琅琊諸葛家族經有族譜記載的初代族長,是西漢諸葛豐。諸葛豐學的是公孫弘“法骨儒皮”的儒法之道,所以諸葛豐擔任御史和司隸校尉時,京師豪強看見他就怕,彼此連相互來往都少了。

還有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就是“間何闊,逢諸葛”,什麼意思呢。

“老張啊,老李去哪了,感覺好久不見了,怪想念他的。”

“噓,噤聲,老李被諸葛豐舉報了,關進牢子裡去了,撈都撈不出來,你這麼大聲,萬一被聽見了,說不好明天你也進去了,喝酒喝酒,別(第四聲)說話。”

總之,琅琊諸葛家族深受儒法之學的影響,而且對齊魯文化兼收幷蓄,養成了古樸敦厚,有懷有進取之心,深謀遠慮不失謹慎的家風,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

誠如題主所言,整個諸葛家族的鼎盛時期,就是三國時期。下面的圖片大家可以看一下(來源網絡,侵權必刪)。

整個諸葛家族在三國時期一分為三,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得益於儒法雙修的優勢,三者對主則忠心耿耿,對內則是亂世以刑名法術為主,可以說家族的族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三人也自然獲得了各自主公的賞識,其中尤以諸葛亮為最甚。最為弱勢的蜀國竟然能維持這麼多年,諸葛亮功勞莫大。

然後我們就能發現,隨著三國一統,諸葛家族的影響就開始直線下降了。

江東諸葛瑾一脈,諸葛恪“諸葛子瑜之驢”,其機敏才智有餘,但是過於心高氣傲(官二代麼),剛愎自用且性情兇悍,後來仗著自身的軍事才能以疲兵伐魏,結果可想而知,他弟弟又是個紈絝子弟,隨著三國一統,這一支脈幾近全滅。

蜀中諸葛亮一脈,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不肯降服鄧艾,也是死絕。(諸葛亮次子過繼給了諸葛瑾,是否得存尚有異議)

至於魏國諸葛誕一脈,有個女兒當皇妃還算可以,餘下不過了了。

可以看見,整個三國末期,諸葛家族的精英幾近死絕,卻也是符合儒家忠君體國之思想,餘下的諸葛族人雖然想要重振聲勢,但是由於思想轉變緩慢,反而愈加衰落。

魯迅先生說過:“晉,是以孝治天下的。”為啥呢,因為司馬家族得位不正啊,要是像漢朝那樣以忠治天下,估計又是一個三國出來了。整個晉朝是以儒學和玄學為主的,法家太過剛烈,諸葛家族一時之間沒能轉化過來,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始終擔任法家官職,以至於在不能順應時代主流的情況下愈發沒落。

到得東晉時代,玄風大盛,越名教而任自然是與諸葛家族更加格格不入,就算想要接受轉化也需要時間,可惜南北朝其間,諸葛家族最後的高光諸葛長民在與劉裕集團的爭鬥中敗北,諸葛家族只能慢慢沉淪了,即是後世香火不絕,但叱吒風雲之輩終究是沒有了。


王官之學


說實話,諸葛亮三兄弟“分仕三家”的行為,我也是非常的不理解,到底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呢,還是這麼多人才劉備不敢用。

結果就是,雖然三兄弟被稱為“龍虎狗”,但是三家想要完成的事業都沒有完成。

看看諸葛亮一家三兄弟都出了什麼妖孽。

蜀得其龍。

諸葛亮,事蹟就不需要我介紹了,蜀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幾乎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諸葛亮說了算。

吳得其虎

諸葛瑾,在孫權手下也是官至大將軍,與孫權號稱是“神交”已久,這可不是一般的親信呀。

魏得其狗

就算是混的最次的,就是曹魏的諸葛涎,也能夠和司馬家族掰手腕,掀起了一場叛亂。

難道諸葛家的下一代真的就沒有出色的人物了嗎?

諸葛家族的下一代,不敢說非常的出類拔萃,但是也有極為出色的人物,比如說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

諸葛恪才能非常的出眾,得到了孫權的讚美。孫權曾經對諸葛瑾說“藍田生玉,真不虛也”。從此以後,藍田生玉成為了“賢父生賢子”的代名詞,可見孫權對於諸葛恪是非常的看好。

後來諸葛恪果然沒有辜負孫權的期望,在孫權死後成為了東吳的丞相,這樣的一個人物,怎麼能夠稱為沒有建樹呢?

何況還有諸葛涎的兒子,在東吳擔任質子的諸葛靚,後來官任東吳右將軍。

可以說,一直到東晉時期,諸葛家族一直人才輩出,繁榮昌盛,是當時的大家族。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刷頭條時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進來與大家探討一下。先說觀點吧,問題類似"富不過三代"這樣的"千年魔咒"。不止諸葛三兄弟歷史上有所建樹的家裝後代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是這三種原因造成的:傳承問題,環境問題,個人問題。

傳承問題

功勳家族的後人他們從小享受父祖輩的福廕,儀仗父祖輩的權勢,周圍馬屁精環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進取心消失殆盡,還有不少成了紈絝子弟,甚至成了“衙內”、“惡少”,橫行鄉里,為害一方,吃喝玩樂,無所不為。長輩再不注意引導,溺愛嬌縱,不成敗家子都難。像諸葛家族雖然以治學、治家聞名於世但是祖輩的福廕或多或少都會被傳遞給下一代,祖輩那有有出息,後輩總是有一種壓力,這種壓力積極的是讓你前進奮鬥,消極的就是讓你自甘墮落。超越祖輩是很難得,往往多數人就地躺下吃祖輩的福廕。還有就是唯心學說的因果病在作用:第一代人多是從艱苦創業,才得來的功績和地位,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坎坷閱歷,但是自己這麼辛苦奮鬥不就是讓後代好過一點嗎,所以這些功勳卓著的後代就沒有辦法吃父輩那樣的苦,享受父輩那樣的經歷,也就沒有先輩那樣的建樹。

環境問題

時勢造英雄古今通用,還有就是能不能像先輩那樣遇到一個能施展的平臺,像如今的阿里巴巴,當初跟隨馬爸爸創業的18羅漢,說他們的才能有多高誰都不信。只是遇上了風口,遇上了馬雲。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站對了風口豬都能上天。

個人問題

人的命運不僅受父輩、家族財富的影響,也受機遇、環境、個性等多種因素影響。這類因素我們稱之為外因,但是內因才是決定事物向前發展的主要因素。自己沒有先輩那樣夢想,再怎麼樣都成就不了一個舉世的成就。



隱士晚歸工作室


瀉藥~這個問題需要這樣看。

首先,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瑾之子諸葛恪,諸葛誕之子諸葛靚。諸葛瞻是因為父親是千古賢相,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光環太亮,諸葛瞻本人是駙馬,身份限制,而且除非能替父親完成北伐,否則沒有辦法與父親相比;諸葛恪則是自己作死得厲害,本來才智過人,可能比父親諸葛瑾更能顯名,卻偏偏剛愎自用,一朝兵敗,繼而身死,故而沒有機會進一步施展才華;諸葛靚由於過早被父親作為人質,加上後期吳國勢頹,也沒有機會一展才華。

其次,從諸葛瞻的表現來看,諸葛瞻還是有點才華但有限那種,能得到父親認可,又能在鄧艾初犯時擊退鄧艾足以說明他還是有能力作戰的,然而,最終沒采取正確戰略兵敗身死,說明與鄧艾相比,諸葛瞻還是太嫩;諸葛恪就不同了,諸葛恪早年就因為才智過人受人稱讚,其後更是有智降山賊的表現,相比其父親的作戰經歷而言,可以說諸葛恪的用兵能力還是不錯的,只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問題,因為對魏作戰失敗,進而導致內亂被殺;諸葛靚的情況就更簡單了,從他的表現來看沒有什麼過人之處。

再者,三個人都是在名臣之後,養尊處優,沒有父輩的那些處境,也沒有父輩的銳意進取的精神,所以,也不會有什麼表現的機會,其中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諸葛恪,他本人還是頗有野望的,也曾主張過北伐,算是諸葛氏後代中比較有進取精神的了,只可惜有想法,有能力,卻沒有那個命,所以英年早逝。

最後,諸葛氏後代所處的環境是三國已成定局,如前者所述,除非後人有銳意進取的精神,出色的能力和自身條件,還要加上機運,不然也難以出頭。

大致如此,歡迎交流指教,謝謝~


眾推君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具有超高的能力或智力,但他們的後代卻很少被人提起,基本沒有任何大的建樹。鄙人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所處時代不同。一個人有所建樹,不僅取決於他有多少才能,而更取決於社會給你多大的施展平臺。諸葛三兄弟身逢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時代需要這樣的人才出仕而建功立業;而其後輩在三國後期則難有大的建樹,再大的能力也抵不過歷史的腳步。

2、父輩的光芒必定會影響後輩的成長。諸葛亮在蜀漢中後期,在處理朝政總“事必躬親”,可想而知,後輩能夠展示才華的機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被剝奪。

3.、遺傳因素。很多人非常相信遺傳學,就是男孩只接受父親的“Y”染色體,而父親的智力基因很多都在“X”染色體上,無法傳給兒子,所以就有了,兒子的智力大部分來源於母親的說法,這樣一來,男性的智力就有了兩極分化的佈局,即使父親很聰明,智商非常高,可是男孩卻遺傳了母親的智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即使女兒才華橫溢,也很難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以上純屬在下愚見,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爾等可知朕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都出自琅邪諸葛一族,諸葛瑾和諸葛亮是親兄弟,而諸葛誕則是他們族弟,三人分別輔佐蜀漢、東吳和曹魏,都身居高位,也算是三國時一個比較奇特的景象。但是到晉朝,諸葛一家雖然也出了一些人才,但是無法和諸葛亮三人相比,除了資質關係外,還和諸葛三兄弟後人較少有關。

三兄弟裡諸葛瑾最倒黴,他有諸葛恪、諸葛喬兩個兒子,因為諸葛亮開始無子,所以諸葛喬被過繼給諸葛亮,去了蜀漢。諸葛恪能力比他爹強,不過後來被吳主孫亮和大臣孫峻聯手鏟除,夷三族,諸葛恪和他幾個兒子全部被殺。而諸葛喬25歲時去世,有子諸葛攀,諸葛亮於是命諸葛攀重新繼承諸葛瑾一宗。

諸葛亮除了過繼的諸葛喬,後來有兩個兒子,諸葛瞻和諸葛京,諸葛瞻和他兒子諸葛尚在魏滅蜀之戰時戰死。諸葛京和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一起被移居河東,諸葛京後來出仕,從縣令起一直做到江州刺史,在曾經的敵國做到刺史說明他能力還是不錯的。

諸葛誕和諸葛瑾差不多,在魏國因為對司馬一家專權不滿,所以發動淮南兵變,結果兵敗被夷三族,只有一個送到東吳做人質的兒子諸葛靚活了下來,東吳被晉所滅後,諸葛靚雖然少時和司馬炎交情很好,司馬炎曾經親自去找他,但是諸葛靚因為父親之死而不願意出仕。不過他的長子諸葛頤官至太常,次子諸葛恢在東晉擔任過尚書令,也算是混的不錯了。

所以諸葛亮三兄弟後人應該說混的也不錯了,不過都因為戰事或者政治原因死了不少人,結果導致之後宗族不盛,所以名聲不顯。


不沉的經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既以淡泊為志又何須功績,致遠以寧靜又何須建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