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湘潭碧泉書院:人們因其顏色而呼之為“碧泉”,或曰“碧泉潭”

湘潭碧泉書院:人們因其顏色而呼之為“碧泉”,或曰“碧泉潭”

  碧泉書院位於湘潭西南的隱山,隱山群峰連綿,其間有小山名曰盤屈石山,高約百米許。山下有泉,其色湛藍澄碧,既非天光倒影,又非草樹回映,乃此泉自具之色。人們因其顏色而呼之為“碧泉”,或曰“碧泉潭”。


  南宋建炎四年(1130),太學博士、理學大家胡安國因避金兵南侵之亂,攜季子胡宏來此,創建了碧泉書堂。他在這裡遍置竹石花木,使之四時恆蔭,景色宜人。紹興八年(1138)四月,胡安國去世,理學大師、文學大家胡宏子承父業,傳其湖湘學,將書堂修繕擴大,改名為碧泉書院,並作《碧泉書院上梁文》以紀其事。紹興十一年(1141),胡宏有感於“人希探本”而創立了他的性本論儒學觀,於是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

  光緒刊《湘潭縣誌》描寫了當時有本亭的情況,“是自胡安國居碧泉,胡宏又作有本亭於泉上,有竹石花木之勝。紹興中,朱震與胡安國禊飲碧泉,嘆其勝概,比諸李願之樂盤谷”。

  碧泉書院其建築採取中軸準心,兩廂對稱,多重院落組合,對內開敞,對外封閉的形式建成。建築格局也是以頭門、明倫堂、講堂、文昌樓為中軸,兩廂角門、考棚、肆業所相對稱的形式組成。

  碧泉書院雖然地處偏遠,但因有一代鴻儒隱居其中,便“寓在深山多客人”了。當時許多同僚和士子紛紛造訪,真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遂形成了“遠邦朋至,近地風從”的景象。

胡安國、胡宏父子在此辛勤耕耘了31載,張栻在碧泉書院讀書期間,曾命其書齋為“南軒”,因而日後自號“南軒”。胡安國、胡宏等在研究、傳授“二程”學說的基礎上,開創湖湘學派,湘潭碧泉書院遂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

  乙亥刊(1995)《湘潭縣誌·人物》對胡安國稱讚說:“胡安國講學碧泉,傳學胡宏及弟子。胡宏傳學張栻。張栻湘中門人眾多,僅見於《嶽麓學案》的即有33人。他們先後講學於碧泉、嶽麓、南嶽等書院,培養大批學者,形成胡氏學派,一稱‘隱山之學’。黃宗羲稱‘湖南學派’,說‘湖南一派,在當時最盛’。也稱‘衡嶽湖湘之學’或‘湖湘學派’。

王闓運稱‘潭學’,說‘胡開潭學,朱張繼響’;又說:‘道學開自周敦頤,鄉邦無傳其學者。至安國及子寅、宏來發明之。湖湘之學,比於關洛。’湖湘學派研究傳統理學,有歷史侷限性,但提倡修身為學,主張經世致用,重教化,講名節,輕利祿,憎-,對湘趟至湖南的人文教化和道德風尚有深遠影響。”

  胡宏逝世後的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4),隨著湖湘學子的群體北遷長沙嶽麓書院,或縣域縣學,碧泉書院漸趨冷落,甚而出現了“書堂何寂寂,草樹亦芊芊”之景。南宋末年,書院在戰亂中被焚,元代又由里人衡氏修復,元末又毀於兵火,明萬曆四年(1577),周之屏(湘潭縣射埠人)予以重修,並讀書講道其中。

明崇禎年間,縣人唐齋君再次重修,清順治五年(1649)書院不幸又毀於兵火。不久,唐世徵避兵亂來碧泉定居,他有感書院的荒廢,與胡宏後裔胡愚商議復修。待唐世徵於順治十八年(1662)考中進士,擔任山西玉縣知縣時,至康熙初書院方復修完畢,並作《碧泉書院記》以志紀念。“大躍進”和“文革”期間,書院遭到徹底毀壞,1982年書院最後被拆除,成為民宅基地。

  當然,由胡安國父子開創的憂國憂民、安邦治國、躬行實踐的學說在湖湘落地後,經與湖湘士民堅韌強悍、勇於擔當、務實奮進的士風、民性完美結合,便發展成了獨特的湖湘文化——這成了湖湘人民代代傳承的生命印記和寶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