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雞西

雞西於1957年建市,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為主體。林密鐵路、城雞鐵路,鶴大、雞虎高速公路貫穿雞西市。截至2018年末,雞西市戶籍總人口172.7萬人。雞西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東、東南以烏蘇里江和松阿察河為界與俄羅斯隔水相望,邊境線長641公里,西、南與牡丹江市接壤,北與七臺河市相連,幅員面積2.25萬平方公里。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雞西

雞西市境內屬契丹國轄下的建州轄地。907年(唐天祐四年),契丹八部選耶律阿保機為契丹族的領袖。916年(後梁貞明二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建都臨潢(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波羅城)。926年,契丹滅渤海,改稱東丹國,對渤海遺民進行大規模南遷。947年契丹改稱遼,983年重稱契丹國,改皇都為上京,與北宋對峙。雞西地區隸屬於契丹國轄下的建州女真(靺鞨)。雞西市境內屬上京路速頻踟管轄。

1113年(天慶三年),女真部落聯盟長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族各部落開始向遼進攻,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奴隸制大金國,建都會寧府(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對峙。建五京、置十四總督府、十九路。雞西地區屬上京路速頻踟管轄(治所在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斯克)。

元代時,隸屬遼陽行省胡裡改路萬戶府和開元路萬戶府分轄。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疆域擴展到黃河流域。從成吉思汗到蒙哥汗,陸續攻滅西遼、西夏、金國等。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攻滅南宋,統一中國,定都大都(北京市),東北地區設置諸王封地。雞西地區屬遼陽行省開元路萬戶府(治所在東寧縣三岔口附近)和胡裡改路萬戶府(治所在依蘭縣)分轄。

明代時,隸屬奴爾幹都司海西女真部麥蘭河衛。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定都金陵(南京市)。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1409年,在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雞西地區屬奴爾幹都司海西女真部麥蘭河衛所轄。

清代時,隸屬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644年(順治元年),清世祖率領東北大部分滿族人武裝入關滅明,定都北京,統一全國。對東北地區封禁政策。1653年(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駐防寧古塔。1662年(康熙元年)設寧古塔將軍,轄牡丹江及其以廣大廈地區。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治所移駐吉林烏拉,改稱吉林將軍,轄東北地區東部。寧古塔將軍改為寧古塔副都統,雞西地區屬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管轄。

清代末期,隸屬於吉林省。1882年(清光緒八年),清政府設穆稜招墾分局。1899年,設蜂蜜山招墾局,且在寧古塔、蜂蜜山、三姓(依蘭縣一帶)設驛站。其中,寧古塔至蜂蜜山驛道,在雞西地區境內設青溝嶺驛站(梨樹鄉猴石溝)、黃泥河子驛站(恆山區)。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雞西

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1908年,清政府於蜂蜜山設蜜山府。雞西地區的張家街、雞冠山子屯(雞冠區)、黃泥河子(恆山區)、黃家店、四海店、平陽鎮、滴答河(滴道區)等村屯,均屬蜜山府管轄。1909年,穆稜設縣治,雞西市境內的梨樹區、柳毛鄉、蘭嶺鄉及麻山鄉的土頂子村、吉祥村隸屬於穆稜縣管轄。

1912年1月(民國元年),東北3省及內蒙古4盟地區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縣行政長官稱縣知事,其行政機關一律稱縣知事公署。吉林省蜜山府改稱蜜山縣。1919年,勃利設縣治。雞西市雞東縣的城子河區、滴道區、雞東縣的大部區域隸屬於吉林省蜜山縣;雞西市梨樹區的全部區域和麻山區的土頂子村、共榮村、吉祥村隸屬於穆稜縣。雞西市境域隸屬於蜜山、穆稜、林口、勃利縣分管。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雞西

雞西市共轄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個縣,分別是雞冠區、城子河區、恆山區、滴道區、梨樹區、麻山區、虎林市、密山市、雞東縣。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均屬烏蘇里江水系,其中,穆稜河由西南向東北縱貫全境。全市河川年均徑流量4.09億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