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在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大禹故里——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與垣曲縣交界的大山深處,崇山峻嶺間橫起一座高達85米、壩頂長195米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蔚為壯觀。當代“大禹”們在治水“先聖”的家鄉書寫出新時代的治水傑作。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涑水河與板澗河原本是互不搭界的兩條河流,卻被一項宏偉的工程聯繫到了一起。作為生長在涑水河畔而工作在板澗河邊的我,饒有興趣地參觀了板澗河水庫工程。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發源於聞喜縣石門鄉上陰村,流經聞喜、垣曲兩縣,由垣曲縣南窯村流入黃河的板澗河,屬黃河中游左岸支流,河長69公里。而幹流總長196.6公里,流域範圍包括聞喜縣、 夏縣、鹽湖區、 臨猗縣、 永濟市的絕大部分和絳縣、萬榮縣的一部分的涑水河,是黃河一級支流。可是,由於地下水嚴重超採,供水水源嚴重不足,河川徑流量小且不斷衰減等因素,已經多年乾涸無水。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板澗河水庫作為小浪底引黃工程的調蓄水庫,將中條山南部的黃河水經過60公里的引水隧道經過板澗河水庫,流向中條山北部的涑水河,滋潤河東大地,澆灌60多萬畝農田,保障5個縣200多萬人的用水需求。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在遙遠的古代,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氾濫成災的洪水引入大海,讓百姓過上安寧的生活,被後人奉為聖賢;而今,黨和政府攔河築壩鑿洞修渠,將黃河小浪底庫區的清水引入十年久旱的運城盆地,造福人民。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如此宏偉的構想,也只能是心繫人民的黨和政府才敢大膽作為;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只有飛速發展的國家才具實力;如此艱難的施工,也只有不畏艱辛的建設者們才能完成。有幸能夠見證這一歷史性壯舉,不由得發出心中的感嘆:

板澗濟涑水,

構想何奇偉。

平湖高山起,

河東再滋潤。

大禹故里的“治水”傑作                   ——板澗濟涑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