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房子是被怎麼炒高的?操作流程是怎樣的,你身邊有例子嗎?

小康叔叔-


房價問題我在2004年就已經開始關注,並且專門寫過一篇博客專欄。

當然我也沒有預見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此後的貨幣放水,所以也出現了錯誤的判斷。經濟體前進猶如走迷宮,雖然有不同的方向可以選,出於不同的考量,會有不同的決策,結果也會發生大幅度的偏移。

人心,是難以預測的,經濟發展由人決定,自然會出現撲朔迷離的走向。

房價被炒高,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方發展需要資金,稅收來得慢,顯然不足以支持大幹快上,於是賣地收入日益突出,最後成為財政支柱。

土地招拍掛直接推升了地價,出於各方面宣傳需要,“地王”一詞問世,並且廣泛宣揚,使得土地競價日益火爆。

房企為了銷售,往往四兩撥千斤,早期一兩千萬資金就敢操作幾個億的項目。先拿下土地,支付部分地價,再抵押貸款獲得建設資金。建築材料供應商墊資,施工單位延期付款,房子還沒建成就已經提前預售回款。

所以在早期的時候,房地產企業一兩千萬資金運作下來,兩三年時間可能都用不了,就可以賺取上億的收入。

於是,房地產開始火爆,各路企業紛紛進入房地產市場,包括了無數國企乃至央企。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國內諸多企業出口大受影響。此時房價已經出現明顯上漲,早期有資金炒房的人已經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企業家辛辛苦苦忙碌多年,最後一算勞心費力居然虧損,平時還要求神拜佛裝孫子,還不如放棄實業,投資房產收益明顯更高。

自此,炒房團開始興起,大筆資金進入開始炒房。

一、早期的炒房客套路簡單,無非是低價買入,甚至合夥直接買下一層樓甚至一棟樓,零散的炒房客則是直接付首付貸款買房。持有幾年後售出,賺取利潤。

二、隨後炒房客的套路升級,只要手裡資金充裕,就通過貸款購買第二套房,當時只需要20%的首付。手上升值快的房產出手後就可以多出兩三套房的首付,從而滾動炒房。

三、炒房客規模越來越大,出現團隊合作。大筆資金進入一個三四線城市,直接掃蕩樓盤,將市場上近半房源收入囊中。隨後在中介處高價掛出,同時網上宣傳房子漲價的消息。其他售房者一看有利可圖,緊隨漲價,則房價普遍暴漲。炒房團出貨後迅速轉向下一個城市。

四、當投資房產的高收益日益凸顯的時候,出於擔心貨幣繼續貶值,存的錢越來越不值錢的顧慮,普通家庭也開始炒房,嗯,或者說投資房產。反正只是付個首付,買上一兩年後轉手售出,就是20%以上的利潤,比存銀行收益高太多了,還穩當。

五、開發商在房價上漲中功不可沒,從早期僱人排隊製造緊張氣氛。到捂盤惜售,先賣最差的房,留著最好的升值,明裡暗裡推高房價。

六、現金買房在最近幾年才被禁止,炒房成了洗錢的最佳通道。無數灰色和黑色資金通過炒房洗白,這也是房價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量。有人家裡藏著數千萬上億的資金,當然也有人把錢變成了一線城市幾十套房子。

七、在實體經濟走低,經濟避實就虛的時刻,房產盛宴本該落幕。於是棚改貨幣化安置出臺,造就了一大批持有大量現金的拆遷戶。這些人蜂擁進入樓市,一時間房產供不應求,2017年多數城市房價暴漲30%-50%。而普通群眾開始擔心以後還買不買得起房,緊隨其後去搶房,造成了如今火爆的場景。

2012年前後,網上流傳著一篇文章:《做了十八年的民營企業,今年撐不下去了》,建議大家一讀,可以更好的理解為什麼如今會不斷提及營商環境。這篇也可以作為炒房興起的大背景。

一位企業家,辛苦一年,賺的沒有一個普通炒房客多,這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一個上市公司,面臨虧損,賣兩套一線城市的房產扭虧為盈,這是股市的悲哀。

一代年輕人,初入社會就要面臨高昂的房價,揹負沉重的房貸和房租,又談何創新創業與未來?

如果您認可我的觀點,敬請點贊或者評論讓我知道!

簡單說這些,感覺很沉重,但是很無力。炒房者獲利離場,最後則是全國人民揹負長期沉重的債務和後果。


財智成功


炒房的方法有很多,我舉三個比較典型的案例說說。

擊鼓傳花

這個在學區房的炒作上比較常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100萬買一套學區房,供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等孩子畢業了,再加價到120萬賣出給下一個需要學區的家長,下一個用完之後再加價30萬買個下一個,就像擊鼓傳花一樣,總有接盤者。



這樣幾輪下來,學區房價格就翻了好幾番。因為學區房是稀缺資源,總有家長望子成龍,想給孩子提供一個捷徑,所以學區房不愁買家,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可以一直下去。

捂盤惜售

這種做法炒房團也很常用,比如某地炒房團組團來某個城市某個樓盤一買就是幾百幾十套房子,買空之後就慢慢放出來,第一套100萬,過一陣子第二套叫價120萬,只要有成交,大家一看這房子漲勢很好,就開始搶了,炒房團再分批提高價格賣出,越漲價也好賣。


虛假造勢
這個方法開發商用的可能更多,就是開盤時僱人來造勢,有的人好像一買就是十套二十套的,售樓處人滿為患,造成搶購的假象,售樓人員會告訴真正要買房子的顧客,快買吧,再不買房子就沒了,再提高價格也就順理成章。

以上是三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但說到底都是利用人們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以及對房價上漲的預期。

如果你還知道更多的炒飯方法,歡迎留言補充,幫助大家辨別。


鑫財經


其他地方不瞭解,網上的信息也不一定準確,我來說說我所在的城市崑山吧。

2015年的時候,我同學買房子,我陪著他看了很多的房源。最後從一個上海人手裡買了一套城東的房子實際成交價6950每平方。當時市區均價大概在1萬左右,崑山環境最好,學區最好的城西也不過才1萬3到1萬五。即便在緊挨著上海的花橋,那個時候平均房價大概在12000左右,可以說城東當時是價格的窪地。

在當時的價格水平下,只要老老實實在工廠裡上班,一個月工資5000塊的人,幾年時間首付一套房子不是問題。然而此時此刻,崑山城東的一手房價格沒有低於14000的,1萬6到1萬八是主流。

我感覺在這個房價漲起來的過程當中有三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就是房產中介,那個時候房產中介壓根沒心思,交易二手房,全都是在推一首新房,開發商給的回扣非常高,成交一套,基本上佣金在2萬到5萬之間。而新房的價格是由房產開發商決定的。不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我臥底了一箇中介群。

所以第二個因素就是開發商炒作,開盤定價一家比一家高,相互攀比,最終每個月都會上升個一千塊左右並且捂盤惜售。各種網上流傳的手段都在用,比如說找人過去排隊,或者搖號之類的。

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一直謠傳地鐵要開通。這個因素也非常重要,確確實實地鐵現在在勘察。勘察的,第二天,我有一個朋友就興致沖沖的去買了一套房子,借了好多錢。這個因素對人們的心理暗示非常強。

基於以上因素,從2015到2017年崑山房價在一年半之內翻了一倍。


王龍說財


大家好,作為一個走到哪哪房價都高的人,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房價是如何變高的。2008年的時候,北京房價開始大漲,當然,那時候我還不在北京,那時候我還在老家愉快的當一個初中生,如果不是政治課本,我連什麼是經濟危機都不知道。


那個時候縣城的一套學區房20萬,我清楚的記得班裡最有錢的學生說他家剛在這裡買了房子,當時也沒覺得有多厲害,現在想想才知道有錢人從小就知道房子值錢了。宿舍有個孩子整天在炫耀他爸在周邊城市買了房子,當時就想不就一套房子嗎,還買這麼遠有什麼好炫耀的。直到去年,我看到他已經買了奧迪,才發現,不用買房就沒什麼壓力了。

剛到省會城市上大學的時候,那裡房價只有五六千,本地人說市中心房價都快漲到八千了,那時候家鄉縣城的房子兩千都沒人要,當時是2011年。三年後,省會城市的房價就已經漲到均價七八千了,那時候由於大力發展東部,所以東邊房子一年之間由五六千漲到了一萬多。2006年的時候,全市的房價就都漲到一萬多了,而當時的家鄉房價只有3500左右。



等到我2007年回到家鄉的時候,才發現家裡的房子已經在一年之間漲到了五千多,這只是一個小縣城。如今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家鄉的房價又漲到了七千一平。我家住在縣城周邊,與那些小區到公司的距離差不多,開車十五分鐘就能到。如今,正在糾結該不該買,買,真心覺得不值,不買,又好像少點什麼。


歷史密探


這是有套路的,當然現在可能不是這種操作了,但當年很流行。

房子到底缺不缺?實際上,我一向主張在一定意義上房子是不缺的,之所以人們還在義無反顧搶房子原因在於緊俏是一種假象,購房者被矇在鼓裡。這都是炒房者在作怪。只要有炒房者存在,多少量都能給你消化掉,因為炒房最有意思的還不單純花自己的錢,花別人的錢炒房,何樂而不為呢?利用加槓桿,四兩撥千斤的道理很簡單吧,就是這個意思。他們用極少的資金撬動極大的資本,然後利用各種套路把資源掌握在自己手裡。

安家融媒記得當年有報道說,10萬倒房一年淨賺一個億。原來炒房的真相是,他們把房子賣給自己。在那個年代他們不怕沒有接盤俠,他們真是太聰明瞭。 “一下子買那麼多房,萬一賣不出去,虧本了怎麼辦?” “要是能賠本,我們還炒什麼房?無所謂有沒有人買,我們絕對不虧。”“我們賣給自己。我們這一個團分成兩組,一組買一片房,都向銀行貸款。房子到手之後,有沒有別人來買都無所謂。抬高了價格,兩個組互相買賣,對沖你知道嗎?首付就都不用付了,只要再到銀行做8成20年的按揭就行,拿到了貸款先還掉前一次的貸款,剩下的就是利潤。如果還能升,就再買賣一次。反正絕對穩賺不賠。價格起來了,對開發商也有好處。”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縱容炒房者的存在了。因為大家都綁在了一起。


光宇吐樓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古時候,有一個做大米生意的奸商。每年糧食豐收的季節,從農民那裡收購大量的大米放在糧倉裡,然後在市場上賣。其實,這是做大米生意很平常的做法,為什麼稱之為奸商呢?

因為奸商不按套路出牌,經常搞一些散佈謠言、囤貨居奇等製造市場恐慌的勾當。在下一個播種的季節,往往是青黃不接的時期,農民手中的餘量不多。情況更復雜的時候是遇到第二年年成較差時,糧食大幅欠收甚至絕收,青黃不接的時期是最難熬的,很多人將會面臨忍飢挨餓的困境。這時候,奸商趁機捂盤,一方面減少市場供應,另一方面哄抬價格,今天大米5元一斤,明天6元一斤,後天7元一斤。這時候,大家為了避免下一日價格更高,爭相恐後地選擇當日購買,導致奸商當日供應的糧食被瘋狂搶購一空,人們只好第二天起大早排隊去買,生怕買晚了價格漲得更高或者乾脆買不著。這就導致糧食價格越漲越高,越買越瘋狂,進入惡性循環。

這個局怎麼破呢?後來,某縣令想出一個辦法:對奸商採取一定政策措施,即糧食出售價格不能高於收購價的一定比例,否則將給予嚴懲。這個政策出臺以後,奸商覺得捂盤已經沒有太大意義,甚至賣慢了還要消耗額外的儲存成本。於是,奸商變成了正常的生意人,結合市場需求供應糧食,市場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炒房團主要運用了學區房、地鐵房等特殊性質以及一些人買漲不買跌的心裡,大肆製造市場供應減少以及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景,引起一些剛需人群的恐慌,導致房價越漲越買,越買越漲,進入惡性循環。當前,我國已經採取一系列措施,嚴控炒房行為,實際上就是促使房地產市場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實現良性循環。


經濟好望角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資本論中有這樣一句話

“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房子能被炒這麼高,就是因為其中的暴利,縱觀最近幾年,有什麼行業的利潤能超過房地產。網上流傳這樣一個笑話,

兩個北京人結婚,相當於兩家上市公司重組。外地人跟北京人結婚,相當於借殼上市;外地人在北京買房,相當於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劃片為上學區,相當於定增了。

在北京二環以內的房子基本都在千萬以上,這樣算還真差不多。如此高的暴利,讓資本趨之若鶩,下面就再來看一下房子是如何被炒高的。

房地產中的投機過程和股市裡的投機過程大同小異

1.先選好房價低的城市,再從城市中找到位置比好的地段上的售賣的小區,利用幾個月時間慢慢把小區內的房子買下一大部分,根據資金來,最少要三分之一以上,這樣就把這個小區流通中的房子控制了大部分。這就有如股市中的建倉。

2.然後利用新聞,媒體,網路等工具對外散佈有利於房價上漲的消息,同時再出手大張旗鼓的短時間內買入一部分房子,抬高房價,做出有這個小區房子出售很火爆的樣子,不買還會漲價。這樣房價就被一點點抬高了。這有如股市中的公佈利好,拉昇股價。

3.等房價到了一定的價位,再慢慢把手裡的房子出清,然後捲鋪蓋走人,再到下一個城市。這有如股市中的出貨了結,再換股。投機的流程都是大同小異,都要經歷建倉-洗盤-拉昇-出貨。

要說我身邊嗎,還真有一個例子。就發生在我的身邊,具體那裡就不透入了,大體是這樣的流程。有幾個村子被徵地,按一年2000/畝,一次租用50年,並且一次性付清。看的其它的村子眼熱的不行,還盼著自己的村子也能徵地。但是徵地完成的幾個月後,突然放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徵地的地方要建大學城,我們市裡的一流大學要整體全搬到這裡來。這一下這裡的地皮火了,拍出的地皮650萬/畝,連帶著周圍的樓價也漲到了天上,我們這裡撐破天也就是三線城市,大學城周圍的房價,從原來的6000多/平方米,不到半年的時間漲到了1.3萬/平方米。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半年的時間漲了一倍,哈哈,還有什麼投資比這更賺錢,100平的房子半年就能賺接近70萬,但對於地皮來說,這都是小兒科,就不多說了。

我是禪風,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比如“聯手炒作,哄抬房價”,“飢餓營銷”、“眩暈營銷”、“自拉自唱”等等;炒房的套路很多,而且還在千變萬化、與時俱進。

“溫州炒房團”、“請農民工到售樓處排隊”等套路早就被取而代之。相對於全國一二三四城市巨大的樓市體量,僅僅靠一、二支隊伍是難以炒高全國的房價的。以開發商為主體的鬆散型“炒房團隊”,才是目前樓市的最大推手。

今年春節之後,筆者就親眼目睹了一場“炒房”的鬧劇。連續幾十次接到A商鋪的電話營銷電話之後,經不住誘惑就趕往售樓處現場。在途中還幾次接到售樓小姐的催促電話。但是,到了售樓現場,居然沒有銷售人員對接。事後才知道,我們是被售樓小姐拉去烘托售樓氛圍的,以此顯示房子供不應求的態勢。

整個售樓現場極其熱鬧,彩旗飄揚、擠滿了準客戶人氣鼎盛,此乃“眩暈營銷”。大約有上百位售樓先生、售樓小姐在接待客戶。此時打聯繫我們的售樓小姐電話老是佔線,其實她在招攬其他的客戶。

此時我們找到售樓處的略微空閒工作人員,被告知“商鋪很好賣”、“已經沒有剩餘幾套了”、“活動即將結束”。工作人員帶我們走到售樓大廳的售樓統計畫板面前,上面插滿了“已售”的小紅旗,此乃“飢餓營銷”。

此次大型商鋪的銷售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電視臺、網站、報紙宣傳報道,上百位人員的銷售團隊轟炸式營銷,令人感到商鋪確實“好賣”,否則怎麼會需要這麼龐大的營銷隊伍? 整個售樓活動看得出是經過精心策劃,聯合城市建築、商業綜合體、新聞媒體等單位共同做出來的“頂層設計”。

事後聽說此項活動,並沒有像售樓處所說已經“結束”,而是不斷招攬新的客戶前去看房。 幸好是買房老司機,筆者才沒有落入這一個圈套。

據“中介”的老朋友透露,此類商鋪根本賣不出去,現在商鋪已經飽和。此乃筆者親身經歷,少見多怪了;看了諸多網友的精彩回答,才領教了更多的樓市內幕。




敬請批評指正,順祝工作愉快!


陸燕青


說起炒房團,相信大家都恨得牙癢癢,但對於炒房團究竟是誰,炒房手法如何,知道得卻並不多。

我研究了一下他們的炒房思路,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也出現了類似的跡象,或許便是迎來了炒房團。

炒房團的戰果可以有多輝煌?一個四線城市漳州,可以在9個月時間內,樓市均價漲2倍,個別樓盤漲3倍。

下面來看看炒房團的炒房方法:

第一步,確定目標城市。炒房團的成員,相當多一部分本來是做實業的,之前通過做實業積累了一筆財富和資源。後來眼看著自己累死累活做實業,卻不如親友炒房賺得多,便索性拿出一部分自有資金開始炒房。

依靠之前積累的眼界和信息,他們通常提前鎖定一個目標城市:這個城市的房價不高,屬於四五線城市,不限購、不限售也不限貸,但具備講故事的空間,比如距離省會城市比較車程比較近,和周邊城市的房價差距比較大,環境優美適合旅遊等等。

第二步,確定炒作樓盤。一座城市太大,炒房必須集中火力。炒房團最青睞的可能是“學區房”小區,因為這類小區通常建設比較早,“流通盤”少,中小戶型多,佔用的炒房資金不多,且完全不必擔心沒有接盤俠。一個均價1萬元的小區,“流通盤”可能不到50套,且大多在60到80平米之間,只需不到1000萬元的資金,便能控制這個小區的流通市場。

第三步,大舉掃貨,壟斷供應。按照類似的思路,炒房團便會開始在目標城市大舉掃貨,一個四五線城市的二手房存量供應不會太多,炒房團掃貨完成後,可能已經吃進了30%的存量甚至更多。短期內供給的迅速減少,必然會刺激房價有所上漲。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炒房團會借用親朋好友的身份證買房,但這顯然不夠用,所以最常見的一種方法,是他們向農民工買身份證,簡單包裝一下再去銀行貸款買房。銀行為了利潤,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第四步,聯手中介,散佈利好消息,為漲價造勢。炒房團是不可能滿足於房價穩步上漲的,他們要的是房價快速上漲。這時他們會聯手大型房產中介,通過對倒交易的方式刷新掛牌價格。一些有出售意願的房主眼見房價一天一變,自然會想再等等,於是房子的供應進一步減少,而需求卻依然存在。這個時候,只需要再通過媒體、論壇、公眾號等途徑散佈樓市的利好消息,房價必然猛漲。

第五步,賣出獲利。這一步最沒技術含量,反正接盤俠有的是。在炒房團的炒作下,漳州在市區人均收入約3000塊錢的情況下,市區房價卻以近乎“一天一價”的態勢,從六七千元起步,向1.5萬元、2萬元、2.5萬元、2.8萬元進發。

弄懂了上面的炒房思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所在的城市,二手房成交突然快速上漲,二手房供給突然快速減少,打開本地電臺電視臺又全是樓市利好消息,那麼或許你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趁著炒房團還在繼續炒作,跟風搶一套房。

交流可關注我的同名微信號,小周寫字。


速讀財經



作為一名銀行從業人員,接觸了很多開發商和二手房中介,主要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一下他們如何炒高房價的。

開發商方面


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捂盤惜售。我所熟悉的一家開發商,位於四五線以外的小縣城。房子建成初期,四千多一平方都算高的,位置也算不錯,由於提前意料到房價即將進入上漲車道,一直捂盤惜售,想買房的買不到,跨過一個年底,房價直奔七千一平而去,房價拉高,開發商也賺的盆滿缽豐。

二手房中介

二手房中介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惡性競爭、哄抬房價,並且想盡辦法隔離買賣雙方,使的二手房市場烏煙瘴氣。同時利用他們手中的資源,拿到大量的一手房房源,買號倒號。使的本地房地產價格也大幅度上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房價,助推的房價的上漲。還有就是幫助炒房族騙貸,以低首付高額貸款拿到房子,並以高價賣出,造成了炒房族大量庫存房產,剛需一族一房難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