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成长教育》是由 罗勒·莎菲执导,凯瑞·穆里根,彼得·萨斯加德主演,于200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从一上映就引起轰动,并获得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影片以1961年,一个英国小镇为背景,讲述了16岁的少女珍妮遇见成熟多金的绅士大卫,从纸醉金迷到幡然悔悟,在了一些弯路之后,生活终回正轨的故事。影片中珍妮从女孩到女人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对每一个养育女孩的家庭,都会参考和指导作用。

今天我以“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为角度,解读《成长教育》背后:“女孩的教育,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一、自我意识萌发,但缺少正确的家庭引导,释放的都是压抑

01)【自我意识的萌发】:父亲专制,母亲没有发言权,珍妮的自我意识萌发是“无助,反抗,堕落”

16岁的珍妮是一位高三的学生,她成绩优异,长相甜美。但学校每天的生活,就是练仪态,练形体,背诵拉丁文,即使是身为优等生的珍妮,也觉得枯燥压抑。在家里父亲是权威,珍妮喜欢大提琴,而父亲认为它就是一种装饰性的爱好。珍妮被选上参加少年管弦乐队的训练,父亲觉得那是浪费时间,他更视音乐是表达某种圈内人身份的工具而已。连她从管弦乐队带回家来做客的男孩子,父母也让他极尽难堪。

而母亲在家里似乎没什么发言权,她什么都听父亲的,在餐桌上也从来一言不发。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父母评判珍妮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考入牛津大学,但考入牛津大学必须是拉丁语达标。而珍妮的拉丁语成绩并不好,即使这样珍妮也愿意拼一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父亲的专制,让珍妮反感至极,但16岁的她毫无办法,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法国歌曲,幻想着有一天考上牛津,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听音乐会,看法国电影,看画展。但目前她还没有能力,无助之下只有忍受。

终于在还未踏进牛津之前,她的机会就来了。在一个大雨天里,她遇到了成熟,多金的绅士大卫,在大卫的带领下,她开始穿梭于高级餐厅,跑马场和拍卖会,这些都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她开始以最快的速度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

这样来看,对一个16岁的少女来说,堕落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有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和一个有手段,有耐心的多金男人即可。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02)【自我意识的萌发】:父母是催化剂,让珍妮的爱情观发生偏离

珍妮一直梦想听音乐会,那个大雨中的绅士邀请她去,父亲一如既往的反对。可是当大卫站在父母面前,看着他那价值不菲的西装,听着他优雅的谈吐,父亲拘谨的同意了。

第一次看演唱会,让原本的高中女孩开始有了接触成人世界的机会。她看到原来除了拉丁语,牛津大学这些词汇,人生还有其他的可能。可以说父母初次同意大卫带珍妮看演唱会,是珍妮最向堕落的开始。作为16岁的少女,对爱情还没有什么判断力的时候,父母的态度起了催化作用。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在管弦乐队,曾经有一个爱慕珍妮的男生格拉汉姆,珍妮虽没有特别的喜欢,但也并不反感。在珍妮生日的时候,她邀请格拉汉姆到家中做客。可是专制的父亲让年少无知的格拉汉姆极端紧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格拉汉姆给珍妮的生日礼物是一本拉丁文字典,竟然和父亲的选择一致。而此时大卫来了,他抱来的礼物足足有一人高,其中还有送给母亲的花篮。对比大卫的礼物,格拉汉姆显得寒酸又尴尬。而大卫凭着成山的礼物和出色的口才,又一次让父母同意了让他带珍妮去巴黎过生日。

如果说珍妮刚开始对于同龄的格拉汉姆还有些许好感,但最后随着大卫的诱惑,珍妮越来越迷失。她觉得和成年人大卫之间的感情才是真爱。可以说,她对爱情的态度和父母的态度密切相关。连父母都觉得大卫是不错的选择,他可以给珍妮最优越的生活,毕竟不是每个男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后来大卫向珍妮求婚,连珍妮都不知所措的时候,父母竟然支持她辍学结婚,而且父亲自认为很懂教育,因为读了牛津也不一定有这么完美的结果。父母的态度,决定了珍妮的一错再错。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年少的珍妮没有判断力,有的只是自我意识的萌发,她渴望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可是她遇到了为她作出错误引导的父母,才使她的自主意识没有朝良性发展,而是越来越迷茫。

二、危险与机遇并存,珍妮的人生路何去何存?

01) 【没有判断力】美好生活定义的扭曲,是危险的自负信号

珍妮还是个孩子,在她眼里,带着自己出入高档场所,买昂贵的礼物,带自己去一直想去的巴黎的男人就是爱她的人。在巴黎,她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她穿着华丽的衣物,美艳得不可方物,她和心爱的男人喝着红酒,躺在草地上,坐在塞纳河的岸边,一切都那么惬意。于是顺利成章的,她将一切都交付给大卫。终于她得到了自认为最美好的生活,可是当她把从巴黎带回的香奈儿五号送给自己的老师时,老师却拒绝了。她觉得老师迂腐无能,又枯燥乏味。即使她读过剑桥,也一样没有能力出入高档餐厅,去听音乐会,她能做的只是辛苦工作和家务活。如果这样,为什么还要辛苦读书?反正这一切她唾手可得。

这个16岁的孩子,自己定义了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可是她忘了一件事就是自己。这所有的物质都是另一个男人所给与的,如果他给与不了,那她就什么都不是。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她自负的嘲笑校长和老师,认为她们从事着完全没有价值的工作,不懂生活,甚至都不可以称为女人。显然她所理解的价值和校长是不同的,她认为自己出入餐厅,音乐会带来的享受才是真正生活的意义。她反问校长如果辛苦的学习,换不来享受生活的结果,为什么还要学习?校长也一时语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而此时珍妮只看到了表象和浅层的价值,忘了自己的成长。但很快现实给了珍妮一记耳光,大卫是有妇之夫。

02)【“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良师让机遇变为可能

已经退学的珍妮,她见到了大卫的妻子。至此,她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荒唐。她一无所有了,而父母此时给不了她任何的帮助,于是她去见了曾经的老师。老师那么器重她,在她说要退学结婚的时候,非常的难过。老师的家朴素低调,完全没有她之前想象的奢华,但是满屋的书和照片,让她惊讶之余,无地自容。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引导人生,传授人生经验。而珍妮很幸运,她遇到了帮助她看清前路的老师。老师原谅并包容了这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出生小镇的父母没有读过多少书,对稍微有挑战性的事情就如临大敌。所以最初在他们眼里,牛津是最好的选择。但当大卫出现的时候,他们又觉得这个男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读过剑桥的女老师,她的身上有另外一种气质,她沉静安稳,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珍妮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重回正轨,顺利的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三、【对中国父母的现实意义】成长没有捷径,任何不用付出就得到的东西都值得商榷

在中国,像珍妮这样在十六七岁的女孩就面临各种诱惑的女生千千万万,但是能遇到良师的却少之又少,而父母更应该做孩子人生的良师。

01)【富养女孩的误解】精神和涵养的富足

我们一直都认为女孩要富养,但有一些对于父母对于富养存有误解,认为不吃苦不受罪,物质的满足就是富养。其实这只能称之为“娇生惯养”,过于骄纵的方式和富足的经济条件,只会让女孩子觉得一切都手到擒来,抬高物质的能力,而贬低自身的价值。而真正的富养是指精神和涵养的富足,只有精神,涵养的富足,才能自立,自信,就如珍妮的老师,即使没有奢华的生活,她也一样怡然自得。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02)【父母的价值观错误引导】人生没有捷径,所有的获得都需要努力

在孩子未成年时,她们对成年人的时世界一知半解,很大程度都是靠自己的私人逻辑理解。而这个时候,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标杆,父母做好自己,靠自己的双手打拼生活,告诉她们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成长没有任何捷径,路要一步步走。而片中珍妮的父亲,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挑战,于是当孩子轻而易举的就能步入上流社会时,他们反而支持她投机取巧。父母价值观的扭曲,直接影响了孩子。

豆瓣7.7《成长教育》: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


03)【亲密感的缺失】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你和孩子的远近

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是极具挑战,那个阶段的孩子迷茫,冷漠,自以为是。 而父母如果就此就疏离她们,她们就会去寻找别人建立信任,这是非常危险的。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其实更需要父母,只是他们更善于伪装罢了。保持和青春期孩子的亲密感,是让孩子和你保持思维一致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女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更容易让她们在外部世界得到弥补。所以时刻记得以他们接受的方式保持沟通和亲近。

《成长教育》一部女性成长画卷,从自我意识的萌发开始,在危险和机遇并存中选择,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稳。

专注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欢迎@悦读的眺妈,共同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