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了嗎?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以為,這個問題提的好。

有句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叫“胸有成竹”。意思是說畫家要畫竹子,心裡應該先有竹子的模樣,這樣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手到畫成。



藝術家正是這樣。創作什麼樣的藝術作品,以什麼樣的風格和手法表達作品的狀貌和思想情感,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已經醞釀在胸,成竹在胸。文學作品是這樣,繪畫作品亦是這樣。

儘管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或有模特或有客觀物象作參照,但這並不影響畫家早存於心的藝術“原型”。畫家會在創作過程中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思想情感審美取向融入作品之中,而不會照本宣科的依照模特和客觀物象比葫蘆畫瓢,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正因為此,藝術的魅力也正在此。



世界最著名的一幅油畫應該是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巨匠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了。而這幅畫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蒙娜麗莎的微笑。達芬奇創作這幅畫前後用了14年時間,他心中一直裝著蒙娜麗莎的微笑,一直在琢磨如何將這種微笑表現出來。為此,達芬奇在創作這幅作品時,僅是對蒙娜麗莎的眼神和嘴角就修改了100多遍,直到他認為和他內心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完全吻合才滿意。

無獨有偶。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樣被巴黎盧孚宮收藏同時做為鎮館之寶的經典人體油畫《泉》,是法國十九世紀學院派首席代表、新古典主義創始人之一安格爾的代表作。安格爾從1830年就開始醞釀《泉》,但直到1856年才創作完成,居然用了26年時間,安格爾也從正當壯年的50歲成了76歲的老人。



這是一幅呈站立姿態的正面全身人體藝術肖像。在安格爾之前還沒有這種類型的油畫,如何能讓這幅作品既表現出人體的完美而又不流露出一絲半點低俗,安格爾真是煞費苦心,他成功了。畫面中,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雙手託舉一個醬紫色陶瓶,雙腿略呈彎曲,正面垂直站立於綠色的壁龕中;少女表情單一,目視前方,透著無邪的神韻;畫家用天鵝絨般的筆觸勾勒出少女青春活力的肌膚;從陶瓶中傾瀉的泉水給平靜的畫面增添了流動的韻律,更加烘托出少女質樸純淨的心靈和高潔典雅纖塵不染的氣質,給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而又不曾有其他的旁思雜念。《泉》被世界許多國家列為人體藝術教學的範本。



大量事例說明,很多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已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


燈影書畫


藝術品的產生往往是“蓄謀已久”,“豁然而成”,如雞下蛋一樣,期間有一個自然力的“孕育”過程,待到時候已至,身不由己“瓜熟蒂落”,如有“神助”!

藝術品首先是作為某種“器物”、物質屬性,如泥土裡開出的“花”,隸屬、根植於“大地”,其製作如同一切人工製造物、或自然生成物一樣,符合物品的製作、成熟過程,是人類勞作的衍生品。

另一方面,她作為承載生命情感的精神、藝術品,又似乎有某種“無形”或潛存的靈性“生命力”,源於形而上之道,宇宙鴻蒙開闢之初,超越於“物性”,以“靈感神思”、信息密碼,被“收藏”存在於藝術家的心胸之中。從而守護藝術世界的豐富、純潔,以及生生不息。

一、藝術品“外在”的產生過程

藝術家創造藝術品,往往源於靈感的啟發,孕育於“初心”,如種子落入泥土,而藝術家豐富的人生歷練、生命體驗、知識儲備,就是養料和驅動力,然後遵從忠實於自己的審美感受,以形象思維按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性加工提煉,構思出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品”。

我自己由於教學需要,畫了些“示範畫”,除了臨摹複製以外,也“原創”了一些鄉土風景畫。比如四五月天,傍晚在操場散步,忽抬頭看見槐花間的月亮,觸動心絃,又想起那首林依輪唱的歌《開滿鮮花的月亮》,隨手選好視角拍下來,根據照片畫出草圖,再用油畫棒塗色,主要採用印象派手法,以及大衛•霍克尼式絢爛、陽光飽和的色度,就畫出一副還算滿意的獨創畫。這是我的個人體會,寫作也大體如此。

藝術創作過程中,並不是有了靈感就能輕易一蹴而就,根據藝術樣式的不同,必須有情感的“灌注”,曹雪芹寫《紅樓夢》耗盡心血,達芬奇畫《蒙娜麗莎》是隨身攜帶幾十年才完成的。

比如,創作中資料的收集,就猶如大海撈針、沙裡淘金,是個體力活。作家路遙為了寫《平凡的世界》,曾經十年如一日,硬著頭皮把六七十年代的人民日報、省級日報,夜以繼日一張張讀完了。這得有多大的毅力!

二、藝術品“內在”的生髮機制

藝術品的創造,不全是“純技術”的工匠製造行為,她是生命激情的“燃爆”,酒神“力的過剩”(尼采語),是“作家的白日夢”(佛羅伊德語),是“神與物遊,”(《文心雕龍》)。

藝術源於真情實感,情感的推動力是藝術創生、結晶的內因,貫穿在藝術品創制的始終。一切傳世的偉大作品無不如此。

現代藝術最大的缺陷不足,就是沒有“人氣”,只是工業社會抑鬱、焦慮的外在“投射”。我們看到許多的裝置藝術、超級寫實油畫,都有此毛病,被稱之為“病態的藝術”不是沒有道理的。那甚至被作為繪畫藝術基礎的素描,也有此弊,機械、教條、空洞導致對藝術天賦的抑制與“割傷”。

有相當一部分現代藝術,談不上創作,只是大量“複製”“挪移”,沒有任何藝術性可言,由於失去藝術靈性。

藝術創作也應該“不忘初心”,以質樸、簡約、自然治癒現代藝術病,慢慢的健康發展,復甦、繁榮藝術市場,體現藝術應有的價值!

我教學用的“示範畫”

樂活談藝錄,一家之言,共勉!

關注樂活,分享對現代藝術的理解!


樂活光陰


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心中,這是肯定的。

一副好的油畫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已經醞釀,構思,做好完全準備。



家在半山腰


胸中有象而後再創作,是生後熟。然而一畫之先是混沌未開,一畫之後,氣象生焉。所以中國畫很講究熟後用生,每臨大作需專注凝神而坐忘,如此在畫面傾吐之時才有機趣。相反如沒有忘,沒有無我之境。在創作時思考佈局越完備就越刻板,心手無應。總之,心中有創意,欲放手作畫,直揮毫而起,如風雨興,繼而縱情畫面,繼而時放時收,最後細心收拾,畫成則神完意足。快哉!今日拙作一幅,讀者諸君大鑒![祈禱][祈禱]



松下雲池


如果說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那樣的說法是太過於絕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原因是藝術的種類繁多,而每一種藝術的創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藝術是沒辦法做到未動筆就已經把完整的作品先存在心中的,畢竟人的記憶是有限的,


我們先說說哪些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毫無疑問,書法藝術在未創作之前,就存在於書法家的心中了,一個書法家只有事先對字體的筆法、結構瞭如指掌,下筆時才可以做到“一步到位”,如果你心中沒有對字體保留著深刻的印象,就不可能書寫時洋洋灑灑而且呈現章法,

然而對於繪畫藝術來說,是沒辦法做到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心中的,我們常見的國畫或者油畫都一樣,國畫注重“寫意”,油畫注重“寫實”,卻都離不開“寫生”,先說國畫創作吧,畫家經常外出寫生就是為了尋找“身臨其境”的意境感,這意境感只有在現場創作時才能更生動,



接著說油畫中的人物畫吧,為什麼藝術家要有模特呢?就是因為對著模特創作才能達到形象逼真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模特做參照,試問一下只憑借心中人物的形象,這樣創作出來的人物又是怎樣的效果呢?毫無疑問,肯定沒有對著模特創作要來的形象逼真,綜上所述,對於繪畫藝術創作來說,藝術家是沒辦法在創作之前就把完整的藝術作品存在於心中的,存在於心中的只能是藝術家對色彩光影效果的巧妙運用。


詩夜城主


藝術創作之前,作品的整體效果,一般不會先存在於作品之前。雖說中國畫中有"意在筆先“,但這僅是所存之"意",而非畫面效果的結果。如果作品完全出於完成之前的效果,既存在於心中的想象,那繪畫就成為了一種一一設計,或套路。絲毫沒有預料之外的收蕕。這一問題同樣涉於中國畫的理解與理論問題。

。。一般而言,創作前會有大概的想法,要什麼,表達什麼,怎樣表達,用何技法,但在過程中,會隨著這此基本的想法,作出隨時調整,以使在畫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想法,使創作者的思想性得到充分發揮。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大多數作者,可能會疏忽這一問題,使作品完全失去了創作過程中的激情,呈現出繪畫的陳式化,套路化。

。。由此而言,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作者心中,應該只是一種基本的想法,不會是較具體的作品。當然那種反覆修稿,反覆設計,又反覆推敲的作品除外。然而既便如此,也是一個不斷清晰的過程。而對於寫意作品來說,就完全不同。

。。三圖為作品局部,據寫生而成。基本無陳式化,雖也在創作前,先有存想,但效果完全出於意外。唯此意外,才能避開陳式化的老套套。否則千篇一律,一個面孔,也就失去了藝術的基本價值。

。。





乾得堂


沒錯,千真萬確!藝術作品不只是繪畫,應該包括攝影。我國有一句成語《胸有成竹》就能說明藝術的深刻含義。

一切藝術都是圍繞著文化這個中心,沒有文化就不會產生藝術,文化是產生藝術的根本條件。

我們的大腦就好比一個知識庫,在這個知識庫裡裝著成千上萬的各種知識,我們把它叫做一個人的軟實力。當我們要創作某一題材的作品時,就把自已的軟實力拿出來,經過整理,結合,通過各種實用的手段把它製作成成品,這就叫硬實力。

知識的積累並不能產生成果,要想產生成果,還得靠一個人的智慧,智慧有高有低,產生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就拿攝影來說,一幅作品的形成,首先得靠自己的軟實力,在自已的頭腦裡有一個預先的構想,這個構想有幾十,甚至上百種。根據這些構想就去現實中尋找,到了現場就產生如何構思佈局,如何構圖,如何取捨,採用何種技巧?這就是硬實力。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發揮靠一個人的智慧。通過這些思維方法和手段,才能形成一幅真正的作品。

好了,其它的也不想多說了,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人所具備的文化和藝術審美的程度。


捕影者190


答案是肯定的!

我自幼酷愛藝術,寫詩填詞,書法國畫,頗有心得。有深刻的體會,在創作之前,藝術品成型後是什麼樣子就要了然於胸中,意思就是要胸有成竹,不能憑空想象。否則,就會大不到預期的的感覺和效果,這對於藝術創作是很不利的。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你要想畫好一直小鳥,你首先要變成一隻小鳥”。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創作優秀的藝術作品出來。當藝術家已經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他要創作的藝術品自然就存在於藝術家心中了,和我們說的腹稿異曲同工。



北宋大畫家易元吉,為了把猿猴畫的真實,在大山深處隱居幾十年,觀察猿猴的生活習性,神態動作。終於創作出冠絕古今的《百猿圖》,成為藝術史上無法超越的典範製作。

經過幾十年的觀察體驗研究,易元吉在創作《百猿圖》之前,這幅作品就已經存在於他的心中了。



總之,藝術創作之前,深刻的瞭解和體驗,創作的客觀事物,然後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的事物融合統一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詩的境界,這就是藝術作品創作最終的目的和要追求的效果。也只有在創作之前,藝術品瞭然於胸,才能達到理想的藝術境界。古人說,兵馬未動,糧草修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李政賢Lzx


藝術構思是創作中的重要一環,過去,不少著名藝術家為他的作品構思而耗盡了心血,才獲得了作品的成功。

藝術的創作是一個"認識—構思—表現"的過程,而構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藝術創作者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過程中,捕捉靈感,有了創作動機,這時候就需要構思,經過一個時間的謀劃,佈局,頭腦裡有了一個近乎完整的構思以後,一般才會開始創作。

當然,構思再好,還是離不開創作實踐過程。作品構思行程後,就有了艱苦的創作過程。在創作過程中,一些細節,特別是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語音,思想,形象,往往會隨著情節地發展產生一些變化,在原先構思的基礎上,有所昇華。

無可置疑,藝術創作實踐之前,構思基本完成了。不過在創作過程中,應該還有一個進一步完善構思的過程,兩者是水乳交融,相互存在的。比如《廢都》,《白鹿原》的創作,從構思到完成創作,都耗費了作者四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溫馨古塬


你好,親

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即使還未徹底成形,至少在藝術家創作前,心中已經形成了大致輪廓

書法家王羲之曾提出:”意在筆先,然後作字。”

無論是寫文章,寫小說,繪畫創作,一定要先構思成熟再下筆創作,如果你憑空想象,空口無憑地創作,你會毫無頭緒

畫家鄭板橋把畫竹子的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個人拙見,三個畫竹的階段,在西方美術史的油畫創作中同樣適用

以巡迴畫派畫家,蘇里柯夫的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的創作過程為例

一眼中之竹,是畫家視覺中竹子的外在形態,現實中的繪畫素材,比如一組靜物,一個模特,一處風景,都是畫家創作的眼中之竹

蘇里柯夫的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取材於歷史事件,女貴族莫洛卓娃年少守寡,信奉舊教,救濟貧民,施捨乞丐,普濟眾生,深得老百姓愛戴,但是她維護舊教令沙皇不安,所以她因此被迫流放

這段歷史事件,女貴族莫洛卓娃,是蘇里科夫創作的眼中之竹

二胸中之竹,是竹子在畫家頭腦中的反映,要經過畫家頭腦中的不斷構思,不斷分析思考

創作一幅世界名畫並不是容易的,個人拙見,胸中之竹,是畫家創作的最關鍵的階段

畫家創作一幅大型油畫前,都要構思畫作的構圖,佈局安排,畫面氛圍等等,如同寫一部小說,最好創作前先寫好小說的大綱

蘇里科夫在畫這幅《女貴族莫洛卓娃》之前,畫了大量草圖速寫,不停研究構圖,下苦功夫研究畫面黑白灰光影的安排,嘔心瀝血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

畫家不停推敲構圖,佈局,甚至精細到一個手勢的安排,甚至開始在畫布上作畫時,因為草圖中雪橇沒有給觀眾留下前行的感覺,畫家堅定重新在畫布上作畫

可見畫家對待創作的嚴肅態度,推敲構圖的嘔心瀝血,最終成就了一代傳世名畫

畫家在畫布上作畫前,構思了大量草圖和畫稿,不停探索鑽研,費盡心血地推敲,這是畫家創作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關係到畫作的成敗,所以是關鍵的一步

三手中之竹,就是經過了胸中之竹的不斷思考,不斷構思,不斷推敲的物化結果,通俗地說,就是創作結束的現成品畫作

最終的完成品傳世名畫《女貴族莫洛卓娃》,就是畫家創作的手中之竹

總結

所以畫家創作,在眼中之竹的階段,心中已經確定了創作的素材和主題,然後沿著手中之竹這條線索,進入胸中之竹的階段,不停探索畫面構圖,推敲畫面佈局,思考畫面要營造的藝術效果,最終形成手中之竹的完成品階段

儘管存在畫作完成定型之後,突然修改的現象,比如戈雅油畫《裸體的瑪哈》,其瑪哈的丈夫知道後,覺得戈雅是對自己的褻瀆和玩弄,要與畫家決鬥,畫家知曉後,為了惹麻煩立即以出奇的速度畫出了同樣姿態的《穿衣的瑪哈》

但是,畫作成型之後,突然決定修改,只是細小的改動,大型還是不變的,依然以瑪哈為模特

所以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即使創作草圖階段不停修改,創作中途修改,或者創作結束後修改,多是細小的改動,整體已經定型,

所以即使創作前,與創作完成的作品有些不同,至少在藝術家心中,創作前期已經形成了大致的輪廓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頭條朋友們,你們對這個問題,有什麼高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