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1集10 全文1651字,阅读需5分钟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九《傅子》。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过去的君主都知道身处高位选拔人才的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君主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一般人来往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感召人才。

这段话的后面紧接着举了两个例子:“舜之举咎陶难,得咎陶致天下之士易;汤之举伊尹难,得伊尹致天下之士易”。舜举荐咎陶的时候,要能够发现他,把他举荐出来,这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得了咎陶之后,再通过他来招致天下的贤德之士,就比较容易了。同样,商汤举荐伊尹,发现这样一个人才也很难。但是得到伊尹之后,通过他来招致更多的贤士就很容易了。

“故举一人而听之者,王道也。举二人而听之者,霸道也。举三人而听之者,仅存之道也”。

举荐一个人,对他非常信任、言听计从,这是称王天下之道。

如果举荐两个人,分别听从他们两个人的建议,因为对他们不能够完全信任,还有所怀疑,这只是称霸天下之道。

如果举荐了三个人,听取他们各自的意见,最后可能就是三岔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那仅仅是保持自己不灭亡之道。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要对人才委以重任,用而不疑,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成就。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晋书下》。

在了解和推荐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听任自己的好恶,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端,如果仅仅听受外来的讯息,则容易造成彼此认知上的偏差。对认识的人,以自己印象的好坏,而不能客观公平的对待;对不认识的人,容易因为人情关系而扰乱了原有的制度。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的人我们可能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好像相识了十几年的老友,特别投机。但是愈是这种情况愈是要冷静,因为我们愈不容易看清对方的状况,愈不容易做出客观的判断。有一句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人凭着自己的好恶观察一个人,往往都是感情用事,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确实很容易看错。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大学》中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为什么“莫知其子之恶”?因为常人往往都是特别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怎么看怎么好。又因为自己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即便孩子身上有明显的过恶,做父母的也都看不清楚。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家的禾苗已经长得很硕大了?因为有贪心。可见,爱心、贪心,都会把人的智慧蒙蔽,让人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

所以《大学》中又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喜欢一个人,同时能够看到他的缺点、过恶;厌恶一个人,同时能够看到他的优点、特长,这样的人在天下来说都是比较少的。所以,你喜欢一个人,你看他能够看得很准吗?你讨厌一个人,你看他能够看得准吗?都不准。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观察一个人,要通过一段时间,要从他对父母、家人、同事、领导的态度来观察,看他是不是人前人后,领导面前、背后,都是一样的恭敬、真诚,这样才能够看得准。

还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投缘的人、不喜欢的人,因为怀有厌恶之心,就往往盯着对方不好的一面,还把这种厌恶,自己眼里的不好又讲给别人听,这就造成了更多的对立和成见,也对自己的修身、一个团队的和谐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而不是看别人的不是。所以首先要求自己把对立放下,不跟一切人对立,没有成见。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我们这一生所遇到的人都是有缘之人,我们要通过这个缘分,尽一分道义帮助对方,而不是在这个缘分之中起心动念,看着这个人我就喜爱,看着那个人我就讨厌、不舒服,这样就起了爱憎之心。这种爱憎之心会蒙蔽我们的智慧,使自己的心不清净,从而看人也就看得不够客观。

有句话说:“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只要有爱憎的心,看人就看不清楚。不要说看别人,就连自己都看不清楚。因为自己已经被烦恼控制住了,不但不知,还振振有词,觉得自己有理。爱憎一起来,就会生烦恼。“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因为这种爱恶,会把贪、瞋、痴、慢的心都给牵引出来。所以,我们这一生首先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我们这一生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任何人结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