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之下 這些行業將化“疫”為機

聚焦企業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衝擊和影響還在持續,防疫與復工都是當前抗疫的重要內容。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是應對當前複雜形勢的重中之重。而在全新的境遇中,一些行業化“疫”為機並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爆發。

疫情之下 這些行業將化“疫”為機

圖片來源/新華社

疫後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不僅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為用戶帶來優質的服務。同時,還能加強企業的底層技術實力,幫助企業打造屬於自身的“護城河”。

一場肆虐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大多數線下商業步履維艱,例如,旅遊業、餐飲業等。但與此同時,很多行業也被推到了全新的境遇之中,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爆發。

醫藥產業和互聯網醫療

疫情之下,無論是國家、國民、資本市場都會對醫療行業愈發重視,而大健康產業也將帶來穩健的需求增長。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軍事醫學研究院考察時表示,要堅持在疫情可溯、可診、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關,通過打這場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

據記者瞭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2020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8萬億元,未來的3-5年內,市場將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此次疫情將大大推動醫藥產業發展,而且還將誕生大量的驅動型投資機會。

與醫藥產業一樣,互聯網醫療也將迎來化“疫”為機的機會。

“互聯網診療可以讓醫療機構通過互聯網平臺指導部分常見病、多發病確診的患者在家繼續治療,配合在線處方和物流配送,可以讓很多常見病患者、慢性病患者不出家門就能獲得連續的醫療照顧。這非常有利於阻斷病毒的交叉傳播,對於疫情防控也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盧清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疫情給遠程醫療打了一針催化劑。很多醫院對遠程醫療的態度從抵抗、不在乎變成了試著去接受,並從中受益。

在盧清君看來,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在各地普及和推廣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公眾多年養成的就醫習慣不是一時能改變的,需要一個認知的過程,此次疫情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體驗新模式,促進了醫療新模式的提供者(醫院、政府、供應商)和公眾之間形成正循環的認知動態平衡,這會加速提升全社會對互聯網醫療的接納程度。未來2-3年,遠程醫療會進一步普及,尤其是缺少醫療資源的地區。

“5G的發展,帶給醫療行業的是能力的輻射。互聯網連接了醫療行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需要更多的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融合應用。在國家綜合醫改中,確立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新型生產關係,必定會為新一輪醫療生產力的提升帶來無限的動力。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將成為新一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盧清君表示。

生鮮電商行業

疫情期間,線下需求轉到線上後,各大電商和O2O平臺獲得了一批新客戶和潛在客戶。在生鮮電商方面,很多消費者是在疫情暴發後才開始接觸生鮮電商平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此前線上平臺獲客成本高、獲客難度大的緊張局面。

記者瞭解到,從2016至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整體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18年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1950億元,較2017年1402.8億元,同比增長39%。

此外,還有數據顯示,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春節節前訂單量的2-3倍,京東生鮮配送到家業務相對節前環比增長370%。據生鮮電商每日優鮮數據顯示,除夕至初四,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春節後隨著快送配送人員到崗,配送到家各業務將進一步增長。 此次疫情導致了用戶生活習慣的改變,預計生鮮電商將是今後幾年受資本青睞的行業之一,電商巨頭和新手或將紛紛入局生鮮電商,搶食這塊蛋糕。

在線教育行業

疫情暴發後,線下培訓機構為避免聚集而停止營業,各地大中小學也紛紛延期開學,不得不自救的線下培訓機構也開始轉向線上授課,而迫切需要增長的在線教育企業更是盯緊了這次機會。在線教育再次回到風口。

據瞭解,網絡教育便捷、靈活,可以從任何章節開始、學習任何課程。同時,在學習模式上也能直接體現主動學習的特點,充分滿足了現代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此外,線上教育還可以把優秀的教師以及教學成果通過網絡傳播到四面八方。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度中國在線教育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約為3134億元,同比2017年的2161億元增長了45.02%。在用戶規模方面,《報告》指出,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快速發展,從2017年的1.44億人增長至2018年的2億人。在用戶關注度方面,2018年在線教育關注群體主要集中在20-49歲人群,其中30-39歲人群比例最高。

業內人士表示,疫情後的在線教育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傳統的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將加速和加碼佈局線上業務。疫後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不僅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為用戶帶來優質的服務。同時,還能加強企業的底層技術實力,幫助企業打造屬於自身的“護城河”。

經濟的“春耕”亦需早日“播種”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

疫情之下 這些行業將化“疫”為機

圖片來源/新華網

“剛開始的幾天感覺很好,不用上班,而且休息得心安理得,感覺睡覺就是做貢獻,但是,最近感覺十分無聊,每天都不知道做什麼,好多工地都沒有開工,只能在家待著,沒有工資收入,心裡有點慌。”記者的一位農民工朋友如是說道。

防疫與復工“兩手抓”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衝擊和影響還在持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是應對當前複雜形勢的重中之重。要認識到,返程務工者們需要收入,而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他們儘快回到崗位。

對於中國多達1.73億的外出務工人群而言,復工之路並不輕鬆。由於中國各地疫情程度不同,不少地區仍處於封鎖狀態,再加之各地對返程人員的政策與執行方式各異,讓不少務工者發現自己難以如期到崗。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為了防止疫情防控功虧一簣,很多地方都採取“寧嚴勿松”的策略,對復工採取了一些諸如“填表填到眼花,簽字簽到手軟”等過激的現象。特別是,對於諸多小微企業而言,多拖一天很可能都是最後一天。

“確保企業安全、及時、有序復工也是疫情大考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復工或正在走復工流程,企業全面復工只是時間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1數據新聞實驗室根據各地發佈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月25日,各地復工率(以當地公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計,下同)逐步提高,其中,浙江超90%,江西、山東、江蘇、遼寧、廣東等地已超80%,福建、上海、貴州復工率超過70%,各地復工復產相繼按下快進鍵。 “防疫與復工存在客觀矛盾,但不能人為地將其割裂為獨立的兩件事。防疫與復工都是抗疫的重要內容,為了防疫而牴觸復工,或為了復工而延誤防疫,都將影響‘大考’的得分。只有兩者同時取得好的效果,政府才算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周健奇表示。

中國企業聯合會通過網絡數據平臺對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進行定向調查的結果顯示,截至2月20日12時,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08%。在已復工復產企業中,員工到崗率平均66.17%,成員企業開工率平均75.24%,產能利用率平均58.98%。國有企業復工復產狀況總體好於民營企業。同時,調查結果顯示,與連續生產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相比,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製造業500強企業平均復工復產率較低。與勞動力富餘的省份相比,勞動力輸入大省的製造業500強企業平均復工復產率較低。

“三個做好”

據周健奇介紹,自疫情暴發以來,她非常關注各地方政府的做法,並將其總結為三類,分別是積極促進復工、主觀支持復工、嚴格防止復工。由此,也就形成了三類事實:有的地方為了促進復工出臺了引導性政策和非常接地氣的舉措,例如:政府聯合企業與交通體系合作用飛機、火車、大巴車接載員工復工;有的地方雖然支持復工,但也害怕疫情,所以設置了一系列的復工流程,需要企業加蓋若干個公章;還有的地方認為防控最要緊,不主張、不支持企業復工,甚至嚴密防止企業復工。

“目前,一些地方的復工率已超過90%。雖然出現了個別的因復工導致的聚集性疫情,但絕大多數復工仍然是安全的。這就說明我們的企業和員工具有很好的防護意識。針對每起復工引起的疫情,相關部門也都進行了及時而客觀的總結,並通過媒體發佈警示。這對其他地方和企業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周健奇進一步說道。

關於如何平衡防疫與復工,在周健奇看來,需要“三個做好”。

第一,做好思想統一。當前,疫情依然不可輕視,而且要從全球的角度進行分析。基於我國疫情的發展趨勢,距離全面復工已越來越近。因此,首先要明確思路,即復工是必然的,復工後的疫情是可控的,而且必須嚴密防控。疫情較輕的地區,可以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根據行業風險等級,結合市場需求狀況,逐級推進全面復工。

第二,做好精細管理。此前,有媒體報道,一些工廠復工後,有幾千名員工到崗,採取了非常精細的防控管理,甚至可以稱之為“準軍事化管理”。而之前,一篇關於日本企業復工的管理方式的文章也擁有較高的轉發率。而那些出現復工疫情的案例都可以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因此,復工的企業防疫管理精細化十分必要。

第三,做好媒體監督。疫情中,媒體打開了一扇反映各地疫情防控的冷暖之窗。媒體反映的一些問題也得到了及時的解決,對於政府糾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復工過程中,媒體的監督必不可少,一是及時曝光問題,二是及時傳播經驗。

“中國經驗”

經濟的“春耕”亦需早日“播種”。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中國人民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落下的“功課”補回來,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政府在行動,一系列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的實施,打通了人流、物流堵點,放開了貨運物流限制。企業在行動,包機、包高鐵迎接務工人員返崗等創造性做法此起彼伏。

“復工是市場的需要、企業的需要、員工的需要、國家的需要。而復工後的企業需要什麼,企業和員工最清楚。現階段,政府可以針對企業復工問題,啟動新一輪的問卷調查,掌握市場的真實所需。接下來的復工政策,包括經濟恢復政策,都能以此為重要參考。”周健奇表示。

記者瞭解到,針對復工復產推遲有可能給企業造成的短期困難,國家宏觀政策已經加大了逆週期調節力度。穩金融政策如同“及時雨”,財政部聯合多部門首次實施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政策捆綁發力,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有望降至1.6%以下。各地援企穩崗政策相繼出臺,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穩就業政策也送上“定心丸”。這些政策組合拳將大大緩解企業壓力,增強市場信心、穩定投資預期。 “此次疫情實為罕見,很難在全球範圍內找到可以照搬的成功經驗。我們今天的做法,正在形成以後的‘中國經驗’。在實踐中出思路,是這次疫情的普遍做法,很多地方也走出了較為成功的復產路子,值得借鑑。”周健奇強調說。

當前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疫情之下 這些行業將化“疫”為機

圖片來源/新華網

據中國企業聯合會調查及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所見所聞,當前企業復工復產主要面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交通物流受限。受疫情影響,各地交通運輸管制力度不斷加強,管制範圍不斷擴大,部分省際省內公路封閉,大大增加了企業運輸成本、時間成本、管理成本、協調成本等。公路運輸和物流系統還未完全恢復,進出高速公路審批的時間相對較長,跨省物流受限嚴重;各船公司、船代、堆場復工不足,航運出貨困難,同時,許多國家都出臺了入境管制措施。

二、員工不能復工返崗。各地採取的隔離、交通管制、封閉等防控措施不一,造成大量外地員工難以按期返崗。而外地員工返回後還需要規定時間內的隔離,不能立即返崗。春節後,所有人員到崗上班的疫情管控及生產安全壓力非常巨大。

三、防疫物資不足。消毒劑、防護服、測溫槍等防疫、防護物資採購難度較大。許多企業防疫物資存量不能滿足復工要求,只能優先滿足部分子公司開工。

四、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交付困難。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推進,這個問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越來越突出。供應商復工不確定,導致物料、部分工具無法按時到貨,嚴重影響復工前準備。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物流不暢導致產成品銷售發貨困難,企業庫存將持續增加。

五、資金鍊壓力較大。停工期間人員工資、金融機構利息、各項稅費和電費等均需按時支付,再加上產品積壓回款金額大幅減少,許多企業面臨較大的到期還款壓力。金融系統普遍延遲開工,相關到期業務無法續辦,相關續授信業務審批延遲,對企業目前的流動性以及未來2-3月的融資業務可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六、訂單履行和延續存在難題。產品合同不能按期交貨;工程項目不能按計劃進場;出口業務受到影響,許多企業存在客戶訂單轉移風險及外貿訂單違約風險;特別是外貿無法按期交貨,面臨索賠風險等,還將影響海外訂單交付和拿單。

七、項目推進延緩。已經備案開工的項目無法按照進度完成及交付;國內擴產項目因疫情原因施工暫停;有些企業重點項目建設被迫延期,影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八、成本上升。上游企業開工不足,導致原料價格上漲;企業用工緊張,人力成本增加;資金週轉不靈,財務成本上升;員工防疫和隔離增加開支,防疫物資價格平均上漲,其中口罩類的漲幅最大。

九、國際貿易受到衝擊。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產業鏈上下游均受疫情影響,加之部分國家設置貿易限制,國際商務交流活動受到較大阻礙。如果疫情持續,企業客戶流失、貨物拒收、訂單轉移、出口成本上升等貿易風險加大,將影響我國企業全球產業鏈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