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偉大的時代


“二百五”是一個現代人的口頭禪,通常是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不聰明,不開竅,算不上是很粗魯的話,最多就是調侃而已。

二百五這個詞應該是到了近現代才出現的,在我查閱的資料中,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清代吳趼人的現實諷刺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該書第83回有一句:“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這本書於1903年8月在《新小說》雜誌上連載,“二百五”在書裡面顯然就是諷刺人的話。在作者使用這個詞的的時候,前面並沒有任何的鋪墊,後面也沒有任何解釋,由此可以推測,這個詞應該不是作者自己發明的。因為這個詞若不加以額外說明,它就是一個單純地數字,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難不成是串暗號!所以“二百五”這個詞兒在1903年之前就應該存在於社會上了,否者作者也不可能直接拿來使用。

由於本書的作者吳趼人長期居住在廣東佛山,所以我推測,二百五這個詞是廣東地區罵人的話,最後通過這本書傳播了開來。但即便是在社會上,“二百五”這個詞也應該不會出現的很早。

首先這個詞兒沒有在任何古文中出現過,古文也不可能出現這種詞兒的。最早出現這個詞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一部白話文小說。

白話文這種文體其實很早就出現了,早在宋代,說書人就開始使用一種叫“話本”的文體,這種文體就是最初期的白話文。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雖然出現了“二百五”這個詞兒,但書中“二百五”的意思跟現在也不是完全一樣)

此後到了明清時期,白話小說進入了黃金髮展階段,咱們今天所看到的《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白話文小說。中國人今天用的許多詞都是這些白話文小說奠定的,比如說“尷尬”一詞就曾出現在《水滸傳》中,《水滸傳》第十回:“卻才有個東京來的尷尬人,在我這裡請管營、差撥吃了半日酒”。當然《水滸傳》中的“尷尬”意思與現代含義有所不同,但這個詞兒確實是已經誕生了。

《水滸傳》是明朝初年的一本小說,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由此可以佐證,“尷尬”一詞也有500多年曆史了,並且至少是500多年曆史了。

但相比之下,“二百五”這個詞出現的時間就非常晚,當這個詞正式出現的時候,大清已經要完了,所以這個詞估計是在清末誕生的。

(“尷尬”這個詞原本就是江蘇話的一個方言詞彙,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正是江蘇人)

所以,至於“二百五”這個詞來源的解釋,也基本都是後人附會的,例如一個最常見的說法是:

戰國末期,著名縱橫家蘇秦在齊國遇刺身亡。在臨終之前,蘇秦授予齊王一計,表示使用此計便可抓獲兇手。於是在蘇秦死後,齊王對外謊稱蘇秦是奸細並將其車裂,隨後齊王在全國張貼告示,表示齊王早就想殺蘇秦,如今行刺蘇秦之人屬於是為國除害,因此齊王希望找到行刺的志士,獎勵他一千兩黃金。

消息放出來之後,果然有人前來領賞,而且來的還不止一個,一次就來了四個。於是齊王詢問道: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分啊?

四人回道:這個好辦,平分就是了,我們每人二百五十兩。

齊王聽後勃然大怒,於是下令將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首。此後,二百五這個詞就開始被人用來調侃行事愚蠢的人。

(蘇秦,喻恩泰飾)

蘇秦在齊國被刺殺這個事兒確實是真的,但正史中並未記載“二百五”這個情節。所以“二百五”這個詞源自蘇秦完全是後人強加的。試想如果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二百五”這個說法了,為啥明清兩代的這麼多白話文中愣是沒有人使用它呢?直到清末才第一次出現這詞,這不符合邏輯啊。

除了源於蘇秦這個解釋外,二百五還有很多解釋,但其具體的出處人們已經無法得知了,現在所有的古詞典中都沒有收錄過這個詞。目前只有《現代漢語詞典》錄入了“二百五”一詞,但《現代漢語詞典》也沒有對“二百五”的出處給出說明。


千佛山車神


前不久報名學習,老師給每個人編了號,我看了看,我是250號。剛開始看到這數字,心想怎麼這麼巧?


後來一想總要有一個人是250,為什麼不是我呢?就默默地將編號改成了250+網名的格式。心裡思忖著只要我不說,靜悄悄地也就過去了。

沒想到群裡不一會兒卻因這個250熱鬧了起來。有人建議說怎麼沒有避開這個數字,有人建議換成2500,或換成25000……

250,在大多數人的心裡是怎樣的不堪或不吉利?我很好奇,百度了下:


原來“二百五”是指說話做事傻里傻氣,莽撞,好出洋相的人。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憨包一個。

憨就憨吧,也沒什麼,看來我這250心裡,“二百五”是當定了。

這麼多數字,為什麼只有二百五成了罵人的代名詞?雖然有書君覺得名字只是一個代名詞,噹噹250也沒什麼,心中還是有疑惑的。


為此有書君追本溯源,想一探真相,當得知其來歷後,再也不願當250了。

為什麼呢,且看兩個故事:

一、瓜分黃金250兩的歷史淵源: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有著六國帥印的蘇秦竟然被人暗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鐵定的軍事紀律,誰有這樣的膽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讓齊王大怒。


為了替蘇秦報仇,他讓人割下蘇秦的頭,掛在城門上,並貼了懸賞廣告。說蘇秦是內奸,殺得好,為了懲奸揚忠,決定懸賞千兩黃金,望殺人英雄前來領賞。


告示一貼出,就有四個人來邀功,堅持說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問千兩黃金他們怎麼分,他們說每人250。這下齊王火了,怒喝:“把這四個‘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民間傳說:

在科舉時代,有一考試多年的秀才,從十七八歲開始科考,考到結了婚,考到生了孩子,考到有了兩個孩子。


當一個孩子五六歲,另一個孩子七八歲時,還是沒考上舉人。心想不能誤了孩子,家中又不是太寬裕。於是決定不考了,自己教孩子。


他給他的這兩個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敗事。

有一天,他要出門了。於是給兩個孩子佈置了作業。要求成事寫300遍,敗事寫200遍。回來後,他檢查作業。


發現成事只完成了250,而敗事也完成了250。於是感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是二百五啊!

後來發展到現在,當一個人做事不能恰如其分,還帶來壞影響時,就會說他是一個“二百五”,因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看來這個“二百五”當不得,有書君再大度,也不能拿自己名聲說事。於是在群裡鄭重申明:我不是250,我是2500。


後來細思極恐,還是覺得不妙,於是向助教申請退出進階班群,留了一級到了基礎班。重新分號時沒想到是150,群裡不足200人。看著這個150,有書君啞然失笑,還好,總比“二百五”好多了!

這個250,雖是一個代號,能避就避吧,免得帶來心理陰影。


不是有個心裡暗示效應麼,如果久而久之真成了“二百五”,那就真成了罪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了。


有書課堂


我是農村人,農村人有個風俗,要想吃肉,還是自已養豬,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養頭年豬,一般從春天養到臘月就要殺了過年,這是農村最好的美食;

農村豬吃的是草,肉特別好吃,城裡都想吃,但是一般吃不到,為什麼呢,因為這種豬一般長不肥,一家人吃還不夠,沒有往外賣的;如果知道哪家的豬能長到250斤,那就是一頭大年豬,大肥豬,有肉吃了,可以分點出來賣了,大家一窩蜂的去圍觀,看熱鬧。也就是一個笑話,能長到250斤的豬那是吃得多,睡得多的,吃了睡,睡了吃,只有蠢豬才能長到250。

所以呢,我們這個地方的風俗,說別人250就是蠢豬的意思,形象一個又懶又笨又蠢又不機靈的人那就是250


人茗大葉


人接觸某人,要了解人品,有一次我與丈夫買菜,經過菜市場看到公公在買滷牛肉,我也想買,因我丈夫和兒子最喜歡吃滷牛肉,接著我又去買了另一些菜,再回來買滷牛肉,買牛肉老闆說,你公公剛買走,你公公言你不向另外媳婦,拿起公婆的東西就走,言我媳婦不是這種人,借錢也要看人品,你人如何?別人心裡有數,你人不行,別人就把你當二百五。借錢,不還。


秀哦羞哦


相傳古時候,一精明女子成婚後,讓自己的男人獨自去她孃家看望她家二老。臨行前交待男人或管什麼禮物買點,有個心意就行。

男人生怕忘記了要買的東西,一路上口中唸唸有詞:或管、或管⋯⋯,到了集市上由東到西,由南住北找了大半天,也找不到賣"或管"的。

失望和無奈之際,正好看見旁邊有個賣鱉的,他自己先入為主的問人家:你這"或管"多少錢一個?答:百九六十。問:二百五行不?答:行。

其實賣鱉的奸商早就注意到,在街上轉悠一上午的買"或管"人,既然送上門的生意,何不宰他個二百五呢?

時間已過晌午,好不容易買到了"或管"的男子,又匆忙趕路。半道上遇見一水溏,天氣炎熱洗把臉過程中,裝在搭連中的"或管"逃入了水中。

說時遲,那時快。男子眼見"或管"入水,又快到老丈人家了,得來不易的"或管"總不能前功後棄啊!根本無法顧及溏水深淺,鑽進去開始四處尋找"或管"。

其水中誇張的舉止,帶來了不少圍觀者。有人問他在溏中折騰什麼?答:找"或管"呢!問:"或管"是什麼東西?答:"或管"頭頭象你家小孩牛牛,"或管"蓋蓋象你家菜碟。

男子水溏中一找"或管"又是一個多時辰,有人認出來是附近一人家的女婿,天近黃昏時老丈人將落湯雞一樣的女婿領回了家。這就是由"或管"演繹出的二百五版本。


莫忘初心242650426


其實,“二百五”從數字含義演變成罵人的詞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源的。相傳在古代的時期,有一個很有名的人,他的權力極大,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就是因為這個人實在是太厲害了,所以就有很多人想害死他。這不,終於在齊國的時候,這位名人被殺死了。當時齊國的國王很生氣,要為他報仇,於是就下令以一千兩黃金買兇手的下落。有四個人為了得到這一千兩黃金,就說是他們殺了這個名人,於是齊王就問,那麼這一千兩黃金怎麼分呢?回答是一人二百五十。最後,這四個人被齊王砍了,自此,二百五也就流傳了下來。


熟悉的陌生人666


老梁尋根第十八彈:二百五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vname": "\\u8001\\u6881\\u5bfb\\u6839\\u7b2c\\u5341\\u516b\\u5f39\\uff1a\\u4e8c\\u767e\\u4e94.mp4\

半城煙沙斷橋雪


我還是長話短說,告訴大家250為什麼是罵人的話。

在大清之前(包括大清在內)主要流通的是銅錢,銅錢又分銅圓(實心的)和麻錢(空心的)兩種。為了攜帶和運輸清點方便,把麻錢用麻繩每500個為一吊串起來,然後把倆繩頭結起來。這就是一吊。那麼,問題就很清楚了——所謂半吊(子)就是一吊的一半,250,也就是人罵人半吊子!那麼,二百五就是罵別人不是個明白人,不是個利索人,是個半搭子人!這就是250的來歷。另外,為什麼又叫麻錢呢?我上面已經說了,因為為了攜帶方便、好數數,所以要用麻繩串,故麻錢一詞的出處也就在於此。不知我的說法對不對,還請高人指教!


莫回首133


其實這個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春秋。當時晏子是齊國的國相,因為聰明機智,才華國人,在維護國家利益上做出突出貢獻。遭到敵國的忌恨,便買通了四個殺手,把他殺害了。齊國國君設計向外散佈說,晏子是敵國的奸細,我們早有察覺。沒想到現在有人把他殺了,真是為民除害,為國立功。現在特懸賞一千斤黃金對立功者獎勵。結果這四人都去領獎,齊王審核確實後說,一千斤獎你們四個人分,每人二百五行不行啊?四人高興的點頭。經簽字畫押後,四個人全都被處死了。這家是二百五的來歷。


毛月亮41422


二百五這個俗語來源自秦朝,秦王手下一位大臣被人刺殺,又遲遲抓不到兇手。秦王於是想了一條計策,讓手下在城門外貼懸賞告示。上面寫著,某大臣因私通外國,陰謀造反,幸好被一義士所殺,為了獎賞這位義士,特賞銀千兩,望得到通知速來領賞!告示一出,果真來了四位領賞的,都稱人是自己殺的,秦王問道,這千兩白銀,你們四人怎麼分呢?四人答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二百五。秦王喊到,把這四個二百五全都拉出去斬了。二百五的典故就此流傳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