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首先我們還是簡單地來科普一下三八婦女節。


那是距今100來年前的事了:


1909年3月8日,15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1910年8月,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大會通過將美國婦女舉行遊行示威的3月8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婦女節。


1949年, 我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決定,三月八日定為婦女節,該日全國婦女放假半天,全國各地都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千百年以來至今,從亞非到歐美,從東半球到西半球,除了部分國家與地區,全世界婦女同胞們的上述訴求可以說基本算取得勝利。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其他各國先不說,就我們中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也明確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明天又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了,朋友圈與微商們開始滿是對女性的祝福、讚美之聲,一堆喜迎“女神節”剁手的動人文案與精美海報又開始刷屏了。


諸君看好了,這兩年,大家好像羞於提“婦女”這個詞了!不知道婦女二字有哪裡不對勁了?迎合與討好更兼祝福婦女的女神二字就應運而生了。


婦女,在官方辭典中,其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不單純指已婚婦女,在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


三八婦女節沒毛病呀。


可“婦女”一詞在歷史長河之中,人民群眾從喜歡用,到拒絕,到喜歡又到不喜,週而復始。清代之前,“婦”和“女”是拒絕一起出現的,她們有各自代表的群體,未出嫁的叫做“女”,出嫁才稱為“婦”。


《說文解字》對“婦”的解釋是:左手掃把,右手簸箕,每天操持家務,還要任何事都聽老公的勞動婦女。


將已婚的“婦”和未婚的“女”,聯合成“婦女”這個整體,是清代的事情了。


而且,“婦女”不是以生理學為基礎的詞,而是一個處於親屬關係中的概念,能夠結婚生育的女性才有資格稱為婦女。

婦女受過良好教育的表現,不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是能把夫家侍奉舒服了。

到了民國,走向工作的新女性們,為了跟裹小腳的傳統家庭婦女劃清界限,拒絕自稱“婦女”,對women群體的稱呼,就從代表家庭和親屬關係的“婦女”,轉變成基於生理學的“女性”。

而現在,“婦女”再次成為官方指代women群體的詞,要歸功於共產主義革命家向警予。

20世紀30年代,“女性”這個稱呼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代表,為了與小資情調抗衡,向警予提議,將“婦女”一詞作為指代女性整體的名稱,還將蘇聯理論書籍中的women全部翻譯成“婦女”,比如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主義和列寧的《蘇維埃政權與婦女的地位》。

於是“婦女”這一稱謂,在當時獲得了特有的“革命”意義。

這是“婦女”這個詞最高光的時刻。


“婦女”成為一個與工人階層肩並肩的“政治範疇”。這時的婦女被期待著打破家庭觀念,為國家的利益而奮鬥。

在短短數十年間,對women的稱呼,經歷了從家庭親屬關係中的“婦女”,到生理範疇又有小資情調的“女性”,又回到了政治範疇的“婦女”。

三八婦女節,隨著時間的沉澱,內涵與內容早就偏離了新一代女青年追求的生活,只是“婦女”詞義經過各種演變,很多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不太願意用這個詞來稱呼自己。被人稱為婦女,彷彿是地位低下、不受人尊重、沒有體面工作與收入、面容邋遢、身材雍腫的女人!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女人們不願意們被稱之為“婦女”,轉而喜歡代表著美麗多金的“女神”。並且接二連三附帶出女生節、女王節、撒嬌節,但是,我們須要提防那些,表面尊稱著女神,實則上專注於給女粉絲洗腦的情感營銷號大V:

“你負責掙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

“嫁個把你當女兒寵的男人”

“看他愛不愛你,就看他給你花了多少錢”

“他有多愛你,就看有多容忍你作”

“他愛不愛你,看購物車就知道了”

“你不給我買口紅包包iphone,你不愛我”

“愛你的男人如果有100塊錢,會給你花95”


諸如此類的廣告與傳播,我反而擔心很多中國女性被這幫別有用心之徒將“女神”物化了,長此以往,三八婦女運動的革命先驅流血犧牲爭取來的男女平等事業,被這樣的“情感磚家”生生地帶上男女不平等的不歸路。


“婦女”不受人待見,連“三八”這個詞也未能倖免:


三八竟然成了罵人的不雅之詞!想必大家看了很多港臺影視,那裡面所謂“三八”,應該是專門用來罵女性的,意思是“這個女人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不夠莊重”。閩南一帶有一句俗語“三八”,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經或者行為、語言等方面不符合禮儀、道德規範的人。


真不知道這個好好“三八”兩個字遭了哪門子罪。讓大陸人民都不敢說你這個三八節快樂,估計你說出口時定要惹得對方杏眼圓瞪,小拳拳要捶你胸口了。


當然,“三、八”這兩個簡單的數字組合,究竟何時何地怎麼成為部分人心中罵人的話,其來源眾說紛紜,業已不可考。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思維的變遷,沒準哪一天“三八”成為讚美的常用詞。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說“三八”、說“婦女”竟然變成了不尊重、不平等!變成了低看甚至與歧視的意義,三八婦女運動的先驅們若天上有靈,泉下有知,心中該不知如何抓狂了。


那當今中國有沒有不尊重女性的現象存在?


有,比如職場裡存在的“女性歧視”,在某些偏遠山區,至今還存在著“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陋習;還有部分知名人士言論有失偏頗,如2018年11月就發生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因為一段貌似侮辱女性的言論被無限放大,被社會群起而攻之,不得不向婦聯向全體女性同胞道歉。

但這些畢竟是少數,不能以偏概全,倒是部分過於女權主者之流的做法,她們恨不得將中國男人貶低到塵埃裡,跪在地上舔她們的高跟鞋才樂意。在他們這裡,重女輕男才是真理。

我是一個普通人,我還沒那麼高屋建瓴,不要說我目光短視,沒有看到問題的深層。我知道你們肯定要說什麼女性政治經濟權利缺乏,全球與全國男女不平等現象依然嚴峻存在。

我生活在的環境也是一個普通的環境,在我身邊,從來沒遇到過“歧視女性”的現像存在,我倒是覺得我奶奶、外婆、媽媽、嬢嬢、姑姑、姐姐、威風得很,在家庭與家族中掌管大權,威風凜凜。我的前輩、我身邊男性們也沒人把女性當作“一個行走的子宮,一個生育的工具”。我們都默認男女平等,甚至是“女性優先”,因為她們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與照顧。


沒錯,時代變了,女性不再是社會地位低下的階層,不僅女性在捍衛自己的權益,中國男性也在幫女性捍衛自己的權益。我們在見到女性權益被踐踏的時候,一樣會怒不可遏——甚至比女性還憤怒,“你們憑什麼這樣搞?!”在女性追求尊嚴的這場戰爭中,中國男性沒有退縮。


世易時移,男女平等更應該全新的認識。平等體現在思想與靈魂上,平等體現在選擇的自由上,平等體現在同等的機會與報酬……如此,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擅長的事,而不是矯枉過正,令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追求形式與表面上的平等。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男女平等不是說女性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和男性去爭個高下,因為男女從生理結構到心理發展,都有著本質的不同。從這個角度而言,永遠無法平等。假如真有平等的那一天,人類估計也是無趣且可怕的:

假設男人所具備的女人也有,女人所具備的男人也有,讓男人有子宮生孩子,這樣是平等了?可卻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哩?!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男女大腦在反應事物和應對事件方面,有著大相徑庭的反應區、邏輯推斷和處理方式。

所以說嘛,所謂的男女平等,不是說男性可以扛100斤煤氣瓶上六樓,女性也要不示弱地去一較高下,不是硬碰硬地男女必須做一模一樣的事情並爭個你死我活。


有些男女之事,承認兩性之間天然的差異,只能永遠“不平等”下去了。

女生能做到的,男性不一定能做好,那就讓女生多發揮;

女生能做到的,男生也能做到,那就公平競爭,各顯其能;

女人們能拿著武器和男人並肩戰鬥,追求自由、獨立和民主;

女人們參政,她們用實力展示了女性參政的優勢,向世界要來了參政權;

女人們經商,創辦了一大批絲毫不遜色於男性創立的企業,向世界證明了女人的商業能力;

女人們進行研究、進行文學創作,居里夫人、波伏娃、羅琳、屠呦呦一大批女性科學家和作家嶄露頭角,告訴世人,女性能、女性行!

“多少女英雄,都把功勞建,殺敵寇、保邊疆,代代出英賢”!

……


如今,在你所能看到的幾乎所有領域,女性們用自己的勞動、智慧,向世界發聲。本文不需再舉例子,免得佔篇幅。


三八婦女節,改個女神節稱呼,男女就平等了嗎?


因為婦女,這個世界才完整,因為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個世界更多姿多彩。

其實,不管是叫婦女節、女生節、女神節還是女王節,這一天都是全體女性的節日。我們從來都不想做什麼公主、女神、女王,我們只想照著自己的想法自由平等的生活,有尊嚴的站立在這個大地上,與男人們一道建設這個美好的世界。


最後,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祝福天下每一位女性朋友都能成為奼紫嫣紅、爽心悅目、慧質蘭心、水木清華、婉風流轉、美撼凡塵的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